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佳兴△,孔杰△,卢小玲,孙筱,于豪冰,梁珍珍,徐尧,邓博文,焦炳华
2021, 42(6):585-595.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06.0585
摘要:目的 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隆纳霉素对人三阴性乳腺癌细胞系细胞周期阻滞的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隆纳霉素处理人三阴性乳腺癌细胞系MDA-MB-468细胞48、72 h,计算IC50,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周期变化。选取0.8 μmol/L隆纳霉素处理48 h的MDA-MB-468细胞和未加药处理的对照细胞进行转录组测序,测序数据经质量控制过滤后,使用DESeq2 1.16.1软件进行差异表达基因分析,并进行基因本体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功能分析及基因集富集分析,用STRING工具进行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分析及用AutoDock 1.5.6软件进行分子对接预测。结果 隆纳霉素干预MDA-MB-468细胞48、72 h的IC50分别为2.733和0.866 μmol/L,且流式细胞术分析显示隆纳霉素干预48 h有明显G2/M阻滞作用。隆纳霉素干预后共筛选出1 764个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定位于NF-κB介导的TNF-α通路和P53通路,G蛋白γ亚基7(GNG7)、G蛋白γ亚基11(GNG11)、C-X-C基序趋化因子配体8(CXCL8)、腺苷酸环化酶2(ADCY2)等基因可能是隆纳霉素作用基因网络中的关键节点。隆纳霉素与DNA分子、拓扑异构酶、基因表达调节蛋白[20S蛋白酶体β亚单位5(PSMB5)和含有SET结构域7的组蛋白赖氨酸甲基转移酶(SETD7)]有较好的结合及相互作用。结论 隆纳霉素具有与蝴蝶霉素类似的功能,其通过与DNA-拓扑异构酶Ⅰ复合物中的DNA分子结合发挥抗肿瘤活性;还可通过与基因表达调节蛋白PSMB5和SETD7结合影响GNG7、GNG11、CXCL8、ADCY2等基因的表达水平,从而上调NF-κB介导的TNF-α通路和P53通路,最终导致乳腺癌细胞发生G2/M阻滞,发挥抗肿瘤作用。
2021, 42(6):596-602.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06.0596
摘要:目的 筛选敲减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基因后胶质瘤细胞表达上调的基因及信号通路,探讨联合阻断mTOR信号通路及其旁路激活通路抑制胶质瘤细胞生长的有效性。方法 选取5种人胶质瘤细胞系(U87、U251、U373、T98、LN229),采用蛋白质印迹法验证mTOR蛋白表达。构建靶向mTOR基因的短发夹RNA稳定转染的U87细胞,采用高通量测序筛选敲减mTOR基因细胞中表达上调最显著的基因及信号通路。利用细胞药物敏感试验筛选抑制率最高的通路抑制剂,用CCK-8实验进行细胞活性分析。结果 筛选出mTOR蛋白相对高表达的U87细胞建立mTOR基因敲减胶质瘤细胞模型。高通量测序共筛选出24 528个新转录本和1 906个差异表达基因,选取的log2|差异倍数|排在前12位的表达上调基因分别位于9条旁路激活通路。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显示信号转导因子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通路抑制剂的抑制率最高,体外实验证实STAT3通路抑制剂可增强mTOR基因敲减对U87细胞增殖的抑制效果(P<0.05)。结论 敲减人胶质瘤细胞mTOR基因能激活旁路信号通路,联合应用旁路激活通路抑制剂可增强肿瘤抑制效果。
2021, 42(6):603-608.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06.0603
摘要: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肝细胞肝癌微波消融术后短期预后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在我院接受微波消融治疗的410例肝细胞肝癌患者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估算局部肿瘤进展率、肝内远处复发率、无复发生存率和总生存率,采用log-rank检验分析无复发生存的影响因素,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无复发生存和局部肿瘤进展的影响因素,并采用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早期复发(术后2年内)的危险因素。结果 微波消融术后1、2、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6.8%、88.3%、75.4%,1、2、3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71.1%、59.2%、53.7%,0.5、1、2、3年局部肿瘤进展率分别为4.6%、11.9%、13.9%、14.4%,1、2、3年肝内远处复发率分别为19.7%、30.4%、34.9%。log-rank单因素分析显示,是否合并糖尿病、HBV-DNA指数、肿瘤数量、肿瘤大小、肿瘤位置及是否符合米兰标准是肝细胞肝癌患者微波消融术后无复发生存的影响因素(P均<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合并糖尿病(HR=1.757,95% CI 1.156~2.670,P=0.008)、多发肿瘤(HR=1.763,95% CI 1.231~2.525,P=0.002)、肿瘤最大径≤3 cm(HR=0.619,95% CI 0.441~0.838,P=0.005)和特殊位置肿瘤(HR=1.567,95% CI 1.084~2.256,P=0.017)是影响患者无复发生存的独立因素。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糖尿病(OR=2.165,95% CI 1.071~4.376,P=0.032)、肿瘤位置(OR=2.033,95% CI 1.144~3.613,P=0.016)、肿瘤最大径≤3 cm(OR=0.530,95% CI 0.299~0.940,P=0.030)是肝细胞肝癌患者微波消融术后早期复发的影响因素。结论 微波消融治疗肝细胞肝癌患者的短期预后良好,合并糖尿病、肿瘤位置、肿瘤大小是微波消融术后早期复发的危险因素。
2021, 42(6):609-616.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06.0609
摘要:目的 研究肾透明细胞癌(ccRCC)与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RAML)的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声像图表现,探讨2种检查方法联合使用在鉴别ccRCC与RAML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经病理学确诊或增强CT或MRI检查及随访确诊的86例ccRCC患者88枚病灶和31例RAML患者38枚病灶的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声像图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常规超声观察肿瘤的大小、回声、边界、有无彩色血流信号等,超声造影观察指标包括灌注与消退方式、灌注强度、灌注均匀性、周边环状增强等,分析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声像图特征对ccRCC与RAML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 ccRCC与RAML病灶的回声水平、血供分布、灌注方式、灌注强度、灌注均匀性及周边环状增强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cRCC以低回声(78.41%,69/88)、富血供(53.41%,47/88)、快进(95.45%,84/88)、高灌注(93.18%,82/88)和不均匀灌注(71.59%,63/88)为主,周边环状增强较常见(34.09%,30/88);而RAML病灶以非低回声(86.84%,33/38)、乏血供(68.42%,26/38)、低灌注(65.79%,25/38)、均匀灌注(84.21%,32/38)为主,快进和慢进各占50.00%(19/38),周边环状增强少见(10.53%,4/38)。常规超声结合超声造影对低回声组ccRCC与RAML鉴别诊断的准确度和灵敏度均优于常规超声(准确度89.19% vs 59.46%,灵敏度89.86% vs 57.97%;P均<0.01),对非低回声组ccRCC与RAML鉴别诊断的准确度、灵敏度、阴性预测值均优于常规超声(准确度78.85% vs 55.77%,灵敏度84.21% vs 36.84%,阴性预测值89.29% vs 64.71%;P均<0.05)。结论 常规超声结合超声造影对ccRCC与RAML的鉴别诊断有较好的临床实用价值,但部分表现不典型的病灶仍需结合其他检查资料进行综合判断。
2021, 42(6):617-625.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06.0617
摘要:目的 分析2010-2019年重庆市6家医院收治的女性原发性乳腺癌住院患者的发病趋势和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收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学城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重庆东南医院和重庆市铜梁区人民医院6家医院,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首次确诊并住院治疗的女性原发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建立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数据库。回顾性分析近10年重庆市女性乳腺癌住院患者例数、确诊年龄、病理类型、临床分期、分子分型和手术方式等临床特征及其变化趋势。结果 共入组1 921例女性乳腺癌住院患者,近10年乳腺癌患者确诊人数呈逐年增加趋势,中位年龄为54岁,45~54岁为高发年龄段(784例,40.81%);绝经后患者有1 276例(66.42%);病理类型以浸润性导管癌为主(1 387例,72.20%);确诊时临床分期以0~Ⅱ期为主(1 448例,75.38%);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阳性者1 304例(67.88%),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者699例(36.39%);分子分型为Luminal B型949例(49.40%),Luminal A型334例(17.39%),三阴性315例(16.40%),HER-2过表达型292例(15.20%);手术方式以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为主(1 388例,72.25%);自2012年后保乳手术率逐渐增加,而前哨淋巴结活检率逐渐降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ER-2阳性、三阴性乳腺癌和Ki-67指数>14%是女性乳腺癌住院患者临床分期的危险因素(P均<0.05)。近10年来,女性乳腺癌住院患者的确诊年龄呈下降趋势(P<0.01),HER-2阳性率逐渐提高(P<0.01),而临床分期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 2010-2019年重庆市女性乳腺癌住院患者例数呈递增趋势,高发年龄段为45~54岁,确诊年龄呈下降趋势,临床分期以早期为主且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不明显,HER-2阳性、三阴性乳腺癌和Ki-67指数>14%是乳腺癌临床分期的危险因素。
2021, 42(6):626-632.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06.0626
摘要:目的 探讨胃癌患者肠系膜上静脉旁淋巴结(第14v组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18年8月在我科行胃癌根治术且术中清扫第14v组淋巴结的214例胃癌患者资料。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分为第14v组淋巴结阳性与阴性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第14v组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第14v组淋巴结转移与TNMⅢ、Ⅳ期胃癌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214例患者中有34例(15.9%)发生第14v组淋巴结转移。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程度、远处转移、TNM分期、肿瘤分化程度、肿瘤最长径、神经侵犯、脉管内癌栓与胃癌患者第14v组淋巴结转移有关(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NM分期(OR=2.749,95% CI 1.947~3.882,P<0.01)、年龄(OR=2.773,95% CI 1.140~6.745,P=0.025)及第3组(OR=5.430,95% CI 1.643~17.949,P<0.01)、第6组(OR=10.244,95% CI 2.830~37.081,P<0.01)淋巴结转移是胃癌患者第14v组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第14v组淋巴结转移是年龄≤65岁的TNMⅢ、Ⅳ期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HR=4.065,95% CI 1.469~11.249,P=0.007)。结论 对于TNM分期较晚尤其N分期较晚或有第3组、第6组淋巴结转移的进展期胃癌患者,建议术中清扫第14v组淋巴结。
2021, 42(6):633-640.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06.0633
摘要:目的 探讨利多卡因对口腔颌面手术后留置经鼻气管插管患者舒适度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为随机、单盲、平行对照临床试验设计。选择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2020年4-6月收治的拟行择期口腔颌面手术的患者106例,随机分为3组,所有患者术后均留置经鼻气管插管至少12 h。利多卡因静脉泵注组35例,手术结束转入外科重症监护室(SICU)后静脉推注1.5 mg/kg(20 mg/mL)负荷剂量利多卡因,之后以1.5 mg·kg-1·h-1 (使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 mg/mL)持续泵注12 h;利多卡因表面麻醉组35例,手术结束转入SICU后每2 h通过人工气道喷注利多卡因气雾剂2次,每次间隔2 min,每次2喷;对照组36例,手术结束转入SICU后静脉推注0.075mL/kg负荷剂量生理盐水,之后以0.15 mL·kg-1·h-1持续泵注12 h。转入SICU后每小时记录1次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心率、呼吸频率、切口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咽喉疼痛VAS评分,以及每小时内恶心呕吐及呛咳的发生频次。结果 利多卡因静脉泵注组和表面麻醉组患者转入SICU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心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呼吸频率均降低(P均<0.05)。与对照组相比,利多卡因静脉泵注组和表面麻醉组患者的舒适性指标咽喉疼痛VAS评分均降低(P均<0.05),恶心呕吐及呛咳发生频次均减少(P均<0.05);利多卡因静脉泵注组患者的切口疼痛VAS评分也降低(P<0.05),而利多卡因表面麻醉组切口疼痛VAS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利多卡因表面麻醉组相比,利多卡因静脉泵注组切口疼痛及咽喉疼痛VAS评分均更低(P均<0.05),呛咳发生频次更少(P<0.05)。在手术结束转入SICU后1~12 h,利多卡因静脉泵注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逐渐降低,恶心呕吐及呛咳发生频次逐渐减少(P均<0.05);利多卡因表面麻醉组收缩压、平均动脉压逐渐降低,恶心呕吐及呛咳发生频次逐渐减少(P均<0.05);对照组仅恶心呕吐及呛咳发生频次逐渐减少(P均<0.05)。结论 利多卡因静脉泵注及气道内表面麻醉能提高口腔颌面手术后留置经鼻气管插管患者的舒适性,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其中以静脉泵注的干预效果更佳。
2021, 42(6):641-650.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06.0641
摘要:目的 评估患者对妇科肿瘤遗传咨询的认知、态度及其影响因素,以提高遗传咨询效率、推动遗传咨询工作的开展。方法 以2020年3月25日至2021年3月26日就诊于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妇科肿瘤遗传咨询门诊的患者为调查对象,基于临床诊疗、患者反馈及文献阅读设计调查问卷,调查患者的一般情况及对遗传咨询的认知和态度。根据患者一般情况进行分组,分析影响患者对妇科肿瘤遗传咨询认知水平和态度的因素。结果 本次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04份。36例(34.6%)患者表示在就诊前“没有顾虑,坦然面对”,患有恶性肿瘤的患者较患有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者、接受根治性手术治疗的患者较接受保育治疗者更能坦然面对遗传咨询(P=0.048、0.008)。其余患者均对遗传咨询存在顾虑,无个人肿瘤病史的患者比有个人肿瘤史的患者更害怕检出遗传性突变(P=0.017),来自较发达地区的患者比来自欠发达地区的患者对可能罹患遗传性疾病有更多的焦虑情绪(P=0.013),已生育的患者比未生育的患者更担心自己患其他系统肿瘤的风险增加(P=0.008)。74例(71.1%)患者希望通过遗传咨询明确所患疾病是否为家族遗传性,文化程度较高的患者比文化程度较低的患者、有肿瘤家族史的患者比无肿瘤家族史的患者更希望明确所患疾病是否为家族遗传性(P=0.024、0.009)。52例(50.0%)患者希望了解如果有遗传性疾病是否可以对自己的后代进行有效预防,文化程度较高的患者比文化程度较低的患者、接受保育治疗的患者比接受根治性手术治疗的患者、有生育要求的患者比无生育要求的患者更希望了解如果有遗传性疾病是否可对后代进行有效预防(P=0.002、0.018、0.003)。共25例患者检出携带胚系致病性或可疑致病性突变,经过门诊的报告解读后,19例(76.0%)患者表示“了解其他系统发生肿瘤的风险会增加,应早期筛查”,14例(56.0%)患者认同检出基因突变可针对性地进行早期干预,10例(40.0%)患者认同有生育意愿者可通过第三代试管婴儿进行遗传阻断,13例(52.0%)患者认同基因检测结果能提示预后及靶向治疗方案,仅7例(28.0%)患者表示“知道如何进行其他系统肿瘤的早期筛查”。结论 患者文化程度、所在地域经济发展水平、疾病类型、治疗方法、肿瘤家族史、个人肿瘤病史、是否生育和是否有生育要求均可影响患者对遗传咨询的态度。在一次遗传咨询后,存在胚系致病性或可疑致病性突变的患者对疾病的了解及相关系统疾病筛查和家族遗传风险管理的理解并不满意。
2021, 42(6):651-656.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06.0651
摘要:目的 探讨黄芪通过促进滤泡辅助性T细胞(Tfh细胞)活性抑制肾细胞癌生长的作用。方法 取56只BALB/c小鼠建立肾细胞癌模型,并随机平均分为黄芪治疗组和对照组。黄芪治疗组小鼠每天通过管饲法予0.5 mg/g黄芪提取物干预,对照组则每天给予相同体积的纯净水。两组建模后第0、9、12、15、18、21天分别处死3只小鼠,通过测量肿瘤的体积评价黄芪提取物对肾细胞癌生长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肿瘤组织中Tfh细胞的比例。两组建模后第21天处死余10只小鼠,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8+ T细胞和Tfh细胞比例,通过检测细胞因子表达探讨黄芪提取物对Tfh细胞的作用。结果 建模后第18、21天,与对照组相比,黄芪治疗组小鼠的肿瘤体积较小(P<0.05),并伴有肿瘤组织内Tfh细胞浸润增加(P<0.05)。建模后第21天,黄芪治疗组Tfh细胞中IL-21 mRNA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Tfh细胞(P<0.05),并且肿瘤中浸润性CD8+ T细胞的比例与浸润性Tfh细胞的比例及Tfh细胞中IL-21 mRNA的表达水平均呈正相关(r2=0.700、0.673,P=0.003、0.004)。结论 黄芪干预可使小鼠肾细胞癌生长变慢,并且可能通过Tfh细胞发挥抗肿瘤免疫效应。
2021, 42(6):657-663.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06.0657
摘要:目的 探究柚皮素对缺氧损伤的大鼠心肌细胞是否有保护作用。方法 用大鼠心肌细胞系H9c2细胞制备心肌细胞缺氧损伤模型,并用乳酸脱氢酶(LDH)细胞毒性检测试剂盒进行模型鉴定。实验分为5组:对照组,模型组,以及柚皮素低、中、高剂量组(20、40、80 μmol/L)。用CCK-8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肥大状况,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水平,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cl-2、Bcl-2关联X蛋白(Bax)、caspase 3的表达水平,qRT-PCR检测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NK2型同源异形框基因5(Nkx2.5)、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 模型组细胞培养上清中LDH活性高于对照组(P<0.01),表明缺氧损伤心肌细胞建模成功。柚皮素各剂量组细胞增殖抑制率均低于模型组(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柚皮素各剂量组H9c2心肌细胞肥大状况有所缓解(P<0.05、P<0.01)。柚皮素中、高剂量组凋亡细胞比例均较模型组降低(P均<0.01)。与模型组比较,柚皮素各剂量组凋亡蛋白caspase 3、Bax表达均降低,凋亡抑制蛋白Bcl-2表达均升高(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柚皮素高剂量组Nkx2.5 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1),柚皮素中、高剂量组VEGF mRNA表达水平均升高(P<0.05、P<0.01),柚皮素各剂量组α-SMA mRNA表达水平均降低(P均<0.01)。结论 柚皮素对缺氧损伤的大鼠心肌细胞有保护作用。
2021, 42(6):664-669.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06.0664
摘要: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NOD)和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的家族蛋白X1(NLRX1)是NOD样受体(NLR)家族的一员,是免疫系统的重要调节因子。研究表明,NLRX1能够调控NF-κB信号和Ⅰ型干扰素生成,调节活性氧的产生,参与自噬、细胞死亡和固有免疫反应,并影响JNK和MAPK途径。NLRX1与呼吸道病毒感染性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和肺部肿瘤等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因此,了解NLRX1在这些疾病中的作用及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21, 42(6):670-676.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06.0670
摘要:椎间盘退变是造成下腰痛的重要原因之一。尽管外科干预能够取得一定的症状缓解效果,但是如何早期预防和缓解椎间盘退变仍然是目前研究的重点内容,因此探究椎间盘退变的内在机制尤为重要。人体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体,其他系统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椎间盘退变的发病。本文从神经、免疫和内分泌系统3个角度对椎间盘退变的机制进行综述,希望为未来椎间盘退变预防和治疗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2021, 42(6):677-680.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06.0677
摘要:目的 研制一种平战两用的内置式手术照明灯,并初步观察其试用效果。方法 以聚碳酸酯为外壳主体材料,发光二极管(LED)为光源,超微纽扣电池为电源,强力铷磁铁为固定装置,研制一种平战两用的内置式手术照明灯。在多家军队和地方医院进行临床试用并观察其试用效果。结果 成功研制的内置式手术照明灯在初步的临床试用中表现出较好的效果,该装置可辅助人体深部组织手术,术野照明也更加清晰;照明位置可任意调整,减少了巡回护士调整无影灯的人力需求。在卫勤演训和海军部队非战争军事任务中试用时,该装置可独立为野战环境下的紧急手术操作提供照明,舰载应用不受海况条件制约,具有便携性高、机动性强、隐蔽性强等特点。结论 该内置式手术照明灯具有重要的临床和军事应用价值,值得进行扩试研究。
胡鹏伟,张磊,解宏伟,杨晨,秦宇迪,陈福兴,常旺,陈国良,刘晓荣
2021, 42(6):681-687.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06.0681
摘要:目的 分析现代战争中爆炸伤的发生率、致死率、类型和特点,为我军制订高效战伤救治措施及建立战伤数据库提供参考。方法 根据《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的优先报告条目》规范构建检索策略、文献纳入标准,对所有关于现代战争爆炸伤发生率、伤情特点、致伤机制及特殊战伤的文献进行检索。结果 最终纳入分析的文献共31篇,包括32 474例爆炸伤伤员数据。纳入分析的爆炸伤伤员数据主要来自持久自由军事行动、伊拉克自由行动(包括新黎明行动)、美军“科尔号”驱逐舰遇袭事件和克罗地亚军事冲突中的美军伤员数据。在致伤部位分布中,头面颈部爆炸伤占15.8%~89.5%,躯干爆炸伤占1.8%~80.8%,四肢爆炸伤占45.2%~96.6%,未特指受伤部位的烧伤和血管损伤占15.4%~70.6%。针对不同致伤机制进行分析,非密闭空间爆炸所导致的冲击伤和穿透伤占主要部分,而密闭空间爆炸如舰艇舱室内爆炸所致损伤以烧伤为主。通过对损伤严重程度进行分析,固定爆炸装置造成的损伤严重程度最高,需要配置大量损伤控制和手术复苏力量。结论 绝大多数的伤员数据来自美军成熟的伤员数据库,这些数据库为创伤流行病学研究提供了数据基础。我军应尽快建立战伤数据库,为战伤救治指南制订、防护装备改进、综合卫勤保障提供基础数据。
2021, 42(6):688-692.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06.0688
摘要:目的 探讨驻极体产生的静电场对巨噬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 常温下利用低温等离子体放电法(栅控恒压电晕放电)制备得-2 000 V聚丙烯驻极体,借助常规等温表面电位衰减测量方法研究驻极体在储存和实验条件下的电荷储存稳定性。用紫外线消毒后的驻极体作用于对数生长期的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细胞),采用细胞划痕实验、Transwell细胞实验、荧光探针示踪法研究在驻极体静电场作用下细胞的迁移和形态变化。结果 -2 000 V驻极体在常温、常湿条件下放置14 d时其表面电位稳定在初始值的70%,置于细胞培养箱28 h后其表面电位与0 h时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划痕实验结果显示,驻极体静电场作用28 h时RAW264.7细胞向划痕区迁移、增殖能力增强,划痕面积减小。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驻极体静电场作用12和24 h时跨膜细胞数均较对照组增加(P均<0.01)。荧光探针示踪实验结果显示,驻极体静电场作用下RAW264.7细胞体积变大,发生延展,褶皱增多,生出板状伪足、丝状伪足等突足结构。结论 制备的-2 000 V驻极体可在体外提供稳定的静电场并持续作用于细胞,其静电场促进巨噬细胞体积变大、发生延展、褶皱增多并生出板状伪足和丝状伪足等突足结构,增强了巨噬细胞的迁移能力。
2021, 42(6):693-697.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06.0693
摘要:目的 探讨累及下腔静脉的腹膜后肿瘤患者术中联合行下腔静脉部分整段切除免重建术式的手术技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国际医院腹膜后肿瘤外科2015年3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累及下腔静脉的27例腹膜后肿瘤患者资料。27例患者术中均联合行下腔静脉部分整段切除免重建术。将下腔静脉分为4段,Ⅰ段为髂总静脉分叉至肾静脉入口下方2 cm,Ⅱ段为肾静脉下方2 cm至肾静脉上方2 cm,Ⅲ段为肾静脉上方2 cm至膈肌,Ⅳ段为膈上段。根据下腔静脉分段及侧支循环情况制订手术方案。观察术后下腔静脉切除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记录术前、术后肾功能指标并进行比较。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实施手术,无手术相关死亡,其中R0切除22例、R1切除5例,下腔静脉切除部位包括Ⅰ段11例、Ⅱ段5例、Ⅱ+Ⅲ段6例、Ⅲ段5例。10例术中联合右肾切除,4例联合肝转移瘤切除,3例联合右半结肠切除,2例联合小肠部分切除,2例联合右侧髂动脉人工血管重建。联合右肾切除患者的术前血肌酐水平为(58.1±14.5)μmol/L,术后2周血肌酐水平为(63.1±16.2)μmo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发生中至大量腹水(术后1周腹水平均引流量>400 mL/d)6例、下肢水肿5例,均在术后2周左右逐渐恢复正常;术后肾功能不全患者4例,其中2例行短暂血液透析替代治疗后恢复。结论 腹膜后肿瘤侵犯不同部位下腔静脉,在侧支循环已充分建立或可预见重建的情况下,术中联合实施下腔静脉部分整段切除免重建术式是安全、可靠的,术前精准评估可有效指导手术方案的制订并控制术后并发症风险。
2021, 42(6):698-702.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06.0698
摘要:目的 探讨儿童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以下简称输液港)植入术中经胸心脏超声辅助定位导管尖端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3月至2020年6月接受输液港植入术的200例恶性肿瘤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输液港导管尖端定位方式将患儿分为X线片定位组(105例)和超声定位组(95例)。统计分析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手术时长、导管尖端位置理想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BMI、肿瘤类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X线片定位组与超声定位组手术时长分别为(57.79±6.39)min和(49.84±4.34)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X线片定位组和超声定位组导管尖端位置理想率分别为92.4%(97/105)和96.8%(92/9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7)。两组患儿术后伤口感染、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导管周围纤维蛋白鞘形成、导管异位、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非计划取出输液港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在儿童输液港植入术中经胸心脏超声能直观、实时、准确地监测输液港导管尖端位置,且具有无X线辐射、手术时间短、设备要求简单、手术开展方便等优势,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2021, 42(6):703-706.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06.0698
摘要:
2021, 42(6):707-708.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06.0707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