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43(1):1-4. DOI: 10.16781/j.0258-879x.2022.01.0001
摘要:2021年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10个部门决定实施加强脑卒中防治工作减少百万新发残疾工程(以下简称百万减残工程),并联合制定了《加强脑卒中防治工作减少百万新发残疾工程综合方案》。百万减残工程是今后一段时期内全国脑卒中防治的重要抓手,是未来我国脑血管病防治领域的重点工作,也是各级医疗机构需要结合自身条件积极推广的工作。本文从百万减残工程提出的背景和意义及需重点开展的工作等方面进行阐述,以全面了解和认识百万减残工程并深刻领会其意义,从而更好地指导未来相关工作的开展,最终降低脑卒中发病后的致残率及因病造成的社会风险与家庭负担。
2022, 43(1):5-8. DOI: 10.16781/j.0258-879x.2022.01.0005
摘要:我国是全球脑卒中发病风险最高的国家,虽然近10年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励精图治,但脑卒中的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国民医学素养较低、医疗环境复杂、卒中中心布局欠佳、医院脑卒中救治水平参差不齐,导致脑卒中患者发病后往往不能及时就医或及时诊治。因此,建设区域卒中联盟是脑卒中防治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对于探索脑卒中分级诊疗、建立区域急救接转诊模式、制定区域脑卒中诊疗标准流程、开展临床规范和健康教育培训、提高区域各级医院尤其是基层医院的脑卒中诊治水平意义重大。目前,各地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区域卒中联盟,不仅发挥了卒中中心的优势、提高了脑卒中的诊疗质量,也为脑卒中患者赢得黄金抢救时间,符合国家医联体及专科联盟建设策略。区域卒中联盟建设虽然已初见成效,但任重道远,仍需要进一步统筹规划和完善,打造区域高效智能化“脑卒中黄金1小时救治圈”,为迎接脑卒中防治“拐点”的早日到来而奋斗。
张小曦,花伟龙,沈红健,张磊,张永鑫,邢鹏飞,李子付,张永巍,杨鹏飞,刘建民
2022, 43(1):9-14. DOI: 10.16781/j.0258-879x.2022.01.0009
摘要:血管再通治疗是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LVO)最主要的治疗方式。研究证实AIS-LVO机械取栓的明确时间窗为发病6 h内,对于发病6~24 h或超过24 h接受机械取栓的患者筛选仍存争议。本文对发病或末次正常时间为6~24 h的超时间窗AIS-LVO患者和超出24 h的超晚期AIS-LVO患者的机械取栓治疗现状进行总结,并分析延长取栓时间窗的可行性和评估策略。
张小曦,周一汉,李群,李密,李子付,张磊,沈红健,张永巍,杨鹏飞,刘建民
2022, 43(1):15-22. DOI: 10.16781/j.0258-879x.2022.01.0015
摘要:目的 通过对全国三级甲等医院神经介入医师进行调研,了解我国不同行政区域三级甲等医院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院前预警与院内绿色通道流程管理的现况及同质性。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通过问卷星微信小程序、邮件等方式向我国脑血管病介入治疗领域的专家发放ALICE调查问卷(中文版脑血管病血管内治疗现状问卷调查-ALICE研究),调查内容包括医院基本信息、脑血管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非狭窄性颈动脉斑块)治疗现况、患者转运制度等,并分析不同行政区域(华北、东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七大行政区)的绿色道管流程通理现状及不同优化管理策略所能节省的入院至治疗时间。结果 共发放问卷142份,剔除内容不完整的问卷11份,回收有效问卷131份。131名神经介入医师来自126家医院,所有医院均为三级甲等医院。126家医院中,年机械取栓治疗例数>100例的医院占31.0%(39/126),救护车直接入院是急诊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主要收治方式[53%(35%,70%)]。不同行政区域医院的院前预警机制、急诊预检、CT机与导管室空间布局、常规麻醉方案、机械取栓准备均存在轻度差异,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麻醉医师全天处于可呼叫状态、优化影像学检查流程、CT机位置优化或功能整合、提前预警机制分别可缩短入院至治疗时间21(19,30)、20(15,30)、20(12,25)、19(10,23)min。结论 我国不同行政区域三级甲等医院之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院内绿色通道救治流程的同质性较高。避免非必要步骤、规划合理的卒中绿色通道及采用并联化管理可极大提高救治效率。
朱罗江,张洪剑,沈红健,张小曦,沈芳,赵瑞,李强,张永巍,杨鹏飞,刘建民
2022, 43(1):23-28. DOI: 10.16781/j.0258-879x.2022.01.0023
摘要:目的 分析长海医院标准卒中救治流程对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救治时间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连续选择2013年9月10日至2019年12月31日我院脑血管病中心收治的行血管内治疗的大血管闭塞AIS患者876例,排除病例资料不全者66例,最终纳入810例。按照是否采用标准卒中救治流程(2018年6月22日起实施)将患者分为研究组(采用标准卒中救治流程,335例)和对照组(未采用标准卒中救治流程,47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入院至静脉溶栓时间(DNT)、入院至股动脉穿刺时间(DPT)、股动脉穿刺至血管再通时间(PRT),以及血管成功再通[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2b级]率、术后90 d预后良好[改良Rankin量表评分≤2分]率。结果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组采用静脉溶栓+血管内治疗的患者占比低于对照组[14.3%(48/335)vs 31.2%(148/475),P<0.001]。在行静脉溶栓+血管内治疗的患者中,研究组DNT、DPT、PRT均短于对照组[34.2(28.1,60.4)min vs 53.5(27.0,72.2)min、76.5(55.9,106.4)min vs 97.0(68.9,151.1)min、45.0(37.3,90.4)min vs 78.0(55.4,109.3)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研究组的术后90 d预后良好率、血管成功再通率与对照组相比[66.7%(32/48)vs 57.4%(85/148)、91.7%(44/48)vs 93.2%(138/14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直接行血管内治疗的患者中,研究组DPT、PRT也均短于对照组[67.0(50.1,109.0)min vs 87.0(60.8,150.0)min、48.0(43.5,80.8)min vs 74.0(60.3,100.6)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研究组的术后90 d预后良好率、血管成功再通率与对照组相比[54.7%(157/287)vs 52.3%(171/327)、93.0%(267/287)vs 91.1%(298/32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我院的标准卒中救治流程能显著缩短大血管闭塞AIS患者救治环节中的DNT、DPT和PRT,同时不影响患者的血管成功再通率与术后90 d预后良好率。
2022, 43(1):29-34. DOI: 10.16781/j.0258-879x.2022.01.0029
摘要:目的 探究不明原因栓塞性脑卒中(ESUS)患者的栓塞原因及影像学和临床特征,分析其与大动脉粥样硬化及心源性栓塞导致的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LVO)患者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我院急诊就诊的、多模态CT检查提示前循环AIS-LVO且行血管内治疗的患者127例,其中ESUS 29例、大动脉粥样硬化40例、心源性栓塞58例。比较3组患者的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Glasgow昏迷量表(GCS)评分、核心梗死体积、缺血半暗带体积、Alberta脑卒中计划早期计算机断层扫描评分(ASPECTS)及低灌注强度比值(HIR)。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评价影像学特征对ESUS与大动脉粥样硬化的鉴别价值。结果 ESUS、大动脉粥样硬化和心源性栓塞组前循环AIS-LVO患者的入院时NIHSS评分和GCS评分、核心梗死体积、ASPECTS及HI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两比较结果显示,ESUS组入院时GCS评分低于大动脉粥样硬化组,核心梗死体积和HIR均大于大动脉粥样硬化组(P均<0.05);大动脉粥样硬化组和心源性栓塞组之间入院时NIHSS评分和GCS评分、核心梗死体积、ASPECTS及HI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ESUS组与心源性栓塞组之间入院时NIHSS评分和GCS评分、核心梗死体积、缺血半暗带体积、ASPECTS及HI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IR对前循环AIS-LVO患者的病因为ESUS有独立预测价值(OR=9.757 0,95%CI 1.203 4~79.107 2,P=0.03)。结论 与大动脉粥样硬化AIS-LVO患者比较,ESUS患者的影像学特征与心源性栓塞AIS-LVO患者更为接近,提示大部分ESUS可能由心源性栓塞引起。HIR对前循环AIS-LVO的病因判断有一定指导价值。
沈芳,沈红健,张萍,朱宣,吴雄枫,邢鹏飞,张敏敏,张永巍,吴涛,邓本强
2022, 43(1):35-41. DOI: 10.16781/j.0258-879x.2022.01.0035
摘要:目的 探讨低灌注强度比值(HIR)对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LVO)患者血管内取栓治疗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12月在我院脑血管病中心接受血管内取栓治疗的前循环AIS-LVO患者的资料。根据HIR将患者分为侧支循环良好(HIR<0.4)组和侧支循环不良(HIR≥0.4)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mRS评分≤2分)组和预后不良(mRS评分为3~6分)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特征,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治疗后90 d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120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侧支循环良好组41例、侧支循环不良组79例,预后良好组68例、预后不良组52例。与侧支循环良好组相比,侧支循环不良组患者年龄偏大、核心梗死体积较大、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较高、Alberta脑卒中计划早期计算机断层扫描评分(ASPECTS)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预后良好组相比,预后不良组的患者年龄偏大、男性患者占比较低、基线NIHSS评分较高、核心梗死体积较大、ASPECTS较低、血管成功再通率较低、术后sICH发生率较高且HIR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80岁(OR=2.290,95%CI 1.077~4.869,P=0.031)、HIR≥0.4(OR=2.974,95%CI 1.060~8.342,P=0.038)是前循环AIS-LVO患者血管内取栓治疗后90 d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HIR是一个可靠的术前侧支循环评价指标,高龄、HIR≥0.4是预测前循环AIS-LVO患者血管内取栓治疗后90 d预后不良的独立因素。
沈红健,沈芳,尹伟,邢鹏飞,李子付,张磊,李强,杨鹏飞,张永巍,刘建民
2022, 43(1):42-48. DOI: 10.16781/j.0258-879x.2022.01.0042
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脑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成像(CTP)的后循环Alberta脑卒中计划早期计算机断层扫描评分(pc-ASPECTS)对椎基底动脉闭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VBAO-AIS)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脑血管病中心接受血管内治疗的56例VBAO-AIS患者资料。所有患者急诊行多模态CT检查评估,获得基于非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NCCT)、CTP和RAPID-CTP的pc-ASPECTS。以治疗后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作为预后评价指标(mRS评分≤3分为预后良好)。采用ROC曲线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基于NCCT与CTP、RAPID-CTP各参数的pc-ASPECTS对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56例患者中预后良好组29例、预后不良组27例。预后良好组基于NCCT及CTP和RAPID-CTP各参数的pc-ASPECTS均高于预后不良组(P均<0.05)。基于CTP脑血容量(CBV)的pc-ASPECTS和基于RAPID-CBV的pc-ASPECTS预测预后的灵敏度分别为89.7%和79.3%,特异度分别为74.1%和81.5%,AUC值分别为0.861(95%CI 0.760~0.963)和0.861(95%CI 0.764~0.958)。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于NCCT的pc-ASPECTS≥8分、基于CTP CBV的pc-ASPECTS≥7分、基于CTP平均通过时间(MTT)的pc-ASPECTS≥5分、基于RAPID-CBV的pc-ASPECTS≥8分、基于RAPID-脑血流量(CBF)的pc-ASPECTS≥7分是预测VBAO-AIS患者血管内治疗后3个月预后良好的独立因素(P均<0.05)。结论 基于CTP各参数的pc-ASPECTS是VBAO-AIS患者一个有用的预后指标,尤其是基于CBV的pc-ASPECTS对血管内治疗后3个月预后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朱宣△,张敏敏△,沈红健,沈芳,陈蕾,姜一,袁绘,张永巍,吴涛,邓本强
2022, 43(1):49-54. DOI: 10.16781/j.0258-879x.2022.01.0049
摘要:目的 比较不同病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中心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Org 10172急性脑卒中治疗试验(TOAST)病因分型标准将患者分为LAA、SAO、CE、其他明确病因(SOE)和不明原因(SUE)组。比较不同病因组AIS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24 h早期有效率、90 d预后良好率及出血转化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TOAST病因分型是否为静脉溶栓治疗后90 d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538例AIS患者入组,其中LAA组140例(26.0%)、SAO组233例(43.3%)、CE组98例(18.2%)、SUE组58例(10.8%)、SOE组9例(1.7%)。静脉溶栓治疗后24 h早期有效的AIS患者共210例(39.0%),其中LAA组56例(40.0%)、SAO组85例(36.5%)、CE组41例(41.8%)、SUE组26例(44.8%)、SOE组2例(22.2%),各组间早期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96)。443例(82.3%)AIS患者治疗后90 d预后良好(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为0~2分),其中LAA组108例(77.1%)、SAO组201例(86.3%)、CE组82例(83.7%)、SUE组45例(77.6%)、SOE组7例(77.8%),各组间90 d预后良好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7)。36例(6.7%)AIS患者治疗后有出血转化,其中LAA组10例(7.1%)、SAO组11例(4.7%)、CE组11例(11.2%)、SUE组3例(5.2%)、SOE组1例(11.1%),各组间出血转化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OAST病因分型不是AIS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90 d预后的影响因素。结论 不同病因AIS患者中,静脉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无显著差异。
吴雄枫△,袁绘△,沈红健,邢鹏飞,朱宣,张敏敏,林煌斌,张永巍,吴涛,邓本强
2022, 43(1):55-59. DOI: 10.16781/j.0258-879x.2022.01.0055
摘要:目的 探讨静脉溶栓治疗以反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为临床表现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3年8月1日至2019年9月11日在我院脑血管病中心就诊、以反复TIA为临床表现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共111例,根据是否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将患者分为静脉溶栓组(57例)和对照组(54例,患者仅接受标准抗血小板药物治疗)。采用治疗后7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价早期疗效,其中治疗后NIHSS评分下降≥0分为有效。采用治疗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价远期预后,其中mRS评分≤2分为预后良好。采用Heidelberg分类标准评估治疗后出血转化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高血压史、糖尿病史、ABCD2评分和治疗前TIA发作次数、NIHS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静脉溶栓组TIA再发次数低于对照组[0(0,2)次vs 0(0,18)次,P=0.028]。治疗后7 d,静脉溶栓组NIHSS评分下降≥0分的患者占比高于对照组[98.2%(56/57)vs 90.7%(49/54),P<0.001]。两组患者治疗后7 d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阳性率、90 d预后良好率及无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及死亡。结论 静脉溶栓可以改善以反复TIA为临床表现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早期神经功能,且远期疗效与标准药物治疗相仿。
刘沛△,张磊△,花伟龙,张小曦,李子付,邢鹏飞,张永巍,杨鹏飞,洪波,刘建民
2022, 43(1):60-64. DOI: 10.16781/j.0258-879x.2022.01.0060
摘要:目的 探讨阶梯式血管内治疗策略对前循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大血管闭塞(ICAS-LVO)相关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于我中心急诊行血管内治疗的前循环ICAS-LVO相关AIS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阶梯式血管内治疗策略。根据阶梯式治疗策略所采取的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单纯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输注组(GPI组)、GPI+球囊扩张术(BA)组和GPI+BA+支架成形术(RS)组。评价3组患者术后即刻血管成功再通(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2b级)率、术后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和术后90 d预后良好(改良Rankin量表评分≤2分)率、死亡率。结果 共有69例患者纳入研究,男53例、女16例,年龄为30~86岁,其中GPI组20例、GPI+BA组14例、GPI+BA+RS组35例。除既往缺血性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和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外,其他基线资料如性别、年龄、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冠心病史、吸烟史、饮酒史等在3组患者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68例(98.6%)患者实现术后即刻血管成功再通。术后责任血管再闭塞率为6.7%(4/60),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为4.3%(3/69)。67例患者接受了术后90 d随访,2例失访,预后良好率为64.2%(43/67),死亡率为9.0%(6/67)。3组患者术后90 d预后良好率、死亡率和术后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责任血管再闭塞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对于ICAS-LVO相关AIS患者,采用阶梯式血管内治疗策略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疗效。
2022, 43(1):65-71. DOI: 10.16781/j.0258-879x.2022.01.0065
摘要: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所致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LVO)的血管再通技术选择和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9年1月至2021年3月在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外科脑血管病中心接受血管内治疗的264例ICAS所致AIS-LVO患者,均为发病后6或8 h及以内使用机械取栓、直接抽吸、球囊扩张和/或支架植入等至少1种方式进行血管内治疗。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既往史、血管闭塞部位、侧支循环情况、介入治疗方式、术后即刻血管再通情况[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2b级为血管成功再通]、入院和出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术后90 d预后情况(改良Rankin量表评分≤2分为预后良好)。结果 264例ICAS所致AIS-LVO患者中前循环病变229例、后循环病变35例,入院时NIHSS评分分别为16(12,19)和25(22,32)分,出院时NIHSS评分别为8(6,11)和10(8,12)分。264例患者术后即刻血管成功再通率为91.3%(241/264),其中mTICI分级2b级68例(25.8%)、3级173例(65.5%);术后24 h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为9.1%(24/264);术后90 d预后良好率为55.7%(147/264),死亡率为10.6%(28/264)。132例患者接受单纯机械取栓,术后90 d预后良好率为58.3%(77/132);108例接受机械取栓+支架补救治疗,术后90 d预后良好率为50.9%(55/108);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基线资料及术后即刻血管成功再通率、术后90 d预后良好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对于ICAS所致AIS-LVO患者,机械取栓可作为首选血管内治疗技术,且在此基础上根据患者情况选择球囊扩张、支架植入等补救措施是安全、有效的。
吴燕敏,林定来,易婷玉,林晓晖,陈荣城,潘志南,郑秀芬,陈文伙
2022, 43(1):72-79. DOI: 10.16781/j.0258-879x.2022.01.0072
摘要:目的 探讨颈动脉串联病变患者在急诊血管内治疗同期行颈动脉支架植入的可行性及安全性,以及急诊颈动脉支架植入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我科2015年5月至2021年4月收治的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131例发病24 h内行急诊血管内治疗的颈动脉串联病变患者。根据急诊血管内治疗中是否同期行颈动脉支架植入将患者分为支架植入组(93例)和无支架植入组(38例),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及术后90 d预后良好(改良Rankin量表评分≤2分)率与死亡率、急性期责任血管再闭塞率和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发生率。根据术后90 d预后情况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67例)及预后不良组(64例),对术后90 d预后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并进一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预后良好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与无支架植入组相比,支架植入组患者年龄较大、罹患糖尿病者占比较高、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较低、术后90 d预后良好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而术后90 d死亡率、术后sICH发生率、责任血管再闭塞率相较无支架植入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预后不良组相比,预后良好组患者更年轻、入院时NIHSS评分较低、术后C臂CT检查有高密度影的患者占比较低、颅内出血和sICH发生率均较低、支架植入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较低(OR=0.931,95%CI 0.886~0.979,P=0.005)、未发生sICH(OR=0.069,95%CI 0.008~0.628,P=0.018)及术后C臂CT检查未见高密度影(OR=0.187,95%CI 0.060~0.589,P=0.004)是急诊行血管内治疗的颈动脉串联病变患者预后良好的独立预测因素,未行支架植入是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OR=4.583,95%CI 1.476~14.228,P=0.008)。结论 对于颈动脉串联病变患者,在急诊血管内治疗同期行颈动脉支架植入是安全、可行的,并且急诊颈动脉支架植入是患者预后良好的独立预测因素。
蒋群龙,张萌,尹腾昆,郝继恒,刘超,林凯,刘卫东,崔庆轲,王继跃,张利勇
2022, 43(1):80-86. DOI: 10.16781/j.0258-879x.2022.01.0080
摘要:目的 评价颅内动脉机械取栓联合颈动脉支架植入治疗颈内动脉串联病变所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聊城市人民医院脑科医院神经外科就诊的颈内动脉串联病变所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5例,其中采取先行颅内动脉闭塞处机械取栓、后行颈内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或闭塞段支架植入手术策略的患者43例(由远及近组),采用先行颈内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或闭塞段支架植入、后行颅内动脉闭塞处机械取栓手术策略的患者12例(由近及远组)。比较两组患者发病至股动脉穿刺时间,入院时、术后24 h、术后7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术中1次取栓成功率,股动脉穿刺至血管再通时间,术后即刻血管成功再通(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2b级)率,术后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以及术后90 d预后良好(改良Rankin量表评分≤2分)率、死亡率。结果 5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颅内动脉闭塞处机械取栓及颈内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或闭塞段支架植入术。由远及近组患者1次取栓成功率高于由近及远组[67.4%(29/43) vs 33.3%(4/12)],股动脉穿刺至血管再通时间短于由近及远组[(68.77±17.65) min vs (100.08±38.38) 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两组患者发病至股动脉穿刺时间,入院时、术后24 h、术后7 d NIHSS评分,术后即刻血管成功再通率,术后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以及术后90 d预后良好率和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颅内动脉机械取栓同期颈动脉支架植入治疗颈内动脉串联病变所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安全、有效的,但采取由远及近的手术策略比由近及远手术策略有更高的1次取栓成功率且能更快地达到血管再通。
2022, 43(1):87-92. DOI: 10.16781/j.0258-879x.2022.01.0087
摘要:目的 评估血管内治疗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LVO)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于临沂市人民医院行血管内治疗的82例后循环AIS-LVO患者资料。采用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评价血管再通情况,其中mTICI分级≥2b级为血管成功再通;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术后90 d预后情况,其中mRS评分≤2分为预后良好,3~6分为预后不良;同时记录患者术后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的发生率及术后90 d死亡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血管内治疗后90 d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71例入组AIS-LVO患者中,61例(85.9%)术后即刻mTICI分级≥2b级,其中mTICI 2b级23例、mTICI 3级38例。6例(8.5%)发生sICH。术后90 d时随访,30例(42.3%)患者预后良好、41例(57.7%)预后不良,20例(28.2%)死亡。与预后不良组相比,预后良好组有饮酒史患者的占比较低,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较低,术前意识清醒患者的占比较高,后交通动脉开放患者的占比较高,股动脉穿刺至血管再通时间较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NIHSS评分(OR=1.116,95%CI 1.010~1.232,P=0.030)、股动脉穿刺至血管再通时间(OR=1.019,95%CI 1.005~1.034,P=0.008)、后交通动脉开放(OR=0.285,95%CI 0.103~0.787,P=0.015)是后循环AIS-LVO患者血管内治疗后90 d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血管内治疗后循环AIS-LVO患者可能是安全、有效的,能够改善部分患者的临床结局。
张萍△,陈蕾△,袁绘,朱宣,沈红健,于龙娟,张永巍,吴涛,邓本强,刘建民
2022, 43(1):93-99. DOI: 10.16781/j.0258-879x.2022.01.0093
摘要:目的 探讨围手术期血压管理对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LVO)血管再通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8年3月至2019年6月我院脑血管病中心连续收治的行血管内治疗后血管成功再通[脑梗死溶栓(TICI)分级≥2b级]的前循环AIS-LVO患者。对预后良好(改良Rankin量表评分≤2分)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单因素分析中P < 0.1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术后24 h平均收缩压(mSBP)对预后的影响。根据术后24 h mSBP将患者分为低mSBP[100~< 120 mmHg (1 mmHg=0.133 kPa)]组、中mSBP (120~140 mmHg)组和高mSBP (>140~160 mmHg)组,比较3组患者术后3个月预后良好率、死亡率及术后24 h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发生率,然后将患者分为低中mSBP (100~140 mmHg)组与高mSBP (>140~160 mmHg)组进行预后分析。结果 共纳入患者238例,其中术后3个月预后良好161例(67.65%),预后不良77例(32.35%)。预后良好组患者年龄、术前和术后24 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术前核心梗死体积(脑血流量< 30%的脑组织体积)及术后24 h mSBP均低于预后不良组,术前Alberta脑卒中计划早期计算机断层扫描评分(ASPECTS)高于预后不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ASPECTS (OR=1.338,95%CI 1.081~1.657,P=0.007)、术后24 h NIHSS评分(OR=0.838,95%CI 0.785~0.894,P < 0.001)和术后24 h mSBP (OR=0.966,95%CI 0.937~0.996,P=0.031)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随着mSBP增高,术后3个月死亡率和术后24 h sICH发生率均升高(P=0.001、0.032),而术后3个月预后良好率略有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0)。低中mSBP组患者的术后3个月预后良好率高于高mSBP组(P=0.04),术后24 h sICH发生率低于高mSBP组(P=0.01),术后3个月死亡率与高mSBP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结论 术后24 h mSBP是前循环AIS-LVO血管再通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建议将此类患者术后24 h mSBP控制在≤140 mmHg,如果出血转化的风险大则可控制在≤120 mmHg。
郑静,胡欢欢,郑晓红,李冬梅,陆小英,张玲娟,张永巍,杨鹏飞,李强,刘建民
2022, 43(1):100-104. DOI: 10.16781/j.0258-879x.2022.01.0100
摘要:目的 探讨健康管理网络平台在脑卒中合并高血压患者院外延续性健康管理中的应用及管理成效。方法 收集2018年10月至2020年12月我院脑血管病中心收治的818例合并高血压的急性脑卒中患者资料。根据采用的健康管理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健康管理方式,即在住院期间予健康风险评估并建立个人健康电子档案,出院时给予常规出院指导,出院后1、3、6和12个月针对性进行脑卒中专题讲座与门诊随访。观察组患者在常规健康管理方式的基础上,基于健康管理网络平台实施12个月的个体化健康管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出院后12个月内药物依从性、血压、生活方式、康复锻炼的自我管理情况。结果 512例合并高血压的脑卒中患者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其中488例完成随访,包括对照组183例、观察组305例。两组间性别、年龄、脑卒中危险因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出院后12个月内的血压管理达标率没有提升(P=0.135),但药物依从性、生活方式、康复锻炼均有所改善(P均< 0.01)。结论 健康管理网络平台作为一个新型的支撑性脑卒中患者护理平台,能有效提高脑卒中合并高血压患者的院外延续性健康管理质量。
2022, 43(1):105-109. DOI: 10.16781/j.0258-879x.2022.01.0105
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感知控制与认知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 2020年7月至11月,采取便利抽样法选择437例AIS患者作为调查对象,其中231例来自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脑血管病中心、206例来自东部战区空军医院卒中中心。通过自编一般资料调查表、自编疾病相关资料调查表收集调查对象的社会人口学资料和AIS疾病相关资料,使用长沙版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评估认知功能,使用健康相关感知控制问卷评估感知控制水平。采用分层回归分析探索AIS患者感知控制和认知功能之间的关系。结果 437例AIS患者中男286例(65.4%)、女151例(34.6%),年龄为45~92岁,平均年龄为(64.8±9.6)岁,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为3(1,7)分,329例(75.3%)患者为AIS首次发病。437例患者的认知功能得分为(19.6±6.2)分,总体处于较低水平;感知控制得分为(78.8±22.8)分,总体处于中等水平。经分层回归模型调整AIS严重程度、年龄、性别、受教育年限后,分析结果显示AIS患者的感知控制与认知功能相关(β=0.11,P=0.014)。结论 低感知控制是AIS患者认知功能低的重要因素,提高感知控制有望成为AIS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干预的潜在策略之一。
张美,于龙娟,李冬梅,陆小英,张玲娟,胡敏,甘丽芬,杨鹏飞,张永巍,刘建民
2022, 43(1):110-116. DOI: 10.16781/j.0258-879x.2022.01.0110
摘要:目的 探讨以病例为导向的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在卒中急救护士培训考核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选择我院符合卒中急救护士岗位要求的71名护士作为研究对象。应用以病例为基础、以脑卒中急救过程为主线、以卒中急救护士急诊室岗位能力要求为本位的OSCE对卒中急救护士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诊绿色通道能力进行考核,考核共设6个站点,考核内容分别为预检初判评估、护理技术操作、患者从急诊预检台至CT室的转运、CT和多模态CT检查前后护士与影像科技师的配合、静脉溶栓药物的使用情况、静脉溶栓过程中对患者的病情观察与宣教。考试结束后计算各站点得分率和考试的难度系数、区分度系数,并通过调查问卷了解考生对本次考核的反馈。结果 71名卒中急救护士的考试成绩为78.6~95.8分,平均考试成绩为(82.9±3.2)分。考试的难度系数为0.17,区分度系数为0.36。6个站点的平均得分率为86.1%,其中第2站点的得分率最高(92.2%),第5站点的得分率最低(74.3%)。大部分考生认为这种考试模式符合临床实际(97.2%,69/71),能够反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救思维能力(95.8%,68/71)和综合急救护理能力(95.8%,68/71),且应进行临床推广(98.6%,70/71)。结论 以病例为导向的OSCE模式能客观地反映卒中急救护士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综合急救能力,并得到了考生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