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43(2):117-122.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11309
摘要:国内外大量惨痛的药源性事件提醒人们需关注药品的安全性。药品监管部门和上市许可持有人要尽可能早地开始收集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针对不同的药品制订不同的风险管理计划,以最大程度地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在药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上,药品不良反应信号检测是上市后安全性监测的重要环节。本文介绍了上市后药品不良反应信号检测常用的不相称测定分析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数据分析中可能存在的各种偏倚及控制方法,并讨论了用于信号检测的机器学习方法、信号检测报告的规范性等,为提高信号检测的准确性与及时性提供参考。
2022, 43(2):123-129.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20085
摘要:目的 探究脑白质损伤(WML)老年女性认知功能的影响因素,寻找WML老年女性患痴呆的潜在生物学标志物。方法 纳入2020年1-6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上海市杨浦区控江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及病房就诊的149例WML老年女性患者和48例无WML的老年女性患者。根据WML严重程度将所有入组患者分为无WML组(对照组,48例)、轻度WML组(72例)及中重度WML组(77例)。根据简易精神状态评估(MMSE)量表评分将WML患者分为痴呆组(58例)和无痴呆组(91例)。比较各组血清炎症因子IL-1β、IL-6、TNF-α及25-羟维生素D[25(OH)D]、催乳素等因素的差异,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这些因素与WML老年女性患者发生痴呆的相关性,通过绘制ROC曲线研究25(OH)D联合催乳素对WML老年女性患者痴呆的诊断价值。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轻度及中重度WML组患者的血清25(OH)D水平均降低[(13.34±3.85)ng/mL、(12.73±3.77)ng/mL vs(15.82±4.07)ng/mL,P<0.01],血清炎症因子IL-1β、IL-6、TNF-α水平均升高[IL-1β:(75.14±16.03)pg/mL、(75.42±14.38)pg/mL vs(53.96±13.55)pg/mL,P<0.01;IL-6:35.70(28.92,40.67)pg/mL、35.29(28.97,43.41)pg/mL vs 22.38(18.04,27.20)pg/mL,P<0.01;TNF-α:72.72(55.68,88.63)pg/mL、71.52(60.26,85.85)pg/mL vs 50.93(38.93,60.48)pg/mL,P<0.01]。与非痴呆组相比,痴呆组WML患者的血清25(OH)D、尿酸、催乳素和皮质醇水平均降低[25(OH)D:(11.77±3.63)ng/mL vs(13.83±3.72)ng/mL,P<0.01;尿酸:(331.02±150.31)μmol/L vs(380.16±128.02)μmol/L,P<0.05;催乳素:(231.72±79.39)μIU/mL vs(276.84±99.66)μIU/mL,P<0.01;皮质醇:(287.38±149.58)nmol/L vs(358.45±155.32)nmol/L,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年龄后,25(OH)D(OR=0.821,95% CI 0.717~0.940,P=0.004)和催乳素(OR=0.994,95% CI 0.989~1.000,P=0.042)是WML老年女性患者认知功能的保护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25(OH)D联合催乳素对判断WML老年女性是否患有痴呆具有中度诊断价值(AUC为0.745,P<0.001)。结论 血清25(OH)D和催乳素与WML老年女性患痴呆的风险有关,有望成为此类人群痴呆早期诊断的潜在生物学标志物。
2022, 43(2):130-136.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00729
摘要:目的 观察使用不同剂量二甲双胍联合胰岛素与单纯使用胰岛素治疗对1型糖尿病患者骨代谢相关生化指标的影响,探讨二甲双胍对骨代谢的作用。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将128例成年1型糖尿病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67例)与对照组(61例),其中观察组使用二甲双胍联合胰岛素控制血糖,对照组单纯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收集两组患者治疗前及连续治疗72周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25-羟维生素D[25(OH)D]、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氨基端中分子片段骨钙蛋白(N-MID OC)、血清钙、血清磷、尿钙/肌酐比值、腰椎骨密度等资料,分析使用二甲双胍联合胰岛素控制血糖对患者骨代谢的影响。将观察组患者依据使用二甲双胍的剂量分为低剂量(0.5 g/d)组(20例)、中剂量(1.0 g/d)组(23例)和高剂量(1.5 g/d)组(24例),分析不同剂量二甲双胍对患者骨代谢指标的影响。结果 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骨代谢相关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72周后,两组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均较治疗前下降(P均<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BALP、N-MID OC及腰椎骨密度均较治疗前升高且高于对照组治疗后(P均<0.05),25(OH)D、血清钙、血清磷、尿钙/肌酐比值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照组患者腰椎骨密度及骨代谢相关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观察组患者中,治疗后二甲双胍高剂量组BALP、N-MID OC均高于中剂量组及低剂量组(P均<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二甲双胍剂量与BALP(β=0.266,P=0.035)、N-MID OC(β=0.355,P=0.008)具有正相关关系,与尿钙/肌酐比值(β=-0.296,P=0.026)具有负相关关系。结论 使用二甲双胍联合胰岛素控制血糖对1型糖尿病患者骨组织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能有助于预防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
2022, 43(2):137-143.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10929
摘要:目的 探讨甲状腺实性结节微波消融治疗后消融区的动态声像学特征。方法 选择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因甲状腺结节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就诊并接受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微波消融术治疗的364例患者434枚结节,其中良性结节消融组329枚、恶性结节(甲状腺乳头状癌)消融组105枚,所有结节均予完全消融。回顾性分析消融后第1、3、6、12个月时两组消融区的声像学特征,包括消融区回声、周边晕环、消融针道、钙化、纵横比、边界及彩色多普勒血流变化,总结两组的异同之处。同时收集恶性结节消融组105枚结节消融前的超声图像,对两组结节消融区的声像学特征与恶性结节消融前的声像学特征进行比对分析,探讨其相似的特征及鉴别要点。结果 甲状腺良性、恶性结节消融后消融区整体呈低回声,内可见消融针道,周边可见低回声晕环形成,内部无血流信号。其中20枚结节在术后12个月针道完全吸收,其余消融针道随着时间延长呈现吸收趋势;晕环在术后第1个月多显示不完整,术后第3个月较为完整、清晰,第6、12个月逐渐模糊;边界在术后第3、6个月最为清晰,第1、12个月较为模糊;术后1~12个月消融区内均无血流信号;伴钙化的消融区一般在术后3个月出现聚集,随着时间延长聚集更明显。甲状腺乳头状癌消融前表现为实性低回声、边界不清、边缘毛糙、不完整晕环、散在的微钙化、内部及周边有血供,与各时间节点良性结节消融组、恶性结节消融组消融区特征类似。结论 甲状腺良性、恶性结节消融区的多个声像学特征的出现一致,其部分声像学特征与甲状腺乳头状癌未消融治疗时的声像特征较为相似,但可通过消融针道、周边晕环、钙化分布特征、消融区血供等特征进行鉴别。
张浩,庄新晨,盛世豪,张涛,崔进,周启荣,潘思华,陈晓,苏佳灿
2022, 43(2):144-151.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20068
摘要:目的 通过体外实验评估低浓度次氯酸(HClO)冲洗清创用于开放性骨折感染的安全性及抗菌有效性。方法 取小鼠上皮样成纤维细胞系L929细胞和成骨细胞系MC3T3-E1细胞,分别设置空白对照组及不同浓度(10%、30%、50%和100%)HClO组,通过体外细胞集落形成实验、细胞增殖实验及细胞凋亡实验评估不同浓度HClO的安全性;取小鼠红细胞,设置生理盐水组、PBS组和不同浓度(10%、30%、50%和100%)HClO组,通过溶血实验评估不同浓度HClO的溶血风险;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分别设置空白对照组、10% HClO组和抗生素阳性对照组进行细菌生长抑制实验,分别设置空白对照组、10% HClO组、抗生素阳性对照组、碘伏组和过氧化氢组进行抑菌圈实验,评估低浓度HClO的抗菌效果。结果 体外实验表明10% HClO组小鼠L929和MC3T3-E1细胞有明显的集落形成,细胞增殖抑制率和凋亡率均较低;而30%、50%和100% HClO组小鼠L929和MC3T3-E1细胞无集落形成,细胞增殖抑制率和凋亡率均高于10% HClO组(P均<0.01)。各浓度HClO组小鼠红细胞溶血实验均呈阴性。10% HClO可显著抑制细菌生长,具有与碘伏及过氧化氢相似的抑菌效果。结论 低浓度(10%)HClO安全性高,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均有较好的抑制效果,是临床治疗开放性骨折、骨髓炎及感染性骨缺损的潜在清创冲洗剂。
2022, 43(2):152-159.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10861
摘要:目的 利用成簇规律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CRISPR)及其相关蛋白9(Cas9)构建v-maf肌筋膜纤维肉瘤癌基因同源物B(Mafb)基因敲除小鼠,初步研究该基因缺失对尿道发育的影响。方法 根据CRISPR/Cas9技术原理构建Mafb基因敲除F0代C57BL/6J小鼠;经PCR及基因测序鉴定阳性的F0代小鼠与野生型C57BL/6J小鼠交配繁殖,获得F1代Mafb基因敲除杂合子(Mafb+/-)小鼠;Mafb+/-小鼠间进行交配繁殖,获得Mafb基因敲除纯合子(Mafb-/-)胎鼠。收集雄性Mafb-/-胎鼠阴茎组织,通过免疫荧光技术检测阴茎组织中Mafb蛋白表达情况及尿道缝处上皮钙黏蛋白(E-cadherin)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情况,扫描电子显微镜及石蜡切片H-E染色观察阴茎组织形态。结果 成功构建、繁育Mafb+/-小鼠并得到雄性Mafb-/-胎鼠。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雄性Mafb-/-胎鼠阴茎组织中几乎不存在Mafb蛋白表达,且相较于野生型小鼠其尿道缝处E-cadherin蛋白表达明显降低、α-SMA蛋白表达明显增高;扫描电子显微镜及H-E染色显示雄性Mafb-/-胎鼠为尿道下裂表型。结论 成功构建Mafb基因敲除小鼠模型,该基因敲除可导致小鼠出现尿道下裂表型及尿道缝处细胞中E-cadherin和α-SMA的表达差异,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在尿道下裂发生机制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2022, 43(2):160-166.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11312
摘要:目的 初步探索乙酸盐(Ace)对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诱导亚急性帕金森病小鼠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将24只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MPTP组、MPTP+Ace组,每组8只,对照组和MPTP组饮用正常饮用水,MPTP+Ace组饮用水中添加1 mol/L Ace,连续7 d后,MPTP组和MPTP+Ace组腹腔注射30 mg/kg MPTP连续7 d诱导亚急性帕金森病模型。采用震颤麻痹评分、爬杆实验、水迷宫实验检测小鼠的运动功能和认知功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小鼠海马组织小胶质细胞活化情况,ELISA检测小鼠外周血和海马组织促炎细胞因子的表达,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小鼠海马组织NF-κB/MAPK炎症信号通路蛋白p38和p65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MPTP组小鼠震颤麻痹评分增高(P<0.05),爬杆时间延长(P<0.01),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百分比、路程百分比及穿台次数减少(P均<0.01);与MPTP组相比,MPTP+Ace组小鼠震颤麻痹评分降低(P<0.05),爬杆时间缩短(P<0.01),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百分比、路程百分比及穿台次数增加(P均<0.01)。与对照组相比,MPTP组小鼠海马组织活化小胶质细胞增多,血清和海马组织促炎因子TNF-α和IL-6的表达水平升高(P均<0.01),海马组织磷酸化p38和磷酸化p65蛋白表达水平增高(P均<0.01);与MPTP组相比,MPTP+Ace组小鼠海马组织活化小胶质细胞减少,血清和海马组织促炎因子TNF-α和IL-6的表达水平降低(P均<0.05),海马组织磷酸化p38和磷酸化p65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均<0.01)。结论 Ace可通过抑制NF-κB/MAPK炎症信号通路减轻海马组织小胶质细胞活化,抑制中枢神经炎症反应,改善MPTP诱导帕金森病模型小鼠的运动和认知功能障碍。
2022, 43(2):167-173.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11296
摘要:目的 寻找卵巢癌预后的关键基因,为卵巢癌治疗提供新的靶点。方法 从基因表达汇编(GEO)数据库GSE18520和GSE14407数据集、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及基因型-组织表达(GTEx)数据库中下载卵巢癌相关数据,用R 3.6.2软件limma包进行差异表达基因分析,随后使用R 3.6.2软件clusterProfiler包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O)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使用STRING数据库建立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利用Cytoscape软件cytoHubba插件筛选核心基因,利用基因表达谱交互分析(GEPIA)数据库验证核心基因在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随后使用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对核心基因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通过GEO数据库GSE18520、GSE14407数据集及TCGA、GTEx数据库共同筛选获得69个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ABC转运体、视黄醇代谢及Wnt信号通路。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分析提示共有9个核心基因,GEPIA数据库分析结果表明这9个基因在卵巢癌中高表达。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分析结果表明,中心体相关蛋白55(CEP55)、序列相似性83家族蛋白成员D(FAM83D)、驱动蛋白家族成员20A(KIF20A)、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亚基蛋白2(CKS2)和中心体相关激酶2(NEK2)基因高表达的卵巢癌患者总生存期比低表达的患者缩短,CEP55、FAM83D、KIF20A、叉头框蛋白M1(FOXM1)和TTK蛋白激酶(TTK)基因高表达的患者无进展生存期比低表达的患者缩短。结论 CEP55、FAM83D、KIF20A、CKS2、NEK2、FOXM1和TTK的表达与卵巢癌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
2022, 43(2):174-181.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00763
摘要:缺氧是肿瘤微环境的重要特征之一,主要由肿瘤组织供氧与耗氧的不平衡引起。缺氧状态对肿瘤的生长和转移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会引发化学治疗耐药、放射治疗抵抗等,因此也被认为是肿瘤治疗的主要障碍之一。肿瘤微环境内独有的缺氧的特点使得缺氧成为肿瘤治疗的有效靶点。纳米技术具有靶向性高、组织相容性好等特性,在肿瘤治疗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基于缺氧微环境的新型纳米递送系统在肿瘤化学治疗、放射治疗、光动力治疗和免疫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2022, 43(2):182-187.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20008
摘要:骨转换包括骨吸收和骨形成2个过程,可使用骨转换标志物(BTM)进行评价。绝经期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骨重建单位数量增加,骨吸收大于骨形成,BTM水平发生改变,引起骨量减少和骨密度降低,甚至发生骨质疏松症。BTM改变可能有助于骨质疏松症诊断,评估骨质疏松症患者对促进合成和抑制吸收治疗的反应性和依从性。本文对BTM在绝经期女性骨质疏松过程中的变化、骨质疏松症诊断、骨折风险预测和药物治疗反应监测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2022, 43(2):188-193.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11114
摘要:近年来,多项研究证实左心耳与心房颤动的触发及维持密切相关,且左心耳电隔离(LAAEI)策略可有效改善心房颤动消融治疗的预后,减少心房颤动复发。目前LAAEI主要通过射频消融或冷冻球囊消融、外科干预、LARIAT装置结扎等策略实现,但加深对其并发症的认识很有必要,尤其是术后潜在的血栓事件或卒中。本文主要就左心耳的解剖学特征及LAAEI的临床治疗进展、相关并发症作一综述。
2022, 43(2):194-200.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11025
摘要:高过载失能即持续性正加速度引起的意识丧失(G-LOC),是指飞行员在正加速度暴露下,血液受惯性力作用迅速向下半身转移,脑组织发生急性缺血缺氧,导致意识丧失。G-LOC极易引发灾难性的后果,但目前尚无有效避免G-LOC的方法。通过实时生理监测对潜在危险发出警告,提醒飞行员及时采取措施,是解决该问题的根本策略。无线传感技术与人工智能科技的进步使动态精确测量成为可能。本文通过回顾高过载暴露下敏感生理指标的变化,分析头眼水平血流动力学、脑电、脑氧代谢、心电和肌电等指标在G-LOC发生前后的变化特征和意义,梳理国内外现有的告警技术并分析其不足之处,提出通过多指标生理监测结合飞行员体征表现及飞机机动状态进行综合判断是未来解决G-LOC预警问题的发展方向。
2022, 43(2):201-206.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10128
摘要:目的 评估不同环境下的海军军人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的患病情况,以便前移防控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9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2 198例海军官兵体检数据。按驻地不同,将官兵分为城市组(驻扎在沿海城市的官兵)和舰船组(驻扎在舰船的官兵),比较两组海军官兵的血清三碘甲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促甲状腺激素(TSH)、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水平及甲状腺超声结果,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甲状腺功能、甲状腺抗体水平及甲状腺超声结果的影响因素。结果 城市组1 095例,年龄为34(29,41)岁,男663例(60.55%)、女432例(39.45%);舰船组1 103例,年龄为33(28,38)岁,男1 014例(91.93%)、女89例(8.07%)。两组的性别及年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城市组甲状腺抗体水平异常111例(10.14%,111/1 095),亚临床甲状腺功能亢进(简称"亚甲亢")9例(0.82%,9/1 095),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简称"亚甲减")85例(7.76%,85/1 095),超声检查有甲状腺结节363例(45.72%,363/794);舰船组甲状腺抗体水平异常84例(7.62%,84/1 103),亚甲亢5例(0.45%,5/1 103),亚甲减38例(3.45%,38/1 103),超声检查有甲状腺结节258例(33.64%,258/76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与甲状腺抗体水平异常有关(P<0.01),驻地和甲状腺抗体水平是TSH的影响因素(P均<0.01),性别、年龄及甲状腺抗体水平与甲状腺结节的发生有关(P均<0.01)。结论 驻地在沿海城市的海军官兵甲状腺抗体水平异常率及亚甲减、甲状腺结节患病率较高,有必要对其给予更多关注。女性海军官兵更需前移防控措施,而且甲状腺抗体水平升高的女性海军官兵随年龄的增大需对结节的良恶性进一步评估。
2022, 43(2):207-213. DOI: 10.16781/j.CN31-2187/R.20191212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美国海军潜艇医学研究实验室的资深潜艇心理学研究员Benjamin B.Weybrew提出的潜艇长航应激ABC理论模型,总结基于此理论模型的美军潜艇心理学研究与实践工作情况,并分析该模型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缺陷,为我军未来开展潜艇医学与心理学研究提供参考。
2022, 43(2):214-218.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00164
摘要:随着我国海防事业的不断发展及水下领域探索深度的不断加深,水下作业不断增加,与潜水密切相关的减压病日益增多。减压病分为Ⅰ型(轻型)和Ⅱ型(重型)2种类型,其中Ⅱ型减压病损伤人体多个器官功能,患者病情严重。Ⅱ型减压病肺损伤最终会发展为呼吸衰竭,是导致潜水员死亡的重要原因,更是治疗的重点内容。本文对Ⅱ型减压病肺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及当前国内外该病的临床治疗措施与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2022, 43(2):219-223.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01377
摘要:目的 探讨一次性使用干封式胸腔闭式引流装置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单中心、随机、平行对照、非盲的非劣效性临床试验,采用区组随机化方法进行随机化分组。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接受肺叶切除术治疗且术后进行胸腔闭式引流的患者7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化要求随机分配进入试验组与对照组,各36例。试验组采用一次性使用干封式胸腔闭式引流装置、对照组采用一次性使用胸腔闭式引流水封瓶进行胸膜腔内气体和/或液体引流,建立全分析集(FAS)、符合方案集(PPS)、安全数据集(SS)评价两组的引液效果(胸腔积液恢复良好率)、引气效果(肺膨胀恢复良好率)及安全性。结果 入组的72例病例中,有3例患者因住院年龄超出了入选标准予以剔除,剔除率为4.17%(3/72)。FAS将所有72例受试者全部纳入,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6例;PPS受试者共69例,对照组36例、试验组33例;SS受试者72例,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6例。FAS分析结果显示对照组和试验组胸腔积液恢复良好率均为100.00%(36/36),非劣效性界值为7.00%,两组间差值为0.00%(95% CI 0.00%~0.00%),其下限的绝对值低于非劣效性界值;对照组与试验组肺膨胀恢复良好率分别为69.44%(25/36)和72.22%(26/36),两组间的差值为2.78%(95% CI-18.21%~23.7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PS分析结果显示,对照组胸腔积液恢复良好率为100.00%(36/36),试验组为100.00%(33/33),两组间差值为0.00%(95% CI 0.00%~0.00%),其下限的绝对值低于非劣效性界值;对照组与试验组肺膨胀恢复良好率分别为69.44%(25/36)和69.70%(23/33),两组间的差值为0.25%(95% CI-21.48%~21.9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S分析结果显示,整个试验过程中试验组所用的一次性使用干封式胸腔闭式引流装置和对照组所用的胸腔闭式引流水封瓶密封性均良好,连接口均未发生脱落,临床上均未发生不良反应事件。结论 胸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应用一次性使用干封式胸腔闭式引流装置的引液、引气效果良好,安全性好,是胸腔闭式引流水封瓶引流方法很好的补充,值得推广。
2022, 43(2):224-228. DOI: 10.16781/j.CN31-2187/R.20190718
摘要:目的 分析低剖面可视化腔内支撑装置(LVIS)辅助栓塞脉络膜前动脉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行LVIS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的31例宽颈脉络膜前动脉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采用颅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Raymond分级评价栓塞效果,以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价预后。结果 31例宽颈脉络膜前动脉动脉瘤患者中,破裂动脉瘤22例,未破动脉瘤9例,LVIS支架辅助栓塞术均获得成功。栓塞术后即刻颅脑DSA结果显示,Raymond分级Ⅰ级25例(完全栓塞),Ⅱ级(次全栓塞)4例,Ⅲ级(部分栓塞)2例,载瘤动脉均通畅;术后发生缺血并发症4例。术后6~9个月复查颅脑DSA,Raymond分级Ⅰ级27例,Ⅱ级3例,Ⅲ级1例;1例患者脉络膜前动脉轻度狭窄,余脉络膜前动脉均无明显狭窄或闭塞。29例预后良好(mRS评分≤ 2分),2例患者预后不良(mRS评分均为3分)。破裂组与未破组患者术后缺血并发症发生率、术后6~9个月完全闭塞率及预后良好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所有患者术后及随访期间均未发生再出血,均未进行再治疗。结论 LVIS支架辅助栓塞宽颈脉络膜前动脉动脉瘤安全、有效,破裂组与未破裂组疗效无明显差异,但仍需更大样本、多中心研究及长期随访进一步验证。
2022, 43(2):229-232.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10715
摘要:目的 分析恶性肿瘤患者PET-CT检查对环境及相关工作人员的辐射剂量。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8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虹口院区行PET-CT检查的恶性肿瘤患者62例,检测行PET-CT检查时受检者周围、相关工作人员及工作场所的辐射剂量,包括受检者体表垂直距离1、2、3 m处的当量剂量率,候诊室、PET-CT机房、医师办公室、注射室各监测点的当量剂量率,以及相关工作人员的年有效剂量。结果 与受检者距离1、2、3 m处的当量剂量率分别为(4.40±0.64)、(1.82±0.61)、(0.87±0.35)μSv/h,与受检者距离1 m处的当量剂量率高于2 m和3 m处(P均<0.01);候诊室防护门外表面及注射室通风柜手洞位置、注射台手洞位置、注射台工作人员身位的当量剂量率高于其他监测点,如防护墙外表面、注射室防护门外表面等(P均<0.05);操作技师的辐射年有效剂量为0.82 mSv,高于其他相关工作人员,如候诊人员、辅助操作人员等。结论 与PET-CT受检者距离1 m处的当量剂量率高于更远距离,候诊室防护门外表面及注射室通风柜手洞位置、注射台手洞位置、注射台工作人员身位的当量剂量率高于其他工作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