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43(6):589-596.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20260
摘要: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缺乏特别有效的治疗手段。间充质干细胞(MSC)因具有抑制炎症、改善气道重塑的作用及可经呼吸道给药等优势,在哮喘治疗领域被广泛研究。虽然近年来对MSC治疗哮喘的应用性探索不断涌现,但其治疗哮喘的临床试验结果并不理想。不同类型的干细胞、不同哮喘患者的病理生理特征的差异给MSC的临床应用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本文就目前MSC治疗哮喘的作用机制研究及临床应用挑战进行回顾分析,以更好地了解MSC治疗哮喘的潜力及临床应用的可行性。
2022, 43(6):597-603.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11266
摘要:目的 培养肝细胞癌类器官用于药物筛选,为肝细胞癌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将1例肝细胞癌患者的肿瘤组织消化为单细胞后接种于基质胶中培养。通过H-E染色观察类器官与原代肿瘤组织的细胞形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类器官与原代肿瘤组织中细胞角蛋白7(CK7)、细胞角蛋白8(CK8)、p53、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等分子的表达情况。通过靶向测序检测类器官中肿瘤相关基因的突变情况。根据靶向测序结果进行药物筛选,采用CellTiter-Glo细胞活性检测试剂盒检测varlitinib[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rb-b2受体酪氨酸激酶2(ERBB2)特异性抑制剂]、索拉非尼(激酶多靶点抑制剂)、顺铂和nutlin3(p53激活剂)对类器官活性的影响。结果 成功建立了携带肿瘤蛋白p53(TP53)和ERBB2基因突变的肝细胞癌类器官。H-E染色结果显示,类器官与原代肿瘤组织具有极为相似的结构和细胞学特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类器官与原代肿瘤组织中CK7均为阴性,CK8、p53和GPC-3均为阳性。靶向测序结果显示,类器官中的突变基因有TP53(E271K,100%)、ERBB2(A1232V,62.29%)、RUNX转录因子1(RUNX1)(E395A,20.21%)、雄激素受体(AR)(Q91dup,70%)。细胞活性检测结果显示,varlitinib和索拉非尼对类器官的IC50分别为2.81 μmol/L和1.327 μmol/L,顺铂对类器官的IC50为40.98 μmol/L,nutlin3对类器官生长无明显影响。结论 成功建立了1例携带TP53和ERBB2基因突变的肝细胞癌类器官,该类器官保留了原代肿瘤组织的结构和分子特征,药物筛选结果可能为肝细胞癌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
2022, 43(6):604-613.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11034
摘要:目的 探讨miRNA-544-3p对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HBx)诱导的肝细胞癌的影响及分子机制。方法 培养含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和HBx的慢病毒稳转小鼠永生化肝前体细胞株14-19(HBx-EGFP-14-19细胞),并通过向昆明小鼠肝门静脉注射上述细胞构建可长期稳定表达HBx的模型,采用qPCR检测miRNA-544-3p在HBxEGFP-14-19细胞及小鼠模型肝组织中的表达。在HBx-EGFP-14-19细胞中瞬时转染miRNA-544-3p模拟物(mimic)或抑制剂(inhibitor),应用划痕愈合实验、Transwell细胞迁移和侵袭实验检测miRNA-544-3p对HBx-EGFP-14-19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采用q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探究miRNA-544-3p对二磷酸腺苷核糖基化因子6(Arf6)、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表达的调控作用。结果 成功构建了可长期稳定表达HBx的小鼠模型,该小鼠在造模后360 d处死时可见肝组织有恶性肿瘤生成。与对照组相比,HBx-EGFP-14-19细胞和HBx模型小鼠各时间点(造模后30、90、180、360 d)肝组织中miRNA-544-3p表达水平均降低(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转染miRNA-544-3p mimic的HBx-EGFP-14-19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均降低,转染miRNA-544-3p inhibitor的HBxEGFP-14-19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均增强(P均<0.05)。q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结果显示miRNA-544-3p低表达与Arf6表达水平上调、Akt-mTOR信号轴的激活有关。结论 HBx可能通过下调miRNA-544-3p激活Arf6/AktmTOR信号轴促进小鼠肝癌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
2022, 43(6):614-621.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10991
摘要:目的 探讨lncRNA LINC00342在肾透明细胞癌(ccRCC)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通过基因表达谱动态分析(GEPIA)数据库分析LINC00342在ccRC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表达水平与患者生存率的关系。采用qPCR检测ccRCC组织及ccRCC细胞系中LINC00342的表达,并分析其与ccRCC患者临床病理学特点的相关性。将ccRCC细胞分为siRNA组、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通过CCK-8实验、划痕愈合实验及Transwell实验分别验证LINC00342对ccRCC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的影响,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上皮间质转化(EMT)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LINC00342的靶分子,并采用双萤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LINC00342与miRNA-384的靶向关系。结果 GEPIA数据库的分析结果表明,LINC00342在ccRCC组织中高表达,并且高表达的ccRCC患者总生存率较低(P均<0.05)。qPCR结果显示,ccRCC组织及ccRCC细胞中LINC00342的表达水平均升高(P均<0.05)。LINC00342高表达的患者肿瘤直径更大、临床分期更晚(P均<0.05)。通过siRNA沉默LINC00342的表达能够抑制ccRCC细胞的增殖、迁移及侵袭,下调波形蛋白和神经钙黏素的表达,上调上皮钙黏素的表达(PP均<0.05)。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miRNA-384存在LINC00342的结合位点,双萤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结果表明miRNA-384是LINC00342的下游靶分子之一。结论 LINC00342可以促进ccRCC细胞的恶性表型。miRNA-384是LINC00342的下游靶分子之一。
2022, 43(6):622-632.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20373
摘要:目的 探索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来源外泌体(hucMSC-Exo)对小鼠4期压疮创面愈合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原代分离、培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取第5代(P5代)细胞培养上清,通过差速离心法提取hucMSC-Exo。将27只成功制备4期压疮模型的BALB/c小鼠随机分为hucMSC-Exo治疗组(创周皮下注射100 μg溶解于100 μL PBS中的hucMSC-Exo)、PBS对照组(创周皮下注射100 μL PBS)及模型对照组(未给予hucMSC-Exo和PBS处理)。治疗后评估压疮创面愈合情况,于0、3、7、10、14 d拍照并计算创面愈合率;取治疗后7、14 d皮肤样本行H-E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创面病理变化;取治疗后7 d皮肤样本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与瘢痕形成相关的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取治疗后7、14 d血清检测氧化应激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 hucMSC-Exo治疗组较PBS对照组及模型对照组创面愈合速度加快,瘢痕形成减少,创面愈合率升高。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与PBS对照组及模型对照组比较,hucMSC-Exo治疗组创面损伤程度、炎性浸润情况明显减轻,胶原沉积量增多,胶原纤维排列分布有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hucMSC-Exo治疗组α-SMA蛋白表达少于PBS对照组及模型对照组。血清生物化学检测结果示,hucMSC-Exo治疗组SOD活性在治疗后7 d高于PBS对照组及模型对照组(P均<0.05),到14 d接近正常水平; MDA含量在7 d和14 d均低于PBS对照组及模型对照组(P均<0.05)。结论 皮下注射hucMSC-Exo可促进小鼠4期压疮创面愈合,减少瘢痕形成,其机制可能与hucMSC-Exo改善体内氧化应激水平有关。
2022, 43(6):633-637.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10727
摘要:目的 设计一种用于非接触式心率、呼吸频率监测研究的模拟器,阐述其基本工作原理并测试其指标性能。方法 利用STM32F429开发板、电磁栓、H桥驱动电路、直流推杆、触摸屏等设计心率、呼吸模拟器,并进行性能测试,测试参数包括心率、心率变化响应、呼吸频率和呼吸频率变化响应。结果 成功研制了一种心率、呼吸模拟器。心率模拟器的心率可调节范围为30~250 min-1,误差都在±2 min-1内,心率变化响应时间在15 s内,满足应用要求。呼吸模拟器的呼吸频率可调节范围为1~40 min-1,误差都在±1 min-1内,呼吸频率变化响应时间在15 s内,满足应用要求。结论 该心率、呼吸模拟器能够通过设置不同的心率、呼吸频率参数模拟不同伤病状态下的人体生理信号,符合非接触式生命体征监测研究中的应用要求,可实现测量范围、测量精度、响应时间等性能指标监测的专业化设计与验证。
2022, 43(6):638-644.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11320
摘要:目的 构建慈丹胶囊活性成分-作用靶点网络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对靶点涉及的功能和通路进行分析,探讨慈丹胶囊抗肝癌的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挖掘慈丹胶囊中的主要活性成分。利用药物靶点分析平台(STITCH)、GeneCards数据库和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系统(OMIM)预测和筛选慈丹胶囊活性成分对应靶点中与肝细胞癌相关的靶点。采用Cytoscape 3.8.2软件构建活性成分-作用靶点网络,采用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 3.8.2软件获得PPI网络。采用注视、可视化和集成发现数据库(DAVID)对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结果 筛选得到慈丹胶囊活性成分18个,共得到97个可能与肝细胞癌相关的作用靶点,活性成分-作用靶点网络分析显示慈丹胶囊具有多成分、多靶点的作用特点。构建的PPI网络涉及88个节点和467条边。GO富集分析结果表明,慈丹胶囊抗肝癌作用的靶点主要涉及细胞过程、生物调控、代谢过程、对化学刺激的反应等生物学过程。KEG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慈丹胶囊抗肝癌作用的靶点主要涉及TNF、PI3K-AKT、MAPK等信号通路。结论 慈丹胶囊抗肝癌作用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特点,其可能通过调节TNF、PI3K-AKT、MAPK等信号通路发挥作用。
2022, 43(6):645-652.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11154
摘要:目的 评估气囊辅助小肠镜(BAE)对狭窄型小肠克罗恩病(CD)与其他非感染性良性小肠狭窄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空军特色医学中心2014年10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67例良性小肠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所有患者BAE检查后的诊治经过及治疗结局进行随访。通过对比基于BAE的临床诊断与最终诊断的一致性,评价BAE对狭窄型小肠CD及其他非感染性良性小肠狭窄的鉴别诊断价值,并对狭窄型小肠CD患者和其他非感染性良性小肠狭窄患者的内镜下表现进行比较。结果 67例良性小肠狭窄患者中4例失访、2例经随访纠正诊断为淋巴瘤,最终61例纳入研究。随访截至2021年10月30日,随访时间为28(4~73)个月。良性小肠狭窄的病因分别为CD(62.3%,38/61)、隐源性多灶性溃疡性狭窄性小肠炎(11.5%,7/61)、小肠结核(6.6%,4/61)、缺血性小肠炎(4.9%,3/61)、放射性小肠炎(3.3%,2/61)、非甾体抗炎药相关小肠炎(1.6%,1/61)、嗜酸性粒细胞性小肠炎(1.6%,1/61)、梅克尔憩室相关小肠狭窄(1.6%,1/61)、肠型白塞病(1.6%,1/61)和病因不明(4.9%,3/61)。基于BAE的临床诊断和最终诊断的总体一致率为80.3%(49/61)。BAE对狭窄型小肠CD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7.4%和82.6%。狭窄型小肠CD患者中BAE下狭窄处出现非横行溃疡和回肠合并非狭窄性溃疡的比例均高于其他非感染性良性小肠狭窄患者[53.1%(17/32) vs 16.7%(3/18)、38.9%(14/36) vs 0,P均<0.05],两组患者在镜下小肠狭窄的部位、程度、形态及是否存在纤维性狭窄、是否存在多发狭窄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BAE对狭窄型小肠CD与其他非感染性良性小肠狭窄有较高的鉴别诊断价值,但仍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其他检查手段和长期随访综合判断。
2022, 43(6):653-662.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10645
摘要:目的 通过meta分析评价静脉输注利多卡因对结直肠肿瘤患者围手术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计算机检索2021年2月18日前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及万方数据库等收录的探究静脉输注利多卡因对结直肠肿瘤患者围手术期预后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并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估,采用RevMan 5.4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2篇文献616例患者(307例静脉输注利多卡因,309例为安慰剂对照或空白对照)。与对照组相比,静脉输注利多卡因可降低结直肠肿瘤患者术后4、12和24 h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均数差(MD) =-0.85,95% CI-1.29~-0.42,P=0.000 1;MD=-0.63,95% CI-0.89~-0.38,P<0.000 01;MD=-0.42,95% CI-0.81~-0.04,P=0.03],缩短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时间(MD=-9.48,95% CI-12.17~-6.78,P<0.000 01)和首次排便时间(MD=-7.60,95% CI-10.63~-4.57,P<0.000 01),降低患者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RR=0.39,95% CI 0.26~0.58,P<0.000 01),但并不缩短患者住院总时长(MD=-1.04,95% CI-2.26~0.19,P=0.10)。结论 围手术期静脉应用利多卡因可减轻结直肠肿瘤患者术后疼痛程度、缩短患者术后排气和排便时间、降低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循证依据。
2022, 43(6):663-669.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10774
摘要:目的 对海军职业潜水员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查与分析,探讨长期潜水活动对其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170名海军职业潜水员(岸基潜水员80人,舰船潜水员90人)和155名相同生活环境中的非潜水员(岸基非潜水员75人,舰船非潜水员80人)。采用一般生活应激因素自我评估量表、军人职业倦怠量表、状态-特质焦虑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量表、心理弹性量表调查其心理状态,比较潜水员与非潜水员、舰船潜水员与岸基潜水员及每种环境中潜水员与非潜水员心理状态的差异。结果 潜水员的一般生活应激因素自我评估得分低于非潜水员(P<0.01),状态焦虑得分高于非潜水员(P<0.05),心理弹性3个维度(坚韧、力量、乐观)得分均高于非潜水员(P均<0.001)。舰船潜水员的一般生活应激因素自我评估、军人职业倦怠、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得分均高于岸基潜水员(P均<0.05)。在舰船环境中,潜水员的积极应对得分低于非潜水员(P<0.01),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得分均高于非潜水员(P均<0.001),心理弹性3个维度得分均高于非潜水员(P均<0.001);在岸基环境中,潜水员的一般生活应激因素自我评估、军人职业倦怠、特质焦虑得分均低于非潜水员(P均<0.05),心理弹性3个维度得分均高于非潜水员(P均<0.001)。结论 海军职业潜水员的总体心理状态良好,但是舰船潜水员的心理状态差于舰船非潜水员和岸基潜水员。舰船环境和潜水活动双重应激因素长期作用可能会导致舰船潜水员的特质焦虑水平增高,值得关注。
2022, 43(6):670-676.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10481
摘要:颈椎在脊柱中活动度最大,其发生病变带来的生活质量下降也在脊柱疾患中最严重。颈椎畸形较之于其他颈椎疾患症状更为严重且预后较差。本文简述了颈椎畸形的分类及病因、影像学参数的测量与评估、临床治疗选择和预后,并阐述了其评估系统和手术治疗现状。对于颈椎畸形而言,目前尚缺乏普遍接受的分类和评估系统,手术指征也不明确,尚待进一步探索。
2022, 43(6):677-683. DOI: 10.16781/j.CN31-2187/R.20190296
摘要:入伍新兵的心理选拔是保证部队战斗力的前提。选拔的关键是预测,而预测的关键是选择合适的效标。20世纪80年代,美军著名的陆军选拔与分类项目(Project A)中对武装部队职业能力倾向测试(ASVAB)进行效度验证,主要采用实际操作测试、书面知识测试、任务绩效评定表、行为锚定评定量表等工作绩效评价,将行政与档案记录和训练绩效等作为效标。21世纪伊始,美陆军在未来战士选拔与分配的新预测因子项目(Select21)中采用陆军生活调查(ALS)、第一任期非正常退伍、未来陆军生活调查(FALS)和效标态势判断测试作为效标。我军在中国征兵心理测试系统效度验证研究中主要采用淘汰符合率作为效标。目前,我军心理选拔研究采用的效标主要存在无法反映战斗力、功能单一、选择单一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开展心理选拔效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介绍美军与我军对入伍新兵在心理选拔效度验证中使用的效标,并对我军心理选拔工作进行反思与展望。
2022, 43(6):684-690.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00737
摘要:国际疾病分类(ICD)体系是由WHO依据疾病特征、按照特定分类规则、对疾病信息以字母和数字代码进行表达的体系。ICD建立了国际统一的疾病分类信息标准,构成了全球医疗健康数据的基础,推动了全球医疗信息共享和应用,并根据应用需求不断完善升级,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使用。ICD在军事领域也得到了较为普遍的应用,如美军将ICD融入其卫勤保障体系中,在提升战伤救治质量、优化卫勤决策方面发挥了基础性的积极作用。ICD最新版本(ICD-11)具有先进、科学的基础模型系统和较为完善的内容体系,在军事领域中应用具有一定的优势。因此,我军应在整合现有成果的基础上,吸收借鉴ICD发展和外军应用实践的经验,针对战伤分类信息标识的实际应用需求,构建完善的战伤分类信息标识体系,提升战伤分类的先进性和科学性,为未来军事斗争卫勤准备提供有力支撑。
段祥强,朱敏辉,陈行辉,张才云,陈世彩,高颖娜,鲍丽龙,郑宏良
2022, 43(6):691-695.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00917
摘要:目的 调查高温、高湿、高盐、强辐射、多台风环境下守礁官兵耳鼻咽喉头颈部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病因,为针对性制订科学合理的卫勤保障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调查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某岛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门诊所有就诊官兵的就诊信息,记录性别、年龄、主诉、病情概要、就诊时间及诊断结果等资料,按耳部、鼻部、咽部、喉部及头颈部疾病进行分类,统计各个部位所见疾病及构成比。结果 某岛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门诊共1 748例次就诊,占岛礁医院总就诊例次的3.79%(1 748/46 121)。在1 748例次就诊记录中,耳部疾病占27.86%(487/1 748),诊断疾病24种,最常见的为急性外耳道炎(100例次,20.53%),其次为慢性外耳道炎(70例次,14.37%)、耵聍栓塞(56例次,11.50%)、耳鸣(44例次,9.03%)、真菌性外耳道炎(34例次,6.98%)等;鼻部疾病占26.26%(459/1 748),诊断疾病14种,最常见的为慢性鼻炎(145例次,31.59%),其次为变应性鼻炎(136例次,29.63%)、鼻中隔偏曲(36例次,7.84%)、鼻出血(34例次,7.41%)、慢性鼻窦炎(33例次,7.19%)等;咽部疾病占32.32%(565/1 748),诊断疾病12种,最常见的为慢性咽炎(302例次,53.45%),其次为急性咽炎(169例次,29.91%)、急性扁桃体炎(48例次,8.50%)、慢性扁桃体炎(25例次,4.42%)、咽部异物(7例次,1.24%)等;喉部疾病占9.55%(167/1 748),诊断疾病5种,最常见的为慢性喉炎(95例次,56.89%),其次为急性喉炎(68例次,40.72%)等;头颈部疾病占2.23%(39/1 748),诊断疾病8种,最常见的为颈部淋巴结炎(18例次,46.15%),其次为颌面创伤(5例次,12.82%)、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5例次,12.82%)等。结论 在岛礁复杂、恶劣的环境下,守礁官兵耳鼻咽喉头颈部疾病种类繁多,病情多较复杂。
2022, 43(6):696-699.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01365
摘要:目的 分析某岛礁医院康复医学科就诊官兵疾病谱,为驻岛官兵常见疾病的预防和针对性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析2018年6月1日至2020年7月31日于某岛礁医院康复医学科初次就诊的4 775例驻岛官兵的病历资料。利用医院信息化系统统计官兵的性别、年龄、就诊时间、诊断结果等,并按照国际疾病分类(ICD)-10标准对疾病进行分类统计。结果 4 775例初次就诊官兵中男4 703例(98.49%)、女72例(1.51%),排名前5位的病种分别是腰痛(58.35%,2 786/4 775)、颈痛(13.30%,635/4 775)、肩痛(7.29%,348/4 775)、膝关节痛(6.81%,325/4 775)、踝关节扭伤(3.31%,158/4 775);男性官兵排名前5位的病种分别是腰痛(58.71%,2 761/4 703)、颈痛(13.13%,617/4 703)、肩痛(7.36%,346/4 703)、膝关节痛(6.83%,321/4 703)、踝关节扭伤(3.36%,158/4 703);女性官兵排名前5位的病种分别是腰痛(34.72%,25/72)、颈痛(25.00%,18/72)、失眠(19.44%,14/72)、痛经(9.72%,7/72)、膝关节痛(5.56%,4/72)。结论 某岛礁驻岛官兵颈肩腰腿痛及关节病多发,这与岛礁环境气候恶劣及工作训练强度大有关,应进一步加强预防训练伤及相关康复知识的健康宣教,降低发病率及就诊率。
2022, 43(6):700-703. DOI: 10.16781/j.CN31-2187/R.20190527
摘要:新形势下,实战化训练是确保我军在未来信息化战争中决战决胜的必由之路。近年来,军队医院机动卫勤分队紧贴实战化训练背景,密切关注中外军队实战化训练进展,逐步开展了模拟伤员、模拟场景和模拟器材等多种形式的模拟化训练。目前,这些模拟化训练逐渐成为军队医院机动卫勤分队实战化训练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进一步强化信息化条件下军队医院机动卫勤分队战备训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战备训练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2022, 43(6):704-708.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00236
摘要:目的 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期间军校医学生的健康意识、职业意识及心理健康情况。方法 2020年2月17日至2月20日,采用电子问卷调查的方法对COVID-19疫情期间某军校医学生对隔离与延迟开学的态度及应对方式、对网络授课的态度、卫生防护意识、职业意识等进行调查,并采用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其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分。结果 共收到有效调查数据2 736份。COVID-19疫情期间学生对隔离、延迟开学措施基本表示理解和赞成,70.83%(1 938/2 736)的学生支持网络授课。隔离期间85.31%(2 334/2 736)的学生选择听音乐、看剧作为放松方式,64.69%(1 770/2 736)的学生坚持学习/看文献/写论文。学生基本做到了勤洗手和戴口罩,卫生防护意识较疫情前提升。疫情期间军校医学生普遍能坚定自己的职业信念和决心,不少学生希望投身抗击疫情行动。调查发现12.94%(354/2 736)的学生出现SCL-90因子阳性,在各因子中排名前3位的分别为强迫症状(78.53%,278/354)、人际关系敏感(64.12%,227/354)、抑郁(44.07%,156/354)。结论 军校医学生能普遍适应COVID-19疫情时期的困难环境,并提升自我。疫情期间军校医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其自身特点,应给予关注,同时还要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2022, 43(6):709-714.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10897
摘要:目的 了解大学生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期间的心理状态特征,为心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2020年5月17日至2020年6月17日,采用调整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心理问卷(PQEEPH)对北京联合大学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PQEEPH分为抑郁、神经衰弱、恐惧、强迫性焦虑和疑病症5个维度,依据情绪反应症状的程度和频度进行4级评分,0分为无症状,1分为轻度症状,2分为中度症状,3分为重度症状。结果 共获得有效问卷3 019份。在COVID-19疫情期间,大学生情绪反应症状从重到轻依次为恐惧、神经衰弱、抑郁、强迫性焦虑和疑病症,发生率分别为87.7%(2 648/3 019)、44.8%(1 353/3 019)、37.4%(1 129/3 019)、17.3%(522/3 019)、11.6%(350/3 019)。女生恐惧得分高于男生(P<0.001),居住在乡镇/城郊的大学生恐惧得分高于居住在农村和城市的大学生(P均<0.017),身边有确诊COVID-19病例、亲人作为医护人员或后勤保障人员参与疫情防治工作的大学生抑郁、神经衰弱和强迫性焦虑得分高于无此类情况者(P均<0.017),身边有疑似COVID-19病例的大学生抑郁、强迫性焦虑和疑病症得分高于无此类情况者(P均<0.017)。女生比男生更容易出现中重度恐惧心理(OR=1.53,95% CI 1.25~1.88,P<0.001),身边有确诊或疑似COVID-19病例的大学生比无此类情况者更容易出现中重度恐惧心理(OR=2.03,95% CI 1.29~3.20,P=0.002),居住在乡镇/城郊的大学生比居住在农村和城市的大学生更容易出现中重度恐惧心理(OR=0.72,95% CI 0.56~0.94,P=0.015;OR=0.78,95% CI 0.63~0.97,P=0.025)。结论 COVID-19疫情对大学生心理造成了影响,需要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为大学生提供针对性的心理辅导。
2022, 43(6):715-717.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10583
摘要:
2022, 43(6):718-720.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20302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