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第45卷第10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目录
    • 目录

      2024, 45(10):0-0.

      摘要 (539) HTML (0) PDF 412.90 K (1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中青年学者论坛
    • 通用型CAR-NK细胞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应用与展望

      2024, 45(10):1199-1204.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40262

      摘要 (1165) HTML (108) PDF 1.49 M (6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特点是B细胞异常活化产生大量自身抗体,这些自身抗体与自身抗原形成免疫复合物诱发系统性炎症,导致全身多系统多器官受累。现有靶向B细胞治疗策略(如贝利尤单抗、泰它西普及利妥昔单抗等)的临床疗效仍然有限,近年来靶向CD19的嵌合抗原受体(CAR)-T细胞治疗SLE展现出卓越的疗效。但自体CAR-T细胞治疗存在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T细胞肿瘤、感染等潜在风险,且价格昂贵。CAR-自然杀伤(NK)细胞治疗是现货型细胞疗法,其安全性高,无神经毒性及肿瘤化风险,且治疗费用低。目前,CAR-NK细胞在治疗血液系统肿瘤中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且CAR-NK细胞治疗SLE的初步临床研究展现出良好的治疗效果、优异的安全性及可预期的持久性。本文将重点阐述新一代通用型CAR-NK细胞的特点及其用于治疗复发难治性SLE的最新临床研究结果,展望其治疗SLE及B细胞相关自身免疫病的广阔前景。

    • 胰腺癌转化治疗:焦点与展望

      2024, 45(10):1205-1210.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30708

      摘要 (963) HTML (55) PDF 1.44 M (4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更有效化疗方案的出现和外科技术的进步,胰腺癌转化治疗的概念在近些年被提出用于改善初始不可切除胰腺癌患者的预后,并得到广泛关注。本文从转化治疗概念入手,结合最新研究进展和笔者经验,对胰腺癌转化治疗的患者选择与评估、转化方案选择、手术指征及手术时机等尚存争议的焦点问题进行梳理讨论,探索转化治疗在临床实践中的具体应用价值,以期为初始不可切除胰腺癌的治疗提供循证依据和建议。

    • >论著
    • 不孕症子宫内膜类器官建立与验证

      2024, 45(10):1211-1217.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30597

      摘要 (803) HTML (46) PDF 6.99 M (6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构建非免疫因素致不孕症和免疫因素致不孕症子宫内膜类器官培养体系,并比较两者免疫细胞因子的差异。方法 标本采自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殖医学中心行宫腔镜检查的不孕症患者,获取非免疫因素致不孕症患者(n=3)与反复着床失败(RIF)患者(n=5)子宫内膜组织,通过洗涤、消化、重悬及接板,将组织嵌入基质胶中进行3D培养;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两组子宫内膜类器官生长情况;利用免疫荧光染色技术检测子宫内膜特异性标志物雌激素受体(ER)、角蛋白和上皮钙黏蛋白表达情况;利用ELISA法测定两组细胞因子水平,并比较两组细胞因子的差异。结果 在子宫内膜类器官体外培养过程中,类器官体积逐渐增大、细胞数量逐渐增多,培养7~10 d的类器官体积达到稳定状态且形状逐渐趋于圆形。在相同时间内,非免疫因素致不孕症子宫内膜类器官数量较RIF子宫内膜类器官多。免疫荧光染色显示类器官中子宫内膜相关标志蛋白ER、角蛋白和上皮钙黏蛋白均表达,提示子宫内膜类器官构建成功。ELISA检测结果显示,两组间干扰素γ、IL-10、TNF-α、IL-4水平和TNF-α/IL-4比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TGF-β1、IL-17水平及IL-17/TGF-β1、干扰素γ/IL-10、TNF-α/IL-10比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在体外成功培养获得了具有增殖能力的非免疫因素致不孕症与RIF子宫内膜类器官,为免疫性不孕症的基础研究提供了新模型。

    • 长链非编码RNA-ROR介导上皮-间质转化对鼻咽癌细胞放疗抵抗作用的体外研究

      2024, 45(10):1218-1225.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30506

      摘要 (853) HTML (49) PDF 2.49 M (5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lncRNA-ROR介导上皮-间质转化在鼻咽癌细胞放疗抵抗中的作用。方法 将鼻咽癌细胞CNE2分为空白组、阴性对照组、lncRNA-ROR沉默组,进行相应的处理。将CNE2细胞分为空白组、放疗组、放疗+阴性对照组、放疗+lncRNA-ROR过表达组(放疗处理为6 Gy射线照射24 h),进行相应的处理。用CCK-8法检测CNE2增殖能力,通过细胞划痕实验和Transwell 细胞迁移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的情况,用蛋白印迹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和上皮-间质转化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空白组、阴性对照组相比,抑制lncRNA-ROR表达48、72 h后鼻咽癌细胞CNE2的增殖能力均减弱(均P<0.05)。抑制lncRNA-ROR表达后鼻咽癌细胞CNE2的迁移率低于阴性对照组(P<0.05),而放疗+lncRNA-ROR过表达组CNE2细胞的迁移能力高于放疗组与放疗+阴性对照组(均P<0.05)。与放疗组、放疗+阴性对照组相比,放疗+lncRNA-ROR过表达组CNE2细胞的凋亡率均降低(均P<0.05)。抑制lncRNA-ROR后,活化的caspase 3、caspase 9蛋白表达均较空白组和阴性对照组升高(均P<0.05);而放疗+lncRNA-ROR过表达组活化的caspase 3、caspase 9蛋白表达均较放疗组和放疗+阴性对照组下降(均P<0.05)。抑制lncRNA-ROR可导致上皮标志蛋白(E-钙黏蛋白、β-联蛋白)表达升高,间质标志蛋白(N-钙黏蛋白、波形蛋白)表达下降(均P<0.05);而与放疗组和放疗+阴性对照组相比,放疗+lncRNA-ROR过表达组CNE2细胞的上皮标志蛋白表达下降、间质标志蛋白表达升高(均P<0.05)。结论 lncRNA-ROR可通过调控鼻咽癌细胞增殖、迁移、凋亡及上皮-间质转化影响其放疗抵抗,是逆转鼻咽癌细胞放疗抵抗的潜在靶点。

    • 基于脉搏波频域梅尔频率倒谱系数特征的高血压危险分层预测模型

      2024, 45(10):1226-1240.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30243

      摘要 (828) HTML (39) PDF 4.82 M (4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为改进基于人工智能技术高血压时域脉搏波分类模型精度低、泛化性能差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融合注意力机制的频域脉搏波预测模型。方法 首先将时域脉搏波转换为频域梅尔频率倒谱系数特征,增强脉搏波区分度,采用时间卷积网络与Transformer 结构提取脉搏波深层特征,并将自注意力机制与选择性内核注意力进行决策融合,提取脉搏波关联特征,并采用Floodings正则化方法间接控制训练损失,防止过拟合发生。针对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及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提供的527例临床脉诊数据,进行5折交叉验证实验。此外,采用梯度提升决策树算法统计脉搏波频域特征的贡献率排名,分析影响模型分类精度的关键因素,为中医临床辅助诊断提供参考价值。结果 本研究提出的模型分类评估指标准确度、F1值、精确率、召回率和AUC值分别为0.939 6、0.924 9、0.940 9、0.929 5和0.993 4。脉搏波的静态特征、一阶差分和二阶差分系数的贡献率相对均衡,说明高血压危险程度不仅与脉搏波的静态特征相关,也应当考虑脉搏波的动态特征。结论 与典型脉搏波分类模型相比,本研究提出的模型具有较高的分类精度和泛化性能。

    • 基于循环神经网络模型的创伤重症患者临床结局的动态预测

      2024, 45(10):1241-1249.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40183

      摘要 (1088) HTML (40) PDF 1.50 M (5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循环神经网络(RNN)算法构建的动态预测模型用于创伤重症患者临床结局动态预测的价值,并研究动态策略和实时预测模型可行的搭建方案及路径。方法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美国重症监护医学信息数据库(MIMIC)-Ⅳ2.0。以创伤重症患者院内结局为预测目标,使用长短时记忆(LSTM)和门控循环单元(GRU)2种RNN算法分别在4、6和8 h时间窗下训练动态预测模型。使用灵敏度、特异度、F1值和AUC值对模型性能进行评价,并分析不同RNN算法和时间窗对模型性能的影响。在8 h时间窗下分别训练隐马尔科夫模型(HMM)、随机森林(RF)模型和logistic模型作为对照,横向比较2种RNN算法模型与对照模型的性能指标,并分析各模型的时间趋势变化。结果 在不同时间窗时,RNN动态模型在灵敏度、特异度、F1值和AUC值等4个性能指标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在8 h时间窗时模型的各性能指标均高于6 h和4 h时;不同RNN算法(LSTM和GRU)间仅特异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横向比较结果显示,2种RNN算法模型和其他模型间各性能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2种RNN算法模型各指标均高于HMM、RF和logistic模型;各算法模型灵敏度、特异度和F1值的ICC均小于0.400(95% CI未包含0),而AUC值的ICC在统计学上证据不足(95% CI包含0)。结论 基于RNN算法的动态模型对创伤重症患者临床结局的预测效果较其他常见模型具有一定优势,且时间窗对模型性能可能存在影响。

    • 脂肪因子代谢对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的影响及麝香通心滴丸的临床应用价值

      2024, 45(10):1250-1258.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40008

      摘要 (787) HTML (50) PDF 1.63 M (5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脂肪因子代谢对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MVD)的影响及麝香通心滴丸(STDP)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纳入2018年9月至2019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心内科收治的41例冠心病患者,分为非MVD组(20例)和MVD组(21例);29例MVD患者随机分为基础治疗组(14例)和STDP组(15例),分别进行为期3个月的基础治疗和基础治疗加STDP治疗;分析各组患者主诉、血生物化学指标、血浆炎症因子及脂肪因子水平的变化。采用12~14周龄雄性C57BL/6小鼠制备心肌缺血再灌注(IR)模型,分为假手术组、IR组(生理盐水灌胃)和IR+STDP组(STDP灌胃),每组5只,采用ELISA测定血浆炎症因子水平,通过硫黄素-S荧光密度法测定心脏组织微血管阻塞情况,采用蛋白质组学分析探寻IR组与IR+STDP组间差异表达蛋白质并通过蛋白质印迹法进行验证。结果 与非MVD组比较,MVD组血浆瘦素水平增高[(9.89±2.42)μg/L vs (4.76±1.02)μg/L,P<0.01],脂联素水平下降[(5.02±1.30)pg/mL vs (7.19±1.76)pg/mL,P<0.05),抵抗素水平升高[(9.20±2.03)μg/L vs (5.70±1.32)μg/L,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血浆瘦素水平与微循环阻力呈正相关(r=0.82,P<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根据血浆瘦素水平判断MVD的AUC值为0.855,最佳临界值为>9.395 μg/L,灵敏度为0.714,特异度为0.867。MVD患者治疗3个月后,相较于基础治疗组,STDP组主诉胸闷、胸痛症状改善率较高[73.3%(11/15) vs 21.4% (3/14)],血浆瘦素、IL-6、TNF-α水平均降低[(11.36±0.54)μg/L vs (12.12±0.85)μg/L、(3.96±1.76)pg/mL vs (8.65±1.29)pg/mL、(24.82±3.07)ng/mL vs (32.45±3.32)ng/mL,均P<0.05]。在动物实验中,与IR组相比,IR+STDP组小鼠IR术后无回流面积减少45%(P<0.01)、低回流及无回流面积减少23%(P<0.05),血浆IL-6、TNF-α水平均下降[(378.25±19.66)pg/mL vs (457.32±32.01)pg/mL、(289.71±47.62)pg/mL vs (371.28±41.05)pg/mL,均P<0.05]。蛋白质组学分析结果显示,IR+STDP组小鼠心脏组织中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蛋白质表达水平低于IR组,蛋白质印迹法验证结果亦提示IR+STDP组vWF及ICAM-1蛋白质表达较IR组下调(均P<0.01)。结论 MVD患者存在脂肪因子代谢异常,血浆瘦素水平较高。STDP治疗可改善MVD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血浆瘦素水平和炎症指标,机制可能与其抗血小板、抗炎作用有关。

    • 145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分析

      2024, 45(10):1259-1265.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30220

      摘要 (863) HTML (27) PDF 989.27 K (6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药物性肝损伤(DILI)患者的临床特征,为其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诊断为DILI的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基础疾病、用药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指标、DILI严重程度及预后等。结果 145例DILI患者中肝细胞损伤型112例(77.24%)、胆汁淤积型25例(17.24%)、混合型8例(5.52%)。引起DILI的药物种类主要为中药、中成药和抗感染药物,分别占48.72%(76/156)、16.03%(25/156)和10.26%(16/156)。DILI常见的临床表现为黄疸(76.55%)、纳差(52.41%)、乏力(49.66%)。不同肝损伤类型间,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碱性磷酸酶、总胆红素(TBil)、γ-谷氨酰转移酶、白蛋白(ALB)水平及住院时间、DILI严重程度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治疗后好转组ALT、ALB水平高于预后不良组,TBil水平及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低于预后不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INR为DILI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结论 血清生物化学指标有助于判别DILI的临床分型及预后。中药及中成药等多种药物可能会引起DILI,医务人员应予以重视并加强公众科普宣教。

    • 创伤暴露1年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

      2024, 45(10):1266-1271.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30525

      摘要 (749) HTML (33) PDF 985.78 K (6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创伤暴露1年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发生率的变化,并分析创伤暴露1年后PTSD发展的危险因素。方法 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暴发初期和暴发后1年分别进行方便取样,被试在线匿名参与调查。调查内容包括2份自填问卷:1份收集个人信息(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和主观睡眠质量;另1份是第5版《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的PTSD检查表(PCL-5),在创伤暴露初期和创伤暴露1年后分别回收有效问卷2 091、2 092份。结果 创伤暴露初期PTSD发生率为5.3%(111/2 091),创伤暴露1年后PTSD发生率为19.1%(399/2 092)。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P<0.01)、性别(P<0.01)和主观睡眠质量(P<0.01)为PTSD的风险因子。结论 创伤暴露1年后PTSD发生率较创伤暴露初期有所上升。在创伤暴露初期应特别重视年纪轻、女性、睡眠障碍群体,并尽早给予心理干预措施,以防后期发生PTSD。

    • >综述
    • 经支气管镜腔内诊断肺外周结节技术及进展

      2024, 45(10):1272-1280.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30565

      摘要 (923) HTML (53) PDF 952.75 K (7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肺周围型病变,包括肺外周结节,是常见的肺部问题。随着肺结节患者的增加,对组织取样的需求也随之增加。安全而精准的活检技术用于鉴别病变良、恶性对患者非常有益。电子支气管镜技术是近几十年来诊断肺周围型病变的活检技术之一,各种引导技术,例如径向超声支气管镜和虚拟支气管镜导航已被证实能改善常规支气管镜的性能。本文对有关先进支气管镜技术的现有研究进行综述,并探讨先进支气管镜技术在肺外周结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 胰腺囊性肿瘤:超声内镜的诊治研究进展

      2024, 45(10):1281-1287.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30765

      摘要 (766) HTML (53) PDF 1.14 M (6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胰腺囊性肿瘤(PCN)是一类具有显著异质性的胰腺肿瘤,近年来其检出率不断增加,逐渐成为临床医师关注的问题。超声内镜(EUS)可以贴近胰腺扫查并进行穿刺活检,对于PCN的诊断和治疗具有一定的优势。本文主要总结了EUS应用于PCN诊断和治疗的最新进展。囊液分子标志物(如Kirsten大鼠肉瘤病毒癌基因同源物、GNAS复合体基因座、冯·希佩尔-林道肿瘤抑制基因)及新兴内镜技术(如EUS引导下细针型共聚焦显微内镜和经穿刺针囊内活检术)都被证明可提高PCN的诊断准确性。EUS引导下消融术是新兴的PCN微创治疗技术,特别是化学消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得到大量研究的支持。

    • 干细胞治疗海绵体神经损伤性勃起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2024, 45(10):1288-1295.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20314

      摘要 (1072) HTML (50) PDF 944.79 K (11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海绵体神经损伤性勃起功能障碍(CNIED)是前列腺癌手术或其他盆腔手术的常见并发症,会对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产生负面影响。传统治疗措施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病理状态,但疗效有限。干细胞因其再生潜力而备受关注,利用干细胞治疗CNIED的有效性已在多种临床前模型中得到评估;针对脂肪来源干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等的Ⅰ/Ⅱ期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然而,干细胞治疗的长期疗效仍是需要考虑的问题。本文综述了干细胞治疗CNIED的研究现状,并总结探讨了干细胞疗法的疗效强化策略。

    • 液相色谱-质谱法分析生物体内低丰度蛋白多肽的研究进展

      2024, 45(10):1296-1303.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30643

      摘要 (965) HTML (91) PDF 1.46 M (8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蛋白多肽是一类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对维持机体各项功能的稳定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快速、准确地检测其水平有助于疾病的诊断、药物治疗效果的监测及药物的研发等,在临床医学、生物学及药学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蛋白多肽检测方法(如蛋白质印迹法和ELISA等)存在灵敏度低、难以同时测定多个待测物等问题。液相色谱-质谱法(LC-MS)具有专属、灵敏、高通量等优势,但蛋白多肽大分子的低离子化效率及强基质效应等限制了其直接检测蛋白多肽的可行性,基于LC-MS的信号转化与放大策略应运而生。本文针对近年来基于LC-MS分析生物体内蛋白多肽的样品前处理方法和信号转化与放大策略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总结,为基于LC-MS开发复杂样品中低丰度蛋白多肽的专属高敏检测方法提供参考。

    • >短篇论著
    • 常规超声联合超声造影诊断肾脏乏血供肿瘤良恶性的临床应用价值

      2024, 45(10):1304-1309.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40107

      摘要 (772) HTML (38) PDF 1.15 M (4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肾脏乏血供肿瘤的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特征,探讨2种方法联合应用在肾脏乏血供肿瘤良恶性诊断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13日至2022年10月26日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及其无锡分院经术后病理确诊、穿刺活检病理诊断或CT/MRI增强并长期随访证实的99例患者的104个肾脏乏血供肿瘤[包括76个良性病灶(良性组)和28个恶性病灶(恶性组)]的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资料。通过常规超声观察病灶的位置、大小、内部回声、形态、病灶内部及周边血供情况,通过超声造影观察病灶的灌注方式、消退方式、灌注均匀性及有无环状增强征象。以病理结果或CT/MRI增强并长期随访证实结果为金标准,分析常规超声联合超声造影特征对肾脏乏血供肿瘤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 两组间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病灶的内部回声、造影剂消退方式和环状增强征象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恶性组多为男性患者(78.6%,22/28),年龄较大[(58.29±11.76)岁],病灶多为低回声(64.3%,18/28),超声造影以快退为主(60.7%,17/28);良性组多为女性患者(55.3%,42/76),年龄较小[(50.64±14.88)岁],病灶多为高回声(64.5%,49/76),超声造影以同退为主(56.6%,43/76)。超声造影表现为环状增强的3个(10.7%,3/28)病灶均为恶性。环状增强+低回声对肾脏乏血供肿瘤良恶性的诊断准确度(82.7%)、特异度(88.2%)较高,环状增强+低回声+快退的诊断灵敏度(85.7%)和阴性预测值(92.3%)较高。结论 常规超声联合超声造影对肾脏乏血供肿瘤良恶性的鉴别诊断有较好的临床实用价值,环状增强对诊断肾脏乏血供恶性肿瘤具有高度特异性,但当这一征象并不显著而常规超声表现为低回声或超声造影表现为快退者,应高度警惕恶性可能。

    • 上海市小学一年级学生患龋状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2024, 45(10):1310-1315.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40473

      摘要 (767) HTML (41) PDF 1.35 M (5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调查上海市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口腔健康状况并分析龋病影响因素。方法 2021年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上海市抽取出黄浦、徐汇、嘉定、静安4个区作为调查区。以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在4个区内共抽取8所小学的一年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以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的标准进行口腔临床检查及问卷调查。采用EpiData 3.1软件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比较组间患龋率,采用两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比较组间龋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龋病影响因素。结果 共回收知情同意书及问卷调查表824份,其中有效问卷764份,有效率为92.7%。参与调查学生的总患龋率为65.6%(501/764),龋均为3.24±3.47。参与调查学生共发现龋齿2 473颗,671颗牙齿进行了充填,充填率为27.1%。参与调查学生人均萌出恒牙(7.91±2.76)颗,56.3%(430/764)的学生4颗第一恒磨牙全部萌出。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每天进食甜食>3次(P=0.030)、睡前经常进食(P=0.001)、家长认为学生的牙坏得严重(P=0.025)是儿童龋病检出的影响因素。结论 上海市小学一年级学生患龋率较高,每天进食甜食>3次、睡前经常进食、家长认为学生的牙坏得严重是儿童龋病检出的影响因素。

    • 学龄期中度孤独症儿童基本动作技能与社会交往能力的关系及执行功能的中介作用

      2024, 45(10):1316-1322.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30642

      摘要 (872) HTML (53) PDF 1.31 M (7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学龄期中度孤独症儿童基本动作技能与社会交往能力的关系,以及执行功能的中介作用和实现路径。方法 本研究为横断面设计,于2020年9月至2020年12月招募117名学龄期孤独症儿童作为被试,采用大肌肉动作发展测试(TGMD)测评基本动作技能水平,用执行功能行为评定量表(BRIEF)评估执行功能受损程度,用社交反应量表第2版(SRS-2)评估社交障碍情况。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各指标间的相互关系,应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路径关系。结果 学龄期孤独症儿童基本动作技能水平与SRS-2得分呈负相关(r=-0.312,P<0.001),基本动作技能水平与BRIEF的抑制(r=-0.336,P<0.001)、转换(r=-0.325,P<0.001)、情感控制(r=-0.338,P<0.001)、任务启动(r=-0.240,P=0.009)、工作记忆(r=-0.278,P=0.002)、计划(r=-0.224,P=0.015)因子得分呈负相关,SRS-2得分与BRIEF的抑制(r=0.378,P<0.001)、转换(r=0.299,P=0.001)、情感控制(r=0.417,P<0.001)、任务启动(r=0.246,P=0.007)、工作记忆(r=0.409,P<0.001)、监控(r=0.258,P=0.005)因子得分呈正相关。执行功能在基本动作技能与社会交往能力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B=-1.912,95% CI -3.116~-1.069)。结论 在学龄期中度孤独症儿童中,执行功能与社会交往能力随基本动作技能水平发生正向改变;基本动作技能可以通过执行功能的中介作用对社会交往能力产生影响,其中抑制和情感控制是重要实现路径。

    • >病例报告
    • 腹膜透析桥接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高氨血症、肝功能衰竭及脓毒症新生儿1例报告

      2024, 45(10):1323-1326.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30727

      摘要 (589) HTML (20) PDF 946.27 K (5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重要通知
友情提醒: 近日发现论文正式见刊或网络首发后,有人冒充我刊编辑部名义给作者发邮件,要求添加微信,此系诈骗行为!可致电编辑部核实:021-81870792。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编辑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