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第45卷第1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目录
    • 目录

      2024, 45(12):0-0.

      摘要 (561) HTML (0) PDF 449.71 K (2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中青年学者论坛
    • 胰腺囊性肿瘤恶变风险影像学诊断进展与困境

      2024, 45(12):1463-1469.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30453

      摘要 (836) HTML (737) PDF 1.42 M (3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影像学检查的普及和人均寿命的延长,胰腺囊性肿瘤(PCN)的检出率越来越高。不同亚型的PCN具有不同的恶变风险,对PCN恶变风险进行准确分层能够为患者提供正确的监测方案并指导手术决策。近年来多项指南明确了多个影像学特征(囊肿大小、壁结节和主胰管管径)为PCN恶变的危险因素,但单个特征衡量标准不一且诊断能力有限,而综合多个特征的模型诊断能力表现欠佳。本文围绕指南中影像学危险因素在PCN恶变预测中的价值及影像组学和人工智能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PCN的影像学研究提供方向,提高术前PCN危险分层的准确性。

    • >论著
    • 2022年全球和中国胰腺癌发病及死亡分析

      2024, 45(12):1470-1477.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40630

      摘要 (1577) HTML (1115) PDF 1.63 M (2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根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发布的2022年全球癌症统计报告,结合性别、年龄和人类发展指数(HDI)等,分析2022年全球及中国胰腺癌的发病和死亡情况。方法 全球185个国家和地区的胰腺癌数据来源于GLOBOCAN 2022数据库,HDI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公布的《2022年人类发展报告》获取。将癌症数据按年龄、性别和HDI分层,描述全球及中国的胰腺癌流行情况。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评估标化发病率(SIR)、标化死亡率(SMR)及死亡发病比(M/I)与HDI的相关性。结果 2022年全球胰腺癌总发病人数为51.10万,在各癌种中位列第12位,SIR(4.7/10万)位列第15位;全球胰腺癌总死亡人数为46.74万,在各癌种中位列第6位,SMR(4.2/10万)位列第9位。中国胰腺癌总发病人数为11.87万,在中国各癌种中位列第10位,占全球胰腺癌总发病人数的23.22%,SIR(4.4/10万)位列中国各癌种的第13位;中国胰腺癌总死亡人数为10.63万,在中国各癌种中位列第6位,占全球胰腺癌总死亡人数的22.74%,SMR(3.9/10万)位列中国各癌种的第8位。全球及中国的男性胰腺癌发病人数、死亡人数、SIR和SMR均高于女性。胰腺癌SIR和SMR均与HDI呈正相关(r=0.77、0.77,均P<0.001),而M/I与HDI呈负相关(r=-0.43,P<0.001)。全球及中国的胰腺癌发病人数、死亡人数、SIR和SMR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从45~49岁开始迅速增长。结论 全球及中国胰腺癌疾病负担严重,胰腺癌的发病和死亡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男性的胰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于女性。HDI与胰腺癌SIR和SMR呈正相关,而与M/I呈负相关。

    • 1990-2021年中国食管癌疾病负担:与日本和韩国的对比分析

      2024, 45(12):1478-1486.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40617

      摘要 (992) HTML (1160) PDF 1.92 M (2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1990-2021年我国食管癌疾病负担及变化趋势,并与日本、韩国进行对比。方法 基于2021年全球疾病负担数据库,分析1990-2021年我国食管癌的发病率、死亡率和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s)及相应的年龄标化率,同时按不同年龄、性别进行描述性分析,并与日本、韩国进行对比。运用估计年度变化百分比和相对变化率评估食管癌疾病负担的变化趋势。纳入吸烟、饮酒、低蔬菜饮食、咀嚼烟草4个危险因素,分析食管癌DALYs和死亡负担归因于各危险因素的比例。运用因素分解方法分析人口增长、人口老龄化和流行病学变化对食管癌发病人数的贡献比例。利用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年龄、时期和出生队列对食管癌发病情况的效应趋势。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评估年龄标化DALYs率与社会人口指数(SDI)的相关性。通过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预测未来20年中国的食管癌发病人数及年龄标化发病率(ASIR)。结果 2021年,中国食管癌发病人数、死亡人数和DALYs分别为32.08万、29.64万和689.87万,较1990年分别增加了54.61%、40.61%和17.88%。2021年,我国食管癌ASIR、年龄标化死亡率(ASMR)和年龄标化DALYs率分别为15.04/10万、14.13/10万和317.18/10万,高于日本(分别为6.22/10万、3.81/10万和84.34/10万)和韩国(分别为3.52/10万、2.29/10万和50.15/10万);3个国家男性的食管癌疾病负担均高于女性。2021年,吸烟和饮酒是我国食管癌死亡的两大危险因素,发病人数的增长主要由人口增长及人口老龄化引起。此外,我国食管癌ASIR随年龄增长而上升,在85~89岁达到峰值。1990-2021年,中国、日本、韩国的SDI与食管癌年龄标化DALYs率呈负相关。预测到2041年,我国食管癌ASIR将持续降低至9.14/10万,但发病人数将增加至39.82万。结论 我国食管癌疾病负担沉重,未来应加强吸烟、饮酒等危险因素的防控,并促进重点人群的早筛、早诊、早治。

    • 急性心肌梗死3526例的远期预后分析

      2024, 45(12):1487-1494.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40265

      摘要 (915) HTML (57) PDF 1.36 M (2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远期死亡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07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的AMI患者资料,并对院内生存的患者进行随访,通过Cox生存分析和ROC曲线探讨AMI患者远期死亡的影响因素及其预测价值。结果 共纳入AMI患者4 868例,其中院内死亡261例,失访1 081例,共随访至3 526例患者。高龄、糖尿病、吸烟及血肌酐、脂蛋白a、肌钙蛋白升高是AMI患者远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发病年龄每增加1岁远期死亡风险增加7.5%(HR=1.075,95% CI 1.064~1.086,P<0.001),吸烟者发生AMI后的远期死亡风险是不吸烟者的1.261倍(HR=1.261,95% CI 1.023~1.555,P<0.05),糖尿病患者发生AMI后的远期死亡风险是无糖尿病患者的1.307倍(HR=1.307,95% CI 1.073~1.592,P<0.01)。院内行急诊或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使用他汀类药物、使用β受体阻滞剂和血细胞比容升高是AMI患者远期死亡的保护因素,其中行急诊或择期PCI治疗者远期死亡风险分别降低46.9%和54.8%(HR=0.531,95% CI 0.398~0.707,P<0.001;HR=0.452,95% CI 0.353~0.580,P<0.001),使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远期死亡风险降低39.2%(HR=0.608,95% CI 0.408~0.906,P<0.05),使用β受体阻滞剂的患者远期死亡风险降低17.7%(HR=0.823,95% CI 0.678~0.998,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除年龄(AUC值为0.773)外,血肌酐、脂蛋白a、血细胞比容、肌钙蛋白对AMI患者远期死亡的预测价值均较低(AUC值分别为0.636、0.564、0.667、0.524)。结论 急诊或择期行PCI治疗、使用他汀类药物、使用β受体阻滞剂能够改善AMI患者的远期预后,而高龄、糖尿病、吸烟则会增加远期死亡风险。

    • 肿瘤坏死因子α抑制剂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合并骨质疏松症5年随访研究

      2024, 45(12):1495-1501.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40012

      摘要 (995) HTML (36) PDF 1.11 M (2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评估TNF-α抑制剂(TNFi)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合并骨质疏松症(OP)的远期疗效及其对骨代谢、骨密度、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于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收治的158例AS伴OP患者的资料。将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双膦酸盐组(54例)、TNFi组(58例)、TNFi联合双膦酸盐组(46例),所有患者均使用钙剂联合骨化三醇作为补钙背景治疗。治疗5年后,评估患者的Bath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性指数(BASDAI)和Bath强直性脊柱炎功能指数(BASFI)评分,检测炎症指标、骨代谢标志物、骨密度等。结果 治疗5年后,TNFi联合双膦酸盐组、TNFi组患者的BASDAI评分、BASFI评分、红细胞沉降率(ESR)、CRP、TNF-α、IL-17A均较治疗前降低(均P<0.05);双膦酸盐组患者仅ESR和CRP较治疗前降低(均P<0.05),其余炎症指标及BASDAI评分、BASFI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患者治疗5年后的骨密度均较治疗前升高(均P<0.05),且TNFi联合双膦酸盐组高于其余2组(均P<0.05)。TNFi联合双膦酸盐组、双膦酸盐组患者治疗5年后甲状旁腺激素(PTH)、Ⅰ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P1NP)、β-胶原降解产物(β-CTX)较治疗前下降(均P<0.05),骨钙素氨基端中分子片段(N-MID)、25羟维生素D(25VitD)较治疗前上升(均P<0.05);TNFi组患者仅PTH和P1NP下降(均P<0.05),β-CTX、N-MID、25VitD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AS伴OP患者长期使用TNFi治疗可有效降低疾病活动性、改善躯体功能、降低炎症因子水平、缓解骨代谢异常、升高骨密度,联合应用双膦酸盐疗效更佳。

    • 基于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的上颌窦底间隔观察分析

      2024, 45(12):1502-1507.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40492

      摘要 (640) HTML (42) PDF 5.56 M (2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应用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观察上颌窦底间隔的形态,并分析其与性别、年龄及上颌窦体积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选择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科就诊并拍摄CBCT的375例患者(750个上颌窦)为研究对象。将CBCT图像的DICOM文件数据导入Mimics 22.0软件中重建上颌窦三维图像,对上颌窦体积及上颌窦底间隔的发生情况、位置、高度进行测量,并分析上颌窦底间隔发生率与性别、年龄和上颌窦体积的关系。结果 在750个上颌窦中,130个出现窦底间隔,发生率为17.3%。男性和女性上颌窦底间隔的发生率分别为18.5%(63/340)、16.3%(67/4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31);年龄18~30岁、31~45岁、46~60岁、>60岁组上颌窦底间隔的发生率分别为12.7%(29/228)、16.5%(32/194)、23.1%(36/156)、19.2%(33/17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上颌窦体积0~10 cm3、11~20 cm3、>20 cm3组上颌窦底间隔的发生率分别为7.1%(14/196)、19.9%(54/271)、21.9%(62/2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共检出168个上颌窦底间隔,其中24个(14.3%)位于上颌窦前部、84个(50.0%)位于上颌窦中部、60个(35.7%)位于上颌窦后部,上颌窦前部、中部、后部的窦底间隔高度分别为(5.75±1.84)、(9.08±3.77)、(6.41±1.76)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上颌窦底间隔的发生率随着上颌窦体积的扩大而增高。CBCT可以提供较准确的上颌窦底间隔的位置和大小等信息,为临床实施上颌窦底提升术提供依据。

    • 寨卡病毒感染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的转录组分析

      2024, 45(12):1508-1520.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40149

      摘要 (717) HTML (15) PDF 1.69 M (2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寨卡病毒(ZIKV)感染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H-SY5Y后的转录组数据,拟找出参与ZIKV致病机制的潜在基因。方法 用ZIKV感染SH-SY5Y细胞,提取细胞总RNA后用转录组测序技术分析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DEG)。对DEG进行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预测DEG主要参与的生物学过程、分子功能和信号通路,最后通过qPCR进行验证。结果 共鉴定出259个DEG,包括172个上调基因和87个下调基因。GO功能富集分析显示,DEG主要与细胞外基质、刺激应答、抗微生物体液反应、发育过程相关;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DEG主要与炎症反应、免疫反应有关。DEG的qPCR验证结果与转录组测序结果基本一致。结论 ZIKV感染SH-SY5Y细胞后参与细胞外基质、刺激应答、调控炎症反应的基因表达显著改变,说明ZIKV可能通过重塑细胞外基质及调控炎症反应引起神经系统病变。

    • 翻译控制肿瘤蛋白1调控肾细胞癌细胞增殖迁移的机制

      2024, 45(12):1521-1528.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20585

      摘要 (773) HTML (75) PDF 2.38 M (2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检测翻译控制肿瘤蛋白1(TPT1)在肾细胞癌(RCC)中的表达,并探讨其在RCC中的作用。方法 从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下载微阵列数据集GSE15641(包括23例正常肾脏组织样本数据和32例RCC组织样本数据),并使用R 4.3.0软件筛选RCC组织和正常肾脏组织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采用q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90例在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确诊并接受治疗的RCC患者的RCC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以及人RCC细胞(769-P、786-O、ACHN和Caki-1)和人正常胚肾293细胞(HEK293)中TPT1的表达。通过χ2检验分析TPT1表达与RC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从癌症基因组图谱数据库获得522例RCC患者的临床信息,采用ROC曲线和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TPT1表达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体外转染TPT1 siRNA和siRNA阴性对照(NC)至786-O和Caki-1细胞后,采用q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中TPT1的表达,分别应用CCK-8实验、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并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正常肾脏组织和HEK293细胞相比,TPT1在RCC组织和RCC细胞中的表达均上调(均P<0.05)。TPT1表达水平低的RCC患者肿瘤大小及转移发生率均低于TPT1表达水平高的患者(均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提示,TPT1对RCC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AUC=0.856 9,95% CI 0.804 5~0.909 3,P<0.001)。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结果显示,低TPT1表达组RCC患者的总生存期长于高TPT1表达组(P=0.018 4)。在细胞实验中,与siRNA NC组相比,转染TPT1 siRNA后786-O和Caki-1细胞的增殖活性、划痕愈合率和侵袭穿膜细胞数均下降(均P<0.01),凋亡相关蛋白Bcl-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表达降低、Bcl-2相关X蛋白表达增加(均P<0.05)。结论 TPT1参与了RCC的进展,可能是RCC治疗的潜在靶点。

    • 基于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挖掘子痫前期的诊断标志物

      2024, 45(12):1529-1539.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40049

      摘要 (872) HTML (158) PDF 1.99 M (2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和机器学习模型挖掘公共数据库中的有效信息,识别子痫前期相关的候选基因,以提高子痫前期早期诊断的准确性并为发病机制和诊疗研究提供靶点。方法 从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中检索子痫前期患者和正常孕妇胎盘组织样本的RNA-seq数据集,利用生物信息分析工具完成数据下载、质量控制、比对及定量后获得基因表达矩阵。采用DESeq2 1.38.3工具筛选差异表达基因,通过基因本体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数据库确定富集通路,利用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构建共表达网络,利用随机森林算法建立机器学习预测模型。结果 4个数据集156例孕妇(70例子痫前期患者、86例正常孕妇)胎盘组织样本共筛选出49个共有差异表达基因,这些基因显著富集在细胞外区域、卵泡刺激素分泌的正向调节通路、激素活性通路及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等信号通路。通过WGCNA将49个差异表达基因分为7个共表达模块,鉴定出与子痫前期高度相关的关键模块,并筛选出6个候选关键基因,分别为fms相关受体酪氨酸激酶1(FLT1)、冠毛素2(PAPPA2)、蛋白磷酸酶1调节抑制因子亚基1C(PPP1R1C)、肌球蛋白ⅦB(MYO7B)、长基因间非蛋白编码RNA 2009(LINC02009)和抑制素亚基α(INHA)。基于这6个关键基因构建的随机森林模型对子痫前期有较好的预测价值(AUC=0.978)。结论 子痫前期可能与激素分泌、免疫反应、血管生成因子、妊娠相关血浆蛋白、抑制素等有关,相关基因或可成为子痫前期诊断的候选标志物。

    • >综述
    • 非编码RNA和蛋白质组学在辐射生物剂量学中的应用

      2024, 45(12):1540-1545.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30108

      摘要 (595) HTML (41) PDF 1.08 M (2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理想的辐射生物标志物应该能够快速、便捷、准确地评估机体所接受的辐射剂量,并能预测辐射损伤效应。基于基因或分子表达谱的辐射剂量评估是辐射生物剂量学领域的研究热点。非编码RNA和蛋白质组学具有高通量的特点,可以实现实时、快速检测,在辐射生物剂量学研究中展现出巨大潜力。本文总结了近年来非编码RNA和蛋白质作为潜在辐射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影响因素、应用场景等进行综述。

    • 放射治疗在不可切除肝细胞癌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2024, 45(12):1546-1552.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30004

      摘要 (895) HTML (388) PDF 950.88 K (2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肝细胞癌(HCC)是我国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大部分患者在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失去了根治性切除的机会。近年来,靶向、免疫及放射治疗在不可切除HCC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尽管HCC对放射线敏感,但因肝脏对放射线的耐受性较低,放射治疗在临床上的地位常常被低估。随着放射治疗技术的发展,其在不可切除HCC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无论是单纯放射治疗还是放射治疗联合其他治疗,均对不可切除HCC患者显示出明显的生存获益。本文重点阐述放射治疗及其与其他方法的联合治疗在不可切除HCC中的临床应用及最新研究进展。

    • 强直性脊柱炎异位骨化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

      2024, 45(12):1553-1560.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40165

      摘要 (887) HTML (38) PDF 1.11 M (2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强直性脊柱炎为难治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异位骨化是其最主要的病理特征之一。强直性脊柱炎异位骨化的发生机制涉及多个方面,包括骨化相关基因、骨化相关因子、骨化相关细胞、骨化信号通路和机械应力等。本文从多途径、多通路、多靶点、多因子的不同方面阐述了强直性脊柱炎异位骨化的发生机制,以期为拓展临床及基础研究、深入认识强直性脊柱炎提供参考。

    • >海洋军事医学
    • 高空坠落冲击和水下爆炸冲击致比格犬脾损伤的超声表现和造影特点

      2024, 45(12):1561-1568.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40076

      摘要 (612) HTML (27) PDF 3.70 M (1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高空坠落冲击和水下爆炸冲击致脾脏的损伤情况及其二维超声和超声造影表现。方法 23只健康比格犬分入高空坠落冲击实验(13只)和水下爆炸冲击实验(10只)。利用自由落体高台装置和克级三硝基甲苯分别模拟比格犬高空坠落冲击损伤和水下爆炸冲击损伤,致伤后立刻对比格犬脾脏行超声检查,每小时复查1次,并对存活犬行超声造影检查。致伤后取死亡犬脾脏标本,观察大体损伤情况,并通过H-E染色观察组织的病理形态学改变及组织内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致伤后高空坠落冲击模型6 m、7 m、8 m和9 m组分别死亡6、2、1、1只,水下爆炸冲击模型中泅渡组和蛙人组分别死亡1、4只。高空坠落冲击模型二维超声检查显示,比格犬有脾破裂(脾实质连续性中断)、脾周积液、被膜下血肿、脾内大血肿、脾静脉回声增高、脾实质回声不均匀等表现;水下爆炸冲击模型二维超声检查显示,比格犬有脾静脉回声增高、脾实质回声不均匀表现,损伤程度较高空坠落冲击模型轻。脾超声造影示2种模型造影剂灌注表现大体分为4型,出现Ⅰ型(造影剂灌注出现局部大范围缺损)、Ⅱ型(造影剂灌注弥漫性缺损)、Ⅲ型(脾静脉内未见造影剂进入)造影表现的比格犬伤后均发生脾破裂。H-E染色结果显示,比格犬脾损伤后存在真性脾破裂、脾内弥漫性出血、脾内血肿/瘀斑、被膜下血肿/瘀斑、静脉内淤血等,与超声检查结果相吻合。结论 高空坠落引起的比格犬脾损伤较水下爆炸严重,常规超声诊断典型脾损伤的准确性较好,而超声造影对不典型脾损伤的评估更有优势且对于迟发性脾破裂具有一定的预判价值。

    • >短篇论著
    • 军人身份认同量表的初步编制及信效度检验

      2024, 45(12):1569-1573.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30314

      摘要 (764) HTML (78) PDF 675.95 K (2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编制军人身份认同量表,并检验该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方法 基于文献回顾和访谈法确定量表的理论模型和结构模型,构建条目池,编制测试条目,经专家修订形成基本条目。选取相关人员若干,样本1用于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子分析,样本2用于验证性因子分析及内部一致性检验。通过Cronbach’s α 系数和分半信度检验量表的信度,通过相关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等验证量表的结构效度,以军人职业倦怠量表为校标进行校标关联效度检验。结果 军人身份认同量表共有23个条目,包括认知、情感、适应感和效能感4个因子,解释了总方差的54.087%,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25,4个因子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843、0.899、0.854、0.835;量表的分半信度为0.873,4个因子的分半信度分别为0.812、0.882、0.870、0.821。量表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拟合优度χ2/df=1.978,比较拟合指数为0.927,成长适配指数为0.928,塔克-刘易斯指数为0.916,近似均方根误差为0.055,拟合优度指数为0.896)。结论 本研究编制的军人身份认同量表具有良好的效度和信度,可以用来测量我国相关人员的身份认同。

    • 下咽癌全喉切除术后咽瘘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

      2024, 45(12):1574-1578.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20514

      摘要 (663) HTML (26) PDF 949.68 K (1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下咽癌全喉切除术后咽瘘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9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89例下咽癌全喉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咽瘘分为咽瘘组和无咽瘘组,分析患者相关、疾病相关及治疗相关的咽瘘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89例患者中有20例术后出现咽瘘,69例未出现咽瘘,总体咽瘘发生率为22.5%。单因素分析显示,咽瘘组有糖尿病史(P=0.031)、术前行放化疗(P=0.021)、术前低白蛋白血症(P=0.008)、术后低白蛋白血症(P=0.002)及采用皮瓣修复(P=0.034)的患者占比高于无咽瘘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白蛋白水平是咽瘘发生的独立保护因素(OR=0.174,95% CI 0.048~0.626,P=0.007)。结论 有糖尿病、围手术期低白蛋白血症或术前接受放化疗的下咽癌患者全喉切除术后更易发生咽瘘。

    • 缝线编织法预置高强度缝线对肌腱移植物生物力学的影响

      2024, 45(12):1579-1582.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20401

      摘要 (814) HTML (66) PDF 1.20 M (1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缝线编织法对肌腱移植物预置高强度缝线,以减轻术后肌腱移植物发生蠕变松弛所造成的力学影响。方法 取新鲜猪跟腱标本,制成前交叉韧带肌腱移植物30个,随机分为对照组、2股缝线置入组、4股缝线置入组,每组10个。对照组肌腱移植物不予缝线置入,2股缝线置入组、4股缝线置入组在肌腱移植物内分别预置2股、4股高强度2号缝线。各组肌腱移植物依次完成1、100、500、1 000、1 500、2 000、2 500、3 000次疲劳测试,记录松弛度。最后以5 cm/min的恒定速率牵拉各组肌腱移植物至其失效,并记录松弛度达到5 mm时的牵引力,即失效载荷。结果 2股缝线置入组、4股缝线置入组肌腱移植物各次疲劳测试后松弛度均小于对照组,且4股缝线置入组松弛度小于2股缝线置入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股缝线置入组、4股缝线置入组肌腱移植物失效载荷均高于对照组,且4股缝线置入组失效载荷高于2股缝线置入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通过缝线编织法对肌腱移植物进行预置线操作可有效提高肌腱移植物的力学性能。

    • >病例报告
    • 卵圆孔未闭合并肺动静脉瘘致反常性脑栓塞1例报告

      2024, 45(12):1583-1586.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40274

      摘要 (739) HTML (87) PDF 1.81 M (2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重要通知
友情提醒: 近日发现论文正式见刊或网络首发后,有人冒充我刊编辑部名义给作者发邮件,要求添加微信,此系诈骗行为!可致电编辑部核实:021-81870792。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编辑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