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第42卷第7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目录
    • 目录

      2021, 42(7):0-0.

      摘要 (960) HTML (0) PDF 1.51 M (9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论著
    • 霍夫曼征对颈椎退变性疾病患者临床表现和术后功能恢复的预测价值

      2021, 42(7):709-716.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07.0709

      摘要 (1529) HTML (116) PDF 3.17 M (10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霍夫曼征在颈椎退变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1月在我科接受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的104例颈椎退变性疾病患者资料,包括霍夫曼征阳性患者49例、阴性患者55例,术后随访至少12个月。评估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表现、临床体征、MRI影像学特征、术前临床评分、围手术期并发症和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采用ROC曲线评估霍夫曼征与术前临床评分的关系。结果 与霍夫曼征阴性组相比,霍夫曼征阳性组患者多表现为术前脊髓高信号,术前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和Nurick评分较差(P均<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霍夫曼征预测术前JOA评分的灵敏度为85.29%,特异度为42.22%,AUC为0.666(95% CI 0.547~0.785,P=0.012);预测Nurick评分的灵敏度为67.65%,特异度为75.56%,AUC为0.731(95% CI 0.618~0.845,P<0.01)。JOA亚项评分分析结果显示,与霍夫曼征阴性组相比,霍夫曼征阳性组患者的术前上肢运动功能和下肢感觉功能均较差(P均<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霍夫曼征预测上肢运动功能的灵敏度为47.06%,特异度为80.00%,AUC为0.679(95% CI 0.561~0.798,P=0.007);预测下肢感觉功能的灵敏度为44.12%,特异度为84.45%,AUC为0.660(95% CI 0.536~0.783,P=0.016)。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霍夫曼征阴性组相比,霍夫曼征阳性组患者术后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恢复率较低,上肢运动功能和下肢感觉功能均较差(P均<0.05)。结论 霍夫曼征能够反映颈椎退变性疾病患者的术前临床表现和术后功能恢复状态,尤其对预测上肢运动和下肢感觉功能恢复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不同组织来源肿瘤累及肾上段下腔静脉手术方式异同分析

      2021, 42(7):717-723.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07.0717

      摘要 (1325) HTML (59) PDF 4.22 M (9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组织学来源的肿瘤侵犯肾上段下腔静脉的手术治疗策略。方法 收集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2008年1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32例肾癌下腔静脉癌栓、11例原发性下腔静脉平滑肌肉瘤、8例下腔静脉平滑肌瘤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0例、女31例,年龄26~76(50.1±12.8)岁,患者均得到病理确诊,并接受开放或腹腔镜手术治疗。结果 50例患者完成手术切除,1例患者术中中止手术。32例肾癌下腔静脉癌栓患者中,单纯取栓30例,切除下腔静脉2例(1例右侧肾癌合并下腔静脉癌栓患者未行下腔静脉重建,1例左侧肾癌合并下腔静脉癌栓患者行下腔静脉重建);11例原发性下腔静脉平滑肌肉瘤患者中,6例因肿瘤侵犯静脉壁而切除下腔静脉并行人工血管置换,4例切除肿瘤侵犯的部分下腔静脉壁并缝合重建,1例术中探查后无法切除肿瘤而中止手术;8例下腔静脉平滑肌瘤病患者均未行下腔静脉切除及重建。随访1~3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7个月),肾癌下腔静脉癌栓、原发性下腔静脉平滑肌肉瘤、下腔静脉平滑肌瘤病患者的总生存率分别为84.4%(27/32)、63.6%(7/11)和100.0%(8/8)。围手术期死亡4例,其中术中肾癌下腔静脉癌栓脱落并在围手术期死亡2例,肾癌下腔静脉癌栓及下腔静脉平滑肌肉瘤肝淤血导致术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死亡各1例;随访期间死亡5例,均死于肿瘤转移。结论 肾癌下腔静脉癌栓、原发性下腔静脉平滑肌肉瘤和下腔静脉平滑肌瘤病患者在人口学、侵犯血管情况、癌栓/瘤栓脱落风险、疾病预后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术前全面评估患者病情有助于更好地完成手术,但目前尚无在术前评估手术难度、避免癌栓/瘤栓脱落及避免术后严重并发症的有效方法。

    • 人工智能在鉴别肝门部胆管癌细胞及周围神经侵袭中的应用

      2021, 42(7):724-730.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07.0724

      摘要 (1359) HTML (134) PDF 5.58 M (10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建立一种用于辅助诊断肝门部胆管癌(HC)的人工智能(AI)算法模型,评价其识别肿瘤细胞及周围神经侵犯(PNI)的能力。方法 采用AI算法对825张HC和175张非癌变组织图像(600张为训练集,300张为测试集,100张为比较数据集)进行深度学习,将不同参数的GoogLeNet和DenseNet相结合的神经网络用于HC细胞和PNI的特征提取和深度学习。比较该AI算法模型与3名病理科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住院医师各1名)在判断肿瘤有无及肿瘤细胞百分比的差异。结果 基于深度学习的AI算法可以准确识别HC组织标本图像中的肿瘤细胞及PNI。AI算法诊断肿瘤的能力可与经验丰富的病理科副主任医师媲美,且在评估肿瘤细胞百分比方面更胜一筹。结论 AI算法模型在识别HC肿瘤细胞及PNI方面具有辅助作用。

    • 伯氏疟原虫静息巯基氧化酶表达阶段的确定

      2021, 42(7):731-739.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07.0731

      摘要 (1435) HTML (74) PDF 4.17 M (8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伯氏疟原虫静息巯基氧化酶(PbQSOX)的表达阶段及表达特点。方法 分别采用SignalP-5.0 Server与TMHMM Server 2.0在线软件对PbQSOX蛋白的信号肽与跨膜区进行预测分析。利用同源重组技术,将PbQSOX-HA标签型打靶质粒经限制性内切酶NotⅠ酶切使其线性化,将线性化的质粒电转染至伯氏疟原虫株内并感染小鼠。经乙胺嘧啶筛选耐药型疟原虫血症小鼠,取小鼠外周血进行PCR鉴定,获取PbQSOX-HA标签型疟原虫。培养纯化裂殖体、配子体与动合子阶段的PbQSOX-HA标签型疟原虫,采用蛋白质印迹法与间接免疫荧光实验检测PbQSOX蛋白在伯氏疟原虫中的表达阶段与表达特点。结果 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PbQSOX蛋白存在信号肽,不存在跨膜区,蛋白均在细胞膜外表达。经PCR鉴定,PbQSOX-HA标签型打靶质粒与伯氏疟原虫同源重组正确,并成功获得了PbQSOX-HA标签型疟原虫及纯化的PbQSOX-HA标签型裂殖体、配子体与动合子。蛋白质印迹法检测显示PbQSOX蛋白主要在配子体与动合子阶段表达,间接免疫荧光实验结果显示PbQSOX表达于配子体、雄配子、合子、retort与动合子表面。结论 PbQSOX是伯氏疟原虫在有性生殖阶段表达的蛋白,主要表达于配子体、雄配子、合子、retort与动合子表面。

    • 电针通过激活腺苷A2A受体抑制p38 MAPK通路减轻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大鼠的关节骨侵蚀

      2021, 42(7):740-748.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07.0740

      摘要 (1810) HTML (110) PDF 6.87 M (9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基于p38 MAPK信号通路,探究电针刺激足三里、三阴交激活腺苷A2A受体(A2AR)减轻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大鼠关节炎症及骨侵蚀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药物组和电针组,每组8只。模型组、药物组和电针组大鼠均通过胎牛Ⅱ型胶原与弗氏佐剂混合液2次注射免疫复制CIA大鼠模型,药物组于造模成功后每隔7 d腹腔注射甲氨蝶呤2 mg/kg、连续14 d,电针组于造模成功后予大鼠双侧足三里、三阴交每天电针(2/100 Hz疏密波,输出电流2 mA)刺激20 min、连续14 d。通过CT观察大鼠后足骨质破坏情况,H-E、番红O-固绿及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分别观察膝关节滑膜、软骨及破骨细胞病理组织学变化,蛋白质印迹法测定膝关节滑膜组织中A2AR、p38、磷酸化p38(P-p38)、NF-κB、T细胞核因子c1(NFATc1)蛋白表达,ELISA法测定外周血清IL-1β含量。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后足骨密度下降,空间结构紊乱;膝关节软骨明显受损,滑膜组织过度增生;TRAP阳性的破骨细胞数目增加(P<0.01);膝关节滑膜组织中A2AR、p38、P-p38、NF-κB、NFATc1表达均上调(P均<0.01);外周血清中IL-1β含量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和药物组大鼠后足整体结构、膝关节滑膜及软骨破坏明显改善;TRAP阳性破骨细胞数目减少(P<0.01);A2AR表达上调(P<0.01),p38、P-p38、NF-κB、NFATc1表达下调(P均<0.01);外周血清中IL-1β含量降低(P<0.01)。与药物组比较,电针组的TRAP阳性破骨细胞数目增加(P<0.05);A2AR蛋白表达下调(P<0.01),NF-κB、NFATc1蛋白表达上调(P均<0.05),p38表达变化不明显(P>0.05),但P-p38表达上调(P<0.05)。结论 电针刺激足三里、三阴交可减轻CIA大鼠的关节骨侵蚀损害,其关节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电针激活A2AR后抑制p38 MAPK通路进而减少破骨细胞生成有关。

    • 重复经颅磁刺激对慢性背根神经节受压致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的镇痛作用和机制

      2021, 42(7):749-754.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07.0749

      摘要 (1287) HTML (86) PDF 2.74 M (8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慢性背根神经节受压(CCD)致神经病理性疼痛(NPP)大鼠模型的镇痛作用及机制。方法 将36只10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假刺激组、NPP+假刺激组、NPP+rTMS组,每组成功纳入12只。假手术+假刺激组和NPP+假刺激组大鼠上午、下午均接受假刺激,NPP+rTMS组大鼠上午接受假刺激,下午接受高频rTMS(大脑皮质M1区,20 Hz)。在CCD致NPP模型建立后第8天开始对大鼠进行rTMS真刺激或假刺激干预,连续11 d。rTMS干预前后用von Frey纤维丝和条件性位置偏爱实验分别测定机械痛阈和自发痛。在造模后第20天取大鼠左侧L4~L5节段背根神经节(DRG)及脊髓背角和血清标本,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DRG和脊髓背角中卫星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活化标志物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及脊髓背角中突触后致密区95(PSD-95)蛋白的表达,ELISA检测血清中促炎因子IL-18和TNF-α水平。结果 与假手术+假刺激组相比,NPP+假刺激组大鼠机械痛阈降低,DRG中GFAP表达增加,脊髓背角中GFAP和PSD-95蛋白表达均增加,血清中IL-18、TNF-α水平均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大鼠对A、B箱均无偏爱。而NPP+rTMS组(即高频rTMS干预后)大鼠上述改变与NPP+假刺激组相比均被逆转,且大鼠对B箱产生明显偏爱(P均<0.05)。结论 高频rTMS可能通过抑制DRG中卫星胶质细胞活化、抑制脊髓背角中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和突触连接形成及改善炎症微环境,缓解CCD导致的大鼠NPP。

    • 水下爆炸致水面泅渡战位比格犬脑和肺的损伤特点

      2021, 42(7):755-761.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07.0755

      摘要 (1380) HTML (62) PDF 4.55 M (10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水下爆炸引起水面泅渡战位比格犬脑和肺的损伤情况。方法 20只健康比格犬随机分为4个实验组(距爆源5、8、11和15 m)和1个对照组(n=4)。利用1 kg 2,4,6-三硝基甲苯(TNT)裸药在水下2 m实施爆炸对水中漂浮比格犬进行致伤,采用水下及颅内压力传感器和高速摄像机记录爆炸致伤的过程。爆炸后3 h内对存活的比格犬行头部和胸部CT检查及头部MRI检查。爆炸后24 h取脑和肺标本,观察颅脑和胸、肺大体损伤情况,并通过H-E染色和TUNEL染色观察脑和肺组织病理学变化及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压力传感器和高速摄像机观察到水下爆炸的致伤过程包括冲击波作用和气泡作用2个阶段。5 m、8 m、11 m和15 m组比格犬分别死亡4、3、1、0只。头部CT和MRI检查示实验组比格犬脑组织没有明显损伤,胸部CT检查示有肺内出血、气胸、血胸或胸腔积液等表现。H-E染色结果示实验组比格犬脑组织无明显变化,而肺组织肺泡破裂,肺泡腔内有大量红细胞,肺间质内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TUNEL染色仅见海马区少量细胞呈阳性表现,而肺组织肺泡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呈现广泛的凋亡坏死趋势。结论 水下爆炸引起水面泅渡战位比格犬的损伤主要为肺爆震伤,脑组织损伤相对轻微。

    • 染色质开放状态对结肠癌相关功能通路影响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2021, 42(7):762-769.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07.0762

      摘要 (1785) HTML (121) PDF 4.29 M (12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利用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的染色质开放性高通量测序(ATAC-seq)数据和转录组测序(RNA-seq)数据,探索染色质开放状态对结肠癌相关功能通路的影响。方法 从TCGA数据库下载结肠癌ATAC-seq数据和RNA-seq数据,使用R 3.5.3软件对ATAC-seq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对全部样本ATAC-seq数据峰值(peaks)进行基因注释,对所注释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选择结肠癌关键基因肿瘤抑制基因APC(APC)、Kirsten大鼠肉瘤病毒癌基因(KRAS)、v-raf小鼠肉瘤病毒癌基因同源物B1(BRAF),对3个基因的启动子区ATAC-seq数据peaks与RNA-seq的每千个碱基的转录每百万映射读取的片段数(FPKM)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对TNM分期Ⅲ+Ⅳ期和Ⅰ+Ⅱ期的组织样本进行差异ATAC-seq数据peaks分析,并对上调和下调peaks注释基因进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结肠癌ATAC-seq数据peaks在染色体分布均匀,大多数分布于启动子区(距离转录起始位点≤1 kb、>1~2 kb、>2~3 kb者分别占30.17%、5.42%、3.88%)和远端基因间区(26.17%),符合染色质开放区2种主要类型的分布。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结肠癌ATAC-seq数据peaks注释基因显著富集于癌症相关功能和通路,如Wnt信号通路的细胞间信号转导、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rbB)信号通路等。结肠癌关键基因APCKRASBRAF启动子区ATAC-seq数据peaks与其RNA-seq的FPKM呈正相关。TNM分期Ⅲ+Ⅳ期相对Ⅰ+Ⅱ期患者上调peaks注释基因显著富集于ErbB信号通路、Wnt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P53信号通路等增殖、侵袭和转移相关信号通路,下调peaks注释基因显著富集于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B细胞受体信号通路、细胞黏附分子信号通路等免疫识别相关信号通路。结论 染色质开放状态对结肠癌相关功能通路调控起着重要作用。

    • 基于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数据库的度普利尤单抗不良事件信号挖掘及分析

      2021, 42(7):770-777.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07.0770

      摘要 (1646) HTML (316) PDF 3.18 M (12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利用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对度普利尤单抗(dupilumab)的药物安全性进行研究,挖掘潜在的不良事件信号,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检索FAERS数据库2017年第2季度到2020年第2季度数据,将度普利尤单抗进行药名标准化后以“主要怀疑药物”作为限制条件,获得与度普利尤单抗有关的不良事件记录。通过不相称测定分析法中的报告比值法(ROR)和信息成分法(IC)挖掘潜在不良事件信号,并通过MedDRA 23.0软件对不良事件信号挖掘结果进行系统分类。结果 在16 684 618条数据记录中获得97 205条与度普利尤单抗有关的不良事件记录。根据2种不良事件信号挖掘方法所得结果,以ROR值95% CI下限>1或IC值95% CI下限>0为限制条件,共得到365个不良事件信号。通过对非不良事件的去除和同义合并,最终获得82个有较大临床意义的不良事件信号,度普利尤单抗的不良事件主要为眼部疾病、皮肤及皮下组织类疾病、感染及传染性疾病。引起严重不良事件结局的不良事件信号主要包括可能由该药物引起的眼部疾病、感染和炎症、是否存在加速皮肤T细胞淋巴瘤恶化、免疫系统的超敏反应、呼吸系统的支气管炎、骨骼系统的关节痛,以及全身性疾病及给药部位各种反应的病情恶化等。在合并用药总不良事件和严重不良事件中,合并使用的最常发生不良事件的药物前5名均为泼尼松、环孢素、曲前列环素、泼尼松龙、甲氨蝶呤。结论 度普利尤单抗不良事件除轻中度的浅角膜受损和结膜炎外,角膜变性、溃疡性角膜炎等较为严重的眼部检出信号应引起临床医师注意,并建议在指导患者用药的过程中及时联合眼科医师进行病情评估,对原有眼部问题的患者用药更需提高警惕。其他系统检出不良反应信号仍有待真实世界的药物不良反应长期监测加以证实。此外,度普利尤单抗的严重不良事件结局和对应的检出信号及最常发生不良事件的合并用药应引起重视。

    • 中文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恐惧量表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2021, 42(7):778-782.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07.0778

      摘要 (1547) HTML (536) PDF 2.38 M (12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将英文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恐惧量表(FCV-19S)汉化,并进行信度与效度检验。方法 对英文版FCV-19S进行翻译和跨文化调适,形成中文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恐惧量表(FCV-19S-C)。通过在线平台发放问卷334份,调查工具包括FCV-19S-C、抑郁-焦虑-压力量表中文精简版(DASS-C21)、事件影响量表(IES-R)和公众污名量表。通过调查数据分析FCV-19S-C的信度与效度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恐惧情绪的影响因素。结果 中文版FCV-19S-C包含7个条目,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到1个公因子,反映FCV-19S-C量表所有条目属于1个维度,该公因子能解释量表总变异的69.5%,各条目因子的载荷为0.780~0.873,反映量表结构效度良好。FCV-19S-C总分与DASS-C21总分和IES-R总分呈正相关(r=0.403、0.471,P均<0.01)),反映量表有良好的共同效度。FCV-19S-C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24,信度良好。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对心理的影响程度和对家庭收入的影响能预测FCV-19S-C总分的变化(β=0.62、0.20,P均<0.01),FCV-19S-C总分能预测公众污名量表总分的变化(β=0.37,P<0.01)。结论 FCV-19S-C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作为了解我国公众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恐惧情况的工具。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恐惧与家庭收入损失和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公众污名有关。

    • >综述
    • 基于黄热病毒编码蛋白的靶向药物研发研究进展

      2021, 42(7):783-787.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07.0783

      摘要 (1291) HTML (132) PDF 2.29 M (13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黄热病毒(YFV)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是一类有包膜的单正链RNA病毒。尽管疫苗能有效预防YFV感染,但普及率较低,加之缺乏有效抗病毒药物,YFV仍周期性暴发。YFV基因组编码的病毒蛋白在其感染的各个阶段均发挥重要作用,因此研发靶向YFV蛋白的治疗药物是提高黄热病治疗效果、降低病死率的有效措施。本文简要介绍了YFV基因组编码的病毒蛋白的结构和功能,并综述了针对这些靶点研发抗YFV药物的进展和发展前景,为防治YFV感染提供参考。

    • 慢性胰腺炎遗传致病机制研究进展

      2021, 42(7):788-792.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07.0788

      摘要 (1152) HTML (135) PDF 2.29 M (15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慢性胰腺炎是一种以组织萎缩和不可逆纤维化为特征的复杂炎症性疾病,疾病后期出现胰腺内外分泌功能受损。自第1个慢性胰腺炎相关致病基因突变被发现以来,胰腺炎的遗传学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多数慢性胰腺炎风险基因编码胰蛋白酶、胰蛋白酶抑制因子或胰腺内高表达的其他蛋白,其通过不同致病机制对胰腺造成损害。现回顾近年来慢性胰腺炎的遗传学研究进展,针对其遗传致病机制进行综述。

    • 增强现实在机器人辅助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中的应用进展

      2021, 42(7):793-796.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07.0793

      摘要 (1201) HTML (102) PDF 2.02 M (8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机器人精准微创外科手术时代已经到来,但目前常用的影像学技术不能满足泌尿系统恶性肿瘤最佳手术方案的制订和术中导航的需求。基于2D截面成像的3D虚拟重建有助于外科医师掌握不同个体的解剖结构,很多泌尿外科医师已将这种方式应用于前列腺癌的治疗,并已将3D模型叠加到术中真实人体结构上实现增强现实。本文对增强现实在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并对增强现实技术与外科手术交叉融合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 >学术园地
    • 患者中心沟通方式对医疗满意度的影响:信息的视角

      2021, 42(7):797-802.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07.0797

      摘要 (1291) HTML (99) PDF 2.56 M (15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医患互动中,患者中心沟通方式强调对患者的关怀和患者对治疗决策的参与。由于知识经验的不同,医患双方存在着巨大的信息不对称特征,沟通过程中疾病信息和治疗信息的数量及质量关系着患者对沟通效果的满意程度。医患沟通需要根据疾病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此外,风险信息的对称性也影响着患者治疗的满意度。今后还需要从医患间信息匹配、患者信息认知心理机制及沟通促进技术等方面开展研究。

    • >海洋军事医学
    • 某批亚丁湾护航官兵骨骼肌肉损伤疾病超声表现

      2021, 42(7):803-807.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07.0803

      摘要 (1396) HTML (68) PDF 3.74 M (9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超声检查在长远航任务官兵骨骼肌肉系统损伤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以海军某批执行亚丁湾护航任务的182名官兵为研究对象,对关节和/或软组织疼痛、肿胀、不适的部位进行超声检查。结果 共41名官兵接受检查,阳性诊断共29例。包括膝关节腔积液17例(单侧11例,双侧6例),其中伴发韧带滑囊炎4例,分别为髌韧带下滑囊炎2例、外侧副韧带下滑囊炎1例、踝关节三角韧带下滑囊炎1例;软组织损伤7例,其中皮下浅层软组织损伤4例,肌腱损伤2例,肌肉损伤1例;软组织感染2例;腱鞘囊肿1例;胫骨结节骨软骨炎1例;示指伸肌腱鞘创伤后瘢痕增生1例。结论 超声检查适用于长远航任务中常见骨骼肌肉损伤性疾病的早期诊断、鉴别诊断及疗效评估。

    • 新时期军队医院机动卫勤分队组训骨干队伍建设探讨

      2021, 42(7):808-810.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07.0808

      摘要 (1296) HTML (91) PDF 1.76 M (9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抓好新时期军队医院机动卫勤分队战备训练,组训骨干队伍建设是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关键因素。我军几十年来军事训练的丰富实践深刻表明,军事训练必须将组训骨干队伍建设放在突出位置,着重发挥好训练骨干的组织和带头作用,才能提高部队的训练水平和效果。对于军队医院机动卫勤分队来说,解决战备训练指挥员、专业和技术人才短缺问题已成为燃眉之急;要在人才选拔、使用和管理等方面勇于开拓创新,建立健全新型战备训练人才的培养机制;采取直接引进、联合培养等新时代军民融合的新形式,拓宽组训人才骨干培养渠道,加速推进组训骨干人才培养的体系建设,锻造一支能够熟练驾驭新时期军队医院机动卫勤分队战备训练的骨干队伍。

    • >短篇论著
    • 血管内平滑肌瘤病5例影像学表现

      2021, 42(7):811-817.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07.0811

      摘要 (1184) HTML (106) PDF 3.19 M (10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总结血管内平滑肌瘤病的影像学特点及临床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确诊的5例血管内平滑肌瘤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手术治疗情况及术后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等资料,总结血管内平滑肌瘤病的影像学特点及临床治疗经验。结果 5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为46~60岁(平均51.8岁),均有子宫肌瘤病史,其中2例有子宫及双侧附件全切除术史。2例患者平滑肌瘤侵及右心房,表现为心功能受损症状,余3例分别以右下肢肿胀不适、腹部肿块、下腹胀就诊。4例患者行超声及下腔静脉CT造影检查,2例行盆腔或腹部MRI平扫+增强检查,1例行血管造影检查。5例患者均行血管平滑肌瘤切除+血管成形术。2例病灶累及右心房的患者中,1例患者行一期手术治疗,1例行二期手术,术后均恢复良好。1例患者因术后4年复发再次手术。1例患者因术中出血较多,未切除右侧髂总静脉内肿瘤,行肿瘤大部切除+髂总静脉起始端结扎术。5例患者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均表现为平滑肌肌动蛋白(SMA)(+)、钙调理蛋白(CALP)(+)、抑癌基因P53(-)、CD31(-)、细胞增殖相关抗原Ki-67(-);仅1例患者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均为阳性,1例ER、PR均为部分阳性,1例为ER部分阳性、PR少量阳性,2例患者未见ER、PR染色相关资料。5例患者术后均定期复查,随访至2021年2月均未见复发。结论 血管内平滑肌瘤病无特异性临床表现,但影像学检查特征明确,结合临床表现及妇科病史可提高诊断准确性。

    • CHA2DS2-VASc评分在老年髋部骨折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围手术期抗凝中的应用

      2021, 42(7):818-822.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07.0818

      摘要 (1170) HTML (48) PDF 2.35 M (9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血栓栓塞风险评分(CHA2DS2-VASc评分)在老年髋部骨折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围手术期分层抗凝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纳入78例老年髋部骨折伴NVAF患者,根据术前CHA2DS2-VASc评分对患者年龄、性别、糖尿病、高血压、心力衰竭、脑卒中及血管疾病史进行评分,并将患者分成3组:低危组(≤1分,18例)、中危组(>1~2分,36例)、高危组(>2分,24例),3组患者术前5 d均改用低分子肝素桥接抗凝,术后24~48 h分别予阿司匹林、利伐沙班、低分子肝素分层抗凝。比较3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和血红蛋白量、围手术期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术后1年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后1年老年髋部骨折功能恢复量表(FRS)评分。结果 低、中、高危组患者的CHA2DS2-VASc评分分别为(0.56±0.48)、(1.73±0.23)和(5.62±0.76)分,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患者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06)。3组患者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低危组年龄最小,高危组年龄最大。中、高危组有既往糖尿病、高血压、充血性心力衰竭、缺血性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及血管疾病史的患者比例均较低危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高危组有既往缺血性脑卒中或TIA史的患者比例较中危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中危组与高危组有既往心力衰竭、高血压、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前、术后1 d、术后3 d血红蛋白水平和INR,术后1年缺血性/出血性脑卒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以及术后1年FR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3组均无死亡病例。结论 CHA2DS2-VASc评分可根据血栓风险因素指导老年髋部骨折伴NVAF患者围手术期抗凝药物的分级使用策略。

    • 超微血管成像评价半夏白术天麻汤改善高血压痰湿壅盛型颈动脉硬化斑块稳定性的效果

      2021, 42(7):823-829.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07.0823

      摘要 (1455) HTML (103) PDF 3.31 M (8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应用超微血管成像(SMI)技术评价半夏白术天麻汤改善高血压痰湿壅盛型颈动脉硬化斑块稳定性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120例高血压痰湿壅盛型颈动脉硬化斑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完全随机法将患者分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每天1次、每次20 mg,早饭后口服;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半夏白术天麻汤水丸,每次50丸、每天2次,饭后口服;两组疗程均为6个月。检测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水平,并行常规超声及SMI检查,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颈动脉斑块Crouse积分及颈动脉斑块SMI分级。结果 治疗前,两组高血压痰湿壅盛型颈动脉硬化斑块患者血清LDL-C、TC、TG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LDL-C、TC、TG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均<0.05),且治疗组患者的血清LDL-C、TC、TG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前,两组患者颈动脉IMT、斑块Crouse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颈动脉IMT、斑块Crouse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组患者的颈动脉IMT及斑块Crouse积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前,两组患者颈动脉斑块SMI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颈动脉斑块SMI分级为2级的患者比例与治疗前比较均降低(P均<0.01),SMI分级为0级的患者比例与治疗前比较均增高(P均<0.01),且治疗组患者颈动脉斑块SMI分级为2级的患者比例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SMI技术能用于评估半夏白术天麻汤改善高血压痰湿壅盛型颈动脉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疗效,可为临床用药效果评价提供依据。

    • >病例报告
    • 病灶切除及皮质双极电凝热灼术治疗Sturge-Weber综合征1例报告

      2021, 42(7):830-832. DOI: 10.16781/j.0258-879x.2021.07.0830

      摘要 (1097) HTML (54) PDF 1.86 M (8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重要通知
友情提醒: 近日发现论文正式见刊或网络首发后,有人冒充我刊编辑部名义给作者发邮件,要求添加微信,此系诈骗行为!可致电编辑部核实:021-81870792。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编辑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