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44(8):889-896.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20819
摘要:生物钟是将个体生理节律与外部时间联系起来的重要机制,能预测并响应时间变化,决定睡眠-觉醒周期,参与调节摄食、体内激素平衡等多种生理行为的昼夜节律。哺乳动物体内中枢生物钟能够调节肠道、肝脏、胰腺等外周生物钟,维持各器官稳态并同步运行,并能通过调控进食和睡眠等诱导肠道微生物结构、数量和定植行为的昼夜改变。肠道微生物是肠道微生态的核心部分,能够对包括大脑在内的多器官、多系统发挥调节作用,并被证明是宿主生物钟分子节律性表达和多种昼夜节律活动的驱动因素。研究已经部分揭示了哺乳动物肠道微生态和生物钟之间的关联,以及它们对疾病的影响,但仍需进一步探究它们在不同疾病背景下相互作用的具体机制。本文综述了目前有关哺乳动物生物钟与肠道微生态间的双向调控关系及可能机制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疾病治疗提供新的干预措施和治疗靶点。
张萍,陈蕾,袁绘,罗淑丹,郑静,胡欢欢,吴涛,邓本强,张永巍,刘建民
2023, 44(8):897-903.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30072
摘要:目的 探讨有效再灌注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机械取栓术后90 d发生卒中后抑郁(PSD)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血管病中心有效再灌注的AIS患者的临床资料,有效再灌注定义为机械取栓治疗血管成功再通(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2b)且90 d功能预后良好(改良Rankin量表评分≤3分)。收集患者入院时基线资料,包括入院时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LMR)等炎症指标和机械取栓治疗相关资料,并采用9条目患者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9)评估患者的抑郁情绪。将患者分为PSD组(PHQ-9评分≥10分)和无PSD组(PHQ-9评分<10分),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特征的差异。采用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PSD的独立影响因素,采用ROC曲线分析LMR及多因素联合预测PSD的价值。结果 共纳入206例有效再灌注的AIS患者,其中PSD组68例(33.01%)、无PSD组138例(66.99%)。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0.946,P=0.011)、术前Alberta脑卒中计划早期计算机断层扫描评分(OR=0.707,P=0.008)、入院时白细胞计数(OR=0.729,P=0.006)和入院时LMR(OR=0.596,P=0.003)是有效再灌注的AIS患者机械取栓术后90 d发生PSD的独立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上述4项因素联合预测PSD的AUC值为0.795;LMR单独预测PSD的AUC值为0.711,最佳临界值是2.96,灵敏度为71.0%,特异度为64.7%。LMR≤2.96(86例)和LMR>2.96(120例)的患者取栓术后90 d的PSD发生率分别为51.16%(44/86)和20.00%(24/1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00,P<0.001)。结论 机械取栓术后获得有效再灌注的AIS患者约1/3会发生PSD。年轻、发病时缺血范围大和入院时LMR与白细胞计数低是PS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2023, 44(8):904-910.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30165
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发生认知障碍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22年8月至12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血管病中心收治的AIS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分为认知功能正常组(59例)和认知障碍组(41例)。采集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检查结果及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9条目患者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9)、Lubben社会网络量表(LSNS-6)、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孤独量表第3版(UCLA-3)评估资料。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AIS患者发生认知障碍的危险因素。结果 与认知功能正常组相比,认知障碍组患者年龄较大(P=0.012),受教育年限较低(P=0.045),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比例较高(P=0.026),MMSE评分 (P<0.001)、MoCA评分(P<0.001)和LSNS-6评分(P=0.012)较低,PHQ-9评分(P<0.001)和UCLA-3评分较高(P=0.002)。两组患者的牛津郡社区卒中规划(OCSP)临床表现分型(P=0.0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70,95% CI 1.020~1.123,P=0.005)和完全前循环梗死(OR=55.633,95% CI 2.041~1 516.526,P=0.017)是AIS患者发生认知障碍的危险因素。结论 年龄和完全前循环梗死是AIS患者发生认知障碍的危险因素。
李凡凡,于龙娟,孔祥静,胡欢欢,郑静,李冬梅,张萍,吴雄枫,李娟
2023, 44(8):911-917.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30047
摘要:目的 探讨认知储备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认知障碍的预测作用。方法 于2021年11月至2022年10月,采取便利抽样法选择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血管病中心和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空军医院卒中中心收治的291例AIS患者作为调查对象。使用认知储备指数问卷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分别评估患者的认知储备和认知功能。一般资料调查通过患者的住院病历或神经科医师的床旁评估获得。采用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认知储备对AIS患者认知障碍的预测作用。结果 291例AIS患者的年龄为(65.9±10.4)岁,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为5(2,10)分,认知储备总分为(97±16)分,认知功能总分为23(17,27)分,发生认知障碍的患者有218例(74.9%)。在校正了年龄、户口类型、入院时NIHSS评分、糖尿病、大血管狭窄度和抑郁情绪后,认知储备是卒中后认知障碍的保护因素,高认知储备水平的AIS患者发生认知障碍的可能性是低认知储备水平患者的0.156倍(95% CI 0.045~0.538,P=0.003),中等认知储备水平的AIS患者发生认知障碍的可能性是低认知储备水平患者的0.272倍(95% CI 0.113~0.654,P=0.004)。结论 较高水平的认知储备是AIS患者认知障碍的保护因素,提高认知储备水平有望成为脑卒中患者早期认知干预的潜在策略之一。
2023, 44(8):918-924.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30126
摘要:目的 探讨慢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及其主要家庭照顾者的家庭功能对患者抑郁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20年4月至12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空军医院卒中中心住院治疗并在出院后6个月接受随访的124对慢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及其主要家庭照顾者。通过自编人口社会学资料调查表、疾病相关资料调查表分别收集患者及其主要家庭照顾者的人口社会学资料和患者的疾病相关资料,使用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D)测量患者及其主要家庭照顾者的家庭功能,使用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S-D)测量患者的抑郁症状,使用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测量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采用χ2检验分析患者与主要家庭照顾者之间家庭功能的差异,并分别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两者的家庭功能与患者抑郁和生活质量的关系。结果 124例慢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男75例(60.5%)、女49例(39.5%),年龄为(65.5±8.9)岁。患者的FAD总分为(136.6±19.7)分,主要家庭照顾者的FAD总分为(137.4±21.3)分。患者的CES-D得分为(14.2±10.6)分,其中54例(43.5%)存在抑郁症状;SS-QOL评分为(191.3±46.3)分,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在FAD的问题解决、角色、情感反应、情感介入、行为控制和总体功能6个维度中,患者与主要家庭照顾者报告的功能不良率[31.5%(39/124)vs 32.3%(40/124)、43.5%(54/124)vs 47.6%(59/124)、60.5%(75/124)vs 46.8%(58/124)、76.6%(95/124)vs 71.0%(88/124)、91.1%(113/124)vs 93.5%(116/124)、65.3%(81/124)vs 62.9%(78/1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显示,主要家庭照顾者报告的角色功能与患者的抑郁症状(OR=3.152,95% CI 1.142~8.702,P=0.027)和生活质量(b=-20.642,P=0.029)有关。结论 主要家庭照顾者角色功能不良会增加慢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抑郁症状的发生风险,同时降低其生活质量。
2023, 44(8):925-931.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30022
摘要:目的 探讨甘露糖暴露对载脂蛋白(Apo)E缺陷小鼠高脂血症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10只6周龄雄性ApoE基因缺陷小鼠采用高脂高胆固醇纯化饲料建立小鼠高脂血症模型,并分为对照组和甘露糖干预组,每组5只。对照组饲喂普通饮用水,甘露糖干预组饲喂含2%(质量体积分数)甘露糖的饮用水,持续4周。利用试剂盒检测小鼠血浆总胆固醇及甘油三酯水平,采用快速蛋白液相色谱法分离小鼠血浆脂蛋白并检测Apo和胆固醇水平,采用qPCR和蛋白质印迹法分别检测小鼠肝脏和肠道组织中脂蛋白代谢相关基因的mRNA和蛋白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甘露糖干预组小鼠的血浆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水平升高(P<0.05,P<0.01),同时伴有极低密度脂蛋白中胆固醇和ApoB100蛋白水平显著升高、高密度脂蛋白中ApoA1和ApoA4水平降低。甘露糖干预组小鼠肝脏和肠道中ApoA1蛋白表达较对照组下调,而ApoA4蛋白表达下调仅见于肠道。结论 甘露糖暴露可影响ApoE基因缺陷小鼠的脂蛋白代谢,加重高脂血症。
2023, 44(8):932-937.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20228
摘要:目的 研究32%氧-68%氮混合气不同方式暴露后快速减压出水对大鼠肺功能、血气指标和炎症指标的影响。方法 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6只):正常对照组;实验1组,于40 m深度下呼吸32%氧-68%氮混合气4 h后快速减压出舱,出舱后即刻、3 h和24 h时检测肺功能;实验2组,高气压暴露方案与实验1组相同,出舱后即刻处死,取血进行血气分析,并检测炎症指标IL-1β、TNF-α、TGF-β和氧化应激指标4-羟基壬烯醛(4-HNE);实验3组,高气压暴露方案与实验1组相同,出舱后常压下呼吸100%纯氧30 min,检测肺功能后处死,取血进行血气分析及检测炎症指标和氧化应激指标;实验4组,于7 m深度下呼吸100%纯氧30 min,再于15 m深度下呼吸32%氧-68%氮混合气3 h,然后加压至40 m深度呼吸相同混合气10 min后快速减压,出舱后检测肺功能,处死后取血进行血气分析,并检测炎症指标和氧化应激指标。采用全身体积描记系统检测大鼠的肺功能,采用血气分析仪进行血气指标分析,采用试剂盒检测大鼠血液炎症指标和氧化应激指标。结果 高气压暴露后快速减压,大鼠呼吸频率增加,吸气和呼气时间缩短,最大吸气和呼气流速增加,每分钟通气量增加。出水后吸氧能改善上述呼吸功能变化,但仍存在一定的呼气阻力增加。入水后浅深度吸氧,逐步增加潜水深度,快速减压仍能导致一定程度肺损伤,主要表现为呼气和吸气阻力增加。结论 采用半闭式潜水装具潜水时,初始阶段浅深度呼吸纯氧或快速出水后常压呼吸纯氧对快速减压导致的肺不良影响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但作用有限。
2023, 44(8):938-944.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30020
摘要:目的 提出一种腰椎退变性疾病(LDD)的神经功能分型,并初步探索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12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LDD患者163例,根据相应诊断标准分别将其分为神经根型(50例)、脊髓马尾型(42例)、混合型(38例)、马尾综合征型(7例)和局灶型(26例)。所有患者均采用改良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统计分析手术临床效果和术后并发症。结果 术后随访时间为(19.92±4.95)个月。根据Nakai评定标淮,优68例(41.72%)、良82例(50.31%)、可8例(4.91%)、差5例(3.07%),优良率为92.02%(150/163)。马尾综合征类型的LDD患者中手术效果差的患者比例高于其他各类型LD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余各类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根据病史及影像学资料,术前判断LDD的神经功能分型,有助于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并取得理想的疗效。
2023, 44(8):945-951.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30030
摘要:目的 评估血浆外泌体液泡蛋白分选蛋白37C(VPS37C)联合血清肿瘤标志物糖类抗原125(CA125)及碱性磷酸酶(ALP)检测在区分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与非转移性结直肠癌(nmCRC)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20年12月至2022年9月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就诊、经病理学及影像学明确诊断为结直肠癌的患者85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nmCRC患者46例、mCRC患者39例。另选取17例同期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志愿者作为健康对照。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和蛋白质印迹法分析鉴定血浆中分离的外泌体。检测循环血浆外泌体VPS37C和血清CA125、ALP的表达水平,绘制ROC曲线分析这3个指标单独及联合检测对mCRC的临床诊断效能。结果 血浆外泌体VPS37C、血清CA125、血清ALP在mCRC患者中均升高(P<0.05,P<0.01);三者在结直肠癌TNM Ⅳ期患者中的表达均高于0~Ⅲ期患者(P<0.05,P<0.01);3个指标两两联合或三者联合对mCRC的诊断效能高于任一指标单独使用的效果,三者联合时的诊断效能最佳,特异度为90.91%,准确度为78.69%,AUC为0.813 9(95% CI 0.697 0~0.930 7,P<0.000 1)。结论 循环外泌体VPS37C可能是有价值的mCRC诊断标志物,并且联合血清CA125及ALP对于mCRC具有更佳的临床诊断价值。
2023, 44(8):952-957.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20034
摘要:目的 总结阴茎恶性肿瘤的手术治疗经验,并随访分析其手术相关并发症和预后情况。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50例阴茎癌患者的年龄、发病病程、影像学检查结果、手术方式、病理检查结果、预后、术后复查时间及结果、并发症及处理方法、随访时生存状态等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 50例患者中46例行阴茎部分切除术,4例行阴茎全切术联合会阴部造口术;19例患者同时行淋巴结清扫术,其中6例患者行双侧改良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7例行双侧腹股沟淋巴结标准清扫术,6例行双侧髂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理示鳞状细胞癌43例(高分化19例、中分化23例、低分化1例),疣状癌4例,湿疣样癌2例,鳞状上皮乳头状瘤1例。患者定期随访3~7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36.50(25.25,52.50)个月,有10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包括尿道外口狭窄3例、阴茎切口感染1例、腹股沟区切口皮瓣坏死伴感染2例、淋巴水肿4例。随访期间有5例患者死亡,其余存活良好。结论 对于阴茎癌患者来说,合理地选择肿瘤切除方式,根据指征合理地选择腹股沟淋巴结清扫的时机和方式,可显著提高患者生存率并减少并发症。
2023, 44(8):958-964.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20423
摘要:当机体发生病毒感染、自身免疫异常和1型干扰素病等疾病时常常会出现增强的Ⅰ型干扰素(IFN-Ⅰ)信号转导通路活化,所有这些与IFN-Ⅰ活化相关的疾病均可导致肾脏损伤并有着相似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其机制既可以通过IFN-Ⅰ直接损伤肾脏足细胞、系膜细胞、内皮细胞和壁层上皮细胞,也可以通过IFN-Ⅰ活化诱发免疫反应介导肾小球损伤,这一类肾脏疾病被命名为IFN-Ⅰ相关肾病。本文对IFN-Ⅰ相关肾病的发病机制、病因分类、组织病理学特征、诊断及治疗作一综述。
2023, 44(8):965-970.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11178
摘要:布比卡因脂质体exparel是目前唯一上市的局部麻醉药缓释制剂,被批准用于成人单次局部浸润麻醉及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随着区域阻滞技术的发展,exparel的超说明书应用逐渐增加。本文综述了近年来exparel在躯干神经阻滞、外周神经阻滞及椎管内麻醉中的应用,评价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并关注特殊人群应用的相关研究。
2023, 44(8):971-977. DOI: 10.16781/j.CN31-2187/R.20190012
摘要:随着癌症患者生存期的逐渐延长,如何保存男性癌症患者的生育能力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基于精子发生、成熟的特点,男性癌症患者的生育能力受到癌症本身及治疗方式等多个因素的影响。本文主要总结了精子发生的过程、癌症本身及相关治疗对精子发生的影响,并对现有男性生育能力保护的相关措施进行探讨。
2023, 44(8):978-983.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20589
摘要:战斗应激反应(CSR)所导致的非战斗减员一直是现代战争所面临的突出问题,甚至会成为敌方实施主动心理战的手段。在作战样式和战略战术不断更新的背景下,平时心理韧性与调节技巧的训练、战时心理急救的评估与干预、战后严重精神创伤障碍的预防与治疗等均需给予持续的关注和研究。本文对CSR的概念、分类和危险因素等进行了回顾,在“就近、及时、期望”处置原则的基础上,立足我军卫勤保障和战救技能特点,系统构建了以“战斗动员-战场救治-战后干预”3个阶段为主的CSR干预基本框架以及简明CSR人员战现场心理急救评估要点,提出进一步细化的应对策略和技术研究方向,以期对CSR的早期预防、科学分类、早期干预、综合康复等起到推动作用,为我军战场救治综合能力的提升贡献新理念和新方法。
2023, 44(8):984-988.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30034
摘要:目的 研究合肥地区临床分离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携带mec基因簇的葡萄球菌盒式染色体(SCCmec)分型及药物敏感性,了解合肥地区MRSA流行株的耐药表型和分型特征。方法 从5所教学医院随机选取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的264株非重复MRSA菌株,利用头孢西丁纸片扩散法筛选MRSA,采用PCR扩增mecA基因,采用多重PCR进行MRSA的SCCmec分型分析。采用WHONET 5.6软件分析不同SCCmec型别MRSA菌株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 264株MRSA菌株中,SCCmecⅡ型156株(59.1%),Ⅳa型92株(34.8%),Ⅲ型4株(1.5%),12株(4.5%)未分型。SCCmecⅡ型和Ⅳa型MRSA对达托霉素、替加环素、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的敏感率均为100.0%。SCCmecⅡ型MRSA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和庆大霉素的耐药率高于SCCmecⅣa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不同分型的MRSA菌株对红霉素、克林霉素、四环素、复方磺胺甲(口恶)唑和利福平的耐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合肥地区MRSA菌株SCCmec分型以Ⅱ型和Ⅳa型为主,不同分型MRSA对某些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存在差异,动态监测这类细菌的分型和药物敏感性有一定临床意义。
2023, 44(8):989-993.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20758
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ESM-1)与降钙素原(PCT)联合检测在细菌感染导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上海市金山区亭林医院呼吸内科住院治疗的AECOPD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痰培养报告分为两组:细菌性感染组113例、非细菌性感染组87例。以同期在上海市金山区亭林医院行健康体检的志愿者100例作为对照。采集AECOPD患者及健康对照组血清,用ELISA法检测血清ESM-1和PCT表达水平。绘制ROC曲线,评价ESM-1、PCT单独或两者联合检测对AECOPD细菌感染的诊断价值。结果 经抗感染治疗前,AECOPD细菌性感染组患者的血清ESM-1和PCT水平均高于AECOPD非细菌性感染组及健康对照组(P均<0.05);经抗生素治疗后,AECOPD细菌性感染的患者血清ESM-1和PCT表达水平均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用血清ESM-1、PCT单独诊断AECOPD细菌感染的AUC为0.902、0.828;ESM-1最佳临界值为1.326 μg/L,诊断AECOPD细菌感染的灵敏度为0.836,特异度为0.842;PCT最佳临界值为0.246 μg/L,诊断AECOPD细菌感染的灵敏度为0.542,特异度为0.982。两者联合诊断时的性能最优,AUC为0.953、灵敏度为0.886、特异度为0.952。结论 AECOPD患者细菌性感染时血清ESM-1及PCT的水平均升高,两者联合检测在提高细菌性感染的诊断率方面有潜在的临床价值和意义。
2023, 44(8):994-1000.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20873
摘要:目的 探讨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正常的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及稳定分型与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比值、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dLDL-C)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分析 2021年5月至 2022年5月来我院就诊的年龄≥65岁、LDL-C<3.40 mmol/L老年人群的临床资料,收集其一般资料及血清学数据。根据有无颈动脉斑块将患者分为无斑块组(57例)和斑块组(131例),再根据超声超微血管成像(SMI)检查结果,进一步将斑块组分为新生血管组(即不稳定斑块组,77例)和无新生血管组(即稳定斑块组,54例)。对斑块内新生血管进行SMI分级,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和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的血清学危险因素。结果TG/HDL-C比值和HDL-C、sdLDL-C水平在无斑块组、无新生血管组、新生血管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斑块组SMI 0级、SMI 1级、SMI 2级患者的斑块厚度、sdLDL-C水平依次升高,在3个SMI分级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使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得出LDL-C水平正常的老年人颈动脉斑块SMI分级与斑块厚度、sdLDL-C水平之间均呈正相关(r=0.758,P<0.01;r=0.676,P<0.05)。将斑块厚度、sdLDL-C、HDL-C、TG/HDL-C比值作为自变量,将斑块SMI分级作为因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显示斑块厚度和sdLDL-C是斑块SMI分级的危险因素(b=0.779,P<0.001;b=0.436,P<0.05)。结论 HDL-C、TG/HDL-C比值、sdLDL-C与LDL-C水平正常的老年人颈动脉斑块的形成有关。斑块厚度、sdLDL-C水平是影响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和斑块稳定性的危险因素。
2023, 44(8):1001-1005.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20549
摘要:目的 通过分析不同年龄组正常人群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报道正常人群脊柱骨盆参数的参考值,并探索导致正常人群最大胸椎后凸角(max TK)变化的因素。方法 纳入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于绍兴文理学院附属医院(101人)和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90人)健康体检中心拍摄站立位正侧位全脊柱X线片的191名无症状健康志愿者,收集人口统计学数据及脊柱骨盆矢状面影像学参数。将健康志愿者分为年龄≤40岁组与年龄>40岁组,对比分析不同年龄组健康志愿者的矢状面参数,并对不同年龄组max TK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年龄≤40岁组94人,平均年龄为(28.5±6.4)岁;>40岁组97人,平均年龄为(53.9±8.3)岁。年龄≤40岁组与>40岁组在T1椎体矢状面倾斜角(T1 tilt;18.6°±6.5° vs 20.6°±5.5°,P=0.023)、胸椎后凸下端椎倾斜角(TVA;15.3°±5.3° vs 17.5°±6.6°,P=0.013)、max TK(33.9°±8.3° vs 38.0°±9.4°,P<0.001)、最大腰椎前凸角(max LL)与max TK的差值[max LL-max TK; 16.0°(-9.0°~33.0°) vs 12.0°(-6.0°~41.0°),P=0.010]及矢状面躯干偏移距[SVA;-7.5(-58.0~48.0) mm vs 9.0(-53.0~49.0) mm,P=0.005]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年龄≤40岁组,T1 tilt、TVA、max LL和骶骨倾斜角与max TK呈正相关(P均<0.01);在年龄>40岁组,年龄、T1 tilt、TVA和max LL与max TK呈正相关(P均<0.01),骨盆入射角与max TK呈负相关 (P<0.05)。结论 max TK随着年龄增长呈现均匀增大趋势,尤其在40岁以后max TK与年龄呈正相关。不同年龄阶段,骨盆对max TK改变的代偿表现出不同的模式。
2023, 44(8):1006-1009.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30359
摘要:
2023, 44(8):1010-1012.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20237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