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第45卷第6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目录
    • 目录

      2024, 45(6):0-0.

      摘要 (510) HTML (0) PDF 495.21 K (3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中青年学者论坛
    • 靶向蛋白降解技术的开发之路

      2024, 45(6):671-679.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30682

      摘要 (795) HTML (34) PDF 6.75 M (5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靶向蛋白降解是当前热门的化学敲除工具和新药研发策略。与传统小分子抑制剂相比,靶向蛋白降解技术利用机体固有的蛋白清除机制(如泛素-蛋白酶体系统或溶酶体途径)特异性降解致病目标蛋白,在降低药物毒性和不良反应、克服耐药及靶向“难成药”靶点等方面具有突出优势。本文结合笔者团队的相关研究,聚焦多种新兴的靶向蛋白降解技术,如蛋白水解靶向嵌合体、分子胶、溶酶体靶向嵌合体、自噬体绑定化合物、自噬靶向嵌合体等,分析靶向蛋白降解技术的应用前景和未来发展趋势。

    • >专题报道:青少年脊柱疾病的诊疗研究
    • 后路脊柱融合术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畸形相关并发症

      2024, 45(6):680-687.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30467

      摘要 (843) HTML (72) PDF 2.67 M (9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是一种发生于青春期累及脊柱3个平面的脊柱畸形,发病机制未明。后路脊柱融合术(PSF)是目前治疗AIS应用最广泛的术式,但其术后并发症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其中畸形相关并发症如叠加现象、近端交界性后凸、远端交界处后凸、冠状面失衡和术后双肩不平衡是AIS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了解这些并发症的定义、诊断标准、发生率、自然史、危险因素和预防措施对于制定AIS的手术策略至关重要。本文对近年来关于AIS患者PSF治疗后出现畸形相关并发症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

    •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主胸弯悬吊位和矫形术后Cobb角分布差异分析

      2024, 45(6):688-692.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30769

      摘要 (733) HTML (54) PDF 932.32 K (6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Lenke 1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主胸弯Cobb角分布特征,以及不同节段间悬吊牵引法测得的柔韧性、矫正率、矫正指数的差异。方法 纳入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一期脊柱侧凸后路三维矫形融合内固定术的48例Lenke 1型AIS患者。将主胸弯分为近段(T5~T7或T6~T8)、中段(T7~T9或T8~T10)、远段(T9~T11或T10~T12),并测量各段的Cobb角。计算不同节段的侧弯柔韧性、矫正率和矫正指数(术后矫正率/术前侧弯柔韧性)。采用随机区组的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患者术前平均年龄为(14.31±2.24)岁,总Cobb角为(51.25±11.86)°,平均Risser分级为2.88±1.93;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38.75±8.82)个月。术前近段Cobb角与远段Cobb角相似[(13.31±5.10)° vs (13.94±5.67)°,P=0.757],中段Cobb角[(24.00±5.61)°]大于近段及远段Cobb角(均P<0.001)。术前近段、中段、远段Cobb角占总Cobb角的比例分别为(25.72±7.97)%、(47.08±5.22)%、(27.20±8.00)%。术前远段侧弯柔韧性高于近段和中段[(64.01±24.18)% vs (35.00±18.02)%、(41.49±17.65)%,均P<0.001]。术后1周,近段、中段、远段矫正率分别为(74.61±15.80)%、(65.66±16.36)%和(73.76±19.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80);矫正指数分别为2.41±1.20、2.03±1.45和1.49±1.31,近段矫正指数高于远段(P=0.040)。末次随访时,近段、中段、远段矫正率分别为(71.10±14.07)%、(62.39±13.47)%和(69.75±17.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6);矫正指数分别为2.24±1.10、1.92±1.30和1.39±1.10,近段的矫正指数高于远段(P=0.026)。结论 在Lenke 1型AIS患者中,近段、中段和远段Cobb角分别占主胸弯的25.72%、47.08%、27.20%。悬吊牵引法对远段柔韧性的评估能力最强,即悬吊位下远端节段最灵活,而各节段术后矫正率无明显差异。

    • 伴左肩低的Lenke 2A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过度融合上胸弯会增加远端叠加的风险

      2024, 45(6):693-699.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30465

      摘要 (770) HTML (28) PDF 3.57 M (4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评估伴左肩低的Lenke 2A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上胸弯融合与术后远端叠加现象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16日至2018年10月21日于我院行脊柱后路胸腰椎融合术的104例术前左肩低的Lenke 2A型AIS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获得至少2年的随访,并通过X线片测量影像学参数。根据手术上端固定椎(UIV)的选择将患者分为≥T3组(UIV在T3及T3以上)和<T3组(UIV在T3以下),比较两组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影像学参数、远端叠加发生率及生活质量(脊柱侧凸研究协会22项问卷评分)。结果 104例患者平均年龄为(14.8±3.2)岁,平均随访时间为(33.0±9.6)个月。≥T3组71例,<T3组33例,两组术前临床及影像学参数匹配(P>0.05)。末次随访时,27例(26.0%)患者发生远端叠加,≥T3组远端叠加的发生率高于<T3组[31.0%(22/71) vs 15.2%(5/33),P<0.001];15例(14.4%)患者发生术后肩部不平衡(PSI),其中≥T3组11例(15.5%),<T3组4例(12.1%);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Risser分级和UIV选择是伴左肩低Lenke 2A型AIS患者术后发生远端叠加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 对于伴左肩低的Lenke 2A型AIS患者,UIV的选择与术后远端叠加发生率有关,融合上胸弯或将导致远端叠加风险增加。

    • 1例Lenke 1BN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矫形术后的有限元生物力学分析

      2024, 45(6):700-707.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40023

      摘要 (696) HTML (19) PDF 9.35 M (6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用有限元法模拟不同远端固定椎(LIV)选择下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矫形手术,分析术后远端叠加现象发生的生物力学基础,为术后预防叠加现象提供参考依据和理论支持。方法 选取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外科进行手术治疗的1例Lenke 1BN型AIS患者(年龄13岁,身高152 cm,体重51 kg),构建全脊柱三维仿真有限元模型,通过计算机模拟不同LIV选择下的矫形手术,分析选择不同LIV下术后次弯代偿表现及未融合部分各椎间盘的最大应力。结果 未融合部分椎间盘最大应力从远端到近端逐渐增大,当LIV选择在下端椎L1时L1/2椎间盘最大应力超过L2/3椎间盘最大应力约85%,当LIV选择在下端椎下方椎体L2、L3时,未融合节段椎间盘近端与远端每节的最大应力差别在20%左右。结论 对于Lenke 1BN型AIS患者,LIV选择在下端椎下方椎体可减少叠加现象的发生风险。

    • 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列线图模型建立

      2024, 45(6):708-716.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40089

      摘要 (888) HTML (31) PDF 2.11 M (7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ALDH)的危险因素并制定风险量化评估工具。方法 对2010年8月至2021年8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75例ALDH青少年患者(病例组)和有腰痛但无ALDH的青少年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均按照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与验证集,比较训练集病例组与对照组年龄、性别、BMI、职业、腰部外伤史、吸烟史、腰骶移行锥(LSTV)、髂嵴长度与腰5横突长度比值(ICL/L5TP)、小关节突不对称性(FT)、胸椎后凸角(TK)、腰椎前凸角(LL)、骶骨倾斜角(SS)、骨盆入射角(PI)。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ALDH风险的独立影响因素,并通过R 4.1.3软件绘制量化评估ALDH风险的列线图。分别利用训练集与验证集数据对列线图模型进行内部验证与外部验证,通过ROC曲线、C指数、校准曲线及决策曲线分析列线图模型的价值。结果 训练集中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性别、BMI、职业、腰部外伤史、吸烟史、LSTV、ICL/L5TP、FT、LL、S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表明腰部外伤史、吸烟史、BMI、ICL/L5TP、FT、LL是ALDH患病风险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基于这6个因素建立列线图模型。在训练集与验证集中,该列线图模型对ALDH风险的预测价值较高(AUC值分别为0.980、0.969),且有较高的准确度(C指数分别为0.71、0.76)、校准度(P=0.562、0.985)和临床收益。结论 腰部外伤史、吸烟史、BMI、ICL/L5TP、FT、LL与ALDH风险密切相关,基于这6个因素构建的列线图能用于量化评估ALDH的患病风险。

    • >论著
    • 金纳米颗粒表面催化发夹组装无酶信号放大快速荧光法检测微RNA-721

      2024, 45(6):717-724.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30751

      摘要 (838) HTML (56) PDF 3.17 M (10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构建一种自催化发夹组装无酶信号放大的靶标快速荧光法,用于检测靶标miRNA。方法 首先在金纳米颗粒(AuNP)表面修饰5-羧基荧光素(FAM)标记的DNA发夹探针H1,形成探针AuNP-H1,H1的荧光被AuNP猝灭。加入靶标miRNA会导致AuNP上的H1标记荧光素远离AuNP而重新发射荧光,随后H1与DNA 发夹探针H2发生循环自组装,靶标循环被利用,导致荧光信号放大。将探针AuNP-H1、探针 H2及不同浓度的miRNA-721共反应后,在480 nm激发波长下测定体系的荧光强度。结果 以急性心肌炎生物标志物miRNA-721为模型靶标,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使用20 μL探针AuNP-H1、50 μL 3 μmol/L探针 H2(退火缓冲液为20 mmol/L Tris-HCl、100 mmol/L NaCl、5 mmol/L MgCl2,pH 7.4)与50 μL不同浓度(0.1~5 μmol/L)的miRNA-721在30 ℃共反应20 min,发现在520 nm处的相对荧光强度变化值(∆FFF0)与miRNA-721浓度(C)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拟合线性方程为∆F=29 232×lgC-52 435(R2=0.991 0)。该荧光法检测限为1.23 nmol/L。在正常人血清中的加标回收率为92.71%~104.02%。一次完整的miRNA分析可以在20 min内完成。结论 该方法可用于生物样品中miRNA-721的检测,为急性心肌炎的早期诊断提供了一种快速检测手段。

    • 环状RNA circNEIL3高表达促进乳腺癌细胞增殖

      2024, 45(6):725-731.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20230

      摘要 (702) HTML (30) PDF 1.79 M (3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环状RNA circNEIL3在乳腺癌中的表达、生物学功能及其对细胞周期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收集50例经病理证实的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乳腺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样本。采用环状RNA测序分析3对乳腺癌组织与癌旁正常组织的差异表达环状RNA,利用RNA酶消化实验和核质分离实验验证差异表达环状RNA circNEIL3的特征。采用qPCR检测circNEIL3在乳腺癌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分析circNEIL3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资料的关系。采用CCK-8实验和集落形成实验检测circNEIL3对BT-549和MCF-7细胞增殖的影响,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变化,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周期蛋白D1(CCND1)、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K)4、细胞周期蛋白E1(CCNE1)和CDK2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乳腺癌组织与癌旁正常组织中差异表达的circNEIL3不易被RNA酶R降解,其主要分布于乳腺癌细胞的细胞质中。与癌旁正常乳腺组织及细胞相比,乳腺癌组织和细胞中circNEIL3的表达水平均增高(均P<0.05)。肿瘤最大径>2 cm和高TNM 分期(Ⅲ期)的乳腺癌患者多表现为circNEIL3 高表达(均P<0.05)。circNEIL3过表达可增强乳腺癌细胞增殖活性,并上调CCND1、CDK4、CCNE1和CDK2的蛋白表达水平(均P<0.05)。敲低circNEIL3可诱导乳腺癌细胞凋亡(P<0.01),导致细胞周期阻滞于G1期(P<0.01)。结论 乳腺癌组织和细胞中高表达的circNEIL3可通过调控细胞周期相关蛋白的表达促进乳腺癌细胞增殖。

    •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心肌损伤标志物与心功能、梗死容积及再灌注损伤的相关性分析

      2024, 45(6):732-739.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40140

      摘要 (874) HTML (30) PDF 1.30 M (4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评估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心肌损伤标志物与心功能、梗死容积及再灌注损伤的相关性。方法 连续入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22年9月至2023年12月53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根据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4~7 d心脏磁共振检查结果分为心肌内出血(IMH)组(33例)和非IMH组(19例)。分析两组心脏磁共振参数及不同时间点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的差异及相关性,采用ROC曲线评估不同时间点心肌损伤标志物对IMH的诊断价值。结果 与非IMH组相比,IMH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减低[(47.25±8.50)% vs (55.08±9.01)%,P=0.003],梗死容积百分比较高[(36.82±13.33)% vs (19.73±10.90)%,P<0.001]。在IMH患者中,IMH容积百分比与左心室射血分数呈负相关(rs=-0.640,P<0.001)。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即刻肌钙蛋白T对IMH有良好的诊断效能(AUC=0.890,P<0.001),且与左心室射血分数呈负相关(rs=-0.453,P<0.01)、与心肌梗死容积百分比和IMH容积百分比呈正相关(rs=0.540,P<0.01;rs=0.773,P<0.01)。结论 IMH可导致更严重的心肌梗死且对左心室收缩功能有短期不良影响。心肌损伤标志物可用于判断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IMH的发生情况,更高的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预示患者有更差的心功能、更大的梗死面积及更严重的再灌注损伤。

    • 基于焦虑障碍患者及高危人群的脑电研究

      2024, 45(6):740-747.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20573

      摘要 (1167) HTML (24) PDF 1.41 M (8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焦虑障碍患者及高危人群脑电特征,为军队征兵心理选拔及多质融合理论提供客观支持。方法 招募焦虑障碍患者(焦虑障碍组,n=38)、焦虑障碍高危者(焦虑高危组,n=39)及健康人(正常组,n=38)并收集其脑电数据,使用eeglab 软件对3组被试的多质融合指标[功率谱密度(PSD)、时频幅值、功能连接)进行分析,考察PSD、加权相位延迟指数(wPLI)能否用作评估焦虑障碍的脑异常指标;采用Python 2.0 Scikit-Learn包的支持向量机与K近邻分类器对3组被试进行二分类。结果 在δ、θ和α低频频段,3组被试PSD差异显著。PSD在δ频段组间主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7.55,P<0.001),焦虑障碍组(6.16±0.61)>焦虑高危组(5.22±0.73)>正常组(3.36±0.06);PSD在θ频段组间主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5.87,P<0.001),焦虑障碍组(2.25±0.07)>焦虑高危组(2.23±0.08)>正常组(1.34±0.39);PSD在α频段组间主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8.73,P<0.001),焦虑障碍组(2.02±0.45)>焦虑高危组(1.94±0.57)>正常组(0.98±0.02)。在β1、β2及γ高频频段,焦虑高危组前额叶(FP1、FP2)和颞叶(T3、T4)区PSD有上升波动。在β1频段焦虑障碍组与正常组的wPLI分别在TP7-FC3电极对(t=2.45,P<0.05)与T5-FC3电极对(t=-3.01,P<0.05)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合行为学、频域、时频和功能连接4种特征筛选指标应用于机器学习,多质融合指标较单纯行为学指标识别焦虑高危者与正常人的准确率从75.00%提高到82.61%。结论 利用机器学习对脑电指标进行分类,结合多质融合理论可作为提高区分焦虑障碍人群的潜在特征,在未来征兵心理选拔与临床评估中具有前瞻性意义。

    • >综述
    • 纳米医学结合靶向基因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现状、挑战与未来

      2024, 45(6):748-755.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30531

      摘要 (763) HTML (22) PDF 1.47 M (11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以认知、情感、语言和记忆的进行性损害为主要特征。现有的AD治疗手段主要是药物治疗,但药物治疗仅能缓解其症状,并不能有效延缓病情进展。因此,探索有效治疗AD的手段至关重要。研究证实,基因突变和家族遗传与AD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且基因治疗在AD动物模型中已有所进展。但普通药物与一些小分子药物常因无法穿越血脑屏障难以在脑内发挥作用,而纳米载体则能通过免疫逃逸等方法解决这一问题。本文综述与AD相关的基因治疗策略,总结现有的基因疗法与纳米医学相结合的AD治疗理论,为AD的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 肝细胞癌术后辅助治疗的研究进展

      2024, 45(6):756-763.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40072

      摘要 (674) HTML (23) PDF 1.09 M (9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肝细胞癌(HCC)是常见的恶性肿瘤,手术治疗为其首选治疗方法,但仅适用于少数患者,且术后复发率较高。因此,开发有效的术后辅助治疗手段以降低复发率、提高患者生存率至关重要。近年来,局部治疗和系统治疗(如肝动脉灌注化疗、放疗、靶向及免疫治疗等)在晚期HCC治疗中显示出良好的抗肿瘤效果,这为HCC的术后辅助治疗提供了更多策略。本文概述了现有HCC术后辅助治疗方法及研究现状。

    • 巨噬细胞在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骨关节炎中的作用

      2024, 45(6):764-769.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30550

      摘要 (747) HTML (16) PDF 934.89 K (8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间充质干细胞(MSC)治疗骨关节炎是目前研究前沿与热点。研究证明,巨噬细胞在MSC治疗骨关节炎中起重要作用,MSC促进巨噬细胞向选择性活化巨噬细胞(M2表型)极化是其治疗骨关节炎的重要机制,这一机制涉及MSC分泌的一些蛋白和miRNA调控。此外,MSC旁分泌物质(如外泌体)治疗骨关节炎展现出与MSC相似的疗效和机制。本文对巨噬细胞在骨关节炎发生、发展中的作用,MSC对巨噬细胞的影响,以及巨噬细胞在MSC治疗骨关节炎中的作用与机制进行综述,为临床积极开展MSC治疗骨关节炎奠定理论基础。

    • >海军卫生保健
    • 海岛环境作业人员睡眠质量及影响因素调查

      2024, 45(6):770-775.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40233

      摘要 (1113) HTML (62) PDF 967.28 K (4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海岛环境作业人员的睡眠状况及影响因素,为开展针对性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抑郁-焦虑-压力量表(DASS-21)、简易应对方式量表(SCSQ)、心理弹性量表(CD-RISC),对897名长期位于边远海岛环境作业的人员开展心理调查。通过Pearson或Spearman相关分析检验PSQI、DASS-21、SCSQ、CD-RISC得分之间的相关性。将PSQI得分>7分作为睡眠障碍的判断标准,比较睡眠障碍组与无睡眠障碍组一般资料及DASS-21、SCSQ、CD-RISC得分的差异,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结果 海岛作业人员PSQI得分为8.0(6.0,10.0)分,其中睡眠障碍组512人(57.08%)、无睡眠障碍组385人(42.92%)。睡眠障碍组与无睡眠障碍组在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成长期间有无遭遇重大变故及DASS-21、SCSQ、CD-RISC评分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SQI得分与DASS-21、SCSQ消极应对方式维度得分呈正相关(均P<0.01),与SCSQ积极应对方式维度得分、CD-RISC得分呈负相关(均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ASS-21得分(P<0.001)、SCSQ积极应对方式维度得分(P=0.017)和SCSQ消极应对方式维度得分(P=0.005)是海岛作业人员睡眠质量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长期处于海岛特殊环境作业人员睡眠质量较差,情绪状态、应对方式是睡眠质量的独立影响因素。

    • >短篇论著
    • 肝射频消融术相对肝切除术对围手术期炎症反应的影响

      2024, 45(6):776-780.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20215

      摘要 (635) HTML (19) PDF 1.12 M (4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评估择期肝切除术与肝射频消融术患者围手术期血浆IL-6、IL-10、CRP的水平,探讨2种手术方式围手术期炎症反应程度及其与短期预后的关系。方法 纳入37例肝占位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择期肝切除术19例、肝射频消融术18例。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术前、术毕及术后不同时间点血浆IL-6、IL-10、CRP水平,通过非参数检验判断治疗前后的动态变化,并比较2种手术方式围手术期炎症因子水平及预后指标。结果 治疗前后肝切除术患者围手术期血浆IL-6、IL-10、CRP水平及肝射频消融术患者IL-6、CRP水平均存在动态变化(均P<0.05)。肝切除术后24 h及48 h的IL-6,术毕IL-10,术后24、48、72 h CRP水平均显著高于术前(均P<0.05);肝射频消融术术毕IL-6水平显著高于术前(P<0.05),IL-10、CRP水平在手术前后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肝切除术患者比较,射频消融术术后48 h CRP水平降低,术后住院时间缩短(均P<0.05)。结论 肝射频消融术后全身炎症反应程度相对较小,可能有利于患者加速康复。

    • >病例报告
    •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伴多发性骨髓瘤1例报告

      2024, 45(6):781-783.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20767

      摘要 (655) HTML (44) PDF 896.27 K (3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畸胎瘤相关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1例报告

      2024, 45(6):784-786.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30187

      摘要 (699) HTML (29) PDF 1.30 M (3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重要通知
友情提醒: 近日发现论文正式见刊或网络首发后,有人冒充我刊编辑部名义给作者发邮件,要求添加微信,此系诈骗行为!可致电编辑部核实:021-81870792。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编辑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