• 2021年第42卷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目录
    • 目录

      2021, 42(3):0-0.

      摘要 (1283) HTML (0) PDF 1.53 M (12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论著
    • 基于双参数磁共振成像影像组学机器学习的前列腺癌风险分层

      2021, 42(3):233-242.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03.0233

      摘要 (1937) HTML (224) PDF 9.15 M (11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双参数MRI影像组学特征的机器学习模型在前列腺癌风险分层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128例经病理证实的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低风险组(Gleason评分 ≤ 3+4分)60例、高风险组(Gleason评分 ≥ 4+3分)68例。所有患者均接受3.0 T MRI检查,采集参数相同。统计与前列腺癌相关的临床危险因素,包括年龄、病灶体积、病灶位置、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及前列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PI-RADS)评分等。按7:3将患者随机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分别用于影像组学模型的机器学习和验证。影像组学特征包括基于梯度的直方图特征、形态特征、灰度共生矩阵(GLCM)、灰度游程矩阵(GLRLM)、灰度大小区域矩阵(GLSZM)和Haralick特征。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3个前列腺癌风险分层的预测模型:临床模型、影像组学模型和临床-影像组学联合模型,分别通过ROC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比较各模型的诊断效能与临床效益。结果 影像组学模型和临床-影像组学联合模型对验证集的预测效能相当(AUC=0.78,95% CI 0.63~0.93),并且均优于临床模型(AUC=0.75,95% CI 0.60~0.91)。决策曲线分析表明,影像组学模型和临床-影像组学联合模型比临床模型具有更高的临床净收益。结论 与仅评估前列腺癌相关的临床危险因素相比,基于双参数MRI影像组学的临床-影像组学机器学习模型可以提高对前列腺癌风险分层预测的准确性。

    • 鲍温病和脂溢性角化人工智能病理诊断模型的建立和评估

      2021, 42(3):243-248.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03.0243

      摘要 (1708) HTML (70) PDF 7.25 M (10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建立一种皮肤肿瘤人工智能(AI)病理诊断模型并评估其诊断效能。方法 选择2种皮肤常见肿瘤鲍温病和脂溢性角化病(SK)作为目标疾病,通过人工标注组织病理H-E切片中的病变区域,为AI提供训练集和验证集。采用AI中基于深度学习的两阶段诊断框架(patch诊断和slide诊断)对此进行综合判断,从而建立相应疾病的诊断模型。选择未经标注病变区域的组织病理H-E切片为AI提供测试集,验证该诊断模型的准确度,运用ROC曲线评价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效能。结果 第一阶段patch诊断中,Efficientnet_b6模型在patch特征分类上效果更佳,训练集和验证集的灵敏度分别达到94.67%(6 680/7 056)和95.79%(751/784)。在第二阶段slide诊断中,半结构化数据模型(SSDM)在patch特征聚合方面效果更佳,其训练集特异度为95.00%(6 703/7 056),验证集特异度为95.28%(747/784);而金融服务数据模型(FSDM)的训练集特异度为91.16%(6 432/7 056),验证集特异度为82.78%(649/784)。将两阶段诊断模型应用在测试集中,鲍温病和SK的测试准确度分别为92.65%(63/68)和99.21%(126/127)。绘制两阶段诊断模型诊断鲍温病和SK的ROC曲线,AUC值分别为0.978 26和0.986 98;使用微平均、宏平均2种方式绘制总体ROC曲线,AUC值分别为0.989 89和0.983 54。结论 本研究提出的AI两阶段诊断模型在鲍温病和SK这2种常见皮肤肿瘤的组织病理H-E切片中有较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效能。

    • 腺相关病毒介导的高迁移率族蛋白1抗体基因转导治疗小鼠脓毒症的效果

      2021, 42(3):249-254.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03.0249

      摘要 (1708) HTML (79) PDF 7.31 M (10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腺相关病毒(AAV)介导的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抗体基因转导对脓毒症的治疗效果。方法 60只雌性C57小鼠随机平均分为2批,每批再分为AAV-HMGB1抗体组、AAV-对照-IgG组、生理盐水组,每组10只。AAV-HMGB1抗体组小鼠左侧股直肌肌内注射60 μL AAV-HMGB1抗体病毒,AAV-对照-IgG组左侧股直肌肌内注射60 μL AAV-对照-IgG病毒,生理盐水组左侧股直肌肌内注射60 μL生理盐水,4周后对所有小鼠进行盲肠结扎穿孔手术制造脓毒症模型。第1批小鼠用于观察术后14 d生存率。第2批小鼠术后通过内眦静脉取血,检测血清炎症因子IL-6、IL-1β、TNF-α水平,取心、肝、肺、肾、小肠组织制作病理切片。结果 使用AAV-HMGB1抗体基因转导产生HMGB1抗体对小鼠有抗脓毒症保护效应,90%(9/10)的脓毒症小鼠存活到造模后第14天;而注射生理盐水和AAV-对照-IgG病毒的小鼠在造模后第14天存活者仅分别占60%(6/10)和50%(5/10)。相比生理盐水组和AAV-对照-IgG组,AAV-HMGB1抗体组小鼠血清炎症因子IL-6、IL-1β、TNF-α水平降低(P均<0.05)。使用AAV-HMGB1抗体基因转导产生的HMGB1抗体对脓毒症小鼠的肺组织有明显保护作用,但对其他脏器的保护作用不明显。结论 AAV介导的HMGB1抗体基因转导可通过高表达HMGB1抗体中和血清中的HMGB1,从而降低脓毒症小鼠的炎症因子水平,改善重要器官病理变化,并可能降低脓毒症小鼠死亡率,有望成为治疗脓毒症的新策略。

    • 呼吸训练器辅助下呼吸康复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疗效

      2021, 42(3):255-260.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03.0255

      摘要 (1675) HTML (158) PDF 3.50 M (13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呼吸康复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中的疗效,以及不同呼吸训练方法对疗效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0年2月4日至3月25日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某病区集中收治的病情稳定、有主动康复意愿的普通型或重型COVID-19患者21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7例。除了针对COVID-19的常规药物及对症支持治疗外,3组患者分别予以瞬清呼吸训练器(A组)、Acapella呼吸训练器(B组)和Leventon Spiro-Ball呼吸训练器(C组)进行呼吸功能及排痰训练,每天2次,每次30 min,共7 d。另选4例无主动呼吸康复意愿、病情稳定的COVID-19患者作为对照组,仅给予COVID-19常规药物及对症支持治疗。分别于康复训练前、康复训练7 d后对患者进行改良呼吸自觉用力程度(RPE)量表评价、呼吸频率测量、无氧支持下指脉氧饱和度(SpO2)测定、痰液总量评定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定。结果 训练前各组的年龄、性别等人口学特征及基线改良RPE量表评分、无氧支持下SpO2、痰液量分级、ADL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呼吸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训练后A、B、C组改良RPE量表评分、呼吸频率、无氧支持下SpO2和ADL评分均较训练前改善,各组训练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训练后A、B组改良RPE量表评分、呼吸频率、无氧支持下SpO2和ADL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组仅呼吸频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 3组之间上述4个指标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训练后4组痰液总量较训练前均有所减少,其中A、B、C 3组痰液量分级构成比训练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训练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呼吸训练器辅助进行呼吸康复可有效改善普通型和重型COVID-19患者的呼吸困难症状,减少痰液分泌,改善呼吸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不同呼吸训练器的辅助效果无差异,需要进一步开展大样本、多中心研究验证。

    • 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技术的荆银合剂干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作用机制研究

      2021, 42(3):261-269.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03.0261

      摘要 (2069) HTML (154) PDF 35.86 M (8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应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的方法,探讨荆银合剂干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分子靶点及可能机制。方法 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检索荆银合剂的潜在入血活性成分和靶点。通过GeneCard数据库检索COVID-19相关靶点。利用STRING 10.5软件构建荆银合剂成分靶点与COVID-19靶点的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利用R 3.6软件进行基因本体(GO)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采用AutoDock Tools 1.5.6和AutoDock Vina 1.1.2软件进行分子对接研究。结果 根据药动学参数口服生物利用度和类药性筛选出120种活性成分,并获得了与这些成分相关的232个靶点。从GeneCard数据库中获得350个与COVID-19直接相关的靶点,从成分靶点与疾病靶点网络的交集中获得47个靶点,这些靶点主要参与细胞内脂多糖反应、氧化应激反应、对机械刺激的反应等生物学过程。分子功能主要包括细胞因子受体结合、细胞因子活性、受体配体活性等,其机制与低氧诱导因子1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细胞凋亡等有关。分子对接结果显示荆银合剂中槲皮素、木樨草素与6LU7和6M3M蛋白具有一定的亲和力。结论 荆银合剂的活性成分可能通过抗病毒、抗炎、调控细胞周期对COVID-19及其导致的炎症和肺损伤具有潜在的干预作用,研究结果可为中医药干预COVID-19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与科学依据。

    • 血清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对甲氨蝶呤单次注射治疗异位妊娠结局的预测作用

      2021, 42(3):270-274.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03.0270

      摘要 (1827) HTML (80) PDF 2.32 M (10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评估血清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对甲氨蝶呤(MTX)单次肌内注射治疗异位妊娠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接受MTX单次肌内注射治疗的96例异位妊娠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MTX 50 mg/m2单次肌内注射方案,定期检测血清β-hCG水平。接受MTX单次注射治疗后随访血清β-hCG降至正常2次并且未再接受第2次MTX治疗或手术治疗者视为治疗成功。根据治疗结局将患者分为治疗成功组和治疗失败组,比较两组治疗前血清β-hCG水平。根据治疗前血清β-hCG水平将患者分为<1 000、1 000~1 999、2 000~2 999、≥ 3 000 mIU/mL组,比较各组间MTX单次注射治疗成功率。分析治疗后不同时间点血清β-hCG对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96例异位妊娠患者中,57例(59.4%)患者MTX单次注射治疗成功,39例(40.6%)失败。治疗成功组和治疗失败组治疗前血清β-hCG水平分别为343.00(212.50,720.00)和716.00(341.00,1 619.00)mI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随着治疗前血清β-hCG水平的升高,MTX单次注射治疗成功率逐步降低,但当治疗前β-hCG的水平<3 000 mIU/mL时,不同β-hCG水平亚组之间的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 d血清β-hCG预测MTX单次注射治疗成功的AUC为0.80(95% CI 0.70~0.88,P<0.001),阈值为650 mIU/mL,灵敏度为91.2%,特异度为66.7%;治疗后7 d血清β-hCG预测MTX单次注射治疗成功的AUC为0.71(95% CI 0.58~0.82,P<0.001),阈值为103 mIU/mL,灵敏度为 42.9%,特异度为100.0%。治疗后4 d血清β-hCG ≤ 650 mIU/mL组的治疗成功率较>650 mIU/mL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7 d血清β-hCG ≤ 103 mIU/mL组与>103 mIU/mL组治疗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6)。结论 对于接受MTX单次注射治疗的异位妊娠患者,治疗成功者初始血清β-hCG水平较低,治疗后4 d血清β-hCG ≤ 650 mIU/mL可作为预测治疗成功的指标。

    • 血流重建术对成人烟雾病患者抑郁焦虑状态的影响

      2021, 42(3):275-280.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03.0275

      摘要 (1534) HTML (48) PDF 2.59 M (10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血流重建术对成人烟雾病患者抑郁、焦虑状态和脑灌注的影响,并分析抑郁、焦虑状态改变与脑灌注变化的相关性。方法 连续纳入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成人烟雾病患者64例,其中手术治疗42例(联合血流重建组16例、间接血流重建组26例),保守治疗22例(保守治疗组)。在入院时、治疗6个月(±1个月)和治疗12个月(±1个月)时,分别采用患者健康问卷抑郁自评量表(PHQ-9)和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AD-7)评估抑郁、焦虑状态,入院和6个月(±1个月)时采用头颅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成像(CTP)评估脑灌注。采用方差分析和最小显著差异法比较各组患者焦虑、抑郁症状改善情况和脑灌注变化,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究情绪改善程度和脑灌注变化改善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3组患者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中风量表(NIHSS)评分、脑白质病变Fazekas评分和卒中史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联合血流重建组和间接血流重建组术后6个月PHQ-9评分和GAD-7评分均较入院时降低(P均<0.05),术后12个月PHQ-9和GAD-7评分较术后6个月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联合血流重建组和间接血流重建组术后6个月时PHQ-9和GAD-7评分的改善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保守治疗组患者术后6、12个月PHQ-9和GAD-7评分与入院时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6个月联合血流重建组和间接血流重建组脑灌注达峰时间(TTP)均较入院时下降(P=0.04、0.04),脑血流量(CBF)均较入院时提高(P=0.02、0.04)。术后6个月时手术治疗患者PHQ-9评分的改善程度与TTP的改善程度呈正相关(r=0.62,P<0.01)。结论 血流重建术可改善成人烟雾病患者的抑郁、焦虑情绪,且间接血流重建术和联合血流重建术效果相当。手术可能通过改善烟雾病患者的脑灌注来改善患者的抑郁、焦虑状态。

    • 万古霉素血药浓度与临床疗效及急性肾损伤的关系

      2021, 42(3):281-286.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03.0281

      摘要 (1517) HTML (64) PDF 2.60 M (13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万古霉素稳态谷浓度(Cmin)和峰浓度(Cpeak)与临床疗效及急性肾损伤(AKI)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5年11月至2019年4月于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住院、住院期间使用万古霉素且至少测定了1次万古霉素Cmin或 Cpeak的13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及相关指标。万古霉素Cmin和Cpeak均取达稳态后首次测定值,根据Cmin值将患者分为<10、10~15、>15 mg/L组,根据Cpeak值分为<25、25~40、>40 mg/L组。探究万古霉素Cmin和Cpeak与临床疗效及AKI的相关性。结果 共134例患者参与万古霉素Cmin与临床疗效及AKI的关系评价,Cmin<10、10~15、>15 mg/L组分别为78、21、35例,总有效率为76.9%(103/134),各组间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2);AKI总发生率为15.7%(21/134),Cmin>15 mg/L组AKI发生率(34.3%,12/35)高于<10 mg/L组(6.4%,5/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共105例患者参与万古霉素Cpeak与临床疗效及AKI的关系评价,Cpeak<25、25~40、>40 mg/L组分别为53、44、8例,总有效率为79.0%(83/105),各组间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58);AKI总发生率为16.2%(17/105),Cpeak>40 mg/L组AKI发生率(62.5%,5/8)高于<25 mg/L组(7.5%,4/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结论 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的高低与临床疗效未见明显相关性,但血药浓度高者AKI发生率较高。

    • 家庭功能特点与中职学生应激反应的相关性

      2021, 42(3):287-293.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03.0287

      摘要 (1544) HTML (71) PDF 2.87 M (10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家庭功能及其各维度对青少年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取95名中职学生(年龄16~19岁,男41名、女54名)作为被试,采用家庭功能量表评估家庭功能,采用流调用抑郁量表、状态-特质焦虑问卷及青少年自评生活事件量表评估当前精神状况及生活事件。采用特里尔社会应激测试(TSST)评估应激反应,全程分为基础状态(放松休息)、临场讲演和口算作业、恢复平静3个部分,于TSST前及TSST试验任务结束后 0、15、30 min采集被试唾液标本,用ELISA检测唾液中的皮质醇含量。结果 TSST前及TSST后0、15、30 min 4个时间点唾液皮质醇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本研究设计的TSST过程是成功的。TSST前及TSST后0、30 min唾液中的皮质醇含量与家庭功能中的沟通维度得分呈正相关(r=0.231、0.323、0.229,P均<0.05),而TSST后0 min的唾液皮质醇含量与情感反应维度得分呈正相关(r=0.261,P<0.05)。由TSST所反映的应激状况与被试年龄、性别、精神状态(焦虑、抑郁)、生活事件、父母社会经济状况(婚姻、经济、就业、文化程度)等无关。结论 成长于家庭沟通功能较差的青少年基础应激状态处于较高水平,而成长于家庭情感反应功能较差的环境下的青少年会出现较强的即时应激反应。

    • 简版冠心病教育问卷的汉化及信度与效度检验

      2021, 42(3):294-300.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03.0294

      摘要 (2073) HTML (118) PDF 2.87 M (15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汉化简版冠心病教育问卷(CADE-Q SV),并分析其在上海市冠心病患者中应用的信度与效度。方法 采用改良Brislin回译模型对CADE-Q SV进行翻译和跨文化调适,并随机抽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16例冠心病患者进行认知性访谈,最终形成中文版CADE-Q SV。由心血管内科医师、心血管内科护士、康复医学科康复治疗师和营养科营养师各2名组成专家小组,对问卷进行清晰度与内容效度检验。随机抽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263例冠心病患者进行线上调查,其中47例患者间隔1周后重新填写问卷,对收集的2次调查数据进行重测信度与内部一致性信度检验;另216例患者的调查数据用于结构效度和区分效度检验。结果 中文版CADE-Q SV指导语清晰度得分为(9.9±0.4)分,20个条目平均清晰度得分为(9.8±0.4)分。20个条目的条目水平内容效度指数(I-CVI)为0.88~1.00,平均量表水平内容效度指数(S-CVI/Ave)为0.98。20个条目的重测信度组内相关系数(ICC)为0.30~0.88,量表总得分重测信度ICC为0.82,内部一致性Cronbach's α系数为0.77。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χ2/df为1.66,近似误差均方根(RMSEA)为0.05,调整拟合优度指数(AGFI)为0.82。不同文化程度的受试者之间问卷得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中文版CADE-Q SV在上海市冠心病患者中初步检验具有良好的信度与效度,可用于评估该人群冠心病知识掌握水平,进而帮助医务人员在临床心脏康复中制订个体化教育方案、评估教育效果。

    • >综述
    • 环状RNA与神经、肌肉功能及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

      2021, 42(3):301-307.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03.0301

      摘要 (1555) HTML (122) PDF 2.86 M (10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晚期声带麻痹喉肌功能损伤是咽喉外科亟待解决的难题。环状RNA(circRNA)是通过非经典剪接方式形成的一种内源性环形非编码RNA,它可能通过miRNA海绵、可变剪接调节因子等方式在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是潜在的疾病早期诊断生物标志物或干预治疗的新靶点。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circRNA与神经、肌肉功能及相关疾病的关系也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本文围绕circRNA的分子特征、形成机制、作用模式及其与神经、肌肉功能、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晚期声带麻痹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B细胞参与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2021, 42(3):308-313.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03.0308

      摘要 (1660) HTML (358) PDF 2.55 M (15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研究发现,B细胞数量和功能异常在RA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B细胞通过抗体依赖和非抗体依赖等多种途径参与RA的发生和发展,阐明这些途径的分子机制将为RA治疗药物的开发提供新的靶点。本文主要综述了B细胞功能紊乱与RA发病的关系,为全面理解RA发病机制、寻找新的治疗靶点提供思路。

    • Hippo信号通路在成骨代谢中的研究进展

      2021, 42(3):314-319.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03.0314

      摘要 (1620) HTML (320) PDF 2.58 M (16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人体的骨骼组织在正常情况下总是处于不断磨损和重建的过程中,并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但在遭受外力如挤压、冲击、手术时会发生骨裂、骨折和骨不连,全身骨骼的系统稳态被打破。为了恢复正常的解剖结构和功能,机体通过诱导成骨、抑制凋亡等方式促进成骨代谢、修复骨创伤。Hippo通路是细胞内外信号传递的有效途径之一,调节细胞增殖、分化进程,在成骨代谢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此进行综述,以期为探索其潜在机制指明方向。

    • 诱导多能干细胞在战创伤救治中的应用展望

      2021, 42(3):320-323.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03.0320

      摘要 (1771) HTML (145) PDF 2.00 M (10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新式武器给战场救援带来极大挑战。新式武器导致的战创伤救治工作难度大、恢复周期长,若救治不及时将造成严重的战争减员。以诱导多能干细胞为主导的细胞疗法为战创伤救治带来新的希望。本文基于诱导多能干细胞的特点和相关技术进展,对以诱导多能干细胞为主的细胞移植疗法在各类战创伤救治中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 >海洋军事医学
    • 数字医疗在舰船外科的应用展望

      2021, 42(3):324-328.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03.0324

      摘要 (1665) HTML (72) PDF 2.30 M (10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推动着医疗信息技术蓬勃发展及数字化技术和应用软件的使用,促进了医疗的精准化、移动化、远程化。数字医疗在舰船外科的应用充满着巨大的潜能。本文主要分析了舰船外科及其目前面临的困难,并提出了运用数字医疗技术来解决舰船外科所面临的问题,提供一个促进我国舰船外科领域更加科学、快速发展的思考方向。

    • 超声引导下心包穿刺术在未来战场上的应用前景

      2021, 42(3):329-333.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03.0324

      摘要 (1459) HTML (98) PDF 2.27 M (11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战时心包填塞常发生于心脏损伤时,伤死率极高。心包穿刺术可以在短时间内缓解心脏受压,为伤员后送赢得时间。现阶段,战场环境下一般仅采用盲穿法进行心包穿刺。近年来,超声设备日趋便携化和智能化,已经具备应用于战场的条件,超声引导下的心包穿刺术有望应用于未来战场火线救护。但是心包穿刺术的操作技术难度大、风险高且缺乏廉价有效的培训模型及系统,目前军队基层卫生人员对于这一技术的掌握远远不足。本文就国内外心包穿刺术在平时培训与战时应用的现状进行综述,并就如何构建一套完整的培训和应用系统以提高军队基层卫生人员对超声引导下心包穿刺术的掌握程度提出可行化建议。

    • >短篇论著
    • 部队离退休干部健康知识掌握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2021, 42(3):334-337.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03.0334

      摘要 (1809) HTML (55) PDF 2.03 M (11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部队离退休干部健康知识掌握情况和主要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抽取以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为体系医院的部队离退休干部350人,发放自制健康知识调查问卷,收集部队离退休干部基本资料和健康知识得分。健康知识分为健康基本知识、健康技能知识和慢性病防治相关知识,得分不低于总分的80%为及格,表示具备健康知识。采用χ2检验对健康知识掌握情况与部队离退休干部基本资料的关系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部队离退休干部健康知识掌握情况的主要因素。结果 收回有效问卷349份,应答率为99.71%。部队离退休干部健康知识总得分及格率为19.20%(67/349),健康基本知识得分及格率为67.62%(236/349),健康技能知识得分及格率为20.06%(70/349),慢性病防治相关知识得分及格率为12.03%(42/349)。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有无医学学习经历的部队离退休干部健康知识总得分及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文化程度和有无医学学习经历是掌握健康知识的主要影响因素(OR=5.133,95% CI 2.207~11.939,P<0.01;OR=4.359,95% CI 2.300~8.263,P<0.01)。结论 部队离退休干部健康基本知识掌握情况较好,健康技能知识和慢性病防治相关知识掌握较差,军队卫生保健机构和医护人员要针对不同人群开展适宜性的健康教育。

    • 延迟断脐对中晚期早产儿早期发生黄疸和颅内出血的影响

      2021, 42(3):338-342.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03.0338

      摘要 (1424) HTML (69) PDF 2.31 M (8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延迟断脐对于中晚期早产儿早期发生黄疸和颅内出血的影响。方法 选择上海市嘉定区妇幼保健院2016年2月1日至2018年1月31日顺产的中晚期(32~36+6周)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16年2月1日至2017年1月31日顺产的早产儿在娩出后15 s内断脐(早断脐组),2017年2月1日至2018年1月31日顺产的早产儿在娩出后待脐动脉停止搏动后断脐(延迟断脐组)。比较两组新生儿生后1 d血清总胆红素、生后1~3 d经皮胆红素、蓝光照射治疗开始时间、生后1 d和7 d血常规及颅内出血发生率。结果 符合纳入条件进入本研究的中晚期早产儿共308例,其中延迟断脐组165例,早断脐组143例。两组间早产儿及其母亲基本信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早产儿生后1 d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延迟断脐组生后2 d和3 d经皮胆红素水平均高于早断脐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早产儿蓝光照射治疗开始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延迟断脐组早产儿生后1 d和7 d血红蛋白水平及血细胞比容均高于早断脐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白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早产儿颅内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延迟断脐可提高中晚期早产儿生后早期血红蛋白水平及血细胞比容,虽可一定程度增高经皮胆红素水平但并不需要提前进行蓝光照射治疗,并且未增加颅内出血的发生率,对于中晚期早产儿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措施。

    • Onyx胶血管内栓塞治疗急性大咯血的临床效果

      2021, 42(3):343-346.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03.0343

      摘要 (1378) HTML (233) PDF 2.67 M (10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Onyx胶血管内栓塞治疗急性大咯血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选取2015年3月至2017年8月因急性大咯血于我院接受Onyx胶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患者20例,男14例、女6例,中位年龄45.5(17~73)岁,支气管扩张10例、肺结核3例、肺癌2例、血管畸形1例、不明原因4例。其中10例为外院采用常规材料栓塞术后短期内(≤ 7 d)再次咯血。统计Onyx胶血管内栓塞治疗急性大咯血的技术成功率和临床成功率,分析相关并发症,并计算近期(<3个月)、中期(3~<12个月)及远期(≥ 12个月)复发率。结果 20例患者均成功进行栓塞,术后出血均得到有效控制,技术成功率与临床成功率均达100.0%(20/20)。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脊髓损伤、呼吸衰竭等严重并发症。术后中位随访时间22.5(3~42)个月,18例(90.0%)患者随访12个月以上。3例患者分别于术后1、7、15个月复发,均经内科治疗有效,未再接受血管内栓塞止血治疗。2例肺癌患者分别于术后4、10个月死于原发性肿瘤。近期复发率为5.0%(1/20),中期复发率为5.0%(1/20),远期复发率为5.6%(1/18)。结论 采用Onyx胶血管内栓塞治疗急性大咯血安全、有效。

    • >病例报告
    • 恶性肿瘤患者高钙血症合并低钾血症心电图1例报告

      2021, 42(3):347-348.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03.0347

      摘要 (1352) HTML (79) PDF 4.61 M (9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重要通知
友情提醒: 近日发现论文正式见刊或网络首发后,有人冒充我刊编辑部名义给作者发邮件,要求添加微信,此系诈骗行为!可致电编辑部核实:021-81870792。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编辑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