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42(4):349-354.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04.0349
摘要:影像学检查是前列腺癌不可或缺的重要诊断手段。以68镓(68Ga)标记的靶向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分子探针为示踪剂的PET-CT(68Ga-PSMA PET-CT)是近年进入临床应用的影像学新技术,其诊断效能优异,对前列腺癌原发灶和转移灶的诊断、临床决策指导、生化复发的检出、预后评估等具有独特价值,并且在实现诊疗一体化方面前景广阔。68Ga-PSMA PET-CT与MRI等常规影像检查方法优势互补,欧洲泌尿外科学会指南已推荐将68Ga-PSMA PET-CT应用于前列腺癌术后生化复发的患者。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和认识的深入,68Ga-PSMA PET-CT在前列腺癌诊断及临床决策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2021, 42(4):355-360.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04.0355
摘要:目的 探讨以68镓(68Ga)标记的靶向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分子探针PSMA-11为示踪剂的PET-CT(68Ga-PSMA-11 PET-CT)辅助前列腺癌全病程管理的应用效果。方法 收集2019年1月31日至12月31日于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接受68Ga-PSMA-11 PET-CT检查的386例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分析68Ga-PSMA-11 PET-CT对初诊、正在接受放射治疗和/或内分泌治疗、术后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水平持续升高或生化复发患者病灶转移和局部侵犯的检出情况。分析病灶总转移率及区域淋巴结转移、前列腺床侵犯或前列腺包膜外侵犯、骨转移、非区域淋巴结和/或脏器转移的发生情况。结果 160例初诊列腺癌患者中44.4%(71/160)发生病灶转移或局部侵犯,患者PSA水平≥ 30.0 ng/mL时69.0%(49/71)的患者发生病灶转移或局部侵犯,其中50.7%(36/71)发生骨转移。157例正在接受放射治疗和/或内分泌治疗的患者中,68.2%(107/157)发生病灶转移或局部侵犯,其中32.5%(51/157)为区域淋巴结转移、9.6%(15/157)为前列腺床侵犯、47.1%(74/157)为骨转移、19.7%(31/157)为非区域淋巴结和/或脏器转移。69例术后PSA水平持续升高或生化复发的前列腺癌患者中,52.2%(36/69)发生病灶转移或局部侵犯,其中17.4%(12/69)、11.6%(8/69)、5.8%(4/69)的患者仅分别发生区域淋巴结转移、骨转移、非区域淋巴结和/或脏器转移,2.9%(2/69)仅发生前列腺床侵犯,10.1%(7/69)发生区域淋巴结转移合并骨转移,2.9%(2/69)发生骨转移合并非区域淋巴结和/或脏器转移,1.4%(1/69)发生区域淋巴结转移合并非区域淋巴结和/或脏器转移。结论 对于PSA水平≥ 30.0 ng/mL的初诊前列腺癌患者,推荐行68Ga-PSMA-11 PET-CT检查进行术前评估;对于正在接受放射治疗和/或内分泌治疗的患者,68Ga-PSMA-11 PET-CT检查利于监测病情;对于术后PSA水平持续升高或生化复发的患者,68Ga-PSMA-11 PET-CT检查可明确病灶转移情况。
2021, 42(4):361-365.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04.0361
摘要:目的 探讨以68镓(68Ga)标记的靶向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分子探针PSMA-11为示踪剂的PET-CT(68Ga-PSMA-11 PET-CT)检测初诊前列腺癌患者的阳性发现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12月经前列腺活体组织穿刺病理学初次确诊、于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行68Ga-PSMA-11 PET-CT检查的45例前列腺癌患者的影像学及临床资料。采用二分类判别法定性分析68Ga-PSMA-11 PET-CT图像,以诊断前列腺癌原发灶是否累及前列腺两叶、突破包膜、侵犯精囊和发生区域淋巴结转移。以根治性切除术标本的病理学结果为金标准,对影像-病理的配对样本进行McNemar检验,并计算Kappa系数。结果 68Ga-PSMA-11 PET-CT检测初诊前列腺癌患者的原发灶累及前列腺两叶、突破包膜、侵犯精囊和发生区域淋巴结转移的准确度分别为60.0%(27/45)、57.8%(26/45)、75.6%(34/45)和84.4%(38/45),Kappa系数分别为0.075(P=0.375)、0.249(P=0.025)、0.409(P=0.003)和0.444(P=0.002)。结论 68Ga-PSMA-11 PET-CT对判断初诊前列腺癌患者病灶是否存在侵犯精囊和发生区域淋巴结转移有一定价值,但对是否累及前列腺两叶和突破包膜的诊断价值较低。
2021, 42(4):366-370.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04.0366
摘要:目的 对比分析以68镓(68Ga)标记的靶向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分子探针PSMA-11为示踪剂的PET-CT(68Ga-PSMA-11 PET-CT)与全身磁共振成像(WB-MRI)诊断前列腺癌远处转移的效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12月我院收治的行68Ga-PSMA-11 PET-CT及WB-MRI的52例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由核医学科及影像医学科主治医师各2名分别对患者的68Ga-PSMA-11 PET-CT和WB-MRI检查结果进行盲法分析,并以最佳比较标准(BVC)为金标准对患者进行分组。根据结果绘制ROC曲线并计算AUC,对2种检查方法的灵敏度、特异度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入组的52例前列腺癌患者中20例无远处转移、32例发生远处转移。WB-MRI检测远处转移的AUC为0.844(95% CI 0.719~0.968),灵敏度为93.75%(30/32)、特异度为75.00%(15/20);68Ga-PSMA-11 PET-CT检测远处转移的AUC为0.959(95% CI 0.893~1.000),灵敏度为96.88%(31/32)、特异度为95.00%(19/20),2种方法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远处转移患者中有25例发生骨转移、29例发生淋巴结转移。68Ga-PSMA-11 PET-CT检测前列腺癌骨转移灶的灵敏度为92.00%(23/25)、特异度为100.00%(27/27),WB-MRI检测灵敏度为60.00%(15/25)、特异度为88.89%(24/27),2种方法灵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种方法对淋巴结转移检测的灵敏度[89.66%(26/29)vs 86.21%(25/29)]及特异度[95.65%(22/23)vs 91.30%(21/2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68Ga-PSMA-11 PET-CT与WB-MRI检测前列腺癌远处转移均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在骨转移的诊断方面,68Ga-PSMA-11 PET-CT的诊断效能优于WB-MRI。
2021, 42(4):371-376.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04.0371
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联合活体组织穿刺的Gleason评分对初诊前列腺癌患者转移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12月经前列腺活体组织穿刺病理学初次确诊、于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行以68镓(68Ga)标记的靶向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分子探针PSMA-11为示踪剂的PET-CT(68Ga-PSMA-11 PET-CT)检查的85例未经治疗的初诊前列腺癌患者的影像学及临床资料。85例患者中未发生肿瘤转移的有46例(无转移组)、发生肿瘤转移的有39例(转移组)。以68Ga-PSMA-11 PET-CT是否发现转移病灶为二分类因变量,以PSA×(Gleason评分-5)为连续自变量,建立转移风险的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并通过ROC曲线分析其诊断效能;用外部验证数据(n=20)对该模型进行检验,评估回归方程预测肿瘤转移的准确性。结果 转移组患者PSA水平、Gleason评分均高于无转移组[75.0(17.7~533.9)ng/mL vs 13.8(3.8~62.0)ng/mL,P<0.01;8(6~10)分vs 8(6~10)分,P=0.042]。以PSA×(Gleason评分-5)作为连续自变量时,预测转移风险的ROC AUC为0.857(95% CI 0.772~0.942,P<0.01);PSA×(Gleason评分-5)最佳界值为130.62,对应的灵敏度为71.8%,特异度为95.7%,约登指数为0.675。回归方程logit(P)=0.019×PSA×(Gleason评分-5)-2.3对转移风险的预测准确度达81.2%(69/85)。外部验证预测的PSA水平(Z=-1.616,P=0.106)和Gleason评分(Z=-1.391,P=0.164)与构建模型数据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外部验证数据符合检验条件,其检验回归方程的准确度为85.0%(17/20)。结论 PSA联合Gleason评分对初诊前列腺癌患者转移风险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2021, 42(4):377-384.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04.0377
摘要:姑息性手术、试验性局部治疗、外放射治疗、内分泌治疗、化学治疗等常规治疗手段对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CRPC)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改善效果有限。以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为靶点的放射性配体治疗(RLT)有望改变mCRPC患者生存期短、生活质量差的现状。177镥(177Lu)标记的PSMA-617(177Lu-PSMA-617)的理化性质和药代动力学特性优异,与其他放射性核素标记的治疗探针相比,已积累了较多临床研究数据和经验,有效性、安全性、易获得性高,显示出了较好的临床价值和应用前景,但尚存在一些局限。目前,177Lu-PSMA-617 RLT仍以小样本单中心研究为主,但随着全球研究大数据的积累,其有望成为mCRPC临床常规治疗的延伸和补充。
2021, 42(4):385-390.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04.0385
摘要:目的 探讨颈动脉斑块积分和内中膜厚度对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就诊、同时行颈动脉超声和首次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的患者608例,根据冠状动脉血管造影结果将其分为CTO组(150例)和非CTO组(45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和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并对冠状动脉CTO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绘制ROC曲线分析颈动脉斑块积分、内中膜厚度及多个危险因素构成的综合预测变量对CTO的预测价值。结果 CTO组患者的年龄、男性比例、BMI、高血压病患者比例、血肌酐水平、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两侧颈动脉斑块平均厚度、总斑块积分、平均内中膜厚度均高于非CTO组(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高BMI、高血肌酐水平、高总斑块积分及高平均内中膜厚度是CTO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ROC曲线分析显示颈动脉总斑块积分、平均内中膜厚度及综合预测变量(年龄、BMI、血肌酐、总斑块积分、平均内中膜厚度的联合参数)的AUC值(95% CI)分别为0.676(0.637~0.713)、0.633(0.593~0.671)和0.738(0.701~0.772),综合预测变量的AUC值与总斑块积分、平均内中膜厚度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颈动脉总斑块积分和平均内中膜厚度对冠状动脉CTO有一定预测价值,综合年龄、BMI、血肌酐、总斑块积分、平均内中膜厚度的联合参数对CTO的预测效能优于两者单独的预测效能。
2021, 42(4):391-398.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04.0391
摘要:目的 探讨肺鳞状细胞癌组织免疫细胞浸润全景,构建预后风险评估模型,分析并评估患者的预后。方法 利用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肺鳞状细胞癌全转录组数据,通过R 4.0.3软件利用CIBERSORT反卷积算法计算不同免疫细胞浸润相对含量,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建立预后风险评估模型,并用ROC曲线评估模型效能,结合临床变量绘制预测患者3、5、10年生存率列线图。结果 共涉及22种免疫细胞类型。正常组织中的8种免疫细胞亚群(初始B细胞、浆细胞、激活记忆CD4 T细胞、滤泡辅助性T细胞、调节性T细胞、M0型巨噬细胞、M1型巨噬细胞、休眠树突状细胞)浸润相对含量均低于肺鳞状细胞癌组织(P<0.05或P<0.01),正常组织中的另外8种免疫细胞亚群[休眠记忆CD4 T细胞、休眠自然杀伤(NK)细胞、单核细胞、M2型巨噬细胞、激活树突状细胞、休眠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相对含量均高于肺鳞状细胞癌组织(P<0.01或P<0.05),其余免疫细胞亚群(记忆性B细胞、CD8 T细胞、初始CD4 T细胞、γ/δ T细胞,激活NK细胞、激活肥大细胞)在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初始CD4 T细胞、休眠记忆CD4 T细胞对肺鳞状细胞癌患者是危险因素(HR>1),而激活记忆CD4 T细胞、滤泡辅助性T细胞、休眠树突状细胞则是保护因素(HR<1)。激活记忆CD4 T细胞、休眠树突状细胞浸润相对含量高的肺鳞状细胞癌患者预后较相对含量低的患者好(P<0.05)。用激活记忆CD4 T细胞、滤泡辅助性T细胞、休眠树突状细胞构建的肺鳞状细胞癌患者预后风险评估模型的效能良好,ROC曲线的AUC为0.678。结论 休眠树突状细胞、激活记忆CD4 T细胞与肺鳞状细胞癌的发生、预后有关,并且可以作为独立的预后因子。预后相关免疫细胞亚群构建的预后风险评估模型效能良好。
2021, 42(4):399-410.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04.0399
摘要:目的 应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筛选影响宫颈癌预后的关键基因并深度挖掘基因功能。方法 从基因表达汇编(GEO)数据库下载宫颈癌微阵列数据集(GSE6791、GSE39001、GSE55940、GSE63678),合并和批量标准化后筛选差异表达基因(DEG)。对DEG进行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及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构建,利用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进行生存分析以确定关键基因。对关键基因进行基因功能集富集分析,并且利用基于TCGA数据库的泛癌数据进行深度的功能挖掘,包括基因相关性分析、单因素Cox回归、免疫亚型、肿瘤微环境和肿瘤干性分析。结果 共筛选出336个DEG,其中153个下调、183个上调。PPI网络和生存分析结果显示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MCM)2是宫颈癌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基因功能集富集分析提示,MCM2与自噬和MAPK信号通路有关。在泛癌数据中的研究表明,MCM2的表达水平与4种恶性肿瘤(宫颈癌、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直肠腺癌、葡萄膜黑素瘤)的5年总生存率呈正相关,与7种恶性肿瘤(肾上腺皮质癌、肾嫌色细胞癌、急性髓细胞样白血病、脑低级别胶质瘤、肝细胞肝癌、间皮瘤、肉瘤)的5年总生存率呈负相关(P均<0.05)。深度功能挖掘提示,MCM2~10参与肿瘤组织免疫亚型的改变,高表达MCM2~10的肿瘤组织中可能存在较低比例的基质细胞和免疫细胞及较高比例的肿瘤细胞;在多种肿瘤中,MCM2的表达水平与肿瘤细胞的干性特征呈正相关。结论 MCM2在宫颈癌中高表达且与患者预后相关,是宫颈癌的潜在预后标志物。在多种恶性肿瘤中,MCM2参与多种生物过程,可能成为恶性肿瘤治疗干预的新靶点。
2021, 42(4):411-419.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04.0411
摘要:长链非编码RNA(lncRNA)曾被认为是基因组转录的"噪音",不具有生物学功能。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lncRNA在不同发育阶段或疾病状态中动态表达,并且在基因表达和翻译的诸多环节中都发挥调节作用。作为一种调节因子,lncRNA已被证实参与心脏生长发育的基因调控,同时参与心力衰竭的多个病理变化,主要包括心肌肥大、纤维化和血管新生等。因此,lncRNA被认为是控制心脏生理和病理复杂调节网络的核心枢纽,有望成为心力衰竭的治疗靶标。本文综述心力衰竭中lncRNA的作用和机制,并评估了lncRNA在临床诊治中的前景。
2021, 42(4):420-425.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04.0420
摘要:血管生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生长发育、组织和器官再生及许多病理改变中起着重要作用。眼部病理性的血管生成是新生血管性眼病的主要特征,会导致患者视力下降甚至失明。因此,新生血管性眼病的实验模型对于研究抗血管生成治疗方法至关重要。本文综述了目前常用的研究新生血管性眼病的实验模型及其量化评估方法,分析了不同实验模型的优点和局限性,有助于研究人员选择合适的实验模型。
2021, 42(4):426-431.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04.0426
摘要:生命活动离不开氧,但氧过多(分压过高)也会对机体造成不良影响,称为氧中毒。呼吸较高分压的氧,在短时间内会出现以惊厥为主要症状的一系列临床表现,称为中枢神经系统(或急性)氧中毒。中枢神经系统氧中毒是限制潜水作业、水下特种作战、疾病治疗等用氧的主要因素。中枢神经系统氧中毒的发生机制目前不明确,除了间歇性吸氧和严格控制用氧的压力-时程外,尚未有预防中枢神经系统氧中毒的有效手段,中枢神经系统氧中毒的发病机制和防治仍是潜水医学领域研究的重点与难点。本文对近年国内外研究报道的中枢神经系统氧中毒发生机制和防治措施进行总结,旨在为临床和科研提供参考。
2021, 42(4):432-438.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04.0432
摘要:特殊环境如沙漠、极地、高原、潜艇、潜水等都会对暴露个体的认知功能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个体的生活和工作状态甚至生命安全。认知功能受影响的程度与特殊环境暴露时长、特殊环境应激源的强烈程度、认知任务的复杂程度以及一些个体因素有关。军队往往驻扎在上述特殊环境中,军人的认知功能受特殊环境影响明显。目前不同特殊环境对认知功能影响研究的设计、样本量、选取的实验情境、认知功能指标和测量工具有所不同,导致研究结果存在差异。未来该领域的研究应改进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着重关注认知功能发生改变的原因机制,并探索干预策略,以降低特殊环境对军人认知功能的不利影响。
2021, 42(4):439-444.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04.0439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临床病理特征乳腺癌患者胸肌间淋巴结(IPN)转移率的差异,为腋窝淋巴结清扫术中IPN的处理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以interpectoral nodes、interpectoral lymph nodes、Rotter's nodes、胸肌间淋巴结、Rotter淋巴结等为关键词,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等数据库获得相关文献,由2名研究人员独立对文献进行筛选、审核和提取数据,采集IPN的检出率、转移率及相关临床病理特征。采用RevMan 5.3软件对IPN的检出率、转移率进行meta分析,并分析各项研究中乳腺癌临床分期和腋窝淋巴结是否转移与IPN转移率间的关系。结果 共纳入符合标准的研究21项,共计8 418例患者。有19项研究(8 119例患者)分析了IPN检出率、20项研究(8 178例患者)分析了IPN转移率,meta分析选用随机效应模型,合并分析结果显示IPN总体检出率为36%(95% CI 28%~44%,P<0.01)、总体转移率为8%(95% CI 6%~9%,P<0.01)。共有11项研究分析了患者乳腺癌临床分期与IPN转移率间的关系,其中6项研究中乳腺癌Ⅲ期患者IPN转移率高于Ⅰ、Ⅱ期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共有15项研究分析了患者腋窝淋巴结是否转移与IPN转移率间的关系,其中12项研究腋窝淋巴结转移组IPN转移率高于腋窝淋巴结未转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大多数接受腋窝淋巴结清扫术的乳腺癌患者术中可不清扫IPN,但临床分期为Ⅲ期、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则建议在腋窝淋巴结清扫的同时行IPN清扫术。
杨会,刘雪宇,张兴娜,姜秋竹,刘云霄,王晨,李明,李荣山,周晓霜
2021, 42(4):445-450.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04.0445
摘要:目的 基于级联区域卷积神经网络(cascade R-CNN)算法开发一种能自动识别肾组织病理切片图像中肾小球的人工智能(AI)系统,帮助病理医师提高计算肾小球个数与识别肾小球的效率。方法 收集2017-2019年3年内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和山西医科大学附属人民医院行肾穿刺活检术患者的肾脏病理切片,剔除模糊不清、染色质量差的图像,最终得到1 180张质量无明显差异的六胺银(PASM)染色图像。通过高分辨率全视野数字切片(WSI)获得数字化扫描图像,图像数据通过远程病理系统传输到云端并储存。使用cascade R-CNN方法创建训练集(940张图像)和测试集(240张图像),训练集用于训练AI学习识别肾小球,测试集用于测试和评价cascade R-CNN算法识别出肾小球的精确度和召回率。将测试集的病理切片由3名工作年限至少3年的病理医师阅读,计算医师们识别肾小球的精确度与时间。结果 基于cascade R-CNN网络训练完成的深度学习模型识别每张图像肾小球区域时间为(0.20±0.02)s。精确度、召回率分别为93.90%、98.00%,F1值为95.91%。3名病理医师识别每张图像肾小球区域时间分别为(3.57±0.05)、(4.57±0.07)、(3.98±0.02)s,精确度分别为88.08%、89.69%、89.9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cascade R-CNN算法识别肾小球的精确度高于3名病理医师的平均精确度(89.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07,P=0.009)。结论 cascade R-CNN算法通过高分辨率WSI可快速有效地识别肾小球,能够帮助病理医师提高肾脏疾病的诊断效率。
2021, 42(4):451-456.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04.0451
摘要:目的 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封闭管理期间官兵疲劳特点及影响因素,为重大突发卫生事件下制定针对性心理援助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针对陆军某部199名官兵,采用多维疲劳量表、军人心理应激自评量表以及自编疫情影响调查表评估COVID疫情封闭管理期间官兵的疲劳状态和应激水平,运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官兵疲劳总分为(47.96±12.52)分,以动力下降(50.25%)为主要表现;官兵应激的检出率为7.54%(15/199)。疲劳总分在性别、职衔、军龄、学历、封闭天数及疫情对自身的影响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疲劳总分及体力疲劳、脑力疲劳和动力下降3个因子均与应激水平呈正相关(P<0.05或P<0.01)。影响疲劳的多元线性回归显示,封闭天数、应激水平、职衔和是否独生子女进入回归方程。结论 COVID-19疫情期间官兵疲劳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性别、职衔、军龄、学历、应激水平、封闭天数以及疫情对自身的影响。封闭天数、应激水平、职衔和是否独生子女能够有效预测隔离封闭官兵的疲劳状况。
2021, 42(4):457-460.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04.0457
摘要:目的 探究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单独或联合工作记忆训练(2-back任务)对军校医学生抑制功能的影响,为提高军校医学生的认知和学业成绩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36名军校医学生随机分为3组,每组12人,分别行20 min 1.5 mA tDCS并2-back任务训练(联合组)、tDCS伪刺激并2-back任务训练(2-back组)和20 min 1.5 mA tDCS并小说阅读(tDCS组),干预4周,每周3次。比较干预前后各组抑制功能反应时和正确率的变化。结果 干预后联合组的抑制功能反应时较干预前降低[(801.27±91.21)ms vs(883.52±73.18)ms,P=0.028,G2=0.210],正确率较干预前提高[0.98±0.02 vs 0.96±0.04,P=0.005,G2=0.341]。tDCS组和2-back组干预前后的抑制功能反应时及正确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DCS组反应时效果量(G2=0.167)>2-back组。结论 tDCS可以提升军校医学生的抑制功能。联合使用tDCS与2-back任务对于抑制功能的提升效果优于单独使用。
2021, 42(4):461-464.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04.0461
摘要:目的 观察复方磺胺嘧啶锌凝胶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下肢静脉性溃疡患者,包括尚未行手术治疗的门诊换药患者40例和手术治疗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未手术患者随机分为未手术试验组(20例)及未手术对照组(20例),将手术治疗患者随机分为手术试验组(20例)及手术对照组(20例)。试验组患者常规碘伏换药后复方磺胺嘧啶锌凝胶敷于下肢溃疡处,对照组患者常规碘伏换药后利凡诺纱布敷于下肢溃疡处。观察并比较各组患者在治疗不同时间点的溃疡面积缩小率和溃疡愈合率。结果 未手术试验组患者治疗1、2、3周时的溃疡面积缩小率均高于未手术对照组(P均<0.01)。手术试验组患者治疗1、2、3、4周时的溃疡面积缩小率与手术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2和4周时的溃疡愈合率手术试验组与手术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未手术试验组、对照组患者治疗3周时的溃疡愈合率分别为0、5%(1/2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复方磺胺嘧啶锌凝胶具有促进下肢静脉性溃疡愈合的作用,在尚未手术的保守治疗患者中,常规换药后复方磺胺嘧啶锌凝胶外敷的疗效优于常规换药后利凡诺外敷。
2021, 42(4):465-468.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04.0465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