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第45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目录
    • 目录

      2024, 45(1):0-0.

      摘要 (612) HTML (0) PDF 434.51 K (4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院士论坛
    • 慢性胰腺炎诊断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2024, 45(1):1-7.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30204

      摘要 (1043) HTML (152) PDF 1.23 M (13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慢性胰腺炎是胰腺进行性炎症性疾病,常伴发胰腺内外分泌功能的下降,严重危害患者健康。目前慢性胰腺炎的诊断主要依赖特异性的影像学表现和/或病理组织学检查,但影像学检查存在一定漏诊率和误诊率,病理组织学检查有创且活检难度大,故慢性胰腺炎的早期诊断及与胰腺癌等疾病的鉴别诊断仍存在一定的困难。近年研究发现胰酶、miRNA、外泌体、特异性代谢物、血浆可溶性受体等生物学标志物在慢性胰腺炎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发挥一定作用,具有良好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本文阐述了慢性胰腺炎诊断标志物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慢性胰腺炎诊断、鉴别诊断提供思路。

    • >论著
    • 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患者早期淡漠与认知和情感障碍的相关性

      2024, 45(1):8-15.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30347

      摘要 (939) HTML (137) PDF 1.02 M (5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NICE)患者早期淡漠与认知和情感障碍的关系。方法 选择2021年6月至2022年12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NICE患者244例,男156例、女88例,年龄为(63.1±9.7)岁。根据入院时淡漠评估量表-临床医师版(AES-C)评分分为淡漠组(评分≥ 33分,n=64)和非淡漠组(评分<33分,n=180)。收集患者的人口学资料、血液检测结果和影像学检查结果。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将病因分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轻型卒中,后者再进行Org 10172急性脑卒中治疗试验(TOAST)分型;使用Fazekas量表对白质损伤进行评分。于发病2周内完成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听觉语词学习测验(AVLT)、数字广度测验(DST)、数字符号转换测验(DSST)、数字连线测验(TMT)、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等评估。比较两组患者之间一般资料和各指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早期淡漠的影响因素。结果 NICE患者早期淡漠的发生率为26.2%(64/244)。与非淡漠组相比,淡漠组患者的年龄较大,而BMI和受教育年限较低(均P<0.05);两组患者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病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入院时首次血液检测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影像学评估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病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Fazekas量表评分结果提示,淡漠组患者的脑白质损伤程度明显高于非淡漠组(P=0.004)。认知功能检测结果提示,淡漠组患者认知障碍(MoCA总分<26分)发生率高于非淡漠组[46.1%(83/180)vs 59.4%(38/64),P=0.047]。淡漠组患者的语言功能、流畅性、抽象能力、延迟回忆和定向能力明显减退(均P<0.05),两组视空间与执行功能、命名能力、注意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此外,淡漠组PSQI、HAMA、HAMD得分高于非淡漠组,且睡眠障碍、焦虑和抑郁的发生率高于非淡漠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AMD得分、年龄和TMT-A用时为NICE后早期淡漠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早期淡漠的NICE患者认知障碍发生率更高,且更易出现睡眠障碍、焦虑状态和抑郁状态。HAMD得分、年龄和TMT-A用时为NICE后早期淡漠的危险因素。

    • 不同形式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卒中后非流利性失语症的疗效观察

      2024, 45(1):16-20.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30158

      摘要 (953) HTML (95) PDF 1022.71 K (6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不同形式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卒中后非流利性失语症的疗效。方法 纳入2021年1月至2022年10月于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血管病中心住院治疗的卒中后非流利性失语症患者45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伪刺激组、单侧rTMS治疗组和双侧rTMS治疗组,每组15例。伪刺激组患者予常规语言训练,单侧rTMS治疗组患者在常规语言训练基础上予单侧rTMS治疗,双侧rTMS治疗组患者在常规言语训练基础上予双侧rTMS治疗。比较治疗前后3组患者西方失语成套测验(WAB)自发语言评分、听理解评分、命名评分、复述评分及失语商。结果 治疗前,3组患者的WAB自发语言评分、听理解评分、命名评分、复述评分和失语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的WAB自发语言评分、听理解评分、命名评分、复述评分和失语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治疗后,单侧rTMS治疗组、双侧rTMS治疗组的WAB自发语言评分、听理解评分、命名评分、复述评分和失语商均高于伪刺激组(P<0.05),但单侧rTMS治疗组和双侧rTMS治疗组上述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常规语言训练联合rTMS治疗可有效改善卒中后非流利性失语症患者的语言功能,但双侧rTMS治疗的效果并不优于单侧rTMS治疗。

    • 基于超声内镜影像组学和机器学习的胃肠道间质瘤与非胃肠道间质瘤鉴别方法

      2024, 45(1):21-28.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20736

      摘要 (924) HTML (187) PDF 1.33 M (6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建立并验证基于超声内镜影像组学和机器学习的胃肠道间质瘤与非胃肠道间质瘤的鉴别方法。方法 纳入符合标准的患者435例,采集胃肠道间质瘤(257例)与非胃肠道间质瘤(包括胃平滑肌瘤145例、神经鞘瘤33例)超声内镜图像共3 279张,按患者比7∶3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采用Pyradiomics软件提取肿瘤影像组学特征,并应用主成分分析(PCA)、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极致梯度提升树(XGBoost)、随机森林、递归式特征消除(RFE)算法设计特征筛选方案,基于所选特征通过支持向量机分类器建立模型。通过ROC曲线评估各模型对胃肠道间质瘤与非胃肠道间质瘤的预测效能。结果 由最终筛选得到的超声内镜影像组学特征建立影像组学模型,基于5种特征筛选方案(PCA、PCA+LASSO、PCA+XGBoost、PCA+随机森林、PCA+RFE)建立的预测模型的AUC分别为0.581、0.870、0.874、0.860、0.661。结论 PCA+XGBoost的特征筛选方案效果最佳,基于上述影像组学和机器学习方法鉴别胃肠道间质瘤与非胃肠道间质瘤的模型可用于患者的术前预测。

    • 基于AI-SONICTM Thyroid 5.3.3.0的超声图像分析对甲状腺结节恶性风险的预测价值

      2024, 45(1):29-36.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30027

      摘要 (1140) HTML (163) PDF 2.03 M (9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超声人工智能(AI)系统AI-SONICTM Thyroid 5.3.3.0的图像分析在甲状腺结节恶性风险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4月至2021年1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453例甲状腺结节患者,共573枚甲状腺结节。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通过χ2检验和ROC曲线评估术前AI系统检查对不同性别分组、不同年龄分组及不同结节大小分组的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鉴别诊断效能,并通过DeLong检验比较术前AI系统检查与不同年资超声医师术前应用常规超声检查鉴别诊断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效能。结果 在术前检查的573枚甲状腺结节中,术后病理证实为恶性411枚(76.5%)、良性162枚(23.5%)。低年资超声医师应用常规超声检查鉴别诊断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85.2%(350/411)、55.6%(90/162)、76.8%(440/573),AUC为0.721(95%CI 0.672~0.771);高年资超声医师鉴别诊断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3.9%(386/411)、74.1%(120/162)、88.3%(506/573),AUC为0.865(95%CI 0.825~0.904);AI系统鉴别诊断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2.5%(380/411)、69.1%(112/162)、85.9%(492/573),AUC为0.809(95%CI 0.764~0.854)。DeLong检验结果显示,AI系统鉴别诊断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AUC高于低年资超声医师(P=0.032),与高年资超声医师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分组,AI系统鉴别诊断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准确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不同结节大小分组,结节最大直径为10~<15 mm时AI系统鉴别诊断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AUC最大,为0.882(95%CI 0.723~0.916)。结论 AI-SONICTM Thyroid 5.3.3.0可识别甲状腺结节的良性和恶性声像特征,其诊断效能接近高年资超声医师,有望成为术前预测甲状腺结节恶性风险的实用工具。

    • 战斗机飞行员腰椎退行性病变危险因素分析

      2024, 45(1):37-41.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30381

      摘要 (990) HTML (138) PDF 1.13 M (6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战斗机飞行员腰椎退行性病变的危险因素,提出针对性的预防及治疗方案。方法 利用问卷调查方式结合脊柱影像学资料对相关飞行员进行评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一般资料、生活方式、飞行训练方式等暴露因素,脊柱影像学检查项目包括腰椎MRI和腰椎X线片。将存在腰椎退行性病变的飞行员纳入退变组,无腰椎退行性病变的飞行员纳入健康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腰椎退行性病变的危险因素筛选。结果 纳入研究的战斗机飞行员腰椎退行性病变的整体患病率为45.8%(66/144)。战斗机飞行员发生腰椎退行性病变的危险因素分别为久坐(OR=2.714,95%CI 1.351~5.375,P=0.004)、缺乏腰背肌锻炼(OR=3.136,95%CI 1.536~6.037,P=0.001)、飞行中静态姿势不适(OR=8.160,95%CI 3.152~21.120,P<0.001)、飞行中腰椎矢状位不正(OR=8.397,95%CI 3.367~20.942,P<0.001)、飞行中腰椎冠状位不正(OR=2.744,95%CI 1.102~6.831,P=0.030)。结论 战斗机飞行员腰椎退行性病变患病率较高,飞行中持续的静态姿势不适和腰椎冠状位、矢状位失稳是腰椎退行性病变的重要诱因,减少久坐、加强腰背肌锻炼是避免腰椎退行性病变的重要方法。

    • 腹腔注射攻毒建立蜱媒脑炎病毒感染BALB/c小鼠模型

      2024, 45(1):42-48.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30281

      摘要 (1004) HTML (175) PDF 2.97 M (6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腹腔注射攻毒途径建立蜱媒脑炎病毒(TBEV)感染BALB/c小鼠模型,观察小鼠的感染症状和病毒在小鼠体内的复制特征。方法 将6周龄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未感染病毒对照组、1×103空斑形成单位(PFU)TBEV感染组(以每只小鼠1×103 PFU的攻毒剂量经腹腔注射感染小鼠)、1×104 PFU TBEV感染组(以每只小鼠1×104 PFU的攻毒剂量经腹腔注射感染小鼠),观察小鼠的感染症状、体重变化与生存情况。通过H-E染色观察小鼠脑、脾的病理改变,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小鼠脑、脾中TBEV蛋白的表达,采用空斑试验检测小鼠脑、脾中TBEV滴度的动态变化。结果 1×104 PFU TBEV感染组小鼠于感染后第6天出现弓背、后肢瘫痪等感染症状,1×103 PFU TBEV感染组小鼠于感染后第7天出现上述症状。与未感染病毒对照组小鼠相比,1×104 PFU TBEV感染组小鼠从第5天、1×103 PFU TBEV感染组小鼠从第6天开始体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1×104 PFU TBEV感染组小鼠第7天开始死亡、第8天全部死亡,1×103 PFU TBEV感染组小鼠第7天开始死亡、第9天全部死亡。H-E染色结果显示,TBEV感染后第5天、第7天小鼠大脑皮质仅出现少量神经元核固缩、深染,未观察到炎症细胞浸润;TBEV感染后第5天小鼠脾红髓轻度淤血、多见中性粒细胞,第7天中性粒细胞数量增多。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TBEV感染后第5天小鼠脑与脾少量表达TBEV蛋白,第7天TBEV蛋白表达量增加。1×103 PFU TBEV感染第7天,小鼠脑内TBEV滴度高达(1.3±0.6)×105 PFU/mL,而脾中TBEV滴度为(1.3± 0.6)×103 PFU/mL。结论 经腹腔注射攻毒成功建立了TBEV感染BALB/c小鼠模型,TBEV可在小鼠体内增殖并具致病性。

    • 成人源性甲状腺类器官的构建、鉴定及体外培养方案的优化

      2024, 45(1):49-56.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30119

      摘要 (871) HTML (105) PDF 4.53 M (11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构建成人源性甲状腺类器官模型,并优化其体外培养方案。方法 选取成人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癌旁正常甲状腺组织,经消化、分离得到甲状腺细胞,以基质胶包埋细胞,设计不同甲状腺类器官条件培养基进行培养,在显微镜下观察第1代和第2代类器官形成效率和出芽情况。采用H-E染色观察类器官模型的组织学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类器官模型中甲状腺特异性标志物NK2同源框蛋白1(NKX2.1)、配对盒基因8(PAX8)和甲状腺球蛋白(TG)表达情况,评估类器官模型与正常甲状腺组织的一致性。采用ELISA法检测类器官模型上清液中甲状腺素(T4)和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水平,验证其是否具有激素分泌功能。结果 从7例PTC患者的手术标本中成功建立了8例甲状腺类器官模型。在甲状腺类器官培养体系中,提高Noggin和表皮生长因子浓度及联用多种小分子抑制剂后,第1代和第2代类器官模型出芽更多、球体更大,类器官形成效率更高。H-E染色结果显示,甲状腺类器官模型中可见大量由单层立方上皮细胞围成的滤泡结构,与人体甲状腺组织结构特征相似。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类器官模型中甲状腺标志物NKX2.1、PAX8和TG阳性,与来源组织生物标志物特征一致。ELISA检测结果显示,类器官模型上清液中可见T3、T4分泌,表明其具有甲状腺激素分泌能力。结论 采用成人甲状腺组织构建的类器官模型稳定,为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再生医学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

    • 自噬在大鼠睾丸扭转致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机制

      2024, 45(1):57-63.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30051

      摘要 (796) HTML (117) PDF 2.92 M (6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自噬在大鼠睾丸扭转所致缺血再灌注损伤(I/RI)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4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I/RI组、I/RI+雷帕霉素(RAPA)组和I/RI+3-甲基腺嘌呤(3-MA)组,每组10只。后3组大鼠建立左侧睾丸扭转(720°,1 h)复位模型,I/RI+RAPA组和I/RI+3-MA组大鼠造模前分别给予自噬激动剂RAPA和自噬抑制剂3-MA干预。于睾丸复位12 h后取各组大鼠左侧睾丸和附睾,收集精子进行精子质量分析,采用H-E染色观察睾丸组织病理变化,采用试剂盒检测睾丸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总抗氧化能力(T-AOC),采用TUNEL染色检测睾丸组织细胞凋亡水平,通过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睾丸组织中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p62)和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cleaved caspase 3)表达水平。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I/RI组大鼠精子质量下降,睾丸曲细精管排列松散,生殖细胞减少、脱落,睾丸组织SOD活性、T-AOC降低(均P<0.05),MDA含量升高(P<0.05),p62和Bcl2蛋白表达水平降低(均P<0.05),Beclin1、Bax和cleaved caspase 3蛋白表达水平升高(均P<0.05),凋亡生殖细胞明显增多。与I/RI组比较,I/RI+RAPA组大鼠精子质量提高,睾丸曲细精管排列正常,睾丸组织SOD活性、T-AOC升高(均P<0.05),MDA含量降低(P<0.05),Beclin1和Bcl2蛋白表达水平升高(均P<0.05),p62、Bax和cleaved caspase 3蛋白表达水平降低(均P<0.05),凋亡生殖细胞减少;I/RI+3-MA组大鼠精子质量下降,睾丸曲细精管排列松散,睾丸组织SOD活性、T-AOC降低(均P<0.05),MDA含量升高(P<0.05),Beclin1和Bcl2蛋白表达水平降低(均P<0.05),p62、Bax和cleaved caspase 3蛋白表达水平升高(均P<0.05),凋亡生殖细胞增多。结论 激活自噬可改善I/RI大鼠精子质量和睾丸组织病理损伤,缓解氧化应激,抑制生殖细胞凋亡。

    • 玉女煎体外抗炎最佳活性部位筛选及其物质基础研究

      2024, 45(1):64-73.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30336

      摘要 (823) HTML (129) PDF 2.55 M (6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筛选玉女煎复方体外抗炎的最佳活性部位,并对其成分进行分析,探讨其物质基础。方法 玉女煎复方采用水提取,提取物浓缩后经D101大孔树脂进行粗分,分为水洗脱、30%乙醇-水洗脱、60%乙醇-水洗脱及95%乙醇-水洗脱4个洗脱部位。采用脂多糖诱导小鼠巨噬细胞炎症模型评价玉女煎水提液及各洗脱部位的抗炎活性,使用MTT法和Griess法检测细胞活力和一氧化氮生成量。随后对筛选出的最佳活性部位的抗炎活性进行验证。采用ELISA法检测IL-1β、TNF-α、IL-6水平,用显微暗场成像法观察细胞形态,用免疫荧光实验检测细胞内NF-κB p65表达。最后通过中压色谱分离凝胶柱分离结合活性追踪的方法对最佳活性部位成分进行分离,用核磁共振仪进行鉴定。结果 玉女煎水提液、水洗脱部位、30%乙醇-水洗脱部位及60%乙醇-水洗脱部位均有抗炎活性,其中水洗脱部位和30%乙醇-水洗部位抗炎活性弱于水提液,60%乙醇-水洗脱部位抗炎活性最强,95%乙醇-水洗脱部位无抗炎活性。60%乙醇-水洗脱部位对脂多糖诱导的细胞形态改变、NF-κB p65表达及入核增加的抑制作用最强,从该部位分离出了sonnerphenolic B、(+)-nyasol、broussonin A、2,4-二甲基苯甲酸和2,4-二羟基苯甲酸5个化合物,其中3个归属知母。结论 60%乙醇-水洗脱部位为玉女煎抗炎的最佳活性部位,知母可能是其抗炎活性的主要贡献者。

    • >综述
    • 氢气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

      2024, 45(1):74-79.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11271

      摘要 (966) HTML (136) PDF 985.28 K (28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氢气是一种无色无味、具有生物活性的还原性小分子气体,具有抗炎、抗氧化、抗凋亡等生物学功能,可用于多种疾病的辅助治疗。人们使用氢的方式已不局限于氢气吸入,还出现了氢水饮用、含氢溶液注射、含氢透析液透析等新方法,氢的生物学作用得到广泛关注。本文围绕氢气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肺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急性肺损伤、肺纤维化等呼吸系统疾病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进行讨论。

    • 血管损伤与战创伤一线救治器具研发进展

      2024, 45(1):80-84.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10768

      摘要 (885) HTML (143) PDF 1.15 M (18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血管损伤在现代战场上发生率高,是战场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分析了现代战场上血管损伤的致伤因素、损伤部位和相关并发症等特点,介绍了当前血管损伤与战创伤一线救治器具的研发进展及存在的不足,并对血管损伤与战创伤一线救治器具研发方向作了总结与展望。

    • 药物防治减压病的研究进展

      2024, 45(1):85-92.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20535

      摘要 (933) HTML (117) PDF 995.57 K (7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减压病是由于环境压力下降速度过快或幅度过大,由溶解于体内的惰性气体在血管或组织中形成气泡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严重时可以威胁生命安全。目前,再加压吸氧治疗是减压病的主要治疗措施,但并不能满足重症减压病的治疗需求,仍需药物辅助治疗。防治减压病的可选药物有限,尚未发现特效药物。多年来,学界不断探索用于治疗减压病的药物,如抗血小板药、抗炎药、抗氧化药、气泡消融药及中药等。其中,应用中药防治减压病可能会是减压病防治领域研究的新方向。本文综述了20世纪80年代至今减压病防治药物的研究进展。

    • 帕金森病患者跌倒干预效果的系统评价

      2024, 45(1):93-100.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10957

      摘要 (800) HTML (121) PDF 997.95 K (6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运动干预是预防帕金森病患者跌倒的有效手段,但是目前运动干预方式较多,干预强度和干预频率不一致,不同干预方式的疗效也存在争议。本文通过全面复习文献和系统分析,比较不同运动干预方式对帕金森病患者跌倒干预的效果,发现太极对减少轻中度帕金森病患者跌倒最有效,其次是平衡训练,渐进抗阻力量训练的疗效则相对较弱。认知步态双任务训练作为一种新兴的干预手段具有一定优势,值得继续深入研究。

    • >海军卫生保健
    • 现代战争对海军心理卫生保健的启示

      2024, 45(1):101-105.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40040

      摘要 (1521) HTML (138) PDF 972.61 K (10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现代战争条件下,各种新的战略战术和高科技武器的应用使战争异常残酷和复杂,军人战争应激反应及精神性疾病的发生率急剧增高。随着现代战争的需求及军事任务的多样化,海军心理卫生保健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军人心理健康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进展迅速,多种措施已初见成效,这对加强海军心理卫生保健工作有直接启示作用。建议从规范海军各级心理服务机构工作内容、建设海军统一心理评估平台、加强平时心理训练、重视军事创伤后应激障碍研究和战时应激性创伤的紧急处置等方面着手,大力开展海军心理卫生保健工作,提升部队战斗力。

    • >海洋军事医学
    • 知识图谱在特种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2024, 45(1):106-112.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30323

      摘要 (1048) HTML (153) PDF 1.77 M (9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特种医学作为推动我国医学领域整体发展的重要分支,自设立以来积累了大量多源异构数据,但该领域知识如何精准分析并高效应用仍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难题。知识图谱具有结构化组织、管理和运用海量大数据信息实现知识推理等优势,是推动医学数字化进程的关键技术。本文主要探讨知识图谱在知识关联方面解决特种医学领域研究过程中处理数据应用难题的优势,综述医学知识图谱构建所涉及的关键技术,分析归纳知识图谱在特种医学领域各分支方向的应用进展,最后探讨知识图谱在特种医学研究子领域——寒区医学应用中的局限和方向。

    • 基于状态转移队列模型的战时伤员伤情演变规律研究

      2024, 45(1):113-117.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30498

      摘要 (1100) HTML (87) PDF 1022.55 K (7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状态转移队列模型在战时伤员伤情演变研究中的应用,以预测不同阶段伤员状态及数量,评估不同救治方案的救治效果。方法 以常见海战伤为例,采用专家访谈法获取伤员伤后不同时间节点、不同救治方案下转归概率数据,建立包括死亡、待后送和归队3种状态下的状态转移队列模型,预测不同救治方案下的伤员伤情演变及转归。结果 在假定有100名伤员被击中并处于受伤待后送的初始状态下,比较分析舰艇编队救护所医疗队的7种救治方案,结果显示方案4(伤员在受伤后10 min内接受初级急救、1 h内接受高级急救、3 h内接受早期救治)死亡人数最少(21.4人),归队人数最多(53.8人),救治效果最为显著。结论 状态转移队列模型在战时伤员伤情演变规律研究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可为制定卫勤保障方案、调控保障行动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持,但仍需进一步完善。

    • >短篇论著
    • 皮下“Z”字缝合在心血管疾病大口径鞘管介入术后股静脉穿刺点止血中的应用

      2024, 45(1):118-121.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20763

      摘要 (839) HTML (109) PDF 1.13 M (6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评价皮下“Z”字缝合用于大口径鞘管撤除后股静脉穿刺点止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12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63例行心房颤动冷冻消融或无导线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的患者。心房颤动冷冻消融患者使用外径为16F的鞘管,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患者使用外径为27F的鞘管。采用信封法按照1∶1的比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通过“8”字缝合(132例)和皮下“Z”字缝合(131例)2种方式对股静脉穿刺点止血,比较两组患者的缝合操作时间、止血效果、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舒适度。结果 两组患者的缝合操作时间、即刻止血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皮下“Z”字缝合组术后Kolcaba的舒适状况量表的生理维度得分[(17.8±1.6)分vs(12.7±2.2)分]、心理维度得分[(33.1±2.7)分vs(26.4±3.5)分]及总分[(84.2±3.4)分vs(73.5±5.6)分]均高于“8”字缝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皮下“Z”字缝合可实现大口径鞘管撤除后股静脉穿刺点的安全和有效止血,且患者的舒适度优于“8”字缝合。

    • Percheron动脉梗死2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2024, 45(1):122-126.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30376

      摘要 (700) HTML (86) PDF 1.17 M (4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报告2例Percheron动脉梗死病例,并对86例Percheron动脉梗死病例进行文献回顾,总结该病的临床特点。方法 报告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例Percheron动脉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治过程和转归。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获得86例Percheron动脉梗死病例数据,对88例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纳入Percheron动脉梗死患者共88例,男41例(46.6%)、女47例(53.4%),年龄为6~93(58.7±18.9)岁。Org 10172急性脑卒中治疗试验分型为小动脉闭塞23例(26.1%)、心源性栓塞22例(25.0%)、其他原因22例(25.0%)、不明原因21例(23.9%)。未行静脉溶栓者80例(90.9%)。急性起病83例(94.3%)。临床表现为意识障碍80例(90.9%)、眼肌麻痹41例(46.6%)、言语障碍(构音障碍或丘脑性失语)37例(42.0%)、肢体运动功能障碍34例(38.6%)、瞳孔异常34例(38.6%)、头晕15例(17.0%)、记忆减退14例(15.9%)、共济失调5例(5.7%)、面神经麻痹3例(3.4%)。梗死部位以单纯丘脑梗死最多(44例,50.0%),其次为丘脑合并中脑梗死(35例,39.8%)。影像学表现为典型中脑“V”字征14例(15.9%)。治疗后病情好转73例(83.0%),死亡11例(12.5%),再发梗死2例(2.3%),病情无变化2例(2.3%)。年龄和梗死部位与预后有关(均P<0.01)。结论 Percheron动脉梗死早期症状多变,急性期弥散加权成像提示丘脑和/或中脑可见高信号,可有典型中脑“V”字征。早期Percheron动脉梗死治疗可用静脉溶栓和其他缺血性脑卒中治疗方案,其预后与年龄和梗死部位有关。

    • >短篇报道
    • 胸部爆震伤3例救治分析并文献复习

      2024, 45(1):127-131.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10471

      摘要 (933) HTML (94) PDF 1.66 M (10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病例报告
    • 原发性肝血管肉瘤1例报告

      2024, 45(1):132-134.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10751

      摘要 (711) HTML (76) PDF 1.40 M (6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重要通知
友情提醒: 近日发现论文正式见刊或网络首发后,有人冒充我刊编辑部名义给作者发邮件,要求添加微信,此系诈骗行为!可致电编辑部核实:021-81870792。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编辑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