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45(4):383-390.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30576
摘要:卵巢功能异常主要包括卵巢功能低下和高反应,是女性不孕不育的重要原因之一。卵巢功能异常女性妊娠结局不良可表现为流产率升高、活产率下降,以及妊娠并发症和新生儿风险增加,其原因与卵子质量下降和母体内环境紊乱等因素有关。本文对卵巢功能异常对妊娠结局的影响及其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综合诊疗和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2024, 45(4):391-398.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30622
摘要:脑卒中是我国患者死亡的首要原因,其中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是病死率、致残率最高的缺血性脑卒中类型。指南推荐应尽早开展静脉溶栓、桥接治疗或血管内治疗以挽救缺血的脑组织。因此,及早识别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对院前急救及转诊至关重要。目前已研发出众多院前预测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的评估工具,如 PAST 量表、ELVO 量表、CPSSS、EMSA 量表、LARIO 量表等。本文对近几年研发的用于院前预测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的评估工具及其预测效能进行综述,以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实践。
2024, 45(4):399-412.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30623
摘要: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是最严重的卒中亚型,有很高的致残率、致死率。本文对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的定义、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学、病因分类、影响因素、临床评估及急救护理等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旨在阐明相关危险因素,为优化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有力支持。将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纳入院前急救和护理全周期的评估范畴,进一步加强临床医学与护理专业交叉人才的培养,可显著提高患者的救治率,更好地推动我国医疗保健事业的发展。
2024, 45(4):413-420.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30157
摘要:无症状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导致同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但目前针对无症状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医疗实践和临床证据之间存在矛盾,其最佳治疗方法仍有争议。因此,评估无症状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脑卒中发生风险,选择易损斑块进行外科干预以提高疗效是必要的。本文回顾了无症状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流行病学、治疗方法及脑卒中风险评估和潜在干预指征的最新成果,旨在减少不必要的干预,更加有效地预防脑卒中。
2024, 45(4):421-426.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30232
摘要: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手术治疗幕上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选择 2022 年 1-12 月我中心收治的 42 例幕上高血压性脑出血手术患者,根据治疗方式分为神经内镜组(22 例)和开颅手术组(20 例)。对比两组患者术后残余血肿量、术后 90 d 预后良好(改良 Rankin 量表评分为 0~3 分)率、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神经内镜组术后残余血肿量<15 mL 的患者比例(77.3 %, 17/22)高于开颅手术组(35.0 %, 7/20; P=0.022)。神经内镜组和开颅手术组术后 90 d 预后良好的患者分别为 14 例(63.6 %)和 4 例(2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神经内镜组术后再出血发生率(4.5 %, 1/22)低于开颅手术组(5.0 %, 1/20; P=0.001)。两组患者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均为 100.0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神经内镜组的术后 90 d 死亡率(13.6 %, 3/22)低于开颅手术组(30.0 %, 6/20; P<0.001)。结论 神经内镜手术治疗可提高幕上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血肿清除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
2024, 45(4):427-432.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30768
摘要:目的 探讨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疾病感知在家庭健康和生活质量间的中介效应。方法 2023 年 5-6 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我院脑血管病中心收治的 191 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欧洲五维健康量表、中文版家庭健康量表、简化版疾病感知问卷调查患者的一般情况、生活质量、家庭健康和疾病感知水平。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究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采用 Pearson 相关分析探讨家庭健康、疾病感知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采用 SPSS 25.0 软件宏程序 Process 的 Model4 进行中介模型检验。结果 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为(0.72±0.31)分,家庭健康得分为(36.73±6.75)分,疾病感知得分为(49.99±13.17)分。家庭健康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与疾病感知呈负相关,生活质量与疾病感知呈负相关。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年龄、职业、婚姻状况、兄弟姐妹数量、家庭健康、疾病感知 6 个因素是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共同解释总变异的 47.9 %。中介模型检验结果显示,疾病感知在家庭健康与生活质量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 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处于一般水平,疾病感知在家庭健康与生活质量之间起中介作用。降低脑卒中患者的疾病消极认知,发挥家庭的协同支持作用,可能有利于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2024, 45(4):433-440.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30592
摘要:目的 探讨三氧化二砷(ATO)在肝癌中对肽基脯氨酰基顺反异构酶 NIMA 相互作用蛋白 1(Pin1)表达的抑制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 使用 DepMap 数据库和 GEPIA 数据库中的数据分析 Pin1 在人肝癌细胞系和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以人肝癌细胞系 Huh7 和小鼠肝癌细胞系 H22 为细胞模型,通过 ATP 法检测 ATO 对肿瘤细胞活力的影响;通过蛋白质印迹法、免疫荧光染色和 qPCR 检测 ATO 对 Pin1 在蛋白质水平和转录水平表达的作用。用氯喹预处理 Huh7 细胞抑制溶酶体途径后,通过蛋白质印迹法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 ATO 对 Pin1 表达的调控作用。通过皮下荷瘤小鼠模型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验证 ATO 在体内对肝癌细胞生长和 Pin1 表达的影响。采用 RNA 测序分析 ATO 可能影响的信号通路,并通过蛋白质印迹法和 qPCR 验证。结果 在 DepMap 数据库 23 种人肝癌细胞系和GEPIA 数据库人肝癌组织中, Pin1 的表达均呈现较高水平。在体外实验中, ATO 处理后 Huh7 和 H22 细胞的细胞活力均降低,细胞中 Pin1 在蛋白质和转录水平的表达均降低,但用氯喹抑制溶酶体途径逆转了 ATO 对 Pin1 表达的影响。在皮下荷瘤小鼠模型中, ATO 表现出一定的抗肿瘤效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 ATO 处理后 Pin1 表达和肿瘤细胞增殖受到抑制。在 ATO 处理的 H22 细胞中 Wnt/β- 连环素通路相关基因富集,抑制 H22 细胞中 Pin1 的表达后 β- 连环素表达减少。结论 ATO 通过溶酶体途径抑制 Pin1 表达,以及影响 Wnt/β- 连环素信号通路来抑制肝癌细胞增殖。
2024, 45(4):441-447.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30750
摘要:目的 建立基于荧光染料噻唑橙和核酸适配体 45e-1 的非标记型适配体传感器,以快速、灵敏地检测石房蛤毒素(STX)。方法 将 50 nmol/L 45e-1 溶解在缓冲液(20 mmol/L Tris-HCl、100 mmol/L NaCl、2.5 mmol/LMgCl2、5 mmol/L KCl, pH=7.5)中,在 95℃水浴中加热 10 min,冰水浴中冷却 5 min。随后加入 STX 标准溶液,充分混匀,室温孵育 10 min 后。再加入噻唑橙溶液,添加缓冲液使反应体系体积为 100 μL,充分混合后室温孵育2 min。最后在 496 nm 激发波长下测定体系的荧光强度。结果 当噻唑橙与 45e-1 的摩尔浓度比为 5:1、噻唑橙与45e-1 的孵育时间为 2 min、STX 与 45e-1 的孵育时间为 10 min、Mg2+的浓度为 2.5 mmol/L、K+的浓度为 5 mmol/L 时,反应体系的荧光强度与 STX 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拟合线性方程为 Y=3 639.8X+2 341.5[R2=0.972 5, X 为 STX浓度(nmol/L)的常用对数],检测限为 0.67 nmol/L,对其他常见海洋毒素的交叉反应可以忽略。在海水中,该方法的回收率为 90.7 %~108.7 %, RSD 为 7.1 %~10.9 %。结论 所建立的非标记型适配体传感器可以定量检测 STX,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重现性。
2024, 45(4):448-453.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30451
摘要:目的 建立通过流式细胞分选术区分中枢神经系统内小胶质细胞和浸润巨噬细胞的方法。方法 用成年 C57BL/6 小鼠建立双侧颈总动脉狭窄模型,分别采用集落刺激因子 1 受体抑制剂 PLX5622 或氯膦酸盐脂质体处理。将分离、匀浆、重悬后的小鼠脑和脊髓组织进行 Percoll 密度梯度离心,得到单核细胞悬液。采用 CD45、CD11b 和淋巴细胞抗原 6 家族成员 C(Ly6C)抗体进行流式分选,获得小胶质细胞(CD11b+CD45lowLy6C-细胞)和浸润巨噬细胞(CD11b+CD45highLy6C+细胞),并验证 PLX5622 和氯膦酸盐脂质体 2 种给药范式获得的处理效果。结果 通过CD45、CD11b 和 Ly6C 抗体可以有效区分中枢神经系统中小胶质细胞和浸润巨噬细胞。与对照组比较, PLX5622 处理后小胶质细胞数量减少(P=0.001),而氯膦酸盐脂质体处理后浸润巨噬细胞数量减少(P<0.001)。结论 所建立的流式细胞分选方法可有效区分中枢神经系统中小胶质细胞和浸润巨噬细胞, PLX5622 和氯膦酸盐脂质体 2 种给药范式可分别选择性清除中枢神经系统内的小胶质细胞和浸润巨噬细胞。
2024, 45(4):454-461.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30466
摘要:目的 探究芦可替尼能否在外泌体层面通过抑制血管新生减缓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发展。方法 采集 3 例初诊 PMF 患者治疗前(初诊组)和芦可替尼治疗 3 个月后(芦可替尼组)及 3 例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对照组)的骨髓液,提取外泌体。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外泌体中促血管新生相关因子的蛋白质表达水平。将外泌体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共培养 24 h 后,采用 CCK-8 法检测 HUVEC 的增殖活力,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 HUVEC 细胞周期分布,采用划痕实验和 Transwell 侵袭实验检测 HUVEC 的迁移和侵袭能力,采用 q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 HUVEC 中侵袭增殖相关因子的 mRNA 和蛋白质表达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初诊组外泌体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VEGF 受体 1(VEGFR1)、低氧诱导因子 -1α(HIF-1α)、环氧合酶 -2(COX-2)表达水平均增加(均 P<0.01);芦可替尼组 VEGF、VEGFR1、HIF-1α、COX-2 表达水平均低于初诊组(均 P<0.01)。与初诊组外泌体共培养的 HUVEC 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相较于对照组均增强(均 P<0.05),而与芦可替尼组外泌体共培养的 HUVEC 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较初诊组下降(均 P<0.05)。与初诊组外泌体共培养的 HUVEC 中 S 期细胞占比高于对照组,与芦可替尼组外泌体共培养的 HUVEC 中 S 期细胞占比低于初诊组。与对照组相比,与初诊组外泌体共培养的 HUVEC 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 -2、MMP-9、局部黏着斑激酶(FAK)、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 mRNA 和蛋白质表达水平均较高(均 P<0.01);与芦可替尼组外泌体共培养的 HUVEC 中 MMP-2、MMP-9、FAK、PCNA mRNA 和蛋白质表达水平均较初诊组下降(均 P<0.01)。结论 体外实验中, PMF 初诊患者骨髓源性外泌体可通过血管新生机制促进 PMF 进展,芦可替尼能够在外泌体层面抑制血管新生从而发挥 PMF 治疗作用。
2024, 45(4):462-469.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40081
摘要:目的 比较神经激肽 1(NK-1)受体拮抗剂(RA)联合托烷司琼与地塞米松联合托烷司琼预防中度致吐风险化疗所致恶心呕吐(MEC-CINV)的效果。方法 采用非劣效性试验设计,将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肿瘤科 2021 年 4 月至 2022 年 1 月满足条件的拟接受中度致吐风险化疗的肿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 NK-1RA 组和地塞米松组。NK-1 RA 组患者采用 NK-1 RA(阿瑞匹坦或福沙匹坦) +托烷司琼二联止吐方案,地塞米松组采用托烷司琼+地塞米松标准二联止吐方案。主要评价指标为总观察期(0~120 h)、延迟期(24~120 h)、急性期(24 h 内)的呕吐完全缓解(CR)率,次要评价指标为各期恶心完全控制(CC)率及恶心呕吐总缓解(TR)率,安全性指标为止吐药物的不良反应(包括乏力、便秘、呃逆、失眠等症状指标,以及白细胞计数减少、中性粒细胞计数减少、血红蛋白下降、血小板计数减少、丙氨酸转氨酶和/或天冬氨酸转氨酶升高、血肌酐升高等实验室指标异常)。采用差异性检验(检验水准为 0.05)和非劣效性检验(非劣效性界值为 15 %,检验水准为 0.025)比较两组的干预效果。结果 最终共有 101 例患者全程参与本研究,其中 NK-1 RA 组 51 例,地塞米松组 50 例。NK-1RA 组和地塞米松组总观察期呕吐 CR 率分别为 58.8 %(30/51)和 56.0 %(28/50),非劣效性检验无统计学意义[P非劣效=0.035,率差(RD)=2.80 %, 95 % CI -16.5 %~22.1 %];急性期呕吐 CR 率分别为 80.4 %(41/51)和78.0 %(39/50),非劣效性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非劣效=0.016, RD=2.40 %, 95 % CI -13.4 %~18.2 %);延迟期呕吐CR 率分别为 62.7 %(32/51)和 58.0 %(29/50),非劣效性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非劣效=0.021, RD=4.70 %, 95 % CI-14.4 %~23.8 %)。NK-1 RA 组各期恶心 CC 率略高于地塞米松组,非劣效性检验有统计学意义(均 P非劣效<0.025)。两组间各安全性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结论 在 MEC-CINV 患者中, NK-1 RA 联合托烷司琼的二联止吐方案对恶心呕吐的控制效果非劣效于地塞米松联合托烷司琼标准二联止吐方案,且安全性良好。
2024, 45(4):470-476.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30667
摘要:目的 研究血清铁死亡相关指标与绝经后女性认知障碍的关系。方法 选择 2019 年 8 月至 2021 年12 月就诊于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的女性 148 例,其中生育期 22 例、围绝经期 11 例、绝经后 115 例,比较 3 组女性的一般资料及血清铁死亡相关指标[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4(GPX4)、还原型谷胱甘肽(GSH)、胱氨酸/谷氨酸反向转运体(Xc-系统)、酰基辅酶 A 合成酶长链家族成员 4(ACSL4)、活性氧(ROS)、脂质过氧化物(LPO)和丙二醛(MDA)]。根据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将绝经后女性分为认知障碍组(77 例)和无认知障碍组(38 例),比较两组血清铁死亡相关指标,采用多重 logistic 回归模型分析绝经后女性认知障碍的影响因素,并通过 ROC 曲线评估影响因素对绝经后女性认知障碍的诊断价值。结果 与生育期和围绝经期女性相比,绝经后女性 MoCA 评分较低(均 P<0.05)。在生育期、围绝经期、绝经后女性中,血清 Xc-系统、GPX4、GSH、ACSL4、ROS、LPO 及 MDA 水平均逐渐升高, 3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与无认知障碍组相比,认知障碍组绝经后女性受教育年限短,血清 Xc-系统、GPX4、GSH、ACSL4、ROS、LPO 及 MDA水平均升高(均 P<0.05)。多重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受教育年限(OR=0.785, 95 % CI 0.662~0.930, P=0.005)和血清 GSH(OR=1.291, 95 % CI 1.087~1.534, P=0.004)是绝经后女性认知障碍的影响因素, ROC 曲线分析显示两者联合诊断认知障碍的 AUC 值为 0.764,灵敏度为 0.750,特异度为 0.676。结论 绝经后女性血清铁死亡相关指标 Xc-系统、GPX4、GSH、ACSL4、ROS、LPO 及 MDA 水平升高。血清 GSH 与女性认知障碍发生有关,其与受教育年限联合有望成为绝经后女性认知障碍早期诊断的潜在标志物。
2024, 45(4):477-486.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30362
摘要:目的 探讨全身免疫炎症反应指数(SIIRI)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程度及其远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风险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 2020 年 12 月至 2021 年 12 月因胸痛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四医院住院治疗并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 545 例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分为冠心病组(435 例)和非冠心病组(110 例),根据 Gensini 评分将冠心病患者分为冠状动脉重度狭窄组(Gensini 评分 ≥ 30 分, 272 例)和冠状动脉轻度狭窄组(Gensini 评分为 1~<30 分, 163 例)。SIIRI 计算公式为 SIIRI=中性粒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冠心病患者随访 1 年,成功随访 216 例患者,根据有无终点事件分为 MACE 组(77 例)、非 MACE 组(139 例)。采用 logistic 回归模型分析冠心病和冠状动脉重度狭窄的独立预测因素,采用 Cox 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发生 MACE 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 ROC 曲线分析 SIIRI 对冠状动脉重度狭窄和 MACE 的预测价值。结果 冠心病组的 SIIRI 高于非冠心病组[305.19×1018(170.98×1018, 550.76×1018)/L2 vs 121.25×1018(91.17×1018, 194.41×1018)/L2, P<0.001]; 当SIIRI 取临界值 251.02×1018/L2 时预测冠心病的效能最高,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 58.9 % 和 90.9 %。冠状动脉重度狭窄组的 SIIRI 高于冠状动脉轻度狭窄组[420.75×1018(238.76×1018, 810.13×1018)/L2 vs 185.41×1018(127.39×1018,294.07×1018)/L2, P<0.001];当 SIIRI 取临界值 304.86×1018/L2 时预测冠状动脉重度狭窄的效能最高,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 68.0 % 和 79.1 %。MACE 组的 SIIRI 高于非 MACE 组[942.38×1018(528.00×1018, 1 494.43×1018)/L2vs 319.93×1018(176.41×1018, 498.90×1018)/L2, P<0.001];当 SIIRI 取临界值 650.23×1018/L2 时对冠心病患者行PCI 治疗后发生 MACE 的预测能力最强,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 71.4 % 和 84.9 %。SIIRI 预测冠心病和冠状动脉重度狭窄及 PCI 治疗后发生 MACE 的 AUC 值分别为 0.809(95 % CI 0.770~0.848)、0.775(95 % CI 0.732~0.819)、0.798(95 % CI 0.732~0.864),均高于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系统性炎症反应指数、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和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结论 SIIRI 是冠心病及冠状动脉重度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也对冠心病患者行 PCI 治疗后远期发生 MACE 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2024, 45(4):487-494.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30291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与给药频率的阿托品滴眼液对儿童近视患者瞳孔直径、调节幅度及泪膜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 2018 年 1 月至 2021 年 1 月我院接诊的 280 例近视儿童的左眼数据进行研究。采用随机信封法将患儿分为 4 组(A、B、C、D 组),每组 70 例(70 眼)。A 组患儿给予 0.01 % 阿托品滴眼液每晚睡前滴眼 1 次(双眼),B 组给予 0.01 % 阿托品滴眼液隔天晚上睡前滴眼 1 次(双眼), C 组给予 0.02 % 阿托品滴眼液每晚睡前滴眼 1 次(双眼), D 组给予 0.02 % 阿托品滴眼液隔天晚上睡前滴眼 1 次(双眼),每次 1 滴。比较 4 组患儿用药前及用药后 4、8、12个月的瞳孔直径、调节幅度、等效球镜度、眼轴长度、前房深度、泪膜功能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用药前,4 组患儿的瞳孔直径、调节幅度、等效球镜度、眼轴长度、前房深度、泪膜脂质层厚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4 组患儿用药前后瞳孔直径、调节幅度、等效球镜度、眼轴长度、前房深度、泪膜脂质层厚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组间>0.05),各组用药前后不同时间点瞳孔直径、调节幅度、等效球镜度、眼轴长度、前房深度、泪膜脂质层厚度的变化趋势相同(均 P时间>0.05)。4 组患儿在用药后各时间点瞳孔直径、等效球镜度均大于用药前,调节幅度均小于用药前(均 P<0.01);在用药后 4、8 个月时各组眼轴长度与用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用药后 12 个月时各组眼轴长度均大于用药前(均 P<0.05);各组前房深度、泪膜脂质层厚度用药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各时间点瞳孔直径、调节幅度、等效球镜度、眼轴长度、前房深度、泪膜脂质层厚度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且不同疗法与用药时间无交互作用(均 P 交互>0.05)。用药后 1 个月内, 4 组均有部分患儿出现畏强光症状,按意向性分析(ITT)统计分别为 A 组 12 例(17.14 %)、B 组11 例(15.71 %)、C 组 16 例(22.86 %)和 D 组 13 例(18.57 %),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符合方案分析(PP)统计分别为 A 组 12 例(18.18 %)、B 组 10 例(15.62 %)、C 组 14 例(20.90 %)和 D 组 11 例(16.42 %),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还有部分患儿在用药 1 个月内出现近视阅读模糊症状,按 ITT 统计分别为A 组 7 例(10.00 %)、B 组 4 例(5.71 %)、C 组 6 例(8.57 %)和 D 组 8 例(11.43 %),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 PP 统计分别为 A 组 5 例(7.58 %)、B 组 3 例(4.69 %)、C 组 6 例(8.96 %)和 D 组 5 例(7.46 %),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质量分数为 0.01 %、0.02 % 的阿托品滴眼液每日点眼与隔日点眼对近视儿童的瞳孔直径、调节幅度、等效球镜度的影响趋势一致,且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无明显差异。
2024, 45(4):495-499.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30198
摘要:肝细胞癌(HCC)是一种高度恶性肿瘤,是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三大原因。血清甲胎蛋白和影像学检查是 HCC 早期诊治和疗效动态监测最常用的手段。然而这些手段的准确性有限,不能明确反映肿瘤的潜在生物学特性。因此,开发能够更准确、全面地反映 HCC 生物学特性的新型肿瘤标志物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循环肿瘤细胞(CTC)是来源于原发肿瘤或转移灶并存在于血液循环中的癌细胞,其提供了关于肿瘤进展和转移的重要信息,是早期诊断和复发、转移、预后评估的良好候选指标,甚至是 HCC 潜在的治疗靶点。本文讨论了 CTC 在 HCC 患者临床全疗程管理中的应用及其局限性和未来研究方向。
2024, 45(4):500-506.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30552
摘要: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是一种基于红外线进行组织成像的技术,可实现高达 10~20 μm 的分辨率,已被广泛应用于冠状动脉病变诊疗,在脑血管疾病的诊疗中也日益受到重视。OCT 在颈动脉狭窄、颅内动脉狭窄及夹层、脑动脉瘤和脑静脉疾病介入诊疗中的应用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目前尚缺乏大样本数据的循证支持。由于脑血管具有独特的解剖特点,需要寻求更为合适的器械设计。通过不断的器械改进和技术进步, OCT 有望成为脑血管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的重要影像功能检测工具。
2024, 45(4):507-514.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20446
摘要:组蛋白修饰作为表观遗传学机制之一,在染色质结构、核小体定位、基因表达调控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研究发现,乙酰化、甲基化、磷酸化、泛素化等组蛋白修饰方式对破骨细胞及成骨细胞分化过程进行调控并影响骨稳态。本文对组蛋白修饰在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分化及功能调节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2024, 45(4):515-519.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40025
摘要:目的 了解军校学员食物与营养素摄入、体格发育、能量消耗和体能素质等情况,评估学员膳食营养状况。方法 选择海军某院校预防医学专业本科学员共 46 人作为调查对象,通过膳食调查、体格测量、能量消耗调查、膳食营养问卷调查及体能测试等方式评估学员的热能摄入、营养素摄入及体质情况。结果 46 名军校学员粮食、蔬菜、水果、水产类、奶及奶制品、植物油、菌藻类等食物摄入偏少,畜肉、禽肉类食物摄入过多。学员人均每日能量摄入量为 3 444 kcal(1 kcal=4.184 kJ),大于军标每人每日能量摄入量上限(3 000 kcal),也大于通过 24 h生活观察法计算得到的人均每日能量消耗量(2 656 kcal)。在三大产能营养素中,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不足(32.8 %,军标 55 %~65 %),脂肪供能比超标(49.8 %,军标 20 %~30 %),蛋白质供能比稍高(17.4 %,军标 12 %~15 %)。在微量营养素中,磷、钠、铁的摄入量超标,维生素 A 摄入不足。体型超重/肥胖者(13 人, 28.3 %)、体能测试综合成绩不及格者(16 人, 34.8 %)占比较高。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员平均营养知识得分较低(67.4 分)。结论 学员膳食结构不尽合理,三大产能营养素配比不平衡,微量营养素摄入不均衡,超重者比例偏高。建议减少畜肉、禽肉类食物摄入,减少调味品用量,增加粮食、蔬菜、水果摄入,增加水产类、奶及奶制品类食物供应,并加强合理膳食科普宣传教育。
2024, 45(4):520-526.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30138
摘要:目的 评估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sICAS)患者个体化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 2019 年 1 月至 2022 年 12 月在我院接受个体化血管内治疗的 sICAS 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血管重建成功率、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情况,以及随访期间复发性缺血性脑卒中(IS)、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死亡和血管再狭窄的发生率。结果 52 例 sICAS 患者共有 55 处病变,均接受血管内治疗。患者平均年龄为(62.94±9.04)岁。术前病变血管狭窄程度为 90 %(80 %, 99 %),狭窄长度为 8(5, 11) mm。采用的手术方式分别为球囊扩张式支架植入术(25 例, 27 个病变)、自膨式支架植入术(19 例, 20 个病变)、单纯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8 例, 8 个病变)。术后残余狭窄程度为 10 %(0, 20 %),较术前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血管重建成功率为94.23 %(49/52),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 3.85 %(2/52)。临床随访 12(12, 18)个月,影像学随访 10(6, 12)个月,血管再狭窄发生率为 7.69 %(4/52),复发性 IS 发生率为 1.92 %(1/52),无患者死亡。结论 个体化血管内治疗对 sICAS 安全、有效,其可提高血管重建成功率,降低围手术期并发症、远期 IS 复发和再狭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