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第44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目录
    • 目录

      2023, 44(1):0-0.

      摘要 (740) HTML (0) PDF 452.68 K (6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中青年学者论坛
    • 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治困局与思考

      2023, 44(1):1-6.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20197

      摘要 (2638) HTML (644) PDF 1.30 M (10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子宫内膜异位症(EM)是一种雌激素依赖性的神经炎症性疾病,其导致的慢性盆腔痛、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不孕症等严重影响女性的生活质量。中医认为血瘀是EM的核心病机,现证型繁杂,治疗方案多样但缺乏规范和标准;现代医学则认为非可控性炎症和粘连是EM的病理过程,但目前缺乏敏感的非侵入性生物诊断标志物和理想的治疗方法。EM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的管理。在EM诊治过程中要重视临床诊断,避免诊断延迟;同时要重视中医药的规范化治疗,尽早介入、尽早使用;要积极提高中医药在EM治疗中的地位和临床使用率。

    • >论著
    • 10 140例肾结石患者临床合并症及相关因素分析

      2023, 44(1):7-13.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20420

      摘要 (901) HTML (153) PDF 1.02 M (7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评估肾结石患者的人口学分布和临床合并症特点并探索其相关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中影像学报告为肾结石的10 140例患者资料。根据肾脏受累情况,分为单侧肾结石组(单侧组)及双侧肾结石组(双侧组),比较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实验室检查指标、常见临床合并症上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寻可能影响双侧肾结石形成的相关因素。结果 10 140例肾结石患者的年龄为(57.75±13.30)岁,其中≤30岁276例(2.7%),31~64岁6 647例(65.6%),≥65岁3 217例(31.7%);男7 021例(69.3%),女3 119例(30.7%),男女比例为2.25∶1。所有肾结石患者最常见的临床合并症依次为高血压病(3 285例,32.4%)、肿瘤(2 775例,27.4%)、高尿酸血症(2 007例,19.8%)、糖尿病(1 526例,15.0%)、冠心病(1 072例,10.6%)、脑血管疾病(473例,4.7%)。单侧组8 171例(80.6%),双侧组1 969例(19.4%)。双侧组年龄低于单侧组,男性占比高于单侧组,血清肌酐、尿酸、尿pH值水平高于单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低于单侧组,合并高血压病、高尿酸血症的患者占比高于单侧组,合并肿瘤、冠心病的患者占比低于单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BMI、空腹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及合并糖尿病、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男性)、高尿酸血症可能是双侧肾结石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而合并肿瘤则更多见于单侧肾结石患者(P均<0.05)。结论 肾结石更多见于中年男性,代谢综合征相关疾病在肾结石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有必要加强这些疾病的早期防治。肾结石患者肿瘤合并率高,提示两者存在关联。此外,较单侧肾结石而言,男性、合并高尿酸血症与双侧肾结石形成关系更为密切,应当引起重视。

    • 血浆微RNA联合检测在前列腺癌中的诊断价值

      2023, 44(1):14-20.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20673

      摘要 (1112) HTML (112) PDF 1.10 M (7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前列腺癌患者血浆miRNA的差异表达,探索血浆miRNA联合检测在前列腺癌中的诊断潜能。方法 应用基因表达汇编数据库获得前列腺癌患者血浆及血清差异表达的miRNA,通过最近邻中心分类器曲线下面积优化模型(NCC-AUC)筛选出3个权重最高的miRNA;收集上海市宝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诊治的45例前列腺癌患者(前列腺癌组)、40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前列腺炎组)和42例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血浆样本,采用qPCR对候选血浆miRNA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应用ROC曲线分析候选miRNA单独及联合检测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结果 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获得26个前列腺癌相关的差异表达miRNA,经NCC-AUC进一步筛选,miRNA-21-5p、miRNA-5189-5p和miRNA-6780a-5p权重最高,进入临床样本验证阶段。临床验证结果显示,血浆miRNA-21-5p水平在健康对照组、前列腺炎组、前列腺癌组中依次升高,3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前列腺炎组血浆miRNA-5189-5p水平低于前列腺癌组与健康对照组(P均<0.01);前列腺癌组血浆miRNA-6780a-5p水平高于前列腺炎组和健康对照组(P均<0.01)。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浆miRNA-21-5p和miRNA-6780a-5p对前列腺癌均有较好的诊断潜能(P均<0.001),AUC分别为0.695和0.787,灵敏度分别为95.6%和64.4%,特异度分别为41.5%和81.7%。miRNA-21-5p与miRNA-6780a-5p联合应用可有效提高对前列腺癌的诊断效能,AUC为0.830,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2.2%和74.4%。结论 血浆miRNA-21-5p和miRNA-6780a-5p均有成为前列腺癌诊断标志物的潜能,两者联合检测可提高对前列腺癌的诊断效能。

    • 止血纱布填塞治疗肝切除术中不可控制性肝创面出血

      2023, 44(1):21-27.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20607

      摘要 (1157) HTML (492) PDF 1.04 M (5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总结止血纱布填塞治疗肝切除术中难以控制性大出血的经验与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至2021年5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共120例行复杂肝切除术且术中同期行止血纱布填塞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院内死亡率。根据是否发生院内死亡将患者分为未死亡组和死亡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血常规、凝血功能、肝功能等指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患者院内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 仅10例患者发生院内死亡,死亡率为8.33%。120例患者分为未死亡组(n=110)和死亡组(n=10),死亡组患者术后第1天白蛋白、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γ谷氨酰转肽酶低于未死亡组,并且术后第1天肌酐、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高于未死亡组(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龄、术后第1天PT和术后第1天APTT为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止血纱布填塞治疗肝切除术中难以控制大出血效果显著,操作方法简单,是一种实用有效的止血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 SGLT2抑制剂的生殖毒性:基于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的信号挖掘与分析

      2023, 44(1):28-37.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10892

      摘要 (1232) HTML (236) PDF 1.22 M (6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利用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对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的生殖系统药物毒性进行全面分析,挖掘潜在的生殖系统不良事件信号,以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压缩估计的不相称测定分析,选取报告比值比法(ROR)和成分信息法(IC)对FAERS中2013年第1季度至2021年第2季度有关SGLT2抑制剂的数据进行挖掘,借助重要医疗事件(IME)列表筛选出生殖系统IME。所有的不良事件及IME均由《国际医学用语词典》(MedDRA)24.0版编码。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预后、信号检测结果及指定不良事件的事件发生时间(TTO)。结果 将SGLT2抑制剂作为“首要怀疑”和“次要怀疑”的生殖系统不良事件报告纳入分析,共获得2 700条记录。男性生殖系统不良事件发生频率(57.59%,1 555/2 700)高于女性(35.70%,964/2 700),单药治疗与生殖不良事件的关联强度高于联合用药(IC的95% CI下限:1.40 vs 1.21;ROR的95% CI下限:2.65 vs 2.37)。在单药治疗中共检测出56个信号,出现8个强信号和13个IME。常见的生殖系统不良事件是Fournier坏疽、生殖器真菌感染、龟头包皮炎等。说明书中未提及的IME共10个,包括男性外生殖器蜂窝织炎、乳腺癌、阴茎癌等。结论 除了已知的生殖系统不良事件,SGLT2抑制剂还存在其他重要的生殖系统不良事件信号。不同SGLT2抑制剂的生殖毒性存在差异性,临床医师应充分考量用药的风险与收益,对严重不良事件进行重点监测。

    • 电子化精神卫生平台“心情温度计”应用于社区抑郁障碍的诊治探索

      2023, 44(1):38-44.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10817

      摘要 (1045) HTML (909) PDF 1.04 M (7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电子化精神卫生服务平台“心情温度计”(心情温度计App)在社区抑郁障碍识别和诊治管理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上海市虹口区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随机抽取全科门诊患者700例,通过心情温度计App在线自主筛查和辅助诊断系统中的患者健康问卷抑郁自评量表(PHQ-9)和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工具(MINI)对被试进行抑郁障碍的初步诊断、筛查,并在3个月后随访抑郁障碍患者的线下诊治情况。结果 社区全科门诊患者PHQ-9抑郁症状检出率为14.86%(104/700),MINI抑郁障碍检出率为7.86%(55/700)。55例抑郁障碍患者中,单相抑郁46例、双相抑郁8例、恶劣心境1例。46例单相抑郁患者中8例既往已确诊,8例双相抑郁中1例既往诊断抑郁症,临床诊断率为1.29%(9/700),MINI抑郁障碍检出率比临床诊断率提升6.57%。抑郁障碍患者基线诊治率为16.36%(9/55),3个月后随访诊治率增加了10.91%(6/55),诊治率提升至27.27%(15/55)。结论 在社区筛查和诊断评估中,电子化精神卫生平台不仅能提升抑郁障碍的识别率,而且对后续实际临床诊治率也有良性推动作用。今后宜将电子化精神卫生评估整合到初级保健服务中,促进抑郁障碍的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

    • 不同飞行光环境对飞行人员对比度视力的影响

      2023, 44(1):45-51.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20382

      摘要 (975) HTML (132) PDF 1.37 M (6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不同模拟飞行光环境下不同视力受试者对比度视力的差异,为保障飞行安全提供试验依据。方法 通过测量双眼视力,将24名受试者按照小数视力分为1.0/1.0、0.8/0.8、0.6/0.6和0.4/0.4组,每组6人,分别在模拟日光、迎光、背光、曙暮光和云上光环境下检测100%、80%、60%、40%、20%和10%对比度的视力。运用具有2个重复测量因素的三因素设计方差分析,比较不同光环境对不同视力者对比度视力的影响。结果 光环境、视力和对比度3个因素间存在交互作用(P<0.05)。进一步行两因素交互作用检验,光环境和对比度均与视力间存在交互作用(P均<0.01),而光环境和对比度间不存在交互作用(P>0.05)。在相同对比度下,与日光环境相比,各视力组在曙暮光和云上光的对比度视力下降(P均<0.05);在80%、60%、40%对比度下,0.6/0.6和0.4/0.4组在迎光环境下的对比度视力低于日光环境(P均<0.05);在20%、10%对比度下,各视力组在迎光环境下的对比度视力均低于日光环境(P均<0.05)。在相同对比度下,与1.0/1.0组相比,0.6/0.6、0.4/0.4组在5种光环境下的对比度视力均下降(P均<0.05);在20%、10%对比度下,0.8/0.8组在日光、迎光、曙暮光、云上光环境下的对比度视力均低于1.0/1.0组(P均<0.05);在相同的光环境和对比度下,0.4/0.4组的对比度视力低于其余视力组(P均<0.05)。结论 光环境、对比度和视力水平对对比度视力的作用相互影响。近视飞行人员在不利光环境(如迎光、云上光和曙暮光)下观察低对比度目标时对比度视力严重下降,对飞行安全构成潜在的威胁,故应重视近视飞行人员的对比度视力检查。

    • 芦丁对减压病大鼠模型的保护作用

      2023, 44(1):52-55.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20881

      摘要 (1240) HTML (107) PDF 1.33 M (6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芦丁对减压病(DCS)大鼠模型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8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12)、DCS模型组(n=34)、芦丁+DCS模型组(n=34)。采用空气加压模拟潜水方法建立大鼠DCS模型,比较3组大鼠的DCS发病率、发病起始时间、脊髓组织病理改变、脊髓组织中炎症因子和氧化应激指标含量变化、肺组织病理病变、肺湿/干比及肺泡灌洗液蛋白质含量等指标,评估芦丁处理对大鼠DCS损伤的作用。结果 空气加压模拟潜水后DCS模型组大鼠DCS发病率为47.06%(16/34),芦丁+DCS模型组大鼠DCS的发病率[26.47%(9/34)]较DCS模型组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8)。芦丁+DCS模型组大鼠DCS发病起始时间为(9.53±1.88)min,较DCS模型组的发病起始时间[(6.27±2.64)min]延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DCS模型组中大鼠脊髓组织TNF-α、IL-1β、丙二醛含量升高,肺泡灌洗液蛋白质含量、肺湿/干比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DCS模型组比较,芦丁+DCS模型组大鼠上述指标均降低(P均<0.05)。芦丁处理还能减轻DCS模型大鼠肺组织病理改变。结论 芦丁处理能够减轻大鼠DCS损伤,对模型大鼠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 长链非编码RNA肺腺癌转移相关转录本1表达影响裸鼠骨肉瘤增殖的病理改变

      2023, 44(1):56-62.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01530

      摘要 (1037) HTML (107) PDF 3.06 M (6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长链非编码RNA肺腺癌转移相关转录本1(MALAT-1)表达对裸鼠皮下植入的骨肉瘤增殖和病理学形态的影响。方法 使用慢病毒感染构建MALAT-1稳定低表达的骨肉瘤U2OS细胞系,qPCR法验证MALAT-1表达的改变。将12只4~6周龄的雄性裸鼠随机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皮下植入MALAT-1稳定低表达的骨肉瘤U2OS细胞,对照组皮下植入空载慢病毒处理的骨肉瘤U2OS细胞。分别在植入后第3、6、9、12、15、18、21天测定并记录两组裸鼠皮下骨肉瘤的体积。植瘤后第21天处死裸鼠,完整取出骨肉瘤称重,通过H-E染色观察骨肉瘤病理学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肿瘤生长更慢,植瘤21 d后的体积、质量均小于对照组(P均<0.01)。H-E染色结果显示,实验组肿瘤基质成分增多,肿瘤细胞密集程度降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实验组PCNA阳性染色积分光密度(IOD)中位数为8 531.03、阳性细胞占比为29.3%(1 758/6 000),对照组IOD中位数为27 548.23、阳性细胞占比为56.5%(3 392/6 000),实验组PCNA表达程度较对照组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实验组VEGF阳性染色IOD为18 179.490±18 299.433、阳性细胞占比为51.0%(3 063/6 000),对照组IOD为15 850.632±9 341.063、阳性细胞占比为50.0%(3 001/6 000),两组VEGF表达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抑制骨肉瘤中长链非编码RNA MALAT-1的表达可以延缓肿瘤的生长,降低肿瘤的侵袭性,促进实体瘤中肿瘤细胞的坏死。

    • 党参远志散微乳调节PI3K/Akt/mTOR通路对皮质性痴呆小鼠神经元凋亡的影响

      2023, 44(1):63-71.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10345

      摘要 (1096) HTML (763) PDF 4.23 M (5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基于PI3K/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研究党参远志散微乳对D-半乳糖联合亚硝酸钠所致皮质性痴呆小鼠模型海马神经元凋亡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将60只ICR小鼠随机分为6组:空白组、模型组、生物相容性微乳组、吡拉西坦组、党参远志散微乳低剂量组和党参远志散微乳高剂量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5组均腹腔注射D-半乳糖(120 mg/kg)和亚硝酸钠(54 mg/kg)制备皮质性痴呆小鼠模型,并分别灌胃蒸馏水、生物相容性微乳(10 mL/kg)、吡拉西坦(0.63 g/kg)、低剂量党参远志散微乳(相当于生药材8.58 g/kg)和高剂量党参远志散微乳(相当于生药材17.16 g/kg),每天1次,连续6周。通过Morris水迷宫实验考察小鼠学习记忆能力,H-E染色观察海马皮质病理形态学改变,尼氏染色观察海马皮质神经元尼氏体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海马皮质PI3K、Akt、mTOR表达情况,免疫荧光染色观察海马皮质双皮质素(DCX)表达和新生神经元生长情况。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党参远志散微乳低、高剂量组皮质性痴呆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均改善,海马皮质病理形态改善,神经元胞体圆整、密集,神经元尼氏体含量丰富,海马皮质PI3K、Akt、mTOR蛋白表达降低,DCX蛋白表达增高,新生神经元增加、分布密集、胞体伸出突触增多。结论 党参远志散微乳低、高剂量可通过抑制PI3K/Akt/mTOR信号通路诱导自噬,减轻神经元损伤,诱导神经元新生,改善D-半乳糖和亚硝酸钠所致的皮质性痴呆模型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权衡效毒,党参远志散微乳应选用低剂量,即临床等效剂量。

    • 基于HAT/HDAC平衡调控PPARγ/PI3K/Akt通路活化探讨黄连化浊胶囊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作用

      2023, 44(1):72-79.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10832

      摘要 (1083) HTML (457) PDF 1.32 M (13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组蛋白乙酰转移酶(HAT)/组蛋白脱乙酰酶(HDAC)平衡调控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PI3K/Akt通路活化探讨黄连化浊胶囊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影响。方法 40只载脂蛋白E(ApoE)基因剔除小鼠均建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阿托伐他汀组、黄连化浊胶囊组、阿托伐他汀+黄连化浊胶囊组,每组10只。10只野生型C57小鼠为空白组。阿托伐他汀组小鼠灌胃阿托伐他汀10 mg/kg,黄连化浊胶囊组小鼠灌胃黄连化浊胶囊0.675 g/kg,阿托伐他汀+黄连化浊胶囊组小鼠灌胃给予阿托伐他汀10 mg/kg+黄连化浊胶囊0.675 g/kg,空白组及模型组小鼠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每天1次,连续8周。培养小鼠胸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分为空白组、人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组、ox-LDL+PPARγ沉默组、ox-LDL+PPARγ过表达组,除空白组采用等体积空白血清培养外,其他3组细胞均加入100 μg/mL ox-LDL处理并采用含200 μg/mL黄连化浊胶囊的血清共培养,ox-LDL+PPARγ沉默组进行PPARγ siRNA转染,ox-LDL+PPARγ过表达组转染PPARγ质粒。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小鼠血糖及血脂水平,H-E染色观察小鼠胸主动脉病理形态,流式细胞术检测平滑肌细胞凋亡率,蛋白质印迹法和qPCR分别检测细胞中HAT1、HDAC1、PPARγ、PI3K、Akt蛋白和mRNA的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阿托伐他汀组、黄连化浊胶囊组及阿托伐他汀+黄连化浊胶囊组小鼠餐后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升高(P均<0.05);与模型组相比,阿托伐他汀组、黄连化浊胶囊组小鼠主动脉血管内壁层次紊乱改善,可见少量的泡沫细胞,阿托伐他汀+黄连化浊胶囊组小鼠胸主动脉血管内壁层次紊乱改善优于阿托伐他汀组及黄连化浊胶囊组。ox-LDL+PPARγ沉默组平滑肌细胞凋亡率低于ox-LDL组和ox-LDL+PPARγ过表达组(P均<0.05);与ox-LDL组相比,ox-LDL+PPARγ沉默组平滑肌细胞中HAT1蛋白和mRNA表达均升高,而HDAC1、PPARγ、PI3K、Akt蛋白和mRNA表达均降低(P均<0.05);与ox-LDL+PPARγ沉默组相比,ox-LDL+PPARγ过表达组平滑肌细胞中HAT1蛋白和mRNA表达均降低,HDAC1、PPARγ、PI3K、Akt蛋白和mRNA表达均升高(P均<0.05)。结论 黄连化浊胶囊可能通过抑制HAT表达促进HDAC1表达和PPARγ/PI3K/Akt通路活化,抑制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小鼠代谢紊乱,增加平滑肌细胞凋亡,减少动脉斑块形成,发挥保护作用。

    • >综述
    • 肝细胞癌的血液检测指标研究进展

      2023, 44(1):80-90.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10661

      摘要 (927) HTML (554) PDF 1.02 M (23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原发性肝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病死率高,其主要病理类型为肝细胞癌。大多肝细胞癌患者在初诊时已是晚期,5年生存率低于16%,实现肝癌的早发现和早诊断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血液检测具有微创、客观、经济、可重复和可动态监测的优点,可用于肝细胞癌高危人群的筛查和辅助诊断。本文回顾了已有报道的肝细胞癌血液检测指标,分为血清中可直接检出的标志物、细胞外囊泡中的标志物及循环肿瘤细胞中的标志物3类,阐述其优势及局限性,并对未来肝癌早期筛查的血液学检测新策略进行展望。

    • 肝细胞移植的研究进展

      2023, 44(1):91-96.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20518

      摘要 (907) HTML (249) PDF 1007.36 K (26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肝脏是维持人体代谢和解毒等功能的重要器官。当出现急慢性肝衰竭或基因缺陷,肝功能受损无法满足机体所需时,肝移植常作为治疗首选。然而,由于肝源短缺等问题,肝移植的应用受到限制,人们开始发展与肝细胞移植相关的治疗方法。肝细胞移植的可行性已在多种动物模型中得到证实,用于促进肝再生或减少肝脏纤维化的各种类型自体细胞移植的临床试验也已开始实践。本文重点回顾了肝细胞移植的主要临床适应证、移植细胞的来源选择及肝细胞移植的技术问题,以期推进肝细胞移植相关研究,使肝细胞移植在临床治疗中取得广泛收益,为供体器官短缺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策略。

    • >学术园地
    • 数字孪生在精准医疗应用中的研究进展和挑战

      2023, 44(1):97-101.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20583

      摘要 (1413) HTML (401) PDF 1.00 M (41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年来,数字孪生作为新兴的人工智能技术为精准医疗的发展前景提供了更多可能性。数字孪生技术可以综合利用物体的全方位数据信息构建虚拟实体,通过在实体与虚拟体之间构建动态连接,提高模型分类、预测的准确性。目前,数字孪生在精准医疗领域的应用不仅包括治疗难度较大的专科疾病,也包括全生命周期、全人群层面的健康管理。但这些应用大多停留于技术模型的设计及利用单中心数据的验证层面,更多潜在的应用价值有待开发。本文对数字孪生在精准医疗应用中的研究进展和挑战进行归纳综述,为进一步突破技术瓶颈、拓宽应用领域、加快应用落地、强化法律法规提供思路与方向。

    • 战伤损伤控制性手术的麻醉

      2023, 44(1):102-106.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10726

      摘要 (689) HTML (82) PDF 1.18 M (9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由战伤导致的机体损伤往往伤情复杂、范围广泛,易累及深部器官和组织。其中部分伤员存在失血性休克、病情危急,常需行损伤控制性手术,对该类伤员的麻醉管理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本文介绍了战创伤伤员行损伤控制手术的麻醉方式和麻醉药物的选择,重点讨论了气道评估、困难气道的处理及可疑颈椎损伤和吸入性烧伤的气道管理问题,并探讨了容许性低血压、输液输血和死亡三联征等难点,为指导战现场条件下损伤控制性手术的麻醉实施、提高救治水平提供参考。

    • >海洋军事医学
    • 舰艇官兵肾结石和肾结晶流行病学调查

      2023, 44(1):107-111.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20067

      摘要 (1299) HTML (155) PDF 1.03 M (7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舰艇官兵肾结石和肾结晶流行病学特点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21年某舰艇部队官兵体检报告原始数据,包括一般信息、内外科体检结果、超声检查结果、血尿检验结果等,并对官兵进行作训环境及生活习惯调查,分析官兵肾结石/结晶患病情况及影响因素。结果 1 315名官兵中,肾结石/结晶总患病率为6.92%(91/1 315)。肾结石/结晶患病率均随着年龄、军龄和上舰龄的增长而呈增高趋势(P均<0.01)。肾结石/结晶组合并超重者占32.97%(30/91),高于无肾结石/结晶组[17.04%(204/1 197),P<0.01]。肾结石/结晶组饮水量>2 000 mL/d的比例及饮用牛奶的比例均低于无肾结石/结晶组[20.45%(18/88) vs 30.24%(362/1 197),82.95%(73/88) vs 90.64%(1 085/1 197),P均<0.05)]。两组作训环境、水源、饮料摄入、血尿酸水平、尿渗透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增加和超重是舰艇官兵肾结石/结晶患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多饮水和饮用牛奶是保护性因素(P均<0.05)。结论 舰艇官兵肾结石/结晶患病率较高,其发生与年龄增加、超重、少饮水和不饮牛奶等因素相关。

    • 长远航后期护航官兵睡眠质量与积极心理健康分析

      2023, 44(1):112-115.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10993

      摘要 (1206) HTML (107) PDF 1.22 M (7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长远航后期护航官兵的睡眠质量与积极心理健康状况及两者间的关系。方法 随机整群抽取某部护航官兵154人,在长远航第180天时,采用匹兹堡睡眠指数(PSQI)量表和简版心理健康连续体量表(MHC-SF)(成人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共152人完成有效问卷。在长远航第180天时,护航官兵PSQI总分为(7.16±3.47)分,高于军人常模[(5.41±3.09)分,P<0.01],其中有46.71%(71/152)的官兵睡眠质量差(PSQI总分>7分);MHC-SF总分为(3.57±0.99)分,社会幸福感维度得分为(3.59±1.07)分,心理幸福感维度得分为(3.71±1.06)分,均高于全国常模[(3.24±1.00)分、(3.14±1.20)分、(3.44±1.10)分,P均<0.01]。护航官兵PSQI总分与MHC-SF总分及情绪幸福感、社会幸福感、心理幸福感维度得分均呈负相关(r=-0.34、-0.40、-0.32、-0.28,P均<0.01)。结论 长远航后期,近半数护航官兵存在睡眠问题,但总体积极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幸福感较高。睡眠问题对官兵的积极心理健康状况有不利影响。

    • 海军某部岸勤官兵与某部驻岛官兵睡眠质量比较——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

      2023, 44(1):116-118. DOI: 10.16781/j.CN31-2187/R.20190800

      摘要 (939) HTML (74) PDF 1011.13 K (6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比较海军岸勤官兵与驻岛官兵之间睡眠质量的差异。方法 随机抽取440名海军某部岸勤官兵和439名海军某部驻岛官兵,使用自编人口学问卷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对其睡眠状况进行调查。结果 岸勤官兵回收有效调查问卷421份,有效率为95.7%;驻岛官兵回收有效问卷424份,有效率为96.6%。倾向性评分匹配后,319名岸勤官兵和319名驻岛官兵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及PSQI总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控制性别、年龄及婚姻状况等人口学因素后,发现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官兵睡眠质量越差(β=0.123,P<0.01),驻岛官兵比岸勤官兵睡眠质量差(β=-0.095,P<0.05)。结论 与岸勤官兵相比,驻岛官兵的睡眠质量更差。对特殊岗位作业的官兵应加强睡眠卫生教育,改善其睡眠状况。

    • >短篇论著
    • 超声引导锁骨上臂丛三点注射法阻滞行前臂手术时罗哌卡因的半数有效浓度

      2023, 44(1):119-123.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11297

      摘要 (1053) HTML (120) PDF 1.21 M (7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索采用超声引导锁骨上臂丛三点注射法阻滞行前臂手术时罗哌卡因的最佳浓度。方法 筛选择期前臂手术患者64例,均由同一位麻醉医师采用超声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方法进行麻醉。局部麻醉药为罗哌卡因30 mL,采用锁骨上臂丛三点注射法在锁骨上臂丛神经的内侧、上方和外侧分别注入10 mL罗哌卡因,起始浓度为0.50%,运用序贯法确定后续患者的用药浓度,浓度增减每级为0.05%。测定前臂5根主要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外侧皮神经自穿刺注药后30 min内的阻滞效果,5根神经均完全阻滞视为有效,下一病例使用的罗哌卡因浓度降低一级;只要有1根神经发生不完全阻滞即视为无效,下一病例使用的罗哌卡因浓度增加一级。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计算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三点注射法中罗哌卡因的半数有效浓度(EC50)。结果 64例前臂手术患者行超声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基础生命体征在神经阻滞前后均维持在正常范围,阻滞有效34例、无效30例。罗哌卡因EC50为0.518%(95% CI 0.496%~0.547%)。2例患者发生霍纳综合征,无气胸、局部麻醉药中毒、血管损伤和呼吸困难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采用三点注射法,罗哌卡因容量为30 mL时,最佳浓度为0.518%。

    • 肌内血管瘤经ISSVA标准重新分类后临床及病理特征分析

      2023, 44(1):124-128.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20024

      摘要 (1042) HTML (149) PDF 2.17 M (9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根据国际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研究学会(ISSVA)标准将肌内血管瘤患者分为血管瘤和血管畸形,比较不同类型间的临床及病理特征差异。方法 收集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3年10月至2021年5月间依据WHO骨与软组织肿瘤标准诊断为肌内血管瘤的病例资料,根据ISSVA标准重新分类为血管瘤及血管畸形,对比分析两者在临床及病理特征方面的差异。结果 共纳入依据WHO骨与软组织肿瘤标准诊断为肌内血管瘤的患者40例,根据ISSVA标准可进一步分类为血管畸形36例和血管瘤4例。血管瘤患者以女性为主(男1例、女3例),好发于头颈部(4例均发生于面部)。血管畸形患者以静脉畸形为主(22例静脉畸形、1例动静脉畸形、13例混合型血管畸形),好发于四肢,尤以下肢为多见(19例发生于下肢,10例发生于上肢,4例发生于躯干,3例发生于面部)。从镜下特点来看,血管瘤镜下以血管增殖为特点,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可见核分裂象,血管增生呈分叶状分布。血管畸形镜下特点根据类型不同而存在差异,其中静脉畸形以薄壁、扩张静脉为特征,多伴血栓、静脉石;动静脉畸形血管壁厚薄不一,间质纤维、平滑肌增生;淋巴管畸形内淋巴管管腔大小不一,间质见淋巴细胞聚集灶。随访9个月至8年,血管瘤患者均无复发,血管畸形患者中有8例复发(复发率为22.2%)。结论 建议结合ISSVA标准对肌内血管瘤重新分类,新分类的血管瘤和血管畸形在发病部位、预后及病理形态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

    • 基于循环肿瘤细胞探讨四藤方对胃癌术后患者的解毒机制

      2023, 44(1):129-132.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20524

      摘要 (868) HTML (180) PDF 1.12 M (6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四藤方对胃癌根治术后患者循环肿瘤细胞(CTC)数量的影响,探讨其解毒功效的现代细胞生物学机制。方法 选择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肿瘤科具有明确病理诊断的Ⅰ~Ⅱ期胃癌根治术后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四藤方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四藤方组予以四藤方+中西医结合常规治疗,对照组予以中西医结合常规治疗。采集两组患者外周血,采用免疫磁珠阴性富集技术分离和富集CTC,结合荧光原位杂交法对CTC进行检测并计数,CTC≥1个/3.2 mL定义为阳性。结果 60例患者CTC检测阳性率为81.67%(49/60),其中对照组阳性率为90.00%(27/30),四藤方组阳性率为73.33%(22/30)。四藤方能降低早期胃癌根治术后患者CTC计数(P<0.01)。结论 四藤方能降低胃癌根治术后患者CTC数量,提示四藤方可能通过抑制CTC从而达到抗胃癌转移的作用。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重要通知
友情提醒: 近日发现论文正式见刊或网络首发后,有人冒充我刊编辑部名义给作者发邮件,要求添加微信,此系诈骗行为!可致电编辑部核实:021-81870792。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编辑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