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44(4):385-393.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20923
摘要:相较于目前普遍应用的二代测序(NGS)技术,长读长测序(LRS)技术是一种能够连续读取数百万个碱基对的测序技术。本文回顾了单分子实时测序技术、牛津纳米孔测序技术和新型单分子LRS技术在肿瘤领域的研究应用。LRS技术能够更精确地检测肿瘤基因组变异,包括结构变异、拷贝数变化、基因融合等。除基因组变异检测外,LRS技术还为描绘转录组图谱、表观遗传修饰图谱提供了有效手段。LRS技术可以有效弥补NGS技术的部分技术瓶颈,深入揭示生物大分子在健康和疾病状态下的复杂性状,为更好地理解肿瘤的发生与发展机制、制定治疗策略和开发药物提供新的理论基础。此外,本文还展望了LRS技术在肿瘤领域临床应用中的潜在价值。
2023, 44(4):394-401.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20929
摘要:目的 考察坏死性凋亡抑制剂及分子量为4 000的聚乙二醇(PEG-4000)对小鼠肾小管上皮细胞TCMK-1表面一水草酸钙(COM)晶体黏附沉积的影响。方法 分别用400、800 μg/mL COM作用于TCMK-1细胞,或先用受体相互作用的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RIPK) 3抑制剂GSK-872预处理后再加入400、800 μg/mL COM处理TCMK-1细胞,37℃孵育12 h后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表面晶体黏附情况,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2’,7’-二氯二氢荧光素二乙酸酯(DCFH-DA)探针法检测细胞氧化应激水平,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坏死性凋亡相关蛋白RIPK1、RIPK3、磷酸化混合谱系激酶结构域样蛋白(p-MLKL)的表达,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检测细胞表面晶体黏附量。将TCMK-1细胞分为3组,分别用800 μg/mL COM、先用PEG-4000溶液再加入800 μg/mL COM、先用800 μg/mL COM再加入PEG-4000溶液处理细胞,37℃孵育12 h后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表面晶体黏附情况,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DCFH-DA探针法检测细胞氧化应激水平,ICP检测细胞表面晶体黏附量。结果 400μg/mL COM作用时,与COM处理组相比,GSK-872预处理组中TCMK-1细胞晶体黏附量减少、细胞增殖活性增强(P<0.05)、氧化应激水平降低(P<0.05);800 μg/mL COM作用时,与COM处理组相比,GSK-872预处理组中TCMK-1细胞晶体黏附量无明显变化、细胞增殖活性增强(P<0.05)、氧化应激水平降低(P<0.05)、RIPK3和p-MLKL表达减少(P<0.05)。与COM处理组相比,PEG-4000预处理组TCMK-1细胞晶体黏附量明显减少、细胞增殖活性增强、氧化应激水平降低(P均<0.05),而后加入PEG-4000组与COM处理组相比晶体黏附量、细胞增殖活性、氧化应激水平均无明显变化(P均>0.05)。结论 用GSK-872抑制坏死性凋亡可以一定程度减少COM在细胞表面黏附沉积,但在较高的晶体负荷下晶体可在细胞表面聚集形成不定型沉淀。在培养基中使用PEG-4000预处理能够使COM微晶粒在悬液中保持悬浮稳定,减少晶体聚集沉积及细胞黏附和细胞氧化应激损伤;但充分接触COM晶体后的TCMK-1细胞再加入PEG-4000不能逆转晶体细胞黏附聚集沉淀。
2023, 44(4):402-408.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10966
摘要:目的 构建人胆囊类器官的培养体系,实现人胆囊类器官体外稳定快速扩增,并鉴定其特性。方法 分离人来源胆囊组织上皮细胞,运用三维培养体系将细胞嵌入基质胶中进行3D培养。观察胆囊类器官生长过程中球囊样结构的面积、周长与形态,计算形状因子。利用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技术检测胆囊类器官的干性标志物CD133、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的G蛋白偶联受体5(LGR5)以及胆管上皮细胞标志物肝细胞核因子1β(HNF1β)、上皮细胞黏附分子(EpCAM)、细胞角蛋白7、细胞角蛋白19、性别决定区Y框9(SOX9)的表达情况。使用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摄入实验检测小分子CHIR-99021和blebbistatin对类器官增殖特性的影响。结果 胆囊类器官在体外培养过程中,类器官形成的球囊面积逐渐增大,第7天的类器官面积与第1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第7天时其形状因子从第1天的0.80(0.75,0.84)增高至0.83(0.81,0.85)(P<0.01),表明类器官在体外稳定生长且形状逐渐趋于一个完美的圆。免疫荧光染色可见类器官表达胆管上皮细胞标志物。在培养基中加入小分子CHIR-99021和blebbistatin后,BrdU检测显示类器官的增殖能力增强(P<0.01)。结论 在体外成功培养获得了具有增殖能力的人胆囊类器官,其具有胆管上皮细胞的特性,可用于胆管疾病的研究与建模。
2023, 44(4):409-417.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20346
摘要:目的 探讨过继转移过表达Pellino-1(Peli1)的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对自身免疫性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POI)小鼠的卵巢功能是否有修复作用,以及对其免疫功能是否具有调控作用。方法 采用透明带3多肽(pZP3)构建自身免疫性POI小鼠模型,将构建的过表达Peli1的慢病毒载体(LV-Peli1)转染至Treg细胞,最后将过表达Peli1的Treg细胞过继转移到模型小鼠体内。将POI模型小鼠随机分为4组(n=5),分别为LV-Peli1-POI组(过继转移过表达Peli1的Treg细胞)、LV-POI组(过继转移转染慢病毒空载体的Treg细胞)、Treg-POI组(过继转移未经任何处理的Treg细胞)、POI模型组(经尾静脉注射等体积PBS)。采用H-E染色观察各组卵巢结构并行各级卵泡计数,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卵巢组织增殖蛋白Ki-67表达及CD3+ T淋巴细胞水平,TUNEL法检测卵巢颗粒细胞凋亡情况,ELISA法检测各组小鼠血清卵巢激素促卵泡激素(FSH)、雌二醇(E2)及细胞免疫因子IL-10、TGF-β的表达水平,考察过表达Peli1对自身免疫性POI的作用。结果 与LV-POI组、Treg-POI组及POI模型组相比,LV-Peli1-POI组中始基卵泡、初级卵泡、次级卵泡、成熟卵泡的数目均增加,Ki-67表达增高,卵巢颗粒细胞凋亡减少,FSH表达水平下降,E2表达水平升高(P<0.05,P<0.01);LV-Peli1-POI组的CD3+ T淋巴细胞的数量减少,IL-10和TGF-β表达水平升高(P<0.05,P<0.01)。结论 过继转移过表达Peli1的Treg细胞可有效促进POI小鼠卵巢颗粒细胞增殖、抑制其凋亡,同时改善POI小鼠的卵巢内分泌功能和调节免疫功能,对自身免疫性POI有一定的修复作用。
2023, 44(4):418-426.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20091
摘要:目的 评价金茵利胆胶囊的体外抗炎活性,并研究其抗炎谱效关系。方法 建立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细胞)炎症模型,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一氧化氮(NO)、TNF-α和IL-6等的含量以评价金茵利胆胶囊的抗炎活性。采用均匀设计法制备金茵利胆胶囊组成饮片的不同配伍样本,采用HPLC建立其指纹图谱,并进行抗炎活性测定;以细胞培养上清液中NO、TNF-α和IL-6的抑制率为药效指标,与共有峰峰面积经灰色关联分析构建抗炎谱效关系。结果 金茵利胆胶囊提取物(0.25~1.00 mg/mL)能抑制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分泌NO、TNF-α和IL-6。经对照品比对指认出其中7个色谱峰,分别为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1,3-二咖啡酰奎宁酸、对羟基苯乙酮、柚皮苷、新橙皮苷。抗炎谱效关系分析结果表明,23个共有峰均具有一定的抗炎贡献度,其中峰21(柚皮苷)、峰23(新橙皮苷)与3个细胞炎症指标(NO、TNF-α、IL-6)的关联度均>0.74。结论 金茵利胆胶囊发挥抗炎作用是多种成分共同作用的结果。本研究结果可为金茵利胆胶囊抗炎药效物质基础及其质量控制提升提供参考。
2023, 44(4):427-432.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20560
摘要:目的 以猪模型验证新型氦氧潜水减压表的安全性,初步探索用动物实验结果评估潜水减压方案安全性的方法。方法 在专门建造的大动物加压舱内进行模拟潜水,按系统分层抽样法对常规作业深度每隔6 m、训练深度和例外暴露深度每隔9 m从新型氦氧潜水减压表中选取潜水方案进行验证,每个方案验证4~6次,观察模拟潜水期间动物的表现及减压后减压病症状、流经心脏的气泡,通过检测血液相关指标评估内皮损伤、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水平。结果 在全部14个验证方案中,所有动物均无氧中毒和减压病症状,出舱后未见循环气泡。在模拟潜水前和减压后即刻、6 h、24 h各时间点,动物的炎症反应指标(IL-1β、TNF-α)、内皮损伤指标(细胞间黏附分子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和氧化应激指标(H2O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就猪潜水模型而言,新型氦氧潜水减压表具有优良的安全性。本研究初步建立的实验评估潜水减压方案安全性的方法还需要更多的数据验证。
2023, 44(4):433-438.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01326
摘要:目的 评估前床突脑膜瘤(ACM)显微手术治疗及早期视力恢复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0年7月至2020年7月行显微手术治疗的64例ACM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9例(29.7%)、女45例(70.3%),平均年龄为(52.3±12.2)岁。32例(50.0%)为大型ACM(直径> 4.0 cm),27例(42.2%)为中型ACM(直径2.0~4.0 cm),5例(7.8%)为小型ACM(直径<2.0 cm);46例(71.9%)肿瘤累及重要神经、血管结构。所有患者均经翼点入路(扩大翼点入路)或眶颧入路切除肿瘤。采用Simpson分级评估肿瘤的切除程度,统计患者并发症情况及术后1周内视力恢复情况。结果 64例患者中,49例采用翼点入路(扩大翼点入路),15例采用眶颧入路;SimpsonⅠ~Ⅱ级切除52例(81.2%,52/64),Ⅲ级切除8例(12.5%,8/64),Ⅳ级切除4例(6.2%,4/64)。Ⅰ型ACM中,21例肿瘤质地均较硬,13例(61.9%,13/21)为SimpsonⅠ~Ⅱ级切除;Ⅱ型ACM中,33例肿瘤质地较软、6例肿瘤质地较硬,35例(89.7%,35/39)为SimpsonⅠ~Ⅱ级切除;Ⅲ型ACM中,4例肿瘤质地均较软,4例(100.0%,4/4)均为SimpsonⅠ~Ⅱ级切除。6例(9.4%,6/64)术后早期出现动眼神经损伤并发症,2例(3.1%,2/64)术后出现脑脊液漏,1例(1.6%,1/64)术后死亡。56例术前存在头痛、头晕的患者中,40例(71.4%,40/56)术后1周内得到改善;29例术前视力下降的患者中,12例(41.4%,12/29)术后1周内视力改善。结论 部分视力下降的ACM患者在术后早期视力得到改善。质地较软的肿瘤完全切除(Simpson Ⅰ~Ⅱ级切除)率高且神经功能恢复较好,质地较硬的肿瘤完全切除困难并可导致严重的神经功能并发症。
2023, 44(4):439-445.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20467
摘要:目的 了解将外科手术固定装置应用于直接前方入路全髋置换的临床疗效及其与常规直接前方入路全髋置换之间的区别。方法 选取2022年1月1日至6月30日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拟行直接前方入路全髋置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1月1日至3月31日行直接前方入路全髋置换手术的患者纳入观察组,4月1日至6月30日行直接前方入路全髋置换手术的患者纳入对照组。观察组使用外科手术支架固定患肢,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术方法。统计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第一助手度过消毒铺巾学习曲线所需病例数、手术所需助手数量、髋臼假体前倾角、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前、术后6周时视觉模拟评分(VAS)和Harris评分。结果 共入组患者110例,观察组48例、对照组6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术前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前消毒铺巾占用时间更短[(15.3±2.1)min vs (21.4±4.3)min,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第一助手度过学习曲线所需的病例数分别为(4.7±0.6)例和(7.3±1.2)例,观察组第一助手度过学习曲线所需病例数小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所需助手更少(2位助手vs 3位助手)。观察组髋臼假体前倾角小于对照组,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4°±3.4°vs 21.3°±2.2°,P>0.05)。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6周VAS评分、Harri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间VAS评分、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外科手术固定装置用于直接前方入路全髋置换可以缩短术前消毒铺巾时间,减少手术室的占用时间,对助手数量及培训时间要求较少,在手术操作过程中更容易掌握髋臼假体位置。
2023, 44(4):446-453.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20221
摘要:目的 探讨心血管反射试验(CART)及心率变异性(HRV)诊断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DCAN)的应用价值。方法 纳入2020年2月至12月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住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154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CART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并分析HRV指标,比较CART与HRV这2种方法诊断DCAN的差异。结果 154例T2DM患者中,采用CART诊断的DCAN组有101例、非DCAN组有53例,DCAN发病率为65.58%(101/154)。DCAN组与非DCAN组患者的年龄、病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病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性别、高血压、烟酒嗜好、BMI、腰臀比、糖化白蛋白、脑钠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DCAN组与非DCAN组患者的深呼吸心率差、立卧位心率变化、Valsalva动作指数、卧立位血压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DCAN组与非DCAN组患者HRV指标所有正常R-R间期的标准差(SDNN)、每5 min正常R-R间期的标准差均值(SDANN)、相邻R-R间期差值均方根(RMSSD)、相差> 50 ms的相邻R-R间期占R-R间期总数的百分比(pNN50)、总功率(TP)、超低频(VLF)、低频(LF)、高频(HF)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根据24 h动态心电图的HRV指标诊断DCAN发病率为59.74%(92/154),HRV与CART诊断的总符合率为61.68%,Kappa值为0.184,HRV诊断的DCAN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66.34%、52.83%。按CART评分将T2DM患者分为4个等级(无DCAN、亚临床DCAN、确诊DCAN、严重DCAN),DCAN病变程度与SDNN、SDANN、RMSSD、pNN50、TP、VLF、LF、HF均呈负相关(r=-0.252、-0.234、-0.260、-0.219、-0.315、-0.280、-0.316、-0.311,P均<0.01)。CART诊断的DCAN组HRV指标相关性分析发现SDNN与SDANN相关性最强(r=0.977,P<0.001),提示DCAN患者交感神经受损明显;LF与VLF(r=0.761,P<0.001)、HF(r=0.829,P<0.001)相关性均较强,提示心脏自主神经损伤累及交感和副交感神经。CART联合HRV诊断DCAN有134例、非DCAN有20例,DCAN发病率为87.01%(134/154),CART与HRV联合诊断DCAN的灵敏度为100.00%,特异度为37.74%。结论 CART联合HRV在诊断DCAN时有较高的检出率,可对CART评分较低并处于DCAN早期的T2DM患者进一步行HRV分析以减少漏诊。
李媛媛,冯正直,李奎良,赵梦雪,汤林宁,廖兴亚,张小玲,熊珂,苗宽,孙淑娟
2023, 44(4):454-465.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20595
摘要:目的 基于变量中心和个体中心研究我国退役人员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症状特点、潜在类别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分层方便抽样方法对我国12个城市2 428名退役人员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工具为自编个人信息问卷和《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标准PTSD筛查量表(PCL-5),运用变量中心方法研究PTSD症状发生率及其特点,运用个体中心方法研究其潜在类别,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各类别的影响因素。结果 我国退役人员PTSD症状发生率为13.7%(333/2 428),其危险因素包括女性(OR=1.96,95%CI 1.21~3.20)、25~30岁(OR=3.08,95%CI 1.01~9.36)、离婚(OR=2.64,95%CI 1.19~5.89)、目前患重病(OR=2.73,95%CI 1.86~4.00)、特殊作业环境服役(OR=1.56,95%CI 1.13~2.16)。我国退役人员PTSD症状存在3个潜在类别(轻度症状组、中度症状组、重度症状组);以轻度症状组为参照,中度症状组的危险因素为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地区(OR=3.15,95%CI 1.25~7.93)、目前患重病(OR=2.83,95%CI 1.27~6.33)、立功受奖(三等功及以上OR=6.30,95%CI 1.51~26.31;嘉奖OR=4.83,95%CI 1.30~17.93),重度症状组的危险因素为目前患重病(OR=8.08,95%CI 1.66~39.43)、参战(OR=15.03,95%CI 1.41~159.82)。结论 人口学因素是我国退役人员PTSD症状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服役时的军事应激事件是其严重程度的主要影响因素。
2023, 44(4):466-473.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20506
摘要:结直肠癌腹膜转移患者预后不佳,首次确诊时往往已处于晚期。人们对结直肠癌腹膜转移的治疗理念已从姑息治疗转变为以系统化学治疗、肿瘤细胞减灭术联合腹腔热灌注化学治疗等的多学科综合疗法。腹腔加压气溶胶化学治疗(PIPAC)以一种新型腹腔内给药方式被用来治疗不可切除的腹膜转移癌患者,较既往治疗手段具有微创、安全、药物分布均质及渗透肿瘤能力强等优点。基于这些优势,其自2011年首次应用于人体以来,已在世界多国使用。研究者还不断改进着PIPAC的技术模式,研发出了多种新治疗模式。本文对PIPAC主要在结直肠癌腹膜转移治疗中的历史、技术规范、并发症、安全性及预后等进行综述。
2023, 44(4):474-479.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20141
摘要: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腹部外科最大的手术之一,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居高不下。胰瘘引起的出血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最凶险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与胰管直径、胰腺质地、假性动脉瘤、胰肠吻合口瘘及胆肠吻合口瘘等众多因素有关。预防和处理胰瘘出血是胰腺外科的难点,也是胰腺外科医师努力的方向。本文就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出血的危险因素、防治策略现状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2023, 44(4):480-485.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11227
摘要:糖尿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代谢性疾病,近年来其患病率在世界范围内逐年上升。为减少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危害,早期筛查和诊断尤为重要。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反映平均血糖浓度的指标,在血糖控制及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风险评估中起着重要作用。2011年WHO将HbA1c纳入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本文介绍了HbA1c应用于糖尿病诊断的历史和研究现状、HbA1c在糖尿病筛查和诊断中的价值,以及HbA1c控制水平对糖尿病并发症的影响。
2023, 44(4):486-492.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11137
摘要:在近代以来的战争中,血管创伤发生率逐渐升高,在火线救治阶段利用止血带对四肢和交界区大出血止血成为挽救伤员生命的有效手段。现代战争的复杂环境对新型止血带提出了智能化、集成化、轻量化、微型化、重复使用、舒适度好、稳定性强、成本低等要求,在此背景下,本文对美军战术战伤救治指南推荐的止血带、俄军使用的止血带、我军常用止血带以及目前未正式纳入指南但对研发有启发意义的止血带进行综述,总结现有止血带的优缺点,为新型止血带的研制提供参考。
叶宸,杨懿人,徐梦璐,施晓磊,薛庆,庞庆阳,柳文强,肖成武,张威
2023, 44(4):493-498.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20577
摘要:目的 建立一种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分段式培训体系,并应用于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盂成形术(RALP)的手术培训。方法 采用虚拟现实技术,通过机器人模拟培训系统对3名泌尿外科医师进行基础操作培训和缝合相关技能培训,对比培训前后受训医师术中吻合时间等关键指标的变化。将RALP分为游离、裁剪、吻合、缝合4个分段,受训医师通过机器人系统参与真实手术操作,先以分段为单位完成学习曲线,再独立完成完整的RALP。结果 经虚拟现实培训后,受训医师术中的吻合时间[(141.0±9.0)s vs (312.6±34.5)s]和运动距离[(140.9±16.2)cm vs(323.1±50.6)cm]显著缩短(P均<0.01),机械臂碰撞次数[(1.6±0.6)次vs (7.1±1.0)次]和器械离开视野次数[(0.8±0.5)次vs (3.2±0.9)次]显著减少(P均<0.05),脱离目标次数在训练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经每人2轮的分段式真实手术训练后,受训医师独立完成RALP,其手术时间较具备成熟RALP手术经验医师同期的手术时间略长[(149.0±36.0)min vs(117.0±10.0)min],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0);术中出血量、漏尿发生率和术后住院时间等围手术期指标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分段式培训体系可成功应用于RALP的手术培训,其可在保证手术安全性和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受训医师的操作水平,使其具备独立完成RALP的能力。
2023, 44(4):499-505.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20544
摘要:目的 初步探索海军官兵孤独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简单整群抽样法,于2022年4月使用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孤独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自尊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7项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9项患者健康问卷抑郁量表及自编一般人口学问卷对调查对象进行调查。采用Spearman相关和Pearson相关对一般人口学变量和各心理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简单线性回归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索社会支持、人际关系、自尊、自我效能感、焦虑、抑郁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结果 发放问卷3 338份,共回收有效问卷3 105份,有效率为93.02%。调查对象中男3 032人(97.65%)、女73人(2.35%),年龄18~55(25.85±5.30)岁。官兵的孤独感得分为20~69(34.04±9.79)分。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组的官兵孤独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中女性官兵的孤独感得分高于男性官兵(P<0.05),26~33岁组官兵的孤独感高于18~25岁组(P<0.05)。官兵的孤独感与人际关系困扰程度、焦虑和抑郁水平均呈正相关(P均<0.01),与社会支持程度、自尊水平和自我效能感均呈负相关(P均<0.01)。人际关系困扰程度、焦虑和抑郁水平均对孤独感有正向预测作用(P均<0.01),而社会支持程度、自尊水平和自我效能感则均对孤独感有负向预测作用(P均< 0.01)。结论 海军官兵中,社会支持、人际关系、自尊、自我效能感、焦虑和抑郁对孤独感有显著影响。
2023, 44(4):506-510.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20223
摘要:目的 初步考察某部参训新兵髋关节撞击综合征(FAI)的发病率,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某部参训新兵共计1 958名,接诊以髋关节及周围疼痛为主要症状者。根据病史、影像学检查及体格检查结果,筛查出患有FAI的新兵,通过测量α角及中心边缘(CE)角对X线片进行评估。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一般资料(性别、年龄、身高、体重、BMI、吸烟史、饮酒史)与FAI发病的关系。结果 新训期间参训新兵FAI的发病率为11.13%(218/1 958)。FAI在参训新兵人群中的发病与性别(P=0.020)相关,与年龄、身高、体重、BMI、吸烟史及饮酒史无关(P均>0.05),女性发病风险高于男性(OR=1.903,95%CI 1.107~3.269)。男性主要表现为凸轮畸形,女性主要表现为钳夹畸形。3 000-m跑、战术动作等包含高度频繁屈髋动作的训练科目是FAI发病的主要诱因。结论 FAI在参训新兵中有着较高的发病率,女性发病风险高于男性,包含频繁过度屈髋动作的训练项目是其主要的致病因素。
2023, 44(4):511-515.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20588
摘要:目的 评价血清乳酸脱氢酶(LDH)、胸腔积液腺苷脱氨酶(ADA)及其比值在恶性胸腔积液(MPE)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2019年11月至2022年8月195例渗出性胸腔积液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MPE患者103例、良性胸腔积液(BPE)患者92例(结核性胸腔积液59例、细菌性胸腔积液33例)。对所有纳入对象外周血样本中的LDH水平及胸腔积液样本中的ADA水平进行检测和比较,并计算血清LDH/胸腔积液ADA比值。通过ROC曲线评价血清LDH、胸腔积液ADA及其比值对MPE的诊断效能。结果 MPE组患者的血清LDH水平及血清LDH/胸腔积液ADA比值均高于BPE组[215.00(185.00,269.00)U/L vs 175.00(155.25,207.75)U/L,29.17(21.57,44.83)vs 6.96(5.05,11.48);P均<0.001],而胸腔积液ADA水平低于BPE组[8.00(6.00,10.00)U/L vs 26.50(14.00,36.00)U/L,P<0.001]。血清LDH、胸腔积液ADA和血清LDH/胸腔积液ADA比值联合检测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阳性预测值,其中以血清LDH联合血清LDH/胸腔积液ADA比值检测诊断MPE的灵敏度和阳性预测值最高,分别达到0.95和0.94。结论 血清LDH、胸腔积液ADA及血清LDH/胸腔积液ADA比值对MPE有较高的诊断效能,联合检测在保持较好的灵敏度的同时,也能提供较高的阳性预测值,以血清LDH联合血清LDH/胸腔积液ADA比值为最佳,可以更早地区分胸腔积液的良恶性,对临床决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023, 44(4):516-520.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20668
摘要:目的 探讨儿童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抗体相关疾病(MOGAD)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治疗及转归,加深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我科收治的14例MOGAD患儿,收集其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征、治疗及转归等相关数据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14例MOGAD患儿中,男6例、女8例,起病年龄为2~12岁。10例表现为急性播散性脑炎,2例表现为视神经脊髓谱系疾病,2例表现为视神经炎;3例合并意识障碍,5例合并行为异常,6例合并惊厥发作。MRI检查提示异常信号累及广泛,主要累及脑白质、小脑、视神经、脊髓。所有患儿外周血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IgG均为阳性(滴度为1∶10~ 1∶1 000),3例同时合并脑脊液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抗体阳性。所有患儿急性期均给予大剂量甲泼尼龙联合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1例予血浆置换治疗。随访0.5~2.0年,9例呈单相病程,恢复较好;5例病情反复发作,3例予利妥昔单抗治疗、2例予环磷酰胺治疗后病情缓解。结论 儿童MOGAD临床表现复杂,影像学检查缺乏特异性。急性期大剂量糖皮质激素联合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有效,部分患儿呈多相病程,应动态监测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抗体水平以早期发现可能复发的患儿,及时启动利妥昔单抗和环磷酰胺等二线药物治疗方案有助于改善预后。
2023, 44(4):521-524.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20409
摘要:目的 探讨非典型纤维黄色瘤(AFX)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诊治的5例AFX患者资料,回顾性分析AFX的流行病学特点、病理学形态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结果 5例AFX患者中男3例、女2例,平均年龄为58.6岁。AFX表现为皮肤浅表结节,最大径0.9~ 2.5 cm。镜下肿瘤细胞形态多样,以梭形细胞及上皮样细胞为主,混有单核及多核瘤巨细胞,核分裂象易见。其中1例瘤细胞质内含有色素,1例合并基底细胞癌,1例伴大量炎症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标志物显示AFX以表达波形蛋白、CD10为主,部分病例表达细胞角蛋白、上皮细胞膜抗原及CD68,所有病例Ki-67增殖指数均较高。5例AFX患者均行皮肤肿块局部切除,仅1例术后行放射治疗,随访至2022年5月5例患者均无复发及转移。结论 AFX临床罕见,镜下改变易与恶性肿瘤混淆,包括CD10在内的免疫组织化学指标有助于其诊断与鉴别诊断。
2023, 44(4):525-529.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20582
摘要:目的 评价经远节指骨骨隧道钢丝捆扎治疗骨性锤状指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9年8月至2022年7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显微手足修复重建病区收治的骨性锤状指患者32例,根据治疗方法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15例)采用经骨隧道钢丝捆扎法治疗,对照组(17例)采用微型骨锚钉法治疗。记录手术时间和治疗费用,观察切口愈合及并发症情况。采用Crawford标准评价术后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3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57.5±18.1)min vs (69.6±15.3)min],治疗费用少于对照组[(6 936.25±639.78)元vs(11 021.62±459.73)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随访3~24个月,平均(15.9±7.0)个月。术后3个月采用Crawford标准评价功能恢复情况,观察组优良率为100.0%(15/15),对照组优良率为82.4%(14/1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未出现切口感染、皮肤坏死、骨折块移位、关节畸形等并发症;对照组有3例术后切口恢复较差(2例出现线结反应),1例发生骨折畸形愈合,1例发生甲板畸形。结论 经骨隧道钢丝捆扎治疗骨性锤状指手术操作简单,患者远指间关节功能恢复满意,是一种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2023, 44(4):530-532.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10137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