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第44卷第7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目录
    • 目录

      2023, 44(7):0-0.

      摘要 (1143) HTML (0) PDF 375.75 K (21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中青年学者论坛
    • 我国全科医学发展的现状与挑战

      2023, 44(7):773-777.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20737

      摘要 (1932) HTML (125) PDF 1.11 M (76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培养大批合格全科医师、推进分级诊疗制度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关键举措。我国全科医学历经30余年的发展,在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体系建立、服务模式探索、科学研究开展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但由于起步晚、基础差,目前仍面临全科医学人才数量与质量有待提升、师资队伍与培养模式有待优化、分级诊疗制度落实不到位、科研项目申请渠道不畅通、职业吸引力低下等挑战。建议多措并举,提高全科医师培养质量和人才数量,以正确的舆论引导大众转换就医观念,增设全科医学科研专项、拓宽科研通道,改革激励与晋升机制、增强职业吸引力,促进全科医学持续发展。

    • >专题报道:单细胞测序技术及其应用(Ⅰ)
    • 缺血性脑卒中后小鼠脑组织中星形胶质细胞的异质性分析

      2023, 44(7):778-784.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30192

      摘要 (1681) HTML (671) PDF 2.66 M (15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基于单细胞测序技术对缺血性脑卒中(IS)后脑组织中星形胶质细胞的动态变化进行研究,以更好地理解星形胶质细胞在IS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利用基因表达汇编(GEO)数据库下载IS小鼠脑组织测序数据(GSE227651),采用典型关联分析(CCA)法进行数据整合,通过t-分布随机近邻嵌入(tSNE)聚类降维分析获取不同的细胞亚群,使用SingleR包对不同细胞亚群进行注释;进一步通过tSNE聚类降维分析获取不同的星形胶质细胞亚群,并对不同星形胶质细胞亚群的数量改变和功能状态进行分析;利用Monocle包对不同星形胶质细胞亚群所处的发育阶段进行分析;利用CellChat包对星形胶质细胞与其他细胞亚群之间的配体-受体相互作用情况进行动态分析。结果 下载获得GSE227651测序数据,整合聚类分析后将小鼠脑组织细胞聚类为19个细胞亚群,注释为16种不同的细胞类型。进一步对星形胶质细胞进行聚类分析,分为6个星形胶质细胞亚群,其中亚群0和亚群3在IS后第1天的数目占比相较于健侧对照降低,在IS后第3和第7天的占比逐渐升高;而亚群2和亚群5在IS后第1天的数目占比相较于健侧对照升高,在IS后第3和第7天的占比逐渐降低;亚群1和亚群4在IS后不同时间点的变化不大。根据功能分析将星形胶质细胞亚群2和亚群5定义为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亚群0和亚群3定义为修复性星形胶质细胞,亚群1和亚群4定义为静息性星形胶质细胞。根据拟时序分析结果进一步将星形胶质细胞亚群2定义为急性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亚群0定义为缺血损伤后修复性星形胶质细胞。细胞配体-受体相互作用分析显示,星形胶质细胞与星形胶质细胞、B细胞、自然杀伤(NK)细胞、内皮细胞、巨噬细胞、上皮细胞和神经元的配体-受体作用关系随时间动态改变,在IS后第1天主要通过与NK细胞建立联系介导炎症反应,而在IS后第3天开始通过与内皮细胞和神经元联系介导神经血管功能的恢复。结论 星形胶质细胞的功能状态在IS后随时间动态改变,在IS后的早期可能主要通过急性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介导损伤后的急性炎症反应,而从IS后第3天开始可能主要通过缺血损伤后修复性星形胶质细胞参与损伤后脑组织的功能重建。

    • 基于单细胞测序数据揭示铁死亡相关差异基因白细胞介素33在肝细胞癌发育早期阶段内皮细胞中的作用

      2023, 44(7):785-791.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30148

      摘要 (1802) HTML (557) PDF 2.25 M (9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基于单细胞测序数据对肝细胞癌(HCC)铁死亡相关预后基因的表达状态进行分析,为HCC的精准治疗提供有效靶点。方法 利用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和铁死亡相关基因数据库获取HCC患者和正常组织样本的铁死亡相关差异基因,采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回归分析构建风险预后评估模型;利用单细胞测序数据,通过t-分布随机近邻嵌入(tSNE)聚类降维和Monocle包对预后风险基因在不同发育阶段细胞中的表达情况进行分析,并进一步通过CellChat包对预后风险基因在HCC细胞间的相互作用进行分析。结果 共发现25个铁死亡相关差异基因与HCC患者的预后相关。筛选出含5'-核苷酸酶结构域2(NT5DC2)、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微管解聚蛋白1(STMN1)和白细胞介素(IL)33(IL-33)4个基因作为HCC预后基因。其中NT5DC2主要在上皮细胞和内皮细胞中表达,IL-33主要在内皮细胞中表达,G6PDSTMN1在细胞中广泛表达;IL-33主要在发育早期阶段的内皮细胞中表达,NT5DC2G6PDSTMN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均有表达;此外IL-33只在发育早期阶段的内皮细胞中与受体存在广泛交互。结论 IL-33作为良性预后基因,在HCC患者发育早期阶段的内皮细胞中特异性表达并发挥作用,提示维持血管内皮细胞的这种原始状态或促进IL-33介导的原始状态内皮细胞铁死亡可能是有效的HCC治疗靶点。

    • 单细胞测序在干细胞生物学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2023, 44(7):792-799.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30240

      摘要 (1653) HTML (551) PDF 1.08 M (26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细胞间的变异或异质性是干细胞群的基本和内在特征。传统的组学分析在混合细胞群体上进行,导致这些差异被掩盖。近年来,单细胞基因组、表观基因组、转录组测序等技术发展迅速,为全面解析细胞异质性和识别不同表型细胞类型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这些方法应用于不同类型的干细胞,包括多能干细胞和组织特异性干细胞,取得了令人兴奋的新发现。本文综述了单细胞组学测序技术的最新进展,并对单细胞组学测序的方法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 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及其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2023, 44(7):800-807.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30182

      摘要 (1701) HTML (682) PDF 953.28 K (29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是指对单个细胞的全部RNA进行逆转录、扩增和测序后再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的技术,近年来发展迅猛。该技术能在单细胞水平诠释细胞的异质性,已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各领域尤其是肿瘤等疾病的研究。本文主要介绍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的流程和技术发展,同时分析总结其在肿瘤异质性、肿瘤转移、肿瘤微环境和抗肿瘤药物研发等方面的应用进展。

    • 单细胞转录组测序联合空间转录组测序在纤维化疾病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2023, 44(7):808-815.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30181

      摘要 (1578) HTML (641) PDF 961.32 K (15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单细胞转录组测序联合空间转录组测序可解析组织内每一个细胞的转录组表达谱和空间位置信息,有助于探究细胞的基因表达水平和组织的三维重建,解读细胞异质性,理解细胞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对于深入探讨疾病发生和发展的细胞与分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纤维化疾病累及全身多个器官,病程极为复杂,缺乏有效的抗纤维化治疗方法,因此仍需加强对此类疾病的全面认识。近年来,单细胞转录组测序联合空间转录组测序已应用于纤维化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研究中,取得了较多进展。本文简要介绍单细胞转录组测序联合空间转录组测序技术,并对其在纤维化疾病研究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 >论著
    • 血清过敏原在住院哮喘患儿中的分布特征及临床意义

      2023, 44(7):816-821.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20184

      摘要 (1315) HTML (62) PDF 1.11 M (9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住院哮喘患儿的血清过敏原分布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21年2月我院儿科收治的有喘息症状且完成过敏原检测的患儿355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儿过敏原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sIgE)检出情况及血清总免疫球蛋白E(T-IgE)水平。根据诊断将患儿分为哮喘组(109例)和非哮喘组(246例),比较两组的过敏原分布差异及血清T-IgE水平。结果 355例患儿中,40.6%(144例)的患儿过敏原检测呈阳性。其中吸入性过敏原检出阳性率排名前3位的依次为尘螨(82.6%,119/144)、屋尘(10.4%,15/144)、猫毛(10.4%,15/144),食物性过敏原检出阳性率排名前3位的依次是鸡蛋白(12.5%,18/144)、鳕鱼/龙虾/扇贝(10.4%,15/144)、牛奶(10.4%,15/144)。哮喘组患儿的年龄大于非哮喘组[(8.8±2.9)岁vs(2.4±1.4)岁],过敏原sIgE阳性率高于非哮喘组[71.6%(78/109)vs 26.8%(66/246)],吸入性过敏原阳性率高于非哮喘组[54.1%(59/109) vs 16.3%(40/246)],多重致敏率高于非哮喘组[26.6%(29/109)vs 10.2%(25/246)],血清T-IgE水平高于非哮喘组[344.0(108.0,920.0)IU/mL vs 79.6(26.2,280.5)IU/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儿童哮喘免疫病理以IgE增高为主。哮喘患儿与非哮喘患儿过敏原阳性率及分布模式存在差异,哮喘患儿过敏原阳性率更高,吸入性过敏原、多重致敏者更多,T-IgE水平更高。

    • 深度学习在儿童心脏超声标准切面自动智能识别中的应用

      2023, 44(7):822-829.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20936

      摘要 (2161) HTML (923) PDF 2.38 M (13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深度学习在儿童心脏超声标准切面自动识别中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方法 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心脏超声诊断中心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数据库中,选取2022年9-10月行心脏超声检查儿童的4 035张心脏超声图像,按照6∶2∶2的比例将图像随机分为训练集(2 421张)、验证集(807张)、测试集(807张)。通过改进密集连接网络(DenseNet)开发了一个轻量、高效的深度学习模型,实现对15个儿童心脏超声标准切面的自动识别,并与DenseNet121、InceptionV3、MobileNetV3 3种常用的深度学习模型进行比较。以人工手动标注结果为金标准,采用准确度、精确率、特异度、召回率和F1指数评价深度学习模型的识别性能。使用参数量、模型大小和浮点运算数3个指标评估模型的识别效率。采用混淆矩阵展示模型的识别结果,并通过热力图反映模型对图像特征的关注度。结果 DenseNet121、InceptionV3、MobileNetV3模型和所提出的深度学习模型识别15个儿童心脏超声标准切面和非标准切面的平均F1指数分别为94.59%、95.13%、92.41%、94.73%,参数量分别为7.0×106、24.4×106、4.2×106、1.8×106,模型大小分别为13.941、48.777、8.445、3.588 MB,浮点运算数分别为11.16×109、12.89×109、0.86×109、3.05×109。从混淆矩阵和热力图可以看出,所提出的模型对15个儿童心脏超声标准切面和非标准切面的识别率高于DenseNet121、InceptionV3、MobileNetV3模型,且能够关注到超声切面中的关键特征区域。结论 所提出的深度学习模型可准确地识别儿童心脏超声标准切面,且模型的参数量较少,运行效率较高。

    • 基于索拉非尼敏感性基因的肝细胞癌预后模型的构建及临床意义

      2023, 44(7):830-838.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30337

      摘要 (1655) HTML (678) PDF 2.15 M (13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基于生物信息学方法构建并验证肝细胞癌(HCC)对索拉非尼敏感性相关基因的预后模型,探究该模型对HCC患者预后和索拉非尼敏感性的预测能力。方法 对基因表达汇编数据库GSE109211数据集、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LIHC队列、国际肿瘤基因组协作组(ICGC)数据库LIRI队列进行差异基因分析,通过交集筛选出HCC索拉非尼敏感性相关基因,进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利用单因素Cox回归与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回归构建预后模型,依据风险评分中位值将患者分为高、低风险组。通过Kaplan-Meier法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进行生存分析。通过癌症药物敏感性基因组学(GDSC)数据库分析索拉非尼的IC50并探索其与风险评分的关系。结果 筛选出365个HCC索拉非尼敏感性相关基因,KEGG富集分析显示存在与药物代谢相关的信号通路。通过单因素Cox回归分析获得221个与HCC预后相关的基因,通过LASSO回归构建了一个包括含TCP1伴侣蛋白亚单位3(CCT3)、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甲酰转移酶环脱氨酶(FTCD)、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驱动蛋白家族成员20A(KIF20A)、磷脂酰肌醇聚糖锚定生物合成U类基因(PIGU)、分泌型磷蛋白1(SPP1)7个关键基因的预后风险评分模型:风险评分= CCT3×0.032+EPO×0.055+FTCD×(-0.026)+G6PD×0.083+KIF20A×0.039+PIGU×0.144+SPP1×0.009。验证结果显示高风险组生存时间短于低风险组(P<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风险评分是独立预后因素。高风险组的索拉非尼IC50比低风险组低,提示高风险组对索拉非尼的治疗可能更敏感。结论 基于索拉非尼敏感性相关基因构建的HCC预后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 >技术方法
    • 可抛弃便携式支气管镜消毒方法及消毒效果评价

      2023, 44(7):839-845.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20892

      摘要 (1251) HTML (51) PDF 1.17 M (11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选择适合可抛弃便携式支气管镜的高水平消毒方法,探索三磷酸腺苷(ATP)生物荧光检测技术在消毒效果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10根全新的可抛弃便携式支气管镜随机分为对照组(n=1)及次氯酸组(n=3)、过氧乙酸组(n=3)、低温等离子组(n=3)3个实验组。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将各实验组支气管镜模拟临床吸痰操作后进行预处理并采用非完全浸泡方式洗消,次氯酸组、过氧乙酸组及低温等离子组分别采用次氯酸浸泡法、过氧乙酸浸泡法及低温等离子灭菌法进行消毒,消毒时间分别为3、5、45 min。应用ATP生物荧光检测技术和细菌培养法评价消毒效果。结果 ATP生物荧光检测显示,次氯酸组、过氧乙酸组5轮次消毒后支气管镜管腔采样液的相对发光单位(RLU)值为16~179,均<200,两组的消毒合格率均为100%;低温等离子组2轮次消毒后支气管镜管腔采样液的RLU值为675~4 532,均>200,消毒合格率为0。细菌培养法检测结果显示,次氯酸组、过氧乙酸组支气管镜5轮次消毒后管腔采样液的菌落计数为0~6 cfu/件,消毒合格率为100%;低温等离子组支气管镜2轮次消毒后管腔采样液的菌落计数均>20 cfu/件,消毒合格率为0。与对照组相比,所有实验组每轮次消毒后支气管镜的图像质量、插入部远端弯曲度、负压吸引力均未见明显差异。结论 将可抛弃便携式支气管镜预处理后,使用次氯酸浸泡消毒法及过氧乙酸浸泡消毒法均能达到高水平消毒的目的,且不影响支气管镜的使用性能。ATP生物荧光检测技术与细菌培养法检测结果一致性高,可快速评判可抛弃便携式支气管镜的消毒效果。

    • >综述
    • 经皮镇痛剂在军事训练伤疼痛治疗中应用现状及展望

      2023, 44(7):846-852.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10901

      摘要 (1706) HTML (120) PDF 1.08 M (15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军事训练伤在我军呈现高发趋势,其带来的急性、慢性疼痛对战斗力产生明显影响,而经皮镇痛剂由于其使用便捷、起效快、可控性高、不良反应少等特点,在军事训练伤疼痛治疗中具有特殊优势和潜在应用价值。本文从临床常用的阿片类镇痛剂、非甾体抗炎药、局部麻醉剂和瞬时受体电位草酸亚型1通道激活剂的角度,对经皮镇痛剂在军事训练伤疼痛中的应用进行综述和展望,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

    • 5G便携式远程超声的应用进展

      2023, 44(7):853-858.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11043

      摘要 (1456) HTML (994) PDF 1.72 M (24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超声仪器性能的改进,便携化、智能化的超声设备在临床诸多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远程技术的实现使超声诊疗工作摆脱了空间位置的束缚,应用场景的外延得以拓展。本文通过总结便携式远程超声在临床疾病诊断、急危重症抢救、围手术期辅助、军事卫勤保障、学员带教等方面的应用现状,充分体现其“小身材、大功能”的独特优势,并结合目前5G技术高速率、低延迟的特点,对其应用拓展进行展望。

    • >海洋军事医学
    • 水面舰艇艇员睡眠与幸福感的关系:链式中介模型

      2023, 44(7):859-862.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30083

      摘要 (1459) HTML (154) PDF 1.07 M (8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海军水面舰艇艇员睡眠、应对倾向、焦虑和幸福感的关系,阐明睡眠影响幸福感的心理机制。方法 采取随机抽样法抽取水面舰艇艇员295人进行问卷调查,采用阿森斯失眠量表、广泛性焦虑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和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进行问卷调查。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中介效应检验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共收回有效问卷288份,有效回收率为97.63%。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水面舰艇艇员睡眠与应对倾向、睡眠与幸福感、应对倾向与焦虑、焦虑与幸福感均呈负相关(P均<0.01),睡眠与焦虑、应对倾向与幸福感均呈正相关(P均<0.01)。链式中介效应分析显示,睡眠既可以通过应对倾向、焦虑的单独部分中介作用,也能通过应对倾向、焦虑的部分链式中介作用影响水面舰艇艇员的幸福感。结论 应对倾向、焦虑在海军水面舰艇艇员睡眠与幸福感之间起部分链式中介作用。

    • >短篇论著
    • 某岛礁驻礁人员睡眠质量与中医体质的关系

      2023, 44(7):863-867.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20677

      摘要 (1640) HTML (72) PDF 1.07 M (10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某岛礁驻礁人员睡眠状况与中医体质的关系。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法,使用自编人口学问卷、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中医体质量表对某岛礁驻礁人员进行调查,获得722份合格问卷。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睡眠状况与累计驻礁时间的关系;采用Pearson χ2检验比较失眠驻礁人员与非失眠驻礁人员的中医体质分布情况;采用二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失眠的中医体质。结果 在722名驻礁人员中,无失眠者308人(42.7%),失眠患者414人(57.3%)。失眠与非失眠驻礁人员的中医体质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失眠驻礁人员中平和质较少,另外8种偏颇体质均较多,其中占比较高的3种依次为气郁质(89.6%,138/154)、血瘀质(88.7%,149/168)、痰湿质(86.0%,160/186)。二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平和质(β= -0.647,OR=0.524,P=0.036)是驻礁人员失眠的保护因素,气虚质(β=0.654,OR=1.906,P=0.032)、湿热质(β=0.607,OR=1.834,P=0.042)、气郁质(β=0.705,OR=2.025,P=0.049)是失眠的危险因素。结论 驻礁人员的睡眠质量与中医体质类型有关,其中平和质是失眠的保护因素,气虚质、湿热质、气郁质是失眠的危险因素。

    • 基于钙化识别的深度学习模型对乳腺导管原位癌的诊断价值

      2023, 44(7):868-873.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20231

      摘要 (1432) HTML (508) PDF 1.01 M (10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钙化特征参数的深度学习模型对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2年12月经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或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乳腺钼靶X线检查发现钙化的患者资料,根据病理诊断结果将患者分为良性病变组569例、DCIS组263例。采用深度学习建立钙化特征检测和分类模型,筛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特征参数,并采用ROC曲线分析各特征参数及深度学习模型、传统机器学习模型对DCIS的诊断效能。结果 20个特征参数中线样分支状钙化数、细颗粒状钙化数、段样分布率、簇状分布率、种群密度等5个参数在良性病变组与DCIS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DCIS组数值较高(P均<0.05)。线样分支状钙化数、细颗粒状钙化数、段样分布率、簇状分布率、种群密度识别DCIS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是0.762、0.732、0.725、0.757、0.810,灵敏度分别为81.2%、85.9%、80.1%、87.8%、86.4%,特异度分别是76.0%、71.6%、70.3%、73.4%、63.7%。通过这5个特征参数组合建立的深度学习模型识别DCIS的AUC值、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823、89.3%、77.3%,高于独立特征参数和传统机器学习模型支持向量机、K-邻近算法、线性判别分析、logistic回归模型(AUC分别为0.771、0.801、0.765、0.734,灵敏度分别为79.7%、80.9%、77.8%、74.4%,特异度分别为57.8%、62.9%、56.6%、47.9%)。结论 筛选诊断价值较高的钙化特征并建立深度学习模型有助于提高乳腺X线片上DCIS的诊断识别水平。

    • 预置心包包裹法在A型主动脉夹层全弓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

      2023, 44(7):874-878.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20416

      摘要 (1473) HTML (46) PDF 1.57 M (8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预置心包包裹法在A型主动脉夹层(AAD)全弓置换术中的止血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21年1月至11月诊断为AAD并采用预置心包包裹法行主动脉全弓置换术的35例患者资料,以同期采用传统方法行全弓置换的35例AAD患者为对照。观察两组患者的术中情况(主动脉根部处理方式、心脏停搏时间、体外循环时间、手术时间、术中红细胞使用量)、术后早期凝血功能(术后1 d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浓度、K时间、最大血块强度)及术后恢复情况(术后24 h引流量、再次开胸止血情况、机械通气时间、血液净化治疗情况、入住ICU时间)。结果 两组间主动脉根部处理方式、心脏停搏时间、再次开胸止血、机械通气时间、血液净化治疗、入住ICU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预置包裹组的体外循环时间、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红细胞使用量少于对照组(P均<0.05)。预置包裹组的术后1 d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浓度、最大血块强度高于对照组,凝血酶原时间及K时间短于对照组(P均<0.05)。预置包裹组术后24 h引流量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AAD全弓置换术预置心包包裹法能减少手术时间、降低围手术期出血量、保护患者凝血功能,有助于患者术后恢复,可以作为临床止血方法。

    • 跨关节钢板联合克氏针弹性固定治疗Myerson B型Lisfranc损伤

      2023, 44(7):879-883.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30060

      摘要 (1371) HTML (90) PDF 2.67 M (8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跨关节钢板联合克氏针弹性固定治疗Myerson B型Lisfranc损伤的疗效。方法 收集2018年6月至2020年12月在上海市宝山区罗店医院骨科和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创伤骨科接受手术治疗的16例Lisfranc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女6例,年龄为(44.5±12.1)岁(25~65岁),左足损伤9例、右足损伤7例,从受伤到手术的时间为(7.5±1.7)d(5~11 d),Myerson分型均为B型。患者术中采用跨关节钢板固定第二跗跖关节,修复跗跖背侧韧带,并使用克氏针弹性固定内、外侧柱。术后观察切口愈合情况,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踝-后足功能量表(AOFAS-AHS)和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估功能疗效和疼痛情况。结果 16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7.2±2.2)个月(12~20个月);手术切口均为Ⅰ期愈合,未发生手术切口感染、皮肤软组织坏死、骨筋膜室综合征、腓深神经损伤、下肢深静脉血栓、克氏针松动、内固定失效、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患足AOFAS-AHS评分为(86.3±3.4)分(70~95分),其中优10例、良4例、中2例,优良率为87.5%(14/16);VAS评分为(1.7±0.9)分(1~4分)。结论 对于Myerson B型Lisfranc损伤患者,采用跨关节钢板坚强固定第二跗跖关节、修复跗跖背侧韧带联合克氏针弹性固定内、外侧柱治疗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 >病例报告
    • 以低促性腺激素性性腺功能减退为首发表现的遗传性血色病1例报告

      2023, 44(7):884-886.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10057

      摘要 (1142) HTML (61) PDF 1.43 M (9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二代测序诊断白血病合并重症肺炎患儿1例报告

      2023, 44(7):887-888.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10862

      摘要 (1289) HTML (68) PDF 894.50 K (8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重要通知
友情提醒: 近日发现论文正式见刊或网络首发后,有人冒充我刊编辑部名义给作者发邮件,要求添加微信,此系诈骗行为!可致电编辑部核实:021-81870792。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编辑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