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44(3):265-271.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20740
摘要: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增加,早防、早筛、早诊、早治是遏制该趋势的有效措施,而结肠镜检查则是其筛查和检测的重要手段。腺瘤检出率是结肠镜检查的关键质控指标,提高腺瘤检出率不仅可以提高结肠镜的检查质量,更重要的是可以显著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致死率,具有重大临床意义。现从肠道准备质量、进镜操作技巧、退镜时间和质量、人工智能系统等不同层次寻找提高结肠镜腺瘤检出率的方法,力争在内镜医师的肠镜学习阶段为其打下坚实基础,从而切实改善我国结肠镜腺瘤检出率低的现状。
武宇轩,塔娜,杜甑衎,屈小翔,庚广烨,王沈凡,施挺,冯翔,陈锐
2023, 44(3):272-277.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20646
摘要:目的 总结腹膜后肿瘤的疾病谱和病理特点。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2年1月至2021年12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冯翔医师牵头的外科团队收治的1 050例诊断为腹膜后占位/肿瘤患者的病理信息,分析各类肿瘤占比及临床和病理特征。结果 共纳入1 050例病理标本,间叶源性肿瘤407例(38.76%),其中恶性肿瘤348例(33.14%),良性肿瘤59例(5.62%);神经源性肿瘤211例(20.10%),其中恶性肿瘤18例(1.71%),良性肿瘤193例(18.38%);淋巴造血组织来源肿瘤127例(12.10%),其中恶性肿瘤88例(8.38%),良性肿瘤39例(3.71%);其他原发性腹膜后肿瘤19例(1.81%);未知来源恶性肿瘤42例(4.00%);转移性肿瘤244例(23.24%)。在间叶源性肿瘤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为脂肪肉瘤(178例,16.95%)、平滑肌肉瘤(54例,5.14%)。结论 在腹膜后肿瘤中,间叶源性肿瘤最为常见,同时存在较高比例的神经源性肿瘤、淋巴造血组织来源肿瘤、转移性肿瘤。
2023, 44(3):278-282.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20822
摘要:目的 探讨慢性腰痛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特征及其与慢性腰痛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9年7月至2021年6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就诊的249例慢性腰痛患者(腰痛组)和同期于该院体检的86例无腰痛症状成人(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收集两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在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胸椎后凸角(TK)、腰椎前凸角(LL)、LL-TK、骶骨倾斜角(SS)、骨盆倾斜角(PT)、骨盆入射角(PI)、SS-PT、LL-PI、矢状面躯干偏移(SVA)等矢状面参数,比较两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和矢状面参数的差异。结果 两组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BM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腰痛组的TK大于对照组,而LL-TK、SS、PI和SS-PT均小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间LL、PT、LL-PI和SV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腰痛组与对照组的腰椎前凸类型均以2型(SS<35°、LL较小、腰椎前凸顶点位于L4)为主,分别占70.7%(176/249)和57.0%(49/86),两组的腰椎前凸类型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161,P=0.104)。结论 慢性腰痛患者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与无腰痛症状的成年人不同,慢性腰痛患者的多见大TK、小SS、小PI,提示这一特定模式与慢性腰痛的存在有关。
2023, 44(3):283-291.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20363
摘要:目的 通过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特异性抑制剂SP600125干预JNK信号通路,探究JNK通路是否参与低频脉冲电磁场(PEMF)诱导人牙周膜干细胞(hPDLSC)的成骨分化。方法 用低频PEMF(15 Hz、0~3 mT、每间隔12 h辐照1 h)体外辐照hPDLSC,第7天或第14天时通过qPCR检测细胞内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碱性磷酸酶(ALP)、骨桥蛋白(OPN)、骨钙蛋白(OCN)等成骨相关基因表达水平,评估低频PEMF诱导hPDLSC成骨分化的能力并筛选适宜的磁场作用强度;通过蛋白质印迹法检测低频PEMF刺激下细胞内JNK和磷酸化JNK(p-JNK)蛋白表达水平,qPCR检测不同浓度SP600125干预后细胞内成骨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观察JNK通路在PEMF促进hPDLSC成骨分化过程中是否发挥作用。结果 hPDLSC经15 Hz、2.5 mT的低频PEMF辐照后,Runx2、ALP、OPN、OCN等成骨相关基因表达水平高于其他磁场强度分组(P均<0.05)。低频PEMF刺激下明显促进了细胞内JNK、p-JNK蛋白的表达(P均<0.05);JNK通路抑制后细胞内成骨相关基因表达水平降低,且20、30 μmol/L SP600125对成骨基因表达的抑制效果较10 μmol/L SP600125更明显(P均<0.05)。结论 15 Hz、2.5 mT的PEMF可通过部分激活JNK通路诱导hPDLSC成骨分化。
2023, 44(3):292-297.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20891
摘要:目的 制备靶向锌指和BTB结构域蛋白20(ZBTB20)基因的干扰腺病毒。方法 根据ZBTB20基因序列设计人鼠通用的干扰序列,定向克隆至腺病毒穿梭载体pShuttle-U6-GFP的BamH Ⅰ和Hind Ⅲ酶切位点,获得重组穿梭载体pShuttle-shZBTB20。将Pme Ⅰ酶切线性化的重组穿梭载体pShuttle-shZBTB20导入含有腺病毒载体pAdEasy-1的BJ5183细菌,使其同源重组产生重组腺病毒载体pAd-shZBTB20。用Pac Ⅰ酶切线性化该重组腺病毒载体,转染293A细胞包装腺病毒颗粒,用半数组织培养物感染量(TCID50)法鉴定病毒滴度,并在人肝癌Huh7细胞和小鼠肝脏组织中验证该病毒的干扰效率。结果 成功构建了人鼠通用的ZBTB20基因干扰腺病毒载体,获得高活性的ZBTB20干扰腺病毒Ad-shZBTB20,滴度为3.2×1010 IU/mL。该干扰腺病毒感染人肝癌细胞株96 h可使ZBTB20 mRNA降低至对照的20%;小鼠尾静脉注射重组病毒(1×1010 VG/只)7 d后可下调肝脏内源性ZBTB20蛋白的表达,并使其靶基因甲胎蛋白mRNA表达水平升高约203倍。结论 所制备的ZBTB20干扰腺病毒能有效抑制人和小鼠ZBTB20的表达及其生物学效应。
2023, 44(3):298-309.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10760
摘要:目的 观察黄芪多糖对大鼠小肠隐窝上皮IEC-6细胞迁移过程中多胺信号通路Ca2+调节指标的影响,并探讨黄芪促进胃肠黏膜损伤修复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划痕法建造细胞迁移模型并观察黄芪多糖在无钙培养时对细胞迁移的影响;采用qPCR法检测经典瞬时受体电位通道1(TRPC1)、基质交感分子(STIM)1、STIM2 mRNA表达;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STIM1蛋白的分布及表达;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TRPC1、STIM1和STIM2蛋白表达;采用免疫沉淀法检测STIM1/TRPC1、STIM1/STIM2蛋白复合体的表达。结果 无钙培养(去除胞外Ca2+内流来源)减弱了黄芪多糖促进细胞迁移的作用(P<0.01)。黄芪多糖能提高TRPC1 mRNA和蛋白的表达(P<0.05或P<0.01)、逆转二氟甲基鸟氨酸(DFMO)所致的TRPC1 mRNA和蛋白表达降低(P<0.01);黄芪多糖能促进STIM1向胞膜移位并提高其表达水平,改善DFMO所致的STIM1向胞膜移位延迟及表达抑制;黄芪多糖能提高STIM1 mRNA和蛋白表达、逆转DFMO对STIM1 mRNA和蛋白表达的抑制(P<0.05或P<0.01);黄芪多糖能降低STIM2 mRNA和蛋白表达,逆转DFMO对STIM2 mRNA和蛋白表达的提高(P<0.05或P<0.01)。黄芪多糖能提高STIM1/TRPC1的表达水平,逆转DFMO对STIM1/TRPC1表达的抑制,还可通过提高复合体中STIM1表达水平、降低STIM2表达水平调节STIM1/STIM2表达,并能拮抗DFMO对STIM1/STIM2表达的影响。结论 黄芪多糖促进IEC-6细胞迁移的作用与其影响Ca2+调节蛋白及蛋白复合体表达有关。
2023, 44(3):310-319.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20187
摘要:目的 探讨S100A11在主动脉夹层(AD)中的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 在体内实验中,构建携带S100A11的慢病毒质粒Lv-S100A11-shRNA和阴性对照质粒Lv-NC-shRNA,分别转染至HEK293T细胞,获得病毒上清。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不做任何干预)、假手术组(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AD组(连续3周在饮水中加入0.25%的β-氨基丙腈建立AD模型)、AD+Lv-NC-shRNA组(AD模型大鼠予尾静脉注射Lv-NC-shRNA)和AD+Lv-S100A11-shRNA组(AD模型大鼠予尾静脉注射Lv-S100A11-shRNA),每组8只。通过H-E染色观察主动脉的组织病理学变化,TUNEL染色观察细胞凋亡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S100A11和下游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AGE)和磷酸化p38(p-p38)的表达,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迁移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和MMP9、凋亡相关蛋白Bcl-2和Bcl-2相关X蛋白(Bax)、细胞增殖相关蛋白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Ki-67的表达水平。在体外实验中,构建S100A11过表达质粒OV-S100A11,将人主动脉平滑肌细胞(HASMC)分为3组:对照组(未进行任何干预)、EV组(转染pIRES2-GFP空载体)和OV-S100A11组(转染pIRES2-GFP-S100A11过表达S100A11)。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然后用RAGE抑制剂FPS ZM1和p38磷酸化抑制剂SB203580处理转染pIRES2-GFP-S100A11的细胞,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S100A11、RAGE、p38、p-p38、MMP2、MMP9、Bax、Bcl-2、PCNA、Ki-67的表达。结果 动物实验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AD组大鼠主动脉血管形成充满血液的夹层,凋亡细胞增多,S100A11、RAGE、p-p38、MMP2、MMP9和Bax蛋白水平均升高(P均<0.01),Bcl-2、PCNA和Ki-67蛋白水平均降低(P均<0.01);与AD组相比,Lv-S100A11-shRNA组主动脉病变得到缓解,凋亡细胞减少,S100A11、RAGE、p-p38、MMP2、MMP9和Bax蛋白水平均降低(P均<0.01),Bcl-2、PCNA和Ki-67蛋白水平均升高(P均<0.01)。细胞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OV-S100A11组细胞凋亡率升高(P<0.01),细胞中RAGE、p-p38、MMP2、MMP9、Bax蛋白水平均升高(P均<0.01),Bcl-2、PCNA、Ki-67蛋白水平均降低(P均<0.01),而在FPS ZM1和SB203580处理后上述蛋白质的变化趋势相反。结论 S100A11在AD大鼠中高表达,其可通过RAGE-p38 MAPK通路促进细胞凋亡从而参与AD的形成。
2023, 44(3):320-324.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10160
摘要:目的 探究重庆地区男男性行为者暴露前预防(PrEP)风险补偿情况及HIV自检对相关风险行为的干预情况。方法 于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招募重庆地区男男性行为者,以恩曲他滨替诺福韦片作为PrEP用药,通过抽签将受试者按1∶1随机分配到HIV自检组和对照组,随访6个月考察HIV自检对PrEP风险补偿的干预情况。结果 共纳入126名受试者,最终有93人完成研究,其中HIV自检组43人、对照组50人。PrEP相关风险行为在随访期间均未明显增加,但有接受型性行为的人数、与未知HIV感染状况性伴发生无保护肛交的人数及性病新发率均呈上升趋势。此外,随访第3、6个月时HIV自检组安全套使用率<50%的受试者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35、0.043)。结论 重庆地区男男性行为者PrEP相关风险行为在随访6个月内未明显增加,但部分风险行为呈上升趋势。HIV自检的男男性行为者可能存在风险补偿行为,应引起警惕并加强警示教育。
2023, 44(3):325-329.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10226
摘要:目的 建立预灌封盐酸利多卡因注射剂中药物含量和有关物质的HPLC测定方法,进行方法学验证,并以所建方法考察预灌封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的稳定性。方法 参考202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药物含量及有关物质测定均采用HPLC。药物含量测定采用Agilent Eclipse XDB-C18色谱柱(4.6 mm×250 mm,5 μm),流动相为乙腈-PBS(60∶40,体积比),流速为1 mL/min,进样量为20 μL,检测波长为254 nm。药物有关物质测定除流动相乙腈-PBS(50∶50,体积比)、检测波长为230 nm不同以外,其他色谱条件与药物含量的测定方法一致。利用上述方法测定自制预灌封盐酸利多卡因注射剂中药物含量和有关物质,进行稳定性研究。结果 含量测定方法在80.00~300.00 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y=0.034 3x+0.162 7,r=0.999 9),平均回收率为101.38%(相对标准偏差为0.39%,n=9)。杂质2,6-二甲基苯胺与盐酸利多卡因可良好分离,分离度>1.5,空白辅料不干扰测定,稳定性良好。结论 建立的方法可用于预灌封盐酸利多卡因注射剂的含量及有关物质测定,方法简便、准确、灵敏度高、专属性强,为预灌封盐酸利多卡因注射剂的质量研究提供了定量分析方法,且不同稳定性试验条件下制剂质量稳定可靠。
2023, 44(3):330-334.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20616
摘要:目的 比较心脏超声微泡造影和快速灌注湍流造影2种技术判断中心静脉导管尖端位置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20年7月至2022年3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行中心静脉置管的107例成人危重症患者,分别应用心脏超声微泡造影技术和快速灌注湍流造影技术判断中心静脉导管尖端的位置,并以床旁胸部X线片所示结果为标准,分析2种超声造影技术判断导管尖端位置的效果。结果 应用心脏超声微泡造影技术和快速灌注湍流造影技术判断中心静脉导管尖端位置所需时间分别为6(5~7)min和5(4~6)min ,均短于胸部X线片判断导管尖端位置所需时间[70(57~90)min](P均<0.01)。以床旁胸部X线片作为判断导管位置的金标准,应用心脏超声微泡造影和快速灌注湍流造影2种技术判断导管尖端位置的灵敏度均高达100.0%,特异度均为81.2%。结论 相较于床旁胸部X线片,心脏超声微泡造影技术和快速灌注湍流造影技术均可快速、准确地判断中心静脉导管的位置,尤其心脏超声快速灌注湍流造影技术无须注射造影剂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23, 44(3):335-341.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20566
摘要: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和成熟,腹腔镜和机器人手术在临床上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多项权威指南推荐微创手术为早期子宫内膜癌的标准手术方式。既往多项随机对照研究均证实了腹腔镜手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但子宫颈癌腹腔镜手术路径研究结果显示,早期子宫颈癌患者微创手术的总生存率低于开腹手术,引发了关于腹腔镜手术安全性的广泛争议。本文回顾大量国内外文献,对子宫内膜癌腹腔镜手术的研究进展和安全性展开综述,以期为临床和科研工作提供参考。
2023, 44(3):342-348.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11278
摘要:心房颤动(AF)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也是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的重要原因。心外膜脂肪组织(EAT)是位于脏层心包和心肌之间的一种特殊脂肪组织,参与AF的发生与维持,但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由EAT来源脂肪干细胞分泌的细胞外囊泡近年来受到研究者们的重视。本文主要从EAT的特点、定量检测及其与心肌结构和电重构的关系,特别是细胞外囊泡对AF发生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进一步认识AF的发病机制,为AF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2023, 44(3):349-355.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20375
摘要:溺水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安全问题,是最常见的意外死亡原因之一。肺是溺水后受损的主要器官之一,海水或者淡水吸入后会直接损伤肺组织,同时诱发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进一步加重肺损伤,近1/3的患者最终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被破坏、肺泡上皮结构和功能改变及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等病理改变的综合作用,可导致肺顺应性降低、肺内分流增加、肺不张和肺水肿。海水是一种低温高渗液体,且含有大量细菌,会在肺和肺泡内产生更为强烈的损伤性刺激,因此海水淹溺诱发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病程进展更迅速,机制更复杂。本文对海水淹溺性肺损伤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其治疗提供新思路。
2023, 44(3):356-361.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20468
摘要:未来,远海环境下的舰艇编队作战将成为我海军主要作战形式。远海作战战场广阔、攻防形势转换快、所致伤情伤势复杂,可能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瞬间产生批量伤员,救治难度极大。本文系统介绍了一种针对远海舰艇编队作战的新型高级创伤外科机动救治队伍及其专属模块化、标准化、轻量化的手术复苏装备系统,阐述了其培训体系构想,以备卫勤研究者、参与者借鉴和参考。
赵海娟,刘超,黄松群,李珂,赵耀,黄新苗,周炳炎,秦爱红,郭志福,曹江
2023, 44(3):362-366.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10359
摘要:目的 探究左侧房室旁路消融经股动脉逆行法与经房间隔穿刺法的优劣及评价国产三维心脏电生理标测系统的性能。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设计,自2019年7月至2020年8月入选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30例,术前行心电生理检查确定为左侧房室旁路并具有导管射频消融适应证,以1∶1的比例将患者随机分配至经股动脉逆行组和经房间隔穿刺组。在国产三维心脏电生理标测系统(Columbus®系统)指导下行左侧房室旁路射频消融术,比较两组患者的靶点标测成功率、术后即刻消融成功率、X线曝光时间、X线辐射剂量、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两组的靶点标测成功率和术后即刻消融成功率均为100%。经房间隔穿刺组的手术时间[(75.40±22.27)min]、X线曝光时间[384(310,510)s]和X线辐射剂量[93(63,123)mGy]与经股动脉逆行组的[(83.80±39.96)min、369(340,989)s和154(56,184)mGy]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经股动脉逆行组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为6.7%(1/15),经房间隔穿刺组无不良事件发生,两组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国产三维心脏电生理标测系统可清晰显影导管电极,导管操作性能良好,能够顺利定位,贴靠满意。结论 国产三维心脏电生理标测系统可安全、有效地用于左侧房室旁路的射频消融,经房间隔穿刺法和经股动脉逆行法2种消融策略在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与剂量、不良事件发生率等方面没有区别。
2023, 44(3):367-371.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20460
摘要:目的 评估特瑞普利单抗联合舒尼替尼治疗晚期肾细胞癌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3月于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特瑞普利单抗联合舒尼替尼治疗的25例晚期肾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方案为特瑞普利单抗240 mg静脉注射(每3周1次)和舒尼替尼50 mg口服(每日1次),根据患者耐受性调整剂量。对治疗效果进行影像学评估,按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1.1版判断疗效,并按不良事件通用术语标准5.0版记录不良反应。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25例患者中男21例、女4例,中位年龄为59(95% CI 33~80)岁。病理类型包括23例肾透明细胞癌和2例转录因子E3(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细胞癌,其中1例肾透明细胞癌伴部分肉瘤样变。所有患者均有局部进展或远处转移。中位随访时间11.0(95% CI 2.5~24.0)个月。25例患者均完成疗效评价,部分缓解9例,疾病稳定12例,疾病进展4例;总体客观缓解率为36.0%(9/25),疾病控制率为84.0%(21/25);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12.7(95% CI 10.7~14.7)个月,中位总生存期尚未达到。治疗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8.0%(22/25),常见不良反应包括皮疹、腹泻、手足皮肤反应等,90.0%(45/50)的不良反应为1~2级。结论 特瑞普利单抗联合舒尼替尼对晚期肾细胞癌的初步疗效可观,安全性总体可控。
2023, 44(3):372-377.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11321
摘要: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腮腺良性肿瘤微波消融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2013年7月至2021年6月对临床诊断腮腺肿物、超声诊断疑似腮腺肿瘤并实施超声引导下切割式穿刺活检、组织学病理诊断为腮腺良性肿瘤的患者行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治疗。对腮腺消融区实施动态超声影像评估,并对穿刺活检和消融治疗相关的并发症进行动态随访。结果 8年间共有13例腮腺肿瘤患者按研究设计接受超声引导下切割式穿刺活检,其中12例为良性肿瘤并接受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治疗,包括6例腮腺腺淋巴瘤、4例腮腺多形性腺瘤、1例腮腺皮样囊肿和1例腮腺淋巴组织结节样增生。12例患者年龄为10~79岁(中位年龄60.5岁),瘤体最大径为17.8~49.0 mm(中位值为26.15 mm),微波消融均一次性完成,消融时长70~598 s(中位值为155 s)。至截稿,10例患者达到痊愈,消融区完全吸收时间8~37个月(中位值为23.5个月);消融区未见肿瘤残余,腮腺内亦未见新生肿瘤;消融后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可为腮腺良性肿瘤提供效果确切、并发症轻微的微创治疗机会。
2023, 44(3):378-381.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00738
摘要:
2023, 44(3):382-384.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10361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