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第44卷第6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目录
    • 目录

      2023, 44(6):0-0.

      摘要 (689) HTML (0) PDF 489.07 K (4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中青年学者论坛
    • 非凋亡程序性细胞死亡在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中的作用

      2023, 44(6):657-665.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20745

      摘要 (979) HTML (230) PDF 1.19 M (10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既往认为程序性细胞死亡就是指凋亡,因此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中肝细胞死亡的最重要原因也被默认为凋亡。随着越来越多非调亡程序性细胞死亡(铁死亡、坏死性凋亡、焦亡等)的发现,它们与炎症、活性氧、免疫信号活化高度相关的特征日益受到重视。大量证据表明,相较于“免疫沉默”的凋亡,非凋亡程序性细胞死亡似乎在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肝细胞死亡中起到更为关键的作用,焦亡的特点是在肝脏组织中诱导大量炎症分子释放,坏死性凋亡的特点是导致肝细胞彻底坏死,铁死亡的特点则是出现较为剧烈的脂质氧化应激。本文旨在阐述非凋亡程序性细胞死亡与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联系,并对它们在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中的可能作用机制进行探讨。

    • >论著
    • 围妊娠期高血清叶酸水平雌性小鼠模型的建立及高血清叶酸水平对胚胎心脏发育的影响

      2023, 44(6):666-671.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30172

      摘要 (1287) HTML (213) PDF 2.42 M (10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高叶酸含量配方饲料结合血清叶酸检测建立围妊娠期高血清叶酸水平的雌性小鼠模型,并研究围妊娠期增补叶酸导致血清叶酸水平升高对后代心脏发育的影响。方法 根据文献报道设计了正常叶酸含量(2.0 mg/kg)和高叶酸含量(10.0、20.0、40.0 mg/kg)的配方饲料。30只6周龄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成5组(每组6只),其中1组使用普通饲料喂养,其余4组分别使用上述4种配方饲料喂养。喂养2周后,根据血清叶酸水平对4组配方饲料喂养的雌鼠(24只)重新分组:正常血清叶酸组(血清叶酸水平<2 000 pg/mL)、高血清叶酸组(2 000 pg/mL ≤血清叶酸水平<3 000 pg/mL)、超高血清叶酸组(血清叶酸水平≥3 000 pg/mL)。分组后继续使用相应的配方饲料饲养,并与普通饲料喂养的雄鼠合笼,以发现阴道栓当天作为孕0.5 d(E0.5)计算孕龄。获取不同孕龄的胎鼠心脏组织样本,通过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孕10.5 d(E10.5)、孕11.5 d(E11.5)和孕13.5 d(E13.5)胎鼠心脏发育相关指标进行检测。结果 随着饲料中叶酸含量的增加,雌鼠的平均血清叶酸水平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但是不同组间血清叶酸水平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163)。相较于正常血清叶酸组和高血清叶酸组,超高血清叶酸组胎鼠的心脏表现出间叶组织缺乏(E10.5)、心肌细胞减少且增生不活跃(E10.5)、心房与心室壁厚度均减少(E11.5,P均<0.001)、磷酸化组蛋白H3阳性率降低(E11.5,P均<0.001)、背侧间充质突出缺失(E13.5)、右心耳和心室流出道结构异常(E13.5)及原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等房室间隔缺损表现(E13.5)。结论 通过围妊娠期增补叶酸结合血清叶酸检测构建高血清叶酸水平雌性小鼠模型的方法可行、有效。围妊娠期雌性小鼠增补叶酸导致的血清叶酸水平剧烈升高与后代心脏发育异常相关。

    • 替罗非班通过SIRT1/VEGF信号通路减轻急性脑梗死大鼠神经元损伤

      2023, 44(6):672-678.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20615

      摘要 (1081) HTML (560) PDF 2.06 M (6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替罗非班能否通过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1(SIRT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信号通路减轻急性脑梗死(ACI)大鼠神经元损伤。方法 将75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替罗非班(60 μg/kg)组、SIRT1抑制剂(5 mg/kg SIRT1特异性抑制剂EX-527)组、替罗非班+SIRT1抑制剂组,每组15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他4组大鼠构建ACI模型。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评分;采用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检测大鼠脑梗死体积百分数;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检测大鼠血清丙二醛水平,采用比色法检测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采用微板法检测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采用H-E染色检测大鼠脑组织病理变化;采用TUNEL染色检测大鼠神经元凋亡水平;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大鼠海马组织中SIRT1、VEGF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脑组织海马区病理损伤严重,神经功能评分、脑梗死体积百分数、血清丙二醛水平、神经元凋亡率均较高(P均<0.05),血清GSH-Px、SOD水平及海马组织中SIRT1、VEGF蛋白表达水平均降低(P均<0.05)。与模型组比较,替罗非班组、替罗非班+SIRT1抑制剂组大鼠脑组织海马区病理损伤减轻,神经功能评分、脑梗死体积百分数、血清丙二醛水平、神经元凋亡率均降低(P均<0.05),血清GSH-Px、SOD水平及海马组织中SIRT1、VEGF蛋白表达水平均升高(P均<0.05);而SIRT1抑制剂组大鼠相应指标变化呈相反趋势(P均<0.05)。结论 替罗非班可能通过激活SIRT1/VEGF信号通路抑制氧化应激和神经元凋亡,进而减轻ACI大鼠的神经元损伤。

    • 头颈动脉夹层药物治疗前后的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特征分析

      2023, 44(6):679-685.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30123

      摘要 (1014) HTML (156) PDF 1.35 M (6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自发性未破裂头颈动脉夹层(CCAD)患者药物治疗前后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特征变化。方法 回顾性连续收集2015年8月至2022年12月于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并在药物治疗前后行HR-MRI检查的30例CCAD患者资料。根据随访时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图像上夹层血管管腔狭窄的改善情况,将患者分为改善组(随访时管腔狭窄程度较基线减轻1个级别及以上的患者)与未改善组(随访时管腔狭窄程度较基线加重1个级别及以上或无变化的患者)。分析改善组与未改善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前后HR-MRI管腔及管壁特征差异。结果 30例CCAD患者共计30处夹层,其中改善组14例(11例完全恢复正常,3例管腔狭窄程度改善)、未改善组16例。改善组患者的年龄小于未改善组[(37.86±9.83)岁vs(56.94±9.86)岁,P=0.001],其余临床特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改善组患者中基线壁内血肿比例高、管腔狭窄程度相对较轻,而未改善组患者的基线管腔狭窄程度较严重,内膜瓣与双腔征、假腔内血栓形成更常见(P均<0.05)。治疗后随访时,改善组患者壁内血肿、管腔狭窄程度均改善,未改善组患者壁内血肿、内膜瓣与双腔征、假腔内血栓形成仍有较多残留(P均<0.05)。两组基线夹层血管壁强化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随访时改善组患者血管壁强化程度较未改善组降低(P<0.001)。结论 HR-MRI可对CCAD药物治疗前后管腔及管壁形态学特征变化进行评估,年龄小、基线管腔狭窄程度相对较轻的患者经药物治疗后夹层恢复好。

    • 未绝经女性冠心病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特点分析

      2023, 44(6):686-690.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20666

      摘要 (955) HTML (772) PDF 1004.04 K (6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未绝经女性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行首次PCI治疗的74例未绝经和109例绝经女性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冠状动脉病变特征及术后1年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术后MAC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未绝经组患者的高血压病患病率、吸烟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甘油三酯水平及总胆固醇水平均低于绝经组[41.9%(31/74) vs 72.5%(79/109)、0 vs 13.8%(15/109)、(2.40±0.86)mmol/L vs (2.71±0.95)mmol/L、(1.40±0.74)mmol/L vs (1.69±0.97)mmol/L、(3.88±1.02)mmol/L vs (4.39±1.05)mmol/L,P均<0.05],而自身免疫病患病率、左心室射血分数均高于绝经组[14.9%(11/74) vs 1.8%(2/109)、(62.4±4.9)% vs (60.0±5.4)%,P均<0.05]。未绝经组患者左前降支和左主干病变的发生率均高于绝经组[83.8%(62/74) vs 67.9%(74/109)、14.9%(11/74)vs 4.6%(5/109),P均<0.05]。未绝经组PCI术后1年内MACE的发生率高于绝经组[12.2%(9/74) vs 3.7%(4/109),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未绝经是女性冠心病患者PCI术后1年内发生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OR=3.635,95% CI 1.075~12.283,P=0.038)。结论 未绝经女性冠心病患者左前降支和左主干受累较多见,且经PCI治疗后1年内MACE的发生率较高。

    • 伏诺拉生对幽门螺杆菌初始感染患者的疗效分析

      2023, 44(6):691-696.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20708

      摘要 (1076) HTML (344) PDF 1.21 M (10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钾离子竞争性酸阻滞剂伏诺拉生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20年 5月至2021年12月在我院接受基于伏诺拉生四联方案治疗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60例(伏诺拉生治疗组),治疗方案为富马酸伏诺拉生片20 mg早晚各1次口服、胶体果胶铋胶囊150 mg 3次/d口服、阿莫西林胶囊1.0 g早晚各 1次口服、克拉霉素片500 mg早晚各1次口服,持续用药2周。采用回顾性配对研究设计,选择同期接受基于质子泵抑制剂兰索拉唑四联方案治疗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60例(兰索拉唑治疗组),治疗方案为兰索拉唑肠溶片 30 mg早晚各1次口服、胶体果胶铋胶囊150 mg 3次/d口服、阿莫西林胶囊1.0 g早晚各1次口服、克拉霉素片 500 mg早晚各1次口服,持续用药2周。统计两组患者幽门螺杆菌根除情况、服药依从性及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和皮疹等)发生情况,纳入所有患者进行意向性分析,排除依从性差及失访患者后进行符合方案分析。结果 120例患者中失访5例,其中兰索拉唑治疗组失访4例,伏诺拉生治疗组失访1例。兰索拉唑治疗组和伏诺拉生治疗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分别为94.6%(53/56)和96.6%(57/5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意向性和符合方案分析,伏诺拉生治疗组患者的幽门螺旋杆菌根除率分别为93.3%(56/60)和98.2%(56/57),高于兰索拉唑治疗组的76.7%(46/60)和86.8%(46/5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伏诺拉生治疗组用药过程中出现食欲减退1例、腹泻1例,兰索拉唑治疗组用药过程中出现恶心2例、腹部不适1例,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33%(2/60) vs 5.00%(3/60),P>0.05]。结论 基于伏诺拉生四联方案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疗效优于基于兰索拉唑四联方案,2种方案的治疗安全性和服药依从性相当。

    • 阳极高精度经颅直流电刺激对反应抑制皮质的影响:静息态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成像证据

      2023, 44(6):697-705.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20371

      摘要 (1077) HTML (213) PDF 2.43 M (8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静息态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成像(fNIRS)探索阳极高精度经颅直流电刺激(HD-tDCS)刺激右侧额下回(rIFG)后反应抑制皮质静息态功能连接和脑网络属性的变化。方法 采用2(刺激类型:rIFG刺激vs假刺激)×2(检测时间:刺激前测vs刺激后测)的两因素混合试验设计。招募48名健康大学生,随机平均分为rIFG刺激组和假刺激组,每组24人。在单次阳极HD-tDCS(1.25 mA,20 min)刺激rIFG前后,使用静息态fNIRS记录7 min的氧合血红蛋白、去氧血红蛋白(HbR)和总血红蛋白(HbT)信号变化,对反应抑制关键皮质rIFG和右侧前辅助运动区(pre-SMA)进行感兴趣区到感兴趣区(ROI2ROI)功能连接、功能连接矩阵和脑网络效率指标分析。结果 基于HbR信号的ROI2ROI功能连接分析显示,与假刺激组相比,rIFG刺激组rIFG与右侧pre-SMA之间的功能连接增强(P<0.05);功能连接矩阵分析显示rIFG刺激组通道2-通道24功能连接较假刺激组增强(P<0.001)。基于HbT信号的图论分析结果显示,rIFG刺激组通道1、5、8、9、12、19、26的节点效率delta值大于假刺激组(校正P均<0.05)。结论 阳极 HD-tDCS刺激rIFG可以使rIFG和右侧pre-SMA之间功能连接增强、反应抑制皮质网络中节点的节点效率增加。

    • 我国独居老年人失能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023, 44(6):706-711.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20916

      摘要 (902) HTML (240) PDF 1007.42 K (8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我国独居老年人的失能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基于2018年中国老年人健康影响因素调查项目的调查结果,纳入1 854名独居老年人的数据,采用Kata量表判断老年人的失能状况。采用χ2检验分析独居老年人失能状况的分布特征,利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独居老年人失能的影响因素。结果 13.86%(257/1 854)的独居老年人出现失能。单因素分析显示,失能的独居老年人和未失能的独居老年人在年龄、BMI、吸烟状况、饮酒状况、规律锻炼情况、自评健康状况和年度体检情况等指标分布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80岁(OR=2.554)、睡眠时长<4.0 h(OR=2.460)是独居老年人失能的危险因素,规律锻炼(OR=0.637)、自评健康较好(OR=0.593)和参加年度体检(OR=0.698)是独居老年人失能的保护因素。结论 独居老年人的失能状况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发生率低于整体老年人的水平。

    •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白念珠菌群体感应分子的含量

      2023, 44(6):712-717.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20678

      摘要 (1053) HTML (229) PDF 1.31 M (9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建立一种简便、可靠和灵敏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HPLC-MS/MS)方法,用于检测白念珠菌分泌的3种群体感应分子(法尼醇、酪醇、3-吲哚乙醇)的含量。方法 样品经乙酸乙酯萃取后,采用Agilent 6470型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仪,通过正离子监测模式,以卡马西平为内标,在Agilent Poroshell 120 EC-C18色谱柱(3.0 mm×100 mm,2.7 μm)上进行色谱分离。采用梯度洗脱,流动相为0.1%甲酸水溶液(A)和乙腈(B),洗脱梯度为0~3 min 20%~40% B、3~4 min 40%~80% B、4~8 min 80% B,流速为0.5 mL/min,进样量为5 µL,柱温为25 ℃,分析时间为8 min,平衡时间为2 min。采用电喷雾离子源、正离子多反应监测模式进行质谱分析。结果 法尼醇、酪醇、3-吲哚乙醇的专属性和线性关系良好(r均>0.999),精密度和准确度均良好(日内、日间精密度均<5%,准确度的绝对值均<10%),平均回收率为90%~115%;3种条件(室温放置4 h、4 ℃自动进样器放置24 h及冻融3次)下的稳定性均符合方法学要求。在浮游型样品中,3种群体感应分子的含量均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而在被膜型样品中,法尼醇和酪醇在被膜成熟阶段含量降低。结论 该UHPLC-MS/MS方法可用于测定白念珠菌分泌的法尼醇、酪醇、3-吲哚乙醇的含量,为真菌群体感应分子的快速、准确检测提供参考。

    • 黄连素-白及多糖-羧甲基壳聚糖复合敷料的设计和药效评价

      2023, 44(6):718-725.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20930

      摘要 (817) HTML (228) PDF 2.19 M (6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制备黄连素-白及多糖-羧甲基壳聚糖复合敷料(BBCCD),并评估其物理性能及药效。方法 采用真空冷冻干燥法制备BBCCD。根据孔隙率、吸水率、透气率筛选最佳处方配比。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所制备的BBCCD的微观结构,抑菌圈法评价其抑菌效果,CCK-8法检测其细胞毒性。将新西兰兔血液样本随机分为医用纱布组、明胶海绵组、BBCCD组,通过体外凝血实验评价BBCCD的凝血效果(n=6)。将72只SD大鼠随机分为医用纱布组、明胶海绵组和BBCCD组,通过大鼠股静脉、肝脏及断尾止血实验分析止血时间(n=8);将54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壳聚糖敷料组和BBCCD组,采用伤口愈合率(n=6)和血清IL-1β、TNF-α、IL-10水平(n=4)测定及创面病理学变化综合评价BBCCD的促愈合效果。结果 BBCCD中5%白及多糖溶液与5%羧甲基壳聚糖溶液的最佳体积比为1∶3。BBCCD为膜性海绵状多孔结构,无明显毒性,可吸收创面渗液而产生强黏附性,黄连素含量为(52.39±0.87)mg/g,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均有抑菌效果。BBCCD组的体外凝血指数、股静脉创伤止血时间、肝脏创伤止血时间、断尾止血时间均优于明胶海绵组和医用纱布组(P均<0.01)。在皮肤创面修复的第3、5、7、14天,BBCCD组大鼠的伤口愈合率均高于壳聚糖敷料组和空白组(P均<0.05)。在皮肤创面修复的第7、14天,与壳聚糖敷料组和空白组相比,BBCCD组大鼠血清IL-10水平均升高,IL-1β、TNF-α水平均降低(P均<0.05)。病理结果显示,BBCCD在伤口愈合的初期可促进新生肉芽组织和毛细血管的生成,减少炎症反应,加速创面愈合。结论 所制备的BBCCD性质稳定,具有良好的抑菌、止血及促创面愈合效果。

    • >综述
    • 慢性腰痛诊断与治疗的研究进展

      2023, 44(6):726-732.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11177

      摘要 (1167) HTML (241) PDF 1.26 M (57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慢性腰痛在人群与个体一生中均有较高的患病率,对患者与社会医疗保健系统造成了重大经济负担,已经成为近年的研究热点。随着研究的深入,慢性腰痛的发病机制与影响因素被陆续发现,诊断与治疗指南被持续更新。然而,因为缺乏明确的病因,慢性腰痛的概念尚不统一,其诊断与治疗也存在争议。本文对慢性腰痛的概念、发病机制与影响因素、诊断与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其临床诊疗与研究提供参考。

    • 胰腺癌腹腔转移诊断方式的研究进展

      2023, 44(6):733-740.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20121

      摘要 (1008) HTML (715) PDF 1010.42 K (7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转移发生较早是胰腺癌预后差的重要因素之一。及早发现腹腔转移能够促使患者尽早接受新辅助治疗和转化治疗,避免了非必要的手术创伤。本文综述了影像学方法、实验室方法及联合多方式综合评估等手段对胰腺癌腹腔转移的诊断效能,简述了CT、MRI、超声、肿瘤标志物及miRNA检测等方式在胰腺癌腹腔转移中的应用,并总结了部分采用多类指标综合评判从而提高转移风险预测能力的相关研究成果,以期为临床诊断方式的选择和应用提供借鉴。

    • 寒冷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现状与机制

      2023, 44(6):741-748.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30140

      摘要 (1376) HTML (280) PDF 1009.45 K (51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心血管疾病给我国医疗卫生系统带来巨大负担,而寒冷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寒冷能导致机体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发生复杂改变,从而影响心脏和血管的功能与结构,最终导致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交感神经兴奋介导的神经-体液通路是冷暴露下机体参与的重要生理过程,免疫失衡、氧化损伤和代谢异常等特异性机制也参与了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发展。采取合适的防治措施有利于降低寒冷导致的心血管疾病风险,保暖防寒、适当的冷适应、合理的膳食疗法及中医药治疗有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冷损伤发生后,合理的院内外救治是挽救患者的关键。明确寒冷诱发心血管疾病的流行病学现状与病理生理机制并提出防治策略,对于缓解我国的医疗卫生压力、保护寒区人群健康及推进极地开发战略具有重大意义。

    • >海洋军事医学
    • 国产穿戴式经皮穴位电刺激手环预防航海晕船反应的效果

      2023, 44(6):749-753.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20635

      摘要 (1547) HTML (171) PDF 1.28 M (9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国产穿戴式经皮穴位电刺激手环在航海晕船反应防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20年 1月至2022年7月76名首次执行航海任务的医护人员为研究对象。受试人员上船后填写成年期晕动症易感性问卷(MSSQ-Adt),计算成人期晕动症易感性指数(MSSQ-R3-Adt指数)。采用可变区组随机化分组方法,试验组和对照组均为38人。启航前半小时,试验组受试人员佩戴国产穿戴式经皮穴位电刺激手环,并开机通电刺激内关穴;对照组人员佩戴手环但不进行电刺激。航渡72 h后,所有受试人员填写改良的晕船症状调查表,并进行晕船反应严重程度评级。结果 试验组受试人员晕船反应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31.6%(12/38)vs 65.8%(25/38),χ2=7.584,P=0.006]。对照组受试人员发生晕船反应的风险是试验组的2.0倍(RR=2.0,95% CI 1.3~3.3)。女性受试人员晕船反应的发生率高于男性受试人员[80.0%(24/30)vs 28.3%(13/46),χ2=17.441,P<0.05]。有晕船反应的受试人员MSSQ-R3-Adt指数高于无晕船反应的受试人员[12.3(7.0,28.0)分vs 4.7(0.0,11.0)分,U=330.0,P<0.05]。结论 国产穿戴式经皮穴位电刺激手环可有效降低航海晕船反应的发生率。

    • >短篇论著
    • 窄带成像技术联合苯胺蓝染色在鼻咽癌内镜诊断中的价值

      2023, 44(6):754-758.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20481

      摘要 (922) HTML (152) PDF 1.18 M (6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窄带成像技术(NBI)联合苯胺蓝染色在鼻咽癌内镜筛查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 2017年10月至2021年10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附属公利医院和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且怀疑有鼻咽部占位性病变的68例患者,使用具有NBI模式的电子鼻咽镜进行鼻咽部检查,取疑似病变表面的渗液进行苯胺蓝染色,并对疑似病变进行病理活检。以病理检查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分别计算白光模式、NBI模式、苯胺蓝染色及NBI联合苯胺蓝染色4种检查手段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度及Kappa系数,并使用χ2检验比较各检查方法的诊断阳性率。结果 NBI与苯胺蓝染色联合诊断鼻咽癌的阳性率高于白光内镜、NBI、苯胺蓝染色单独诊断[97.83%(45/46) vs 56.52%(26/46)、84.78%(39/46)、80.43%(37/4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NBI联合苯胺蓝染色诊断鼻咽癌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度分别为97.83%、86.36%、93.75%、95.00%和94.12%。NBI联合苯胺蓝染色对鼻咽癌的诊断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Kappa系数为0.862)。结论 相较于白光模式及单一NBI模式和苯胺蓝染色,NBI联合苯胺蓝染色对鼻咽癌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 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影像学表现及误诊分析

      2023, 44(6):759-762.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20786

      摘要 (937) HTML (171) PDF 1.88 M (13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总结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HE)的影像学特征,并对误诊病例进行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2月至2021年12月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为肝EHE的11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11例患者均行MRI检查,2例行CT检查。10例表现为肝脏多发占位,1例表现为肝内单发实性占位,共78个病灶。术前误诊7例,其中4例误诊为肝转移瘤,1例误诊为肝内胆管细胞癌,1例误诊为血管瘤,1例误诊为良性病灶。CT检查显示病灶为不均匀低密度;MRI T1加权成像显示病灶为稍低信号,T2加权成像显示病灶为稍高信号,增强后病灶呈环形持续强化(9例)或云絮状渐进性强化(2例)。9例患者T2加权成像病灶出现晕征,5例出现多发结节互相融合,7例见肝包膜皱缩征,7例MRI增强检查门静脉期见棒棒糖征,6例病灶内见血管穿行。结论 肝EHE易误诊,但仍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熟悉肝EHE的影像学特征有助于提高其诊断准确率。

    • 伴抑郁情绪癫痫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023, 44(6):763-767.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20251

      摘要 (823) HTML (884) PDF 1005.33 K (10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伴抑郁情绪癫痫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17年3月至2021年2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门诊及病房治疗的癫痫患者87例为研究对象。采用癫痫患者生活质量量表(QOLIE-31)、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HAMD-17)、患者健康问卷躯体症状群量表(PHQ-15)、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分别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抑郁情况、躯体症状数量和严重程度及焦虑情况。根据HAMD-17得分将患者分为伴抑郁情绪组(>17分,n=34)和对照组(≤17分,n=53;无抑郁和可能伴抑郁患者),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与量表评分。通过Spearman秩相关、Pearson相关、多重线性回归探究伴抑郁情绪癫痫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结果 与对照组患者相比,伴抑郁情绪组患者中女性占比更高,癫痫发作频率更高,担忧癫痫发作的时间更长,治疗满意度更低,PHQ-15、HAMA得分均较高,QOLIE-31总分及癫痫发作担忧、情绪健康、精力/疲惫、综合生活质量维度得分均较低(P均<0.05)。相关分析显示,伴抑郁情绪癫痫患者的生活质量与抑郁情绪严重程度、焦虑严重程度、躯体症状数量和严重程度呈负相关(P均<0.01);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抑郁严重程度、躯体症状数量和严重程度对伴抑郁情绪癫痫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影响,可解释生活质量总变异的65.4%(调整后R2=0.654,P<0.01)。结论 伴抑郁情绪癫痫患者的抑郁情绪严重程度、躯体症状数量和严重程度是其生活质量受损的重要因素,对其进行有效干预或可改善此类患者的生活质量。

    • >短篇报道
    • 微波消融治疗右肾上腺转移瘤11例临床经验

      2023, 44(6):768-772.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20545

      摘要 (851) HTML (114) PDF 1.67 M (8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重要通知
友情提醒: 近日发现论文正式见刊或网络首发后,有人冒充我刊编辑部名义给作者发邮件,要求添加微信,此系诈骗行为!可致电编辑部核实:021-81870792。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编辑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