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44(2):133-142.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20561
摘要:全盆腔脏器切除术(TPE)已成为治疗局部晚期/复发直肠癌的重要方式。随着手术技术的进步、围手术期管理水平的提高及多学科诊疗模式的开展,TPE在正确解剖入路的引导下提高了手术根治性、长期生存率并降低了再复发率。骨性骨盆(尤其是高位骶骨)和坐骨神经的切除有助于进一步提高R0切除率。由于切除了更多的盆腔器官和组织,TPE后空盆腔综合征发生率较高、处理棘手,生物补片和肌皮瓣重建盆底缺损可能有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泌尿系统重建和血管重建是TPE手术的难点,选择合适的重建方式尤为重要。
2023, 44(2):143-149.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20530
摘要:随着超声医学和纳米医学的发展,超声造影技术已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新材料的设计和精细纳米材料的制备进一步促进了纳米级超声造影剂的临床应用。相较于传统的超声造影技术,基于纳米技术的新型超声造影剂具有生物相容性、血清稳定性和显影时间持久性等优势,纳米级超声造影剂技术在恶性肿瘤等疾病的精准诊疗一体化方面表现出令人惊喜的效果。总结笔者长期临床实践及文献报道发现,纳米级超声造影剂在肌肉骨骼关节疾病领域有潜在价值,有望为肌肉骨骼关节疾病的诊疗提供更可靠的指导。
2023, 44(2):150-154.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11220
摘要:光声成像兼具结构与功能成像的特点,是目前医学影像技术研究的新热点,研究方向涵盖了微观的细胞分子和宏观的组织器官。光声成像可通过直接定量评估肌红蛋白血氧饱和度反映受损肌肉的修复状态,亦可在2D和3D模式下清晰显示关节软骨、滑膜、血管和骨组织的结构形态。在关节炎症检测中,光声成像可无创地评估软骨受损程度,并通过抗体与光声造影剂偶联精准地分辨炎症分子标志物分布的空间信息,有助于关节炎的诊断和进展分期。
2023, 44(2):155-160.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11261
摘要:神经肌肉疾病(NMD)是一种异质性疾病,可累及包括运动神经元、感觉神经元、肌肉及神经肌肉接头在内的周围神经系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且结局不可逆转。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NMD治疗策略的制定和患者生活质量的保障非常关键。以往NMD的诊断主要依靠血清肌酸激酶检测、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基因检测及肌肉活检,但这些方法的诊断效能不高或有创或受基因变异影响。近年来,骨骼肌超声成像越来越多地被用作NMD临床和电生理检查的有益补充,但对于骨骼肌结构与功能的定量评估研究有待深入。本文就定量超声在NMD骨骼肌结构与功能评估中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2023, 44(2):161-169.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20725
摘要:目的 动态观察大鼠骨骼肌在损伤修复不同时期肌肉组织的超声造影图像特征,并分析其与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方法 将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8组,其中6只为正常对照组、42只为损伤组(损伤后1 h、12 h、24 h、48 h、7 d、14 d、28 d组)。对于损伤组大鼠选定右侧股直肌肌腹中段为打击中心,采用自由落体击落架,用800 g自制重力锤一次性自由落体进行重力打击,建立大鼠下肢骨骼肌钝挫伤模型。分别于损伤后1 h、12 h、24 h、48 h、7 d、14 d、28 d对大鼠损伤处骨骼肌及正常对照组相应部位进行超声造影检查,利用计算机辅助定量分析超声造影图像特征变化,获得造影剂平均回声强度灰阶值(Mean)。各损伤组大鼠均于超声检查后处死,切取损伤区肌肉组织进行CD3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计算微血管平均光密度值(MVD)。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对骨骼肌损伤区MVD与Mean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损伤后1 h、12 h组大鼠损伤区骨骼肌造影剂信号微弱,可见充盈缺损;损伤后24 h组损伤区造影剂呈星点状分布,为低增强;损伤后48 h组损伤区造影剂呈斑片状分布,为轻度增强;损伤后7 d组损伤区造影剂信号密集增多,呈高增强;损伤后14 d组损伤区造影剂信号较7 d组减低,呈轻度增强;损伤后28 d组损伤区造影剂信号与正常对照组相似,呈低增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损伤后1 h、12 h、24 h组损伤区Mean均减低(P均<0.05),损伤后48 h组Mean略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损伤后7 d组Mean进一步增高达到峰值(P<0.05),损伤后14 d组Mean仍较高(P<0.05),损伤后28 d组Mean接近正常对照组水平(P>0.05)。与损伤后1 h组相比,损伤后12 h组MVD无明显变化(P>0.05),损伤后24 h至28 d组MVD均增高且以损伤后7 d组最高(P均<0.05)。大鼠骨骼肌损伤区Mean与MVD呈正相关(r=0.840,P<0.001)。结论 超声造影可动态观察受损骨骼肌不同时期的微循环灌注演变,计算机辅助定量分析可快速描述超声造影剂信号强度变化,且与肌肉内微血管分布规律相关性较好。
2023, 44(2):170-177.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20953
摘要:目的 探讨光声成像技术定量评估钝挫伤受损骨骼肌血氧变化的可行性。方法 将2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及损伤后1、2、3、7 d组各5只。各损伤组大鼠通过重物打击右后肢建立骨骼肌钝挫伤模型,正常对照组大鼠不做任何处理。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CDFI)观察损伤组大鼠各时间点受损区域和正常对照组相同部位骨骼肌的血流状况,并进行血流Alder半定量分级;同步启动光声成像模式,检测感兴趣区域的平均血氧饱和度和总血氧饱和度。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分析CDFI血流Alder半定量分级与平均血氧饱和度和总血氧饱和度的相关性。结果 正常对照组及损伤后1、2、3、7 d组大鼠骨骼肌CDFI血流Alder半定量分级分别为Ⅰ、0~Ⅰ、Ⅱ、Ⅱ~Ⅲ、Ⅲ级。损伤后2、3、7 d组骨骼肌的平均血氧饱和度、总血氧饱和度高于正常对照组与损伤后1 d组(P均<0.05),损伤后7 d组均高于损伤后2、3 d组(P均<0.05),而损伤后2 d组与3 d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5只大鼠中CDFI血流Alder半定量分级为0~Ⅰ级10只、Ⅱ~Ⅲ级15只。平均血氧饱和度<55%的大鼠11只,其中CDFI血流Alder半定量分级为0~Ⅰ级8只;≥55%的大鼠14只,其中CDFI血流Alder半定量分级为Ⅱ~Ⅲ级12只。总血氧饱和度<55%的大鼠11只,其中CDFI血流Alder半定量分级为0~Ⅰ级9只;≥55%的大鼠14只,其中CDFI血流Alder半定量分级为Ⅱ~Ⅲ级13只。CDFI血流Alder半定量分级与平均血氧饱和度和总血氧饱和度均呈正相关(P=0.005、0.002)。结论 光声成像可动态评估钝挫伤骨骼肌不同时期的血氧饱和度变化,且与CDFI血流Alder半定量分级相关性较好。
2023, 44(2):178-187.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20575
摘要:目的 建立能有效预测胰腺导管腺癌腹腔隐匿性转移发生风险的术前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0年12月我科收治的986例行手术治疗的胰腺导管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单因素分析中P≤0.2的变量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出腹腔隐匿性转移的独立预测因素,并据此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使用ROC曲线评估该预测模型预测腹腔隐匿性转移的能力。结果 986例胰腺导管腺癌患者中腹腔隐匿性转移的发生率为8.42%(83/986);男593例(60.14%)、女393例(39.86%);年龄为(62.40±9.43)岁。单因素分析显示,腹腔隐匿性转移与腹痛、腹痛时间、总胆红素、前白蛋白、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碱性磷酸酶、乳酸脱氢酶、癌胚抗原、甲胎蛋白、糖类抗原(CA)125、CA19-9、CA724、腹水、肿瘤大小、肿瘤部位、突破被膜、侵犯周围脏器、腹腔干侵犯程度、肠系膜上动脉侵犯程度、脾动脉侵犯程度、脾静脉侵犯程度、第9组可疑淋巴结转移、第13组可疑淋巴结转移、第14组可疑淋巴结转移、第17组可疑淋巴结转移、腹膜后存在可疑淋巴结转移、肝可疑转移瘤、肝可疑转移瘤位置、腹腔不确定性病灶、腹腔手术史有关(P均<0.05)。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腹水、肿瘤短径、侵犯周围脏器、肠系膜上动脉侵犯程度、第13组可疑淋巴结转移、肝可疑转移瘤、腹腔不确定性病灶、腹腔手术史是胰腺导管腺癌发生腹腔隐匿性转移的独立预测因素。基于上述独立预测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该模型预测胰腺导管腺癌腹腔隐匿性转移的ROC AUC值为0.783(P=0.001),最佳临界风险评分为77.68,灵敏度为0.650,特异度为0.787。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有助于提高胰腺导管腺癌腹腔隐匿性转移的术前诊出率。
2023, 44(2):188-196.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20245
摘要:目的 系统评价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PAD)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检索PubMed、Scopus、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建库至2021年12月31日发表的NLR、下肢PAD相关研究。收集研究的第一作者、发表年份、国家、研究类型、样本量及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吸烟状况、合并疾病、NLR平均数、NLR临界值、结局指标、随访时间。运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估。使用Stata 16.0软件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计算下肢PAD患者高、低NLR组间不同结局的效应量。结果 共纳入17篇文献(n=4 554)。meta分析结果显示,高NLR与全因死亡、截肢和介入后再狭窄关系密切,合并后效应量分别为HR=1.93(95% CI 1.21~3.10)、HR=1.92(95% CI 1.43~2.59)、OR=1.76(95% CI 1.13~2.75)。亚组分析结果提示,在介入治疗后的下肢PAD患者中,高NLR患者1年内发生全因死亡、截肢和再狭窄的效应量分别为HR=3.24(95% CI 1.96~5.35)、HR=2.64(95% CI 2.10~3.31)和OR=2.44(95% CI 1.09~5.43);在保守治疗下肢PAD患者中,高NLR患者发生全因死亡的HR为2.82(95% CI 2.08~3.84),但高NLR与截肢的发生关系不密切。结论 高NLR与全因死亡、截肢、介入后再狭窄的关系密切,可作为下肢PAD患者介入治疗后1年发生截肢、全因死亡和支架内再狭窄的预测指标。
陈重阳,潘斌晶,闫俊新,蔡静,赵平平,赵阳婷,吕小羽,李凯,王亚雯,刘靖芳
2023, 44(2):197-204.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20309
摘要: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中ZJU指数定义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与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6年4月至2020年10月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科确诊的917例T2DM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ZJU指数<32.0时排除NAFLD,为32.0~38.0时不确定,>38.0时诊断为NAFLD,分析3组患者血清25(OH)D水平的差异。采用广义线性模型分析25(OH)D水平与ZJU指数定义的NAFLD的相关性。结果 917例T2DM患者中ZJU指数定义的NAFLD患者共有570例(62.16%);超声诊断为脂肪肝的412例T2DM患者中ZJU指数定义为NAFLD的患者有336例(81.55%)。合并高血压、高脂血症、超重或肥胖的T2DM患者NAFLD的患病率分别高于无高血压、无高脂血症、体重正常的T2DM患者[64.92%(396/610) vs 56.68%(174/307),68.18%(480/704) vs 42.25%(90/213),76.83%(315/410)、99.08%(108/109) vs 38.03%(143/376);P均<0.01]。血糖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NAFLD的患病率高于血糖控制良好者[69.33%(495/714) vs 36.95%(75/203),P<0.001]。25(OH)D水平正常的T2DM患者NAFLD的患病率高于25(OH)D不足、缺乏者[79.90%(163/204)vs 56.99%(367/644)、57.97%(40/69),P<0.001]。调整年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BMI、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等混杂因素后,协方差分析显示男性、女性患者中,NAFLD组和非NAFLD组之间血清25(OH)D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65、0.197)。广义线性模型分析显示,BMI、餐后2 h血糖、HbA1c、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甘油三酯、ALT/AST是ZJU指数定义的NAFLD的危险因素(OR=2.754、1.499、1.341、1.067、2.871、22.346),而血清25(OH)D水平与ZJU指数无关(P=0.802)。结论 ZJU指数对于T2DM患者合并NAFLD的诊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血糖控制不佳或合并高血压、高脂血症、超重、肥胖的T2DM患者ZJU指数定义的NAFLD的患病率较高,但血清25(OH)D水平与NAFLD无关。
2023, 44(2):205-213.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20319
摘要:目的 评价肠道屏障功能指标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内毒素对消化道肿瘤化学治疗(以下简称化疗)后常见不良反应发生率和营养状况变化的影响,确定肠道屏障功能指标对于化疗后不良反应和营养状态恶化的最佳预测值。方法 收集2019年9月至2022年5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77例消化道肿瘤患者的化疗前血清DAO、D-乳酸和内毒素,以及化疗前、后患者主观整体营养评估量表(PG-SGA)评分等临床资料。通过比较不同临床特征患者的DAO、D-乳酸和内毒素水平探究肠道屏障功能对化疗后不良反应和营养状态的影响。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化疗后不良反应和营养状态恶化的影响因素,使用ROC曲线和约登指数确定DAO、D-乳酸和内毒素对化疗后不良反应和营养状态恶化的最佳预测值。结果 骨髓抑制的发生不受DAO、D-乳酸和内毒素水平影响。化疗后呕吐、腹泻和营养状态恶化患者的化疗前DAO和D-乳酸水平较无呕吐、无腹泻和营养状态未恶化的患者更高(P均<0.05)。化疗后腹泻和转氨酶升高患者的化疗前内毒素水平较无腹泻和转氨酶未升高的患者更高(P均<0.001)。回归分析显示化疗前DAO、D-乳酸和3个月内行胃肠手术与化疗后呕吐相关(P均<0.05),D-乳酸是化疗后腹泻的独立影响因素(P=0.001),后程化疗和D-乳酸增高是化疗后营养状态恶化的影响因素(P均<0.05)。内毒素对于化疗后转氨酶升高的最佳预测值为17.36 U/L(AUC=0.850,P<0.001),DAO和D-乳酸对化疗后呕吐的最佳预测值分别为10.47 U/L(AUC=0.727,P=0.001)和18.55 mg/L(AUC=0.708,P=0.003),D-乳酸对化疗后腹泻的最佳预测值为17.63 mg/L(AUC=0.920,P<0.001),D-乳酸对于化疗后营养状态恶化的最佳预测值为12.77 mg/L(AUC=0.684,P=0.006)。结论 肠道屏障功能指标DAO、D-乳酸和内毒素对于化疗后呕吐、腹泻、转氨酶升高和营养状态恶化均有预测作用。
2023, 44(2):214-221.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20703
摘要:目的 建立并评价小鼠股骨骨折合并坐骨神经损伤的标准化动物模型。方法 将96只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两组:股骨骨折合并坐骨神经损伤组(48只)和股骨骨折组(48只)。股骨骨折合并坐骨神经损伤组小鼠通过止血钳钳夹致左侧坐骨神经损伤,并于同侧进行股骨开放性骨折联合髓内针固定,制作小鼠股骨骨折合并坐骨神经损伤模型;股骨骨折组小鼠仅游离左侧坐骨神经,不做钳夹处理,同时进行左侧股骨开放性骨折联合髓内针固定。术后仔细观察两组小鼠的行为学变化。于术后第3、5、7、10、14、18天取两组各36只小鼠的左侧坐骨神经,每个时间点每组6只,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坐骨神经的组织学变化。于术后第7、14、21、28天通过股骨X线片、Micro-CT、H-E染色及番红固绿染色分析骨折愈合情况。结果 成功建立小鼠股骨骨折合并坐骨神经损伤模型,行为学观察与评估发现术后第14天股骨骨折合并坐骨神经损伤组小鼠步态基本恢复正常;坐骨神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术后第14天股骨骨折合并坐骨神经损伤组小鼠的坐骨神经纤维连续性基本恢复;Micro-CT检查显示在各时间点,股骨骨折合并坐骨神经损伤组的骨体积均小于股骨骨折组(P均<0.01),骨体积百分比也均低于股骨骨折组(P均<0.01)。骨切片组织形态学结果显示,股骨骨折合并坐骨神经损伤组小鼠术后第7天骨折断端几乎不存在骨痂;术后第14天出现少量软骨痂,主要由未分化的间充质干细胞构成;术后第21天软骨痂开始钙化,骨痂中存在部分肥大的软骨细胞;术后第28天骨折断端有新生骨形成,含有大量肥大的软骨细胞、成骨细胞与骨细胞。结论 小鼠股骨骨折合并坐骨神经损伤模型构建成功,该模型愈合过程良好,并较单纯股骨骨折的愈合有所延迟,可较好地模拟临床骨折合并周围神经损伤后的骨修复及愈合过程。
2023, 44(2):222-225.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20529
摘要:目的 探讨镍纹样蛋白(Metrnl)与结直肠癌的关系及其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利用人体组织芯片分析结直肠癌和癌旁组织中Metrnl的表达与分布(n=30)。收集临床结直肠癌组织和正常人的结直肠组织样本各15例,利用qPCR检测Metrnl mRNA的表达水平。在细胞实验中,通过慢病毒介导shRNA干扰技术敲减人克隆结肠腺癌细胞系Caco-2细胞中Metrnl表达(Metrnl shRNA组),对照为无关序列(Scr shRNA组),利用CCK-8、caspase 3活性检测试剂盒、膜联蛋白Ⅴ-FITC/PI流式细胞术凋亡检测试剂盒探究细胞在5-氟尿嘧啶作用下的存活和凋亡情况。结果 结直肠癌组织中Metrnl蛋白质表达水平高于癌旁组织(P<0.000 1),但结直肠癌组织中Metrnl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低于正常结直肠组织(0.09±0.02 vs 0.22±0.06,P<0.05)。敲减Metrnl可抑制5-氟尿嘧啶诱导的细胞活力降低(P<0.05)。Metrnl shRNA组Caco-2细胞中caspase 3相对活性、凋亡细胞比例均低于Scr shRNA组[1.04±0.27 vs 1.67±0.44、(12.53±6.69)% vs (26.56±10.89)%,P均<0.05]。结论 在结直肠癌中,分泌蛋白Metrnl在局部癌组织中蓄积,但Metrnl转录降低可能促进了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
2023, 44(2):226-230.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20434
摘要: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是神经外科最常见疾病之一,随着人口老龄化和抗血栓药物的广泛使用,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大部分CSDH患者通过手术治疗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但仍有5%~30%的患者术后出现血肿复发需要再次入院治疗。CSDH术后复发的常见危险因素包括患者性别、年龄、基础疾病等自身因素,以及入院时血肿影像学形态、抗血栓药物的使用、麻醉方式、手术方式、辅助药物等。
2023, 44(2):231-237.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20537
摘要:甲状腺疾病是复发性流产(RSA)的常见病因之一,主要从内分泌及免疫层面参与RSA的发生。甲状腺激素的异常、甲状腺自身抗体(ATA)的存在均可影响妊娠期间母体的正常生理变化及胚胎发育,导致流产的发生。对于甲状腺功能异常的RSA患者,再次妊娠前应接受诊治,在甲状腺功能正常后方可考虑妊娠;对于甲状腺功能正常但ATA阳性的RSA患者,再次妊娠前是否使用左甲状腺素治疗仍存在争议。
2023, 44(2):238-244.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10819
摘要:近年来,以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PD-L1)抑制剂为代表的免疫治疗对肺癌显示出明显疗效,但在不同的肺癌患者中PD-1/PD-L1抑制剂的疗效存在显著差异。研究发现外泌体PD-L1(ePD-L1)可以代替肺癌细胞PD-L1抑制T细胞活化,产生免疫抵抗,同时还能将PD-L1转移到次级细胞发挥免疫耐受作用,影响免疫治疗的效果。本文对外泌体及ePD-L1的分离与检测方法、ePD-L1的免疫抑制作用及ePD-L1在肺癌进展和免疫治疗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2023, 44(2):245-250.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20275
摘要:数字孪生作为连接现实与虚拟、解决物理信息融合、推行智慧制造理念的全新技术,成为各行业领域的关注热点。援外医疗作为一种成熟的外交模式,已成为我国参与全球卫生治理、分享医疗经验、履行国际义务的重要载体。本文在介绍数字孪生技术特点的基础上,针对目前援外医疗过程存在的不足,讨论了将数字孪生技术应用于援外医疗队行前培训的可能性,并对其应用需求与现阶段面临的挑战进行了探讨。
2023, 44(2):251-255.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11280
摘要:目的 分析腹膜后肾上腺外节细胞神经瘤的CT和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至2021年8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50例腹膜后肾上腺外节细胞神经瘤患者的CT、MRI检查资料,并与病理结果对照。50例病例中31例行CT平扫+增强检查,35例行MRI平扫+增强检查,16例同时行CT和MRI检查。结果 50例患者肿瘤均为单发;47例(94%)肿瘤边界清楚;肿块平均最大径为(9.1±3.8)cm;32例(64%)沿血管周围间隙呈伪足样、嵌入式生长,18例(36%)呈膨胀性生长;21例(42%)肿瘤包绕腹部大血管;8例(16%)肿瘤内部可见少许囊变,13例(26%)可见少量斑点状钙化,6例(12%)含有斑片状脂肪成分。31例病灶CT平扫均呈等或低密度。MRI T2加权成像上30例(86%)病灶呈不均匀高或稍高信号。50例患者中39例(78%)病灶无强化或轻度强化,11例(22%)呈中度或明显强化,强化特点为渐进性延迟强化。10例(20%)病灶呈片絮状、线条交织样强化,15例(30%)呈片絮状强化,12例(24%)呈线条交织样强化,3例(6%)呈漩涡状强化。结论 腹膜后肾上腺外节细胞神经瘤具有一定特征性影像学表现,术前CT和MRI对于节细胞神经瘤的诊断和评估及其与邻近大血管的关系有重要价值。
2023, 44(2):256-261.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20276
摘要:目的 探讨间质性肺疾病(ILD)中医证型与胸部高分辨CT(HRCT)分期及评分、肺功能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21年10月在北京市第一中西医结合医院呼吸科诊断为ILD的259例患者的中医证型、胸部HRCT分期及评分、肺功能结果,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 HRCT分期早期的ILD患者中实证占比较高;中、晚期患者中虚证占比逐渐增高,晚期以肺肾气阴两虚证、肺肾气虚证为著,分别占30.2%(13/43)、20.9%(9/43)。肺肾气阴两虚证、肺肾气虚证患者的HRCT评分最高,分别为(18.67±2.64)、(14.06±2.28)分,与其他中医证型患者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肺肾气阴两虚证、肺肾气虚证ILD患者的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VC%pred)、一氧化碳弥散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DLCO%pred)均最低,与其他中医证型患者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HRCT评分与DLCO%pred呈强负相关(r=-0.695,P<0.01),与FVC%pred、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比呈中度负相关(r=-0.468、-0.402,P均<0.01),与一秒率占预计值的百分比、一氧化碳弥散系数占预计值的百分比呈弱负相关(r=-0.364、-0.294,P均<0.01),与肺总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呈极弱负相关(r=-0.116,P<0.01)。结论 ILD患者中医证型与HRCT分期及评分、肺功能有一定的关系,其中肺肾气阴两虚证、肺肾气虚证患者的HRCT分期及评分最高、肺功能最差。
2023, 44(2):262-264.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11105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