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44(9):1013-1025.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30210
摘要: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典型临床表现主要有认知功能进行性减退、记忆障碍、人格和行为改变、失语、失用、失认等,病理改变包括β淀粉样蛋白沉积形成的老年斑、Tau蛋白形成的神经纤维缠结、神经元及其突触的变性、胶质细胞激活增生等。该病是我国乃至全世界目前面临的巨大挑战。近年来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AD患者的数量也不断增加,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都造成了极大的负担和损失。因此,对AD患者进行早期精准诊断从而尽早干预至关重要,研发用于缓解症状、延缓病情的药物也刻不容缓。本文综述了与AD精准诊断相关的诊断框架的发展历程、影像和体液生物标志物,以及目前AD治疗药物的研发进展。
2023, 44(9):1026-1029.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30146
摘要:机械取栓是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法,但是超过半数的患者临床预后不佳。术后高灌注导致的颅内出血转化与AIS机械取栓术后临床预后恶化密切相关,而低灌注可能会导致梗死进一步加重,因此,加强术后血压管理、平衡好颅内高灌注与低灌注风险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ENCHANTED2/MT研究旨在探讨机械取栓后强化降压治疗的效果,一经开展即在国内外脑血管病领域引起广泛关注。本文综合目前脑血管病领域最重要的研究结果,对AIS机械取栓后血压管理的研究进展进行解读。
朱宣△,张敏敏△,邢鹏飞,姜一,沈红健,张磊,呼延梅华,袁绘,吴雄枫,张永巍
2023, 44(9):1030-1037.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30153
摘要:目的 比较颅内大血管伴/不伴同侧颈内动脉闭塞的前循环大动脉粥样硬化(LAA)型脑卒中患者行血管内治疗后的结局。方法 对多中心随机临床试验DIRECT-MT亚组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接受血管内治疗的孤立颅内动脉闭塞LAA型卒中患者(颅内闭塞组)和伴有同侧颈内动脉颅外段闭塞的串联闭塞LAA型卒中患者(串联闭塞组)的基线特征和预后,分析不同机制学特征(动脉粥样硬化或动脉-动脉栓塞)对临床结局的影响。结果 LAA型卒中患者共108例,其中串联闭塞组63例,颅内闭塞组45例。颅内闭塞组有高血压史的患者比例高于串联闭塞组[77.8%(35/45)vs 52.4%(33/63),P=0.007]。颅内闭塞组闭塞部位最常见于大脑中动脉M1段(88.6%,39/44),而串联闭塞组颅内闭塞主要位于颈内动脉颅内段(49.2%,31/63)和大脑中动脉M1段(49.2%,31/63)(P<0.001)。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术前抗栓和他汀类药物的使用、卒中史、心房颤动史、吸烟史、基线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是否行静脉溶栓、侧支循环以及救治流程时间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90 d mRS评分为0~2分的患者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3.3%(24/45)vs 41.9%(26/62),P=0.243]。颅内闭塞组术后成功再灌注率高于串联闭塞组[93.3%(42/45)vs 77.4%(48/62),P=0.026],但术后24~72 h血管再通率低于串联闭塞组[57.1%(24/42)vs 77.2%(44/57),P=0.034],最终梗死体积小于串联闭塞组[20.1(0.3,65.3)mL vs 34.5(19.9,124.6)mL,P=0.025]。术后NIHSS评分、90 d欧洲五维五水平量表评分和巴塞尔指数评分为95或100分的患者比例等其他次要结局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90 d内的死亡率、无症状性和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发生率、5~7 d时其他血管区域脑梗死的发生率及新流域栓塞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串联闭塞相较于孤立颅内闭塞,末次造影成功再灌注率较低,梗死体积更大,但术后24~72 h血管再通率较高,且神经功能良好预后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与颅内闭塞相仿。
沈芳,江薇,沈红健,朱宣,花伟龙,邢鹏飞,张磊,李子付,杨鹏飞,张永巍,刘建民
2023, 44(9):1038-1044.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30175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就诊方式对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LVO)患者血管内治疗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血管病中心接受血管内治疗的前循环AIS-LVO患者,根据其就诊方式分为直接就诊组和转诊组,直接就诊组患者通过120急救系统或其他交通工具直接至我院急诊就诊,转诊组患者由其他医院通过120急救系统转诊至我院急诊就诊。分析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就诊流程及血管内治疗术后结局指标。结果 共有239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直接就诊组129例,转诊组110例。与直接就诊组相比,转诊组就诊前预警患者的比例更高、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更高、核心梗死体积更大、Alberta脑卒中计划早期计算机断层扫描评分(ASPECTS)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转诊组患者发病至入院时间、发病至穿刺时间、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均较直接就诊组更长[258(175,373)min vs 94(60,176)min,354(284,494)min vs 225(162,318)min,417(340,577)min vs 277(205,424)min;P均<0.001],而入院至穿刺时间、入院至血管再通时间与直接就诊组相比更短[94(75,127)min vs 103(86,139)min,151(115,193)min vs 162(133,217)min;P均<0.05]。转诊组90 d良好预后率为49.1%(54/110),低于直接就诊组的63.6%(82/129)(P=0.024),同时其症状性颅内出血患者比例和死亡率高于直接就诊组[14.5%(16/110) vs 6.2%(8/129),20.0%(22/110) vs 10.1%(13/129);P均<0.05]。结论 接受血管内治疗的前循环AIS-LVO患者中,转诊组患者卒中病情更严重,血管内治疗后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更高,死亡率更高,90 d良好预后率更低。
2023, 44(9):1045-1049.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30162
摘要:目的 比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与非COVID-19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特点、炎症指标及凝血功能,探讨COVID-19后发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单中心回顾性研究设计,纳入2022年11月5日至2023年2月5日于我院接受治疗且完善COVID-19病毒核酸检测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87例,其中COVID-19患者75例(COVID-19组)、未发生COVID-19患者112例(非COVID-19组)。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炎症和凝血功能指标,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FIB)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COVID-19后发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COVID-19组的NLR[3.62(2.31,6.71) vs 2.64(1.87,5.04),P=0.014]、D-二聚体[0.70(0.32,2.27)mg/L vs 0.37(0.27,0.76)mg/L,P=0.001]、FIB[4.21(3.26,5.17)g/L vs 3.25(2.77,3.87)g/L,P<0.001]高于非COVID-19组,淋巴细胞计数[1.40(1.03,1.71)×109/L vs 1.61(1.09,2.21)×109/L,P<0.05]低于非COVID-19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既往脑卒中史(OR=5.430,95%CI 1.538~19.175,P=0.009)、D-二聚体(OR=1.425,95%CI 1.104~1.840,P=0.007)及FIB(OR=2.405,95%CI 1.683~3.437,P<0.001)是COVID-19后发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COVID-19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炎症和凝血功能的血清生物标志物NLR、D-二聚体、FIB水平升高。COVID-19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与高凝状态相关。
2023, 44(9):1050-1057.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20484
摘要:目的 应用生物信息学技术构建草酸钙肾结石大鼠miRNA-mRNA调控网络并筛选出调控草酸钙肾结石形成的关键分子。方法 从基因表达汇编(GEO)数据库中筛选出乙二醇喂养14 d诱导的草酸钙肾结石大鼠肾组织的miRNA和mRNA数据集,利用GEO2R在线工具分析得到差异表达miRNA(DEM)和差异表达基因(DEG),并用热图进行展示。利用在线靶基因预测工具miRWalker预测DEM的靶基因,根据miRNA负向调控mRNA原理应用R语言"venn.diagram"包与DEG取交集,得到参与调控草酸钙肾结石形成的基因,然后应用"clusterprofile"包对调控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利用String数据库进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分析,利用Cytoscape软件实现对PPI和miRNA-mRNA调控网络可视化和关键基因的筛选。结果 共分析得到38个DEM和364个DEG。将预测得到的DEM靶基因与DEG取交集后得到116个调控基因,这些基因富集在24个GO条目和22个KEGG信号通路中。成功构建了miRNA-mRNA调控网络,处于核心调控位置的miRNA为miRNA-6215、miRNA-758-5p和miRNA-214-3p。PPI网络分析筛选出5个关键基因,分别为叉头框转录因子M1(Foxm1)、核分裂周期蛋白80(Ndc80)、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因子2B(Cdkn2b)、Cdc10依赖性转录因子1(Cdt1)和B细胞编码κ轻链多肽抑制基因(Ikbkg)。结论 通过构建miRNA-mRNA调控网络,筛选出在草酸钙肾结石形成过程中起关键调控作用的miRNA和基因,为草酸钙结石的防治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2023, 44(9):1058-1064.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11145
摘要:目的 探讨电针关元穴经miRNA-199a-3p调控酪氨酸激酶受体c-kit/ERK通路对神经源性尿潴留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 采用改良脊髓横断法建立神经源性尿潴留大鼠模型6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5组:模型组、电针组、miRNA-199a-3p抑制剂组、miRNA-199a-3p抑制剂阴性对照组、电针+miRNA-199a-3p抑制剂组,另选取SD大鼠12只作为假手术组。使用药物分组干预处理后,检测大鼠尿动力学,比较各组大鼠膀胱最大容量、膀胱基础压、漏尿点压力;采用肌条实验检测大鼠逼尿肌兴奋性,比较各组肌条自发性收缩频率;采用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膀胱组织病理形态改变;用试剂盒测定各组大鼠血清炎症细胞因子环氧化酶2(COX-2)、IL-18、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水平;采用qPCR检测各组大鼠膀胱组织miRNA-199a-3p与c-kit mRNA表达水平;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各组大鼠膀胱组织c-kit/ERK通路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膀胱组织呈现严重病理损伤改变,膀胱最大容量、膀胱基础压、漏尿点压力及血清COX-2、IL-18、iNOS水平均升高(P均<0.05),肌条自发性收缩频率、膀胱组织miRNA-199a-3p与c-kit mRNA表达水平、膀胱组织磷酸化(p)-ERK/ERK与c-kit表达水平均降低(P均<0.05)。与模型组、电针+miRNA-199a-3p抑制剂组相比,电针组大鼠膀胱组织病理损伤减轻,膀胱最大容量、膀胱基础压、漏尿点压力及血清COX-2、IL-18、iNOS水平均降低(P均<0.05),肌条自发性收缩频率、膀胱组织miRNA-199a-3p与c-kit mRNA表达水平、膀胱组织p-ERK/ERK与c-kit表达水平均升高(P均< 0.05);miRNA-199a-3p抑制剂组大鼠膀胱组织病理损伤均加重,膀胱最大容量、膀胱基础压、漏尿点压力及血清COX-2、IL-18、iNOS水平均升高(P均<0.05),肌条自发性收缩频率、膀胱组织miRNA-199a-3p与c-kit mRNA表达水平及膀胱组织p-ERK/ERK与c-kit表达水平均降低(P均<0.05)。与模型组相比,miRNA-199a-3p抑制剂阴性对照组大鼠各指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电针关元穴可通过上调miRNA-199a-3p表达激活c-kit/ERK通路,减轻神经源性尿潴留大鼠膀胱组织炎症损伤,增强逼尿肌兴奋性,修复膀胱功能,改善尿潴留症状。
2023, 44(9):1065-1072.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20533
摘要:目的 探讨丰富环境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后大鼠梗死周围皮质TNF-α和IL-1β表达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将4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丰富环境预处理组,每组15只。造模前,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大鼠置于标准环境笼中饲养,丰富环境预处理组大鼠置于丰富环境笼中饲养,均持续3周。模型组和丰富环境预处理组大鼠均采用改良Longa线栓法建立短暂性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假手术组大鼠不插入线栓。术后1~3 d采用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评估大鼠的神经功能。术后3 d取脑组织,通过H-E染色观察梗死周围皮质组织病理学变化,TUNEL检测观察细胞凋亡情况,免疫荧光检测观察小胶质细胞离子钙结合适配器分子1(Iba-1)激活情况,蛋白质印迹法检测TNF-α和IL-1β表达情况。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和丰富环境预处理组大鼠mNSS升高(P均<0.05),梗死周围皮质出现明显病理损伤,TUNEL阳性细胞数量增加(P<0.05),小胶质细胞Iba-1激活增多(P均<0.05),TNF-α和IL-1β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均<0.05)。与模型组相比,丰富环境预处理组大鼠mNSS降低(P<0.05),梗死周围皮质病理损伤减轻,TUNEL阳性细胞数量降低(P<0.05),小胶质细胞Iba-1激活减少(P<0.05),TNF-α和IL-1β蛋白表达水平下降(P均<0.05)。结论 丰富环境预处理可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的神经功能障碍和梗死周围脑组织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梗死周围皮质的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有关。
2023, 44(9):1073-1080.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20623
摘要:目的 考察黄连化浊胶囊对分泌及Ras相关GTP酶1A(sar-1A)敲除诱导的外被蛋白Ⅱ(COP-Ⅱ)功能障碍胰岛β细胞内质网应激的干预效果。方法 将小鼠胰岛β细胞Min6分为空白组(Min6细胞无任何干预)、阴性对照(NC)组(Min6细胞转染sar-1A-NC-siRNA)及sar-1A siRNA组(Min6细胞转染sar-1A siRNA)。收集sar-1A siRNA转染的Min6细胞,分为空白血清组(用含10%大鼠空白血清的培养基培养),5%、10%、20%黄连化浊胶囊组(分别用含5%、10%、20%黄连化浊胶囊含药血清的培养基培养),以及罗格列酮组(用含10%罗格列酮含药血清的培养基培养)。采用qPCR检测Min6细胞中sar-1A miRNA的表达、免疫荧光法检测sec31蛋白的表达,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胰岛素原、磷酸化真核翻译起始因子2α(p-eIF2α)、C/EBP同源蛋白(CHOP)、X盒结合蛋白1(XBP1)、肌醇需求酶1(IRE1)、X盒(X-box)蛋白的表达。结果 空白组与NC组Min6细胞中sar-1A mRNA、sec31蛋白及胰岛素原、p-eIF2α、CHOP、XBP1、IRE1、X-box蛋白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NC组相比,sar-1A siRNA组Min6细胞中sar-1A mRNA、sec31蛋白及胰岛素原和X-box蛋白表达均降低(P均< 0.05),p-eIF2α、CHOP、XBP1、IRE1蛋白表达均升高(P均<0.05)。与空白血清组相比,5%、10%、20%黄连化浊胶囊组及罗格列酮组Min6细胞中sar-1A mRNA表达均升高(P均<0.05),5%、10%、20%黄连化浊胶囊组Min6细胞中sar-1A mRNA表达逐渐升高,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空白血清组与5%黄连化浊胶囊组Min6细胞中sec31蛋白及胰岛素原、p-eIF2α、CHOP、XBP1、IRE1、X-box蛋白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5%黄连化浊胶囊组相比,10%、20%黄连化浊胶囊组及罗格列酮组Min6细胞中sec31蛋白和胰岛素原表达均增加(P均<0.05),p-eIF2α、CHOP、XBP1、IRE1、X-box蛋白表达均降低(P均<0.05)。结论 sar-1A敲除后胰岛β细胞存在COP-Ⅱ功能障碍,黄连化浊胶囊能够降低sar-1A敲除后胰岛β细胞的内质网应激水平。
2023, 44(9):1081-1085.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10829
摘要:目的 建立快速、准确的HPLC测定方法,同时测定仙人菇口服液中10种有效成分腺苷、虫草素、芦丁、芒柄花苷、朝藿定B、朝藿定C、淫羊藿苷、毛蕊异黄酮、灵芝酸A、宝藿苷Ⅰ的含量。方法 使用Dikma Diamonsil Plus C18柱(4.6 mm×250 mm,5μm),以乙腈(A)-0.1%冰醋酸水溶液(B)梯度洗脱(0~3 min,2%~5% A;4~7 min,5% A;8~17 min,5%~20% A;18~21 min,20%~30% A;22~38 min,30% A;39~48 min,30%~90% A);流速为1.0 mL/min,柱温为30℃,检测波长为270 nm,进样量为10 μL。结果 腺苷在0.250~16.0 μg/mL、虫草素和淫羊藿苷在6.25~400 μg/mL、芦丁在1.25~80.0 μg/mL、芒柄花苷在0.500~32.0 μg/mL、朝藿定B在0.375~24.0 μg/mL、朝藿定C在3.12~200 μg/mL、毛蕊异黄酮和灵芝酸A在0.625~40.0 μg/mL、宝藿苷Ⅰ在0.125~8.00 μg/mL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均>0.999);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实验的RSD均<4%;加样回收率为96.32%~99.60%,符合在85%~115%范围内的标准要求。结论 本实验建立的HPLC测定方法操作简单、准确性高、重复性好,适用于仙人菇口服液中10种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可以作为仙人菇口服液的质量控制方法。
2023, 44(9):1086-1094.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20952
摘要:生物气溶胶是新发突发传染病快速传播的重要途径,也是生物武器攻击的常见释放手段。生物气溶胶扩散速度快、防护难度高、成分鉴定困难,是生物安全防御相关研究的关键课题。利用基于激光诱导荧光雷达技术的装置远程探测生物气溶胶是提高生物气溶胶防御水平的有效手段。本文对该技术的基本原理、技术类型、技术进展和应用开发等展开综述,以期阐明该技术的发展现况,为我国生物安全装备研发工作者提供借鉴。
2023, 44(9):1095-1100.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11249
摘要:目的 探究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运动干预疗法研究的知识基础、热点主题及前沿动态。方法 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1996-2022年所收录的1 153篇ADHD运动干预疗法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利用CiteSpace 6.2.R2软件进行科学计量和可视化分析。结果 1996-2022年有关ADHD运动干预疗法研究的发文量和被引频次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多学科交叉融合是该研究领域的重要学科表征,主要涉及心理学、精神病学、神经科学、儿科学、体育科学等。ADHD运动干预疗法研究内容紧紧围绕着改善ADHD患儿精神功能、运动功能和社会功能等主题,前沿主题沿着ADHD诱因机制-运动干预生理生化机制-运动干预功能效果的演进脉络展开。结论 学者对ADHD运动干预疗法的研究围绕运动干预机制及干预效果两大核心主题,研究热点聚焦于精神功能、运动功能和社会功能等,呈现出热点多元化、内容精细化、主题深入化的研究趋势。
2023, 44(9):1101-1108.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20834
摘要:目的 建立海军官兵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MBTI)人格类型常模,为其职业发展及不同群体比较提供依据和参考。方法 应用MBTI-M版本量表汉化版,测试我国海军官兵外向(E)-内向(I)、感觉(S)-直觉(N)、思考(T)-情感(F)、判断(J)-感知(P)4个人格维度的偏好和人格类型,建立常模。结果 海军官兵总体在4个人格维度上偏好E(标准分为0.585±0.213)、S(标准分为0.636±0.201)、T(标准分为0.591±0.204)、J(标准分为0.676±0.224)。除不同性别官兵在E-I维度和S-N维度、不同身份官兵在S-N维度、不同单位性质官兵在S-N维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外,不同性别、单位类型、身份、业务部门、单位性质、兵种类别的海军官兵在E-I、S-N、T-F、J-P各个维度的偏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人格类型以ESTJ(24.4%)、ISTJ(11.1%)、INFP(10.1%)为主,不同群体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海军官兵MBTI人格类型倾向于E-S-T-J,尤其是J,但总体倾向均不明显;综合人格类型以ESTJ、ISTJ、INFP等为主;常模受一般人口学因素尤其是不同单位类型、业务部门和兵种类别等的影响,但性别因素影响不大。应根据海军官兵不同的个性特征实现不同岗位之间的调整,同时参照最适合军人的ESTJ类型有意识地修正和完善发展其辅助功能,开展多方面的心理训练。
2023, 44(9):1109-1112.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20875
摘要:随着我国海军航空母舰的入役,海军需要培养大批舰载机飞行员,探索舰载机飞行员的身体疾患与健康维护对于提高作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自发性气胸在舰载机飞行员中较为罕见,但危害严重,一旦发生可严重威胁飞行安全。本文通过对美国海军舰载机飞行员发生的自发性气胸状况进行分析,探讨其诱发因素并提出防护对策,为我军舰载机飞行员的职业健康维护提供参考。
2023, 44(9):1113-1117.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20222
摘要:目的 对本课题组前期提出的适用于飞行教官的抗荷动作进行表面肌电图评价。方法 纳入18~20岁受试者8人,试验设备采用AMST-HC-4E型载人离心机,根据初教机与高教机飞机性能及载荷特点编制3.0G60s、4.0G50s、5.0G40s、6.0G30s及7.0G20s共5条离心机加速度曲线,分别评价FT动作及HP动作的抗荷效果,同时利用表面肌电技术观察不同载荷下2种抗荷动作训练前后肌肉用力的变化及肌肉激活的情况。结果 训练后,受试者使用FT动作与HP动作时抗荷耐量均较训练前增加,与训练前相比,FT动作组增加60.8%,HP动作组增加34.6%,FT动作+KH-X抗荷服组增加50.5%,HP动作+KH-X抗荷服组增加5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表面肌电测试结果显示,训练后FT动作组及HP动作组的积分肌电值(iEMG)均呈下降趋势,其中FT动作组2.5G10s载荷下右腓肠肌、3.0G60s载荷下左右腹直肌及右腓肠肌、5.0G40s载荷+KH-X抗荷服下左腹直肌训练后的iEMG值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0G60s载荷下,FT动作组左胫骨前肌iEMG高于HP动作组(P<0.05);4.0G50s载荷+KH-X抗荷服及5.0G40s载荷+KH-X抗荷服下,HP动作组左腹直肌iEMG高于FT动作组(P均<0.05)。结论 表面肌电图评价结果表明,适用于飞行教官的FT动作抗荷效果显著。
2023, 44(9):1118-1122.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30112
摘要:目的 分析神经中轴钙化性假瘤(CAPNON)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收集2019年9月至2021年9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诊断的3例CAPNON患者资料,分析其临床影像学特征、组织学形态、免疫组织化学表型和分子表型。结果 3例CAPNON患者中男1例、女2例,年龄分别为15、33、56岁,临床表现分别为四肢肌肉萎缩、间歇性腰背痛、间歇性头痛,影像学均表现为占位性病变。3例均采用手术切除治疗。手术标本组织学观察可见境界清楚的结节状软骨样基质及梭形间质细胞,伴钙化、骨化及沙砾体,病灶周围组织细胞增生反应,以及异物肉芽肿形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组织细胞CD68(+),梭形间质细胞波形蛋白及上皮膜抗原(+)。基因检测结果显示,1例患者检出体细胞Fms相关酪氨酸激酶4基因c.1924G>A错义突变。随访17~41个月,3例均未见复发。结论 CAPNON是罕见的神经中轴纤维骨性病变,诊断需结合组织学形态及临床影像资料,分子病理学检测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或有帮助。
2023, 44(9):1123-1127.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30338
摘要:目的 探讨股骨颈动力交叉钉系统治疗中青年PauwelsⅡ~Ⅲ型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接受股骨颈动力交叉钉系统治疗的中青年PauwelsⅡ~Ⅲ型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13例患者中男8例、女5例,年龄为(50.9±14.1)岁,骨折Pauwels分型Ⅱ型4例、Ⅲ型9例。对患者术前、术后的髋关节Harri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进行比较。结果 13例患者的手术时间为(52.08±11.54)min,术中出血量为(68.8±20.4)mL,术中透视次数为(12.8±2.2)次,住院时间为(5.8±1.7)d。以Garden对线指数评估骨折复位质量,Ⅰ级8例、Ⅱ级5例。骨折愈合时间为(4.0±0.7)周。2例(15.4%)并发股骨颈短缩(轻度1例、中度1例),无并发下肢静脉血栓的患者。术后部分负重时间为(4.1±1.0)周,完全负重时间为(7.2±0.9)周。术后6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为89.46±4.35、Barthel指数评分为79.92±22.17、VAS评分为0.69±0.75,术后12个月上述指标分别为90.77±3.37、91.31±3.82、0.62±0.65,与术前(18.08±6.70、23.38±7.07、8.08±1.32)比较均明显改善(P均<0.01)。结论 股骨颈动力交叉钉系统治疗中青年PauwelsⅡ~Ⅲ型股骨颈骨折疗效良好,且有创伤小、骨折块愈合好、并发症少等优点。
2023, 44(9):1128-1133.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30257
摘要:目的 探讨自动乳腺全容积成像(ABVS)联合超声造影(CEUS)对乳腺导管内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8月至2023年3月于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10例乳腺导管内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分为恶性病变组(60例)和良性病变组(50例)。两组患者均于术前进行ABVS和CEUS检查,分析2种检查方法单独和联合检查对乳腺导管内病变良、恶性的鉴别诊断效能。结果 采用单一检查方法鉴别乳腺导管内病变良、恶性,CEUS诊断的灵敏度为80.00%,特异度为90.00%,准确度为84.55%;ABVS诊断的灵敏度为83.33%,特异度为88.00%,准确度为85.45%;两者联合检查的灵敏度和准确度较单一检查提高,分别为95.00%和90.00%。结论 ABVS联合CEUS检查可提高对乳腺导管内病变良、恶性的鉴别诊断效能,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准确度。
2023, 44(9):1134-1138.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30280
摘要:目的 统计美国成年慢性肾脏病(CKD)患者高磷血症的患病率,分析CKD患者临床特征与高磷血症的关联。方法 基于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检查调查(NHANES)数据库1999-2018年的数据,统计描述不同年份、不同CKD分期成年CKD患者高磷血症患病率。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CKD患者临床特征与高磷血症的关联。结果 共9 311例CKD 1~5期的成年患者纳入分析,高磷血症的加权患病率为9.8%。1999-2004年间,高磷血症的加权患病率随着时间的推移呈增长趋势,此后至2012年保持相对稳定,2013-2014年加权患病率最高,此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下降。高磷血症的加权患病率随着CKD分期的进展而增加,1~2期、3a期、3b期、4期、5期CKD患者分别为7.99%、8.64%、11.90%、21.57%、54.66%。CKD患者中男性(OR=0.53)、老年人(65~74岁者OR=0.67,≥ 75岁者OR=0.53)、肥胖者(BMI ≥ 30 kg/m2,OR=0.79)的高磷血症患病率较低(P均<0.05)。结论 CKD患者在肾功能受损的早期(CKD 3a期)高磷血症患病率即升高,男性、老年人、肥胖者倾向于较低的高磷血症患病率。
2023, 44(9):1139-1142.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10081
摘要:
2023, 44(9):1142-1144.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11293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