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第42卷第5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目录
    • 目录

      2021, 42(5):0-0.

      摘要 (1111) HTML (0) PDF 455.88 K (10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论著
    • 心脏移植术后早期三尖瓣反流的风险因素分析

      2021, 42(5):469-474.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05.0469

      摘要 (1484) HTML (68) PDF 2.57 M (10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心脏移植患者术后早期三尖瓣反流的风险因素,总结心脏移植供受体评估及心脏移植围手术期的管理经验,以期提高心脏移植术后患者生存率、降低移植术后患者早期右心功能不全发生率。方法 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11月在我院接受同种原位心脏移植手术的7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术后三尖瓣反流束面积与右心房面积比值将患者分为两组:组1(15例,三尖瓣反流束面积与右心房面积比值<20%)和组2(59例,三尖瓣反流束面积与右心房面积比值≥20%)。根据供体心脏标准获取心脏,术前通过Swan-Ganz导管监测患者肺动脉收缩压(PAPs)等指标,采用超声心动图评价患者术后30 d内的三尖瓣反流程度。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移植术后三尖瓣反流的影响因素。结果 原发性移植物功能衰竭(PGF)、急性排斥反应、供受体体重比和术前PAPs在两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两组供体年龄、受体年龄、供受体性别是否匹配、术前NYHA心功能分级、原发病种类、供受体身高比、术前总胆红素水平及术前右心室前后径等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GF(OR=1.892,95% CI 1.150~1.972)、急性排斥反应(OR=1.625,95% CI 1.190~1.885)、供受体体重比(OR=0.001,95% CI 0.000~0.873)和术前PAPs(OR=1.274,95% CI 1.099~1.498)是患者心脏移植术后早期三尖瓣反流的影响因素(P均<0.05)。结论 注重供受体体重的匹配、防治围手术期肺动脉高压、严格应用免疫抑制剂及预防PGF有利于降低心脏移植术后早期三尖瓣反流,减少右心功能衰竭发生。

    • 围绝经期ER/PR+HER2-浸润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2021, 42(5):475-482.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05.0475

      摘要 (1522) HTML (100) PDF 3.19 M (7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围绝经期雌激素受体(ER)和/或孕激素受体(PR)阳性及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阴性(ER/PR+HER2-)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 选择2009年1月至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黄浦分院收治的335例ER/PR+HER2-浸润性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月经状态将其分为绝经前组(<40岁,23例)、围绝经期组(40~60岁,228例)和绝经后组(>60岁,84例),比较3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情况,并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围绝经期ER/PR+HER2-浸润性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不同月经状态ER/PR+HER2-浸润性乳腺癌患者肿瘤T分期、N分期、TNM分期、组织学分级、组织学类型、淋巴血管浸润情况、PR表达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Ki-67、ER、P53表达水平在3组患者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围绝经期和绝经前组患者Ki-67阳性细胞百分比≥60%者和≥20%者占比均高于绝经后组,绝经前、围绝经期、绝经后组患者的ER表达水平依次增高,围绝经期和绝经前组患者的P53表达水平均高于绝经后组。绝经前、围绝经期和绝经后组患者生存率分别为87.0%(20/23)、92.1%(210/228)和91.7%(77/84),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结转移、Ki-67阳性细胞百分比≥60%、PR低表达是围绝经期ER/PR+HER2-浸润性乳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HR=2.43、3.45、0.27,P均<0.05)。结论 围绝经期ER/PR+HER2-浸润性乳腺癌有其独特的临床病理特征,但不同月经状态下患者的预后无明显差异。淋巴结转移、Ki-67阳性细胞百分比≥60%、PR低表达是围绝经期ER/PR+HER2-浸润性乳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 T2加权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成像在定量评估无脑损伤早产儿脑白质发育中的价值

      2021, 42(5):483-489.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05.0483

      摘要 (1330) HTML (64) PDF 3.30 M (9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利用T2加权液体衰减反转恢复(T2WI-FLAIR)序列成像评估无脑损伤早产儿脑白质发育情况。方法 收集2015年7月至2018年7月山东大学齐鲁儿童医院新生儿监护室收治的157例无脑损伤早产儿的MRI资料和临床资料,以33名足月新生儿作为对照。早产儿按出生胎龄分为28~29周、30~31周、32~33周、34~35周、36~37周5组。对各组早产儿出生后1~3 d内及纠正胎龄为40周时和足月新生儿胎龄40周时行头颅MRI T2WI-FLAIR序列成像,测量白质低信号区最大截面积及信号强度比值。比较不同出生胎龄组早产儿白质低信号区最大截面积及信号强度比值,以及各组早产儿纠正胎龄为40周与足月新生儿胎龄40周时的白质低信号区最大截面积及信号强度比值的差异,并分析不同出生胎龄组早产儿白质中央区、周围区及邻近脑室区信号强度比值的差异。结果 28~29周、30~31周、32~33周、34~35周、36~37周组早产儿白质低信号区最大截面积均随着出生胎龄的增加而降低,信号强度比值均随着出生胎龄的增加而升高(P均<0.01),信号强度比值均按照枕、顶、额、颞叶的顺序依次降低(P均<0.01)。32~33周、34~35周、36~37周组早产儿白质低信号强度比值均按照中央区、周围区及邻近脑室区的顺序降低(P均<0.01)。不同出生胎龄组早产儿在纠正胎龄为40周时白质低信号区最大截面积均随着出生胎龄的增加而降低,信号强度比值随着出生胎龄的增加而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不同出生胎龄组早产儿在纠正胎龄为40周时白质低信号区最大截面积均大于足月新生儿胎龄40周时,信号强度比值均低于足月新生儿胎龄40周时(P均<0.01)。结论 MRI T2WI-FLAIR序列成像能够定量评估无脑损伤早产儿脑白质的髓鞘化程度,是判断早产儿脑白质发育状况的一种重要的无创检查手段。

    • 口腔黏膜及带蒂阴茎皮瓣用于前尿道狭窄患者尿道重建的疗效分析

      2021, 42(5):490-494.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05.0490

      摘要 (1580) HTML (92) PDF 2.66 M (10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利用口腔黏膜(下唇黏膜、舌黏膜)、带蒂阴茎皮瓣修复复杂前尿道狭窄的疗效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至2018年5月我科收治的因各种原因引起的复杂性男性前尿道狭窄行口腔黏膜移植物或带蒂阴茎皮瓣修复治疗的33例患者资料。对于阴茎包皮组织预估不足、多段尿道狭窄或有尿道手术史的患者采用口腔黏膜移植物尿道成形术,对于阴茎包皮组织预估足够且无尿道手术史者采用带蒂阴茎皮瓣尿道成形术。收集患者术前基本信息及术后随访资料,对比分析术前、术后患者最大自由尿流率及国际勃起功能指数问卷表5(ⅡEF-5)评分的差异。结果 33例患者年龄为12~80岁,平均年龄为(43.5±19.3)岁。行口腔黏膜移植物尿道成形术的患者23例,尿道狭窄段长度为5.0(3.0~12.0)cm。行带蒂阴茎皮瓣尿道形术者10例,尿道狭窄段长度为4.0(3.0~7.0)cm。术后随访时间为20(12~36)个月。术后随访期内口腔黏膜移植物尿道成形术组有2例患者出现尿道狭窄复发,带蒂阴茎皮瓣尿道成形术组1例患者出现尿瘘。口腔黏膜移植物尿道成形术组21例术后排尿通畅患者术前与术后1年最大自由尿流率分别为5.0(0.0~8.2)mL/s和19.6(12.2~21.7)mL/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与术后1年ⅡEF-5评分分别为14.0(5.0~18.0)分和16.0(4.0~21.0)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带蒂阴茎皮瓣尿道成形术组9例术后排尿通畅患者术前与术后1年最大自由尿流率分别为6.1(0.0~12.0)mL/s和20.4(13.6~23.6)mL/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与术后1年ⅡEF-5评分分别为15.0(7.0~19.0)分和17.5(3.0~23.0)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口腔黏膜和带蒂阴茎皮瓣均是良好的尿道替代修复材料,可根据患者病情及身体条件灵活选用这2种自体移植物行前尿道修复手术。

    • 补体C3a受体1与低级别胶质瘤预后及免疫细胞浸润的关系

      2021, 42(5):495-502.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05.0495

      摘要 (1711) HTML (80) PDF 3.50 M (10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借助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研究低级别胶质瘤(LGG)组织中补体C3a受体1(C3AR1)的表达水平及其与LGG患者预后及肿瘤免疫细胞浸润的关系。方法 从TCGA数据库下载514例LGG患者的基因表达谱数据和临床信息。比较C3AR1基因在LGG组织和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分析不同WHO分级LGG组织样本中C3AR1基因的表达量及与患者预后的关系,分析LGG患者临床特征和C3AR1基因表达水平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分析LGG组织中C3AR1基因表达与肿瘤免疫细胞浸润的相关性及免疫细胞浸润水平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对与C3AR1基因表达呈正相关的基因群进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LGG组织中C3AR1基因表达水平高于正常组织(P<0.05)。C3AR1基因在WHOⅢ级LGG组织中的表达高于WHOⅡ级(P<0.05),C3AR1基因低表达组患者的预后优于高表达组(HR=1.7,95% CI 1.1~2.4,P=0.003 6)。患者年龄、LGG级别和C3AR1基因表达水平是LGG的独立预后因素(P均<0.01)。C3AR1基因的表达水平与LGG的免疫细胞浸润水平呈正相关(P均<0.01),且后者影响LGG患者预后。与C3AR1基因表达呈正相关基因群的干扰素γ介导的信号通路、Ig/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保守位点、Ig样Cl型结构域、MHC Ⅰ/Ⅱ类抗原识别蛋白、连接肽特定区域、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等多条通路参与调控LGG。结论 C3AR1与LGG的预后和免疫细胞浸润有关,可能成为LGG分级诊断、免疫治疗和预后判断的生物标志物。

    • 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肾透明细胞肉瘤核心基因及免疫细胞浸润

      2021, 42(5):503-511.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05.0503

      摘要 (2179) HTML (106) PDF 4.24 M (10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基于基因表达汇编(GEO)数据库挖掘肾透明细胞肉瘤(CCSK)的核心基因并分析肿瘤和正常组织间免疫细胞浸润情况,为CCSK的诊疗提供新方向。方法 对GEO数据库中GSE49972及GSE2712数据集进行联合分析,筛选CCSK和正常胚肾组织间的差异表达基因,并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鉴定CCSK的核心基因,同时对CCSK及正常胚肾组织进行免疫细胞浸润分析。结果 共筛选出740个差异表达基因,GO功能富集分析结果显示这些差异表达基因集中在细胞外结构组织、细胞外胶原基质、细胞黏附分子结合等功能模块。KEGG信号通路分析结果显示差异表达基因参与的主要信号通路富集于PI3K/Akt信号通路、肿瘤转录失调、黏着斑、钙离子信号通路及肿瘤蛋白多糖等。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分析发现核心模块中密封蛋白家族和钙黏着蛋白家族权重较大。免疫细胞浸润分析发现大多数免疫细胞在CCSK组织中浸润程度低,但CD4 T细胞浸润程度较高。结论 密封蛋白和钙黏着蛋白等相关通路及核心基因在CCSK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作为潜在的治疗靶点。免疫检查点与特定激酶抑制剂的联合应用可能提高对CCSK的免疫治疗效果。

    • 体外共培养条件下毛囊神经嵴干细胞促进神经束膜细胞迁移和增殖

      2021, 42(5):512-518.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05.0512

      摘要 (1639) HTML (90) PDF 3.96 M (10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索体外培养神经束膜细胞的有效方案,并初步研究毛囊神经嵴干细胞(hfNCSC)对神经束膜细胞的激活作用。方法 采用“限时消化-差速贴壁-化学药物”方法对大鼠坐骨神经束膜细胞进行培养和纯化,同时培养大鼠触须垫hfNCSC,并对细胞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借助Transwell小室建立hfNCSC与神经束膜细胞的共培养模型,在Transwell上室接种神经束膜细胞,下室接种hfNCSC(hfNCSC共培养组)或不接种细胞(对照组),共培养6、12和18 h后进行结晶紫染色,观测神经束膜细胞的迁移情况。取hfNCSC条件培养基(hfNCSC条件培养基组)和含2% FBS的DMEM培养基(对照组)分别作用于神经束膜细胞,24、48和72 h后用CCK-8试剂盒检测细胞增殖情况。结果 本方案可在2周的时间内获得纯度高达(97.66±2.08)%的神经束膜细胞。将神经束膜细胞与hfNCSC共培养6、12和18 h后,可见hfNCSC共培养组神经束膜细胞的迁移数较对照组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以hfNCSC条件培养基作用于神经束膜细胞24 h和48 h后,hfNCSC条件培养基组与对照组神经束膜细胞的细胞活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作用72 h后,hfNCSC条件培养基组神经束膜细胞的细胞活力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限时消化-差速贴壁-化学药物”方法可成功培养和纯化神经束膜细胞;hfNCSC可激活神经束膜细胞,促进其迁移和增殖。

    • 高压氧联合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煅烧牛骨修复大鼠骨缺损的作用及其与骨保护素、CD34表达的关系

      2021, 42(5):519-526.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05.0519

      摘要 (1381) HTML (76) PDF 4.79 M (9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高压氧(HBO)联合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天然煅烧牛骨(CBB)修复骨缺损的作用,并初步探讨该作用与骨保护素(OPG)、CD34表达变化的关系。方法 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接受HBO治疗(HBO组,n=16),另一组不接受HBO治疗(NHBO组,n=16)。在大鼠左右侧顶骨处制作骨缺损,一侧移植CBB(CBB组)或CBB联合bFGF(CBBbF组),另一侧不移植作为对照(Con组)。HBO组接受2周HBO暴露,在术后4、8、12周时分别处死大鼠,通过影像学及组织学观察大鼠的骨缺损愈合情况,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骨缺损修复组织中OPG和CD34的表达情况。结果 术后12周时,HBO-CBB组和HBO-CBBbF组、NHBO-CBB组和NHBO-CBBbF组大鼠骨缺损区骨密度(BD)分别大于HBO-Con组和NHBO-Con组,HBO-CBBbF组BD大于其他各组(P均<0.01)。术后12周时,HBO-CBB组和HBO-CBBbF组、NHBO-CBB组和NHBO-CBBbF组新骨形成面积百分比分别大于HBO-Con组和NHBO-Con组(P均<0.01),血管数量分别多于HBO-Con组和NHBO-Con组。术后各时间点HBO-CBBbF组、HBO-CBB组和NHBO-CBBbF组血管数量均多于NHBO-CBB组。术后各时间点HBO-CBBbF组、HBO-CBB组和NHBO-CBBbF组OPG和CD34表达水平较NHBO-CBB组、HBO-Con组和NHBO-Con组升高(P<0.05,P<0.01)。结论 CBB对骨缺损修复有促进作用,bFGF可增加骨缺损修复中骨再生和血管数量,HBO对bFGF联合CBB修复骨缺损有协同作用,其机制与促进OPG和CD34表达有关。

    • 504名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护士的失眠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2021, 42(5):527-533.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05.0527

      摘要 (1832) HTML (109) PDF 2.93 M (10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武汉市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临床护士的失眠现状及影响因素,为COVID-19疫情防控期间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提供依据和参考。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20年3月3日至7日选择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的抗击COVID-19临床护士作为调查对象。采用一般资料问卷、阿森斯失眠量表(AIS)、患者健康调查问卷(PHQ-9)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抗击COVID-19临床护士失眠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回收问卷521份,其中有效问卷504份,回收有效率为96.74%。504名抗击COVID-19临床护士的AIS得分为6(3,9)分,其中352名(69.84%)有睡眠障碍;PHQ-9得分为6(2,9)分,其中292名(57.94%)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职称、疫情一线工作总时长、直系亲属是否感染COVID-19、个体对COVID-19疫情的恐惧程度、抑郁水平进入回归方程(P均<0.05),解释抗击COVID-19临床护士失眠总变异的56.2%。结论 武汉市抗击COVID-19临床护士失眠状况较普遍,影响因素较复杂。建议护理管理者重视抗击COVID-19临床护士失眠现象并及早进行全方位的有效干预,以改善护士的睡眠质量。

    • >综述
    • 乳腺真空辅助微创活检处理可疑恶性病灶的现状及展望

      2021, 42(5):534-537.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05.0534

      摘要 (1507) HTML (195) PDF 2.02 M (9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乳腺真空辅助微创活检(VABB)在国内广泛用于乳腺良性病灶的切除,在诊断恶性肿瘤方面也安全、准确,非常方便。在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3级病损中,对于扁平上皮非典型病变、经典小叶肿瘤、乳头病变和经核心针活检或VABB诊断的放射状瘢痕建议采用VABB切除而非开放性手术。影像引导的VABB是微钙化安全的诊断方法,并且正在向完全性切除发展。高龄、活检病灶有残留、伴有不典型增生及外周型导管内乳头状瘤在VABB术后需格外注意。对以小癌灶为表现的早期乳腺癌,行VABB术后仍有一定的肿瘤残留率,目前确诊恶性的肿瘤均建议进一步扩大切除。采用VABB结合前哨淋巴结活检作为乳腺癌局部治疗措施的时代尚未来到,新辅助化疗后采用VABB评估也在探索中。本文就VABB处理可疑恶性病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氧化应激相关酶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2021, 42(5):538-542.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05.0538

      摘要 (1558) HTML (293) PDF 2.30 M (18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活性氧(ROS)持续产生氧化应激的过程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有关。心血管系统中ROS的主要来源是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氧化酶(NOX)、解偶联的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线粒体和黄嘌呤氧化酶。本文就这些氧化酶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进行综述,重点论述不同心血管疾病中被激活的NOX特定亚型的核心作用。理解这些机制有助于开发针对氧化应激相关酶系统及其之间相互作用的新型药物,有效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

    • 基于组蛋白去乙酰化酶的双靶点抑制剂研究进展

      2021, 42(5):543-552.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05.0543

      摘要 (1601) HTML (448) PDF 3.86 M (25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是肿瘤治疗中的重要靶标,目前已有多个HDAC抑制剂类药物被批准应用于临床。相对于单靶点药物,多靶点药物具有更好的药效和特异性,能够有效提高疗效、降低耐药性,在阿尔茨海默病、真菌病、肿瘤等疾病的治疗中具有较大开发前景。本文主要介绍抗阿尔茨海默病、抗真菌、抗肿瘤领域基于HDAC设计的双靶点抑制剂的研究进展,为该类药物的研发和应用提供参考。

    • >海洋军事医学
    • 快速上浮脱险训练对心率和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2021, 42(5):553-558.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05.0553

      摘要 (1813) HTML (109) PDF 2.63 M (9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快速上浮脱险训练过程中参训人员心率及心率变异性的变化规律,分析上浮脱险训练所致个体应激的特点,为有效开展快速上浮脱险训练心理保障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全程记录某部参加3、5、10 m快速上浮脱险训练128名官兵的心电数据,比较不同训练阶段[训练前、训练中(进舱、关盖、注水、开盖、出舱)、训练后]和不同训练深度(3、5、10 m)参训人员心率及心率变异性时域指标(全程窦性心搏R-R间期的标准差)和频域指标[总功率(TP)、低频段(LF)、高频段(HF)、LF/HF)]的差异。结果 3 m训练深度时参训人员的主观紧张程度高于5 m和10 m训练深度(P均<0.01),注水阶段参训人员的主观紧张程度高于其他各训练阶段(P均<0.01),出舱时参训人员的主观紧张程度低于其他各训练阶段(P均<0.05)。3 m训练深度时参训人员进舱阶段的心率高于5 m训练深度(P<0.05);随着训练深度的增加,参训人员训练后心率逐渐升高(P<0.05);在各训练深度,参训人员在注水、开盖、出舱3个阶段的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各训练深度,训练前、中、后参训人员的心率变异性指标均呈下降趋势(P均<0.001)。结论 心率和心率变异性能够较好地反映快速上浮脱险训练过程中参训人员的生理和心理状态,为未来的应激干预提供了依据。

    • 关于构建三礁联动医疗保障体系的思考

      2021, 42(5):559-562.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05.0559

      摘要 (1387) HTML (86) PDF 1.98 M (10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南海岛礁基础设施建设的完成、战备驻防的常态化和邻近海域民事活动的增加对岛礁医疗保障提出了更高要求。利用3所岛礁医院,通过增进精细化流程管理、优化人员配备、共享调配物资耗材等措施实现三礁联动将有助于在现有医疗资源基础上大幅提升医疗保障效率和救治能力,减少伤员后送及相关医疗风险和经费支出。本文对笔者提出的构建三礁联动医疗保障体系的设想作一阐述。

    • >短篇论著
    • 军人评价恐惧在负性认知偏向和社交焦虑中的中介作用

      2021, 42(5):563-567.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05.0563

      摘要 (1875) HTML (97) PDF 2.33 M (12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考察军人负性认知偏向与社交焦虑的关系及评价恐惧在其中发挥的中介作用。方法 采取随机抽样法选取海军某部878名官兵,采用正性评价恐惧量表(FPES)、简明负性评价恐惧量表(BFNES)、负性认知加工偏向问卷和社交焦虑量表(IAS)分别对军人的正性评价恐惧、负性评价恐惧、负性认知偏向和社交焦虑水平进行测量,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评价恐惧的中介作用进行检验。结果 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负性认知加工偏向问卷4个维度(负性注意偏向、负性记忆偏向、负性解释偏向、负性沉思偏向)得分及总得分与FPES、BFNES、IAS得分之间均呈正相关(P均<0.01)。结构方程模型检验中介效应结果表明,评价恐惧起部分中介作用,间接效应为0.31,95% CI 0.26~0.35,且正、负性评价恐惧的作用相互独立。结论 军人评价恐惧在负性认知偏向与社交焦虑关系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应引导军人正确看待他人的评价。

    • 手术治疗106例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临床疗效及预后分析

      2021, 42(5):568-572.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05.0568

      摘要 (1228) HTML (70) PDF 2.32 M (8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06例确诊为OSAHS并接受手术治疗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3岁16例(15.1%)、3~6岁64例(60.4%)、>6岁26例(24.5%)。83例(78.3%)患儿行腺样体联合扁桃体切除术,23例(21.7%)行单纯腺样体切除术。术后门诊随访,随访期间对出现并发症的患儿联合儿科进行诊治。结果 所有患儿手术均顺利,术后夜间睡眠情况较术前明显好转,3例患儿术后1 d出现发热(1例反复高热),经儿科抗感染、退热等处理后体温恢复正常。所有患儿术后随访12~20个月,平均(16.0±1.4)个月。术后12个月时,88例(83.0%)患儿治愈、13例(12.3%)好转、5例(4.7%)无效。术后6个月内<3岁患儿有1例复发,术后12个月<3岁患儿有5例复发(31.2%,5/16),而3~6岁、>6岁手术患儿无复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7例<3岁患儿在术后12个月内出现反复呼吸道感染,联合儿科随诊及抗感染、免疫调节等积极治疗后治愈。结论 手术切除仍是儿童OSAHS的主要治疗手段,但应根据阻塞病因的不同选择相应术式;对3岁以下患儿应在评估风险及预后的情况下慎重手术;术后随访及相关并发症处理时应与儿科医师配合,以减少远期不良预后。

    • 第三代da Vinci Si手术机器人系统在妇科单孔腹腔镜手术中的初步应用

      2021, 42(5):573-576.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05.0573

      摘要 (1524) HTML (125) PDF 2.22 M (10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da Vinci Si手术机器人系统在妇科单孔腹腔镜手术中的初步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8年5月27日至6月20日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妇产科住院、拟行妇科手术的患者5例,应用第三代da Vinci Si手术机器人系统和LagiportTM多通道单孔腹腔镜手术穿刺器实施单孔机器人腹腔镜手术。其中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宫颈锥切术后提示微浸润不除外)患者1例,行全子宫切除术+前哨淋巴结切除术;宫颈浸润癌Ⅰa1期患者1例,行全子宫切除术+双附件切除术+前哨淋巴结切除术;子宫内膜癌Ⅰa1期患者1例,行全子宫切除术+双附件切除术+前哨淋巴结切除术;子宫内膜异位症Ⅳ期患者1例,行广泛肠粘连松解术+单侧附件切除术;宫颈浸润癌Ⅱa1期患者1例,行广泛子宫切除术+双附件切除术+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结果 5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未增加辅助孔操作。5例患者的手术时间分别为174、110、90、125、300 min,术中出血量分别约为110、80、100、210、150 mL。5例患者均未出现围手术期并发症。结论 利用第三代da Vinci Si机器人手术系统进行妇科单孔腹腔镜手术具备一定的可行性。

    • 受精第3天胚胎卵裂速度和囊胚发育潜能的关系

      2021, 42(5):577-580.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05.0577

      摘要 (1306) HTML (712) PDF 2.02 M (12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受精第3天胚胎卵裂速度是否可以预测囊胚发育潜能及辅助生殖临床结局。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于我中心行体外受精/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胚胎移植(IVF/ICSI-ET)治疗的150例不孕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所有366枚新鲜囊胚移植的胚胎数据。根据受精第3天卵裂球的细胞数目将胚胎分为慢发育组(细胞数目≤6个,n=78)、正常发育组(细胞数目7~9个,n=230)和快发育组(细胞数目≥10个, n=58)。分析比较3组的囊胚形成率、优质囊胚形成率、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及活产率。结果 慢发育组、正常发育组和快发育组囊胚形成率分别为7.7%(6/78)、55.7%(128/230)和29.3%(17/58),其中正常发育组的囊胚形成率最高,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3组优质囊胚形成率分别为0(0/6)、7.0%(9/128)和11.8%(2/17),其中快发育组最高,与正常发育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胚胎种植率分别为0(0/18)、50.6%(80/158)和63.3%(19/30),其中快发育组最高,与正常发育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发育组临床妊娠率为53.7%(58/108)、活产率为41.4%(24/58);快发育组临床妊娠率为63.0%(17/27),活产率为47.1%(8/17);正常发育组与快发育组临床妊娠率和活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受精第3天细胞数目7~9的卵裂胚囊胚形成率最高,细胞数目≥10的卵裂胚优质囊胚形成率、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及活产率较高,提示快速发育的胚胎有正常的发育潜能。

    • >病例报告
    • 早期前体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例报告

      2021, 42(5):581-584.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05.0581

      摘要 (1415) HTML (98) PDF 2.03 M (10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重要通知
友情提醒: 近日发现论文正式见刊或网络首发后,有人冒充我刊编辑部名义给作者发邮件,要求添加微信,此系诈骗行为!可致电编辑部核实:021-81870792。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编辑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