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45(8):923-928.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40056
摘要:晕动症是异常加速度和晕动视觉场景环境暴露诱发的多系统综合征,常见于交通运输、军事作业、空间探索等领域。本文综述了晕动症发生机制、预测评价和控制措施3个方面研究进展,并展望了未来晕动症研究的主要发展方向。针对晕动症感觉冲突理论生物学基础的认识在不断丰富和拓展,基因测序和人工智能技术为晕动症的预测与评估提供了新的研究工具;习服训练、抗晕药物和非药物症状控制措施的综合应用是防治晕动症的关键。
刘志杰,潘磊磊,毛宇奇,祁瑞瑞,王俊骎,肖水凤,赵龙,蔡懿灵
2024, 45(8):929-934.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40054
摘要:目的 观察晕动症敏感和不敏感个体在垂荡刺激前后血浆胃肠激素的变化情况,并构建晕动症易感性预测模型。方法 选择60名男性健康志愿者,接受正弦垂荡规律运动连续刺激45 min。试验前填写晕动症易感性问卷(MSSQ),试验后即刻采用Graybiel量表评价晕动症症状严重程度,筛选出晕动症敏感(Graybiel评分≥8分且MSSQ易感指数>21分)和晕动症不敏感(Graybiel评分≤2分且MSSQ易感指数<5分)的受试者各15人。采用ELISA法检测两组受试者垂荡刺激前后血浆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胆囊收缩素(CCK)、瘦素、胃促生长素、神经肽Y(NPY)和促食欲素A(OXA)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血浆胃肠激素水平对晕动症易感性的预测效果并建立联合预测模型,采用ROC曲线分析模型的预测价值。结果 与垂荡刺激前相比,晕动症敏感组在垂荡刺激后胃促生长素和CCK水平升高(均P<0.01),NPY和瘦素水平下降(均P<0.01);在垂荡刺激后,晕动症敏感组胃促生长素和CCK水平与晕动症不敏感组相比较高(均P<0.01),NPY和瘦素水平较低(均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浆胃促生长素、CCK、NPY是晕动症易感性的独立预测因素,建立的晕动症易感性预测模型为logit(P)=-0.051×胃促生长素+0.060×NPY-0.169×CCK+33.397。ROC曲线分析显示该预测模型的AUC值为0.988,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100.0%、93.3%,预测效果优于胃促生长素、CCK、NPY单独应用(AUC值分别为0.792、0.880、0.838)。结论 外周胃肠食欲调控激素水平变化可能与晕动症易感性有关,各指标联合应用可用于晕动症易感性的预测。
张玲,祁瑞瑞,王俊骎,潘磊磊,刘志杰,赵龙,肖水凤,李勃,徐子超,蔡懿灵
2024, 45(8):935-942.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40053
摘要:目的 探讨正弦垂荡刺激、正弦垂荡联合视觉虚拟现实(VR)涌浪刺激2种防晕动症习服训练方法对极重度晕动症者认知作业能力下降的改善作用。方法 根据海上连续航行6 h期间Graybiel评分,筛选出极重度晕动症者90名,随机分为垂荡训练组、垂荡+VR训练组和对照训练组(n=30)。利用自主开发的认知作业能力评测软件对受训者习服训练前后的警觉性、记忆力、快速计算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视觉操作控制能力进行评测。结果 垂荡训练组、垂荡+VR训练组受训者在训练第1天的警觉性测试遗漏目标数增加,短期记忆、快速计算、信息处理、视觉操作控制反应时间均延长,快速计算效率下降。经训练达习服水平后,垂荡训练组、垂荡+VR训练组受训者的警觉性测试遗漏目标数恢复至训练前水平,短期记忆、快速计算、信息处理、视觉操作控制反应时间及快速计算效率均得到明显改善。结论 垂荡刺激和垂荡联合视觉VR涌浪刺激引起的晕动症可导致警觉性、短期记忆力、快速计算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视觉操作控制能力下降,防晕动症习服训练对以上认知作业能力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王俊骎△,潘磊磊△,祁瑞瑞,刘志杰,肖水凤,赵龙,张玲,徐子超,蔡懿灵
2024, 45(8):943-949.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40052
摘要:目的 研究正弦垂荡刺激、视觉虚拟现实(VR)涌浪刺激和两者联合刺激条件下的防晕动症习服时间和习服效果。方法 通过海上实航6 h筛选120名极重度晕动症者,随机分为4组(n=30):垂荡训练组、VR训练组、垂荡+VR训练组和对照训练组。采用Graybiel量表评估训练期间每日的症状严重程度,记录VR训练组的弹性踏台掉落次数,以连续3 d Graybiel评分为0分和/或弹性踏台掉落次数为0次判定为完全习服。采用比筛选时更恶劣海况条件下的海上实航验证训练效果。结果 垂荡训练组、垂荡+VR训练组的Graybiel评分及VR训练组的弹性踏台掉落次数均随着训练天数的增加而下降,并分别于训练第3天、第5天和第2天达到习服水平。垂荡训练组、垂荡+VR训练组、VR训练组的最长习服时间分别为8、8、5 d,平均习服时间分别为3.6、3.9、2.7 d,5 d习服率分别为93.33%(28/30)、76.67%(23/30)、100.00%(30/30),海上实航验证期间习服训练有效人数占比分别为86.67%(26/30)、96.67%(29/30)、66.67%(20/30),训练有效率分别为85.19%、96.30%、62.97%。结论 3种训练方法均有明确的防晕动症习服训练效果,且习服时间仅为5~8 d。垂荡和垂荡+VR训练的习服效果优于VR训练。
张玲,王基山,王俊骎,宋杰,潘磊磊,祁瑞瑞,刘志杰,肖水凤,赵龙,徐子超,张雷,蔡懿灵
2024, 45(8):950-957.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40055
摘要:目的 观察仰姿浪木训练对线性加速度引起的晕动症的预防效果。方法 通过垂荡模拟器筛选61名晕动症敏感者,按照Graybiel评分分为轻度敏感组(Graybiel评分1~15分,n=28)和重度敏感组(≥16分,n=33)。两组受训者均进行连续5 d、30 min/d的仰姿浪木训练,浪木的运动频率保持在0.25~0.35 Hz、加速度保持在0.15~0.25 g。记录训练期间的Graybiel评分,并于第1、5天训练前后进行静态平衡功能测试。结果 训练期间,重度敏感组的Graybiel评分和晕动症发生率均随着训练天数的增加而下降,于训练第4天全员习服。轻度敏感组的Graybiel评分始终较低并于训练第2天全员习服。重度敏感组静态平衡功能测试中的摇摆面积在训练前后无显著变化(P>0.05);第1天训练后的平均速度比第1天训练前增加(P<0.01),而第5天训练前后无明显差别(P>0.05)。轻度敏感组的摇摆面积和平均速度在整个训练期间均无明显变化(均P>0.05)。验证试验结果显示,两组训练后的晕动症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均下降,轻度敏感组的晕动症发生率从100.00%(28/28)降至35.71%(10/28);重度敏感组的极重度晕动症发生率从100.00%(33/33)降至6.06%(2/33),呕吐发生率从96.97%(32/33)降至6.06%(2/33)。结论 仰姿浪木训练法预防晕动症效果显著,且具有器械普及率高、操作简单等优点。
2024, 45(8):958-963.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40111
摘要:目的 观察人群的晕动症易感性分布特征,比较修改版晕动症易感性问卷(MSSQ)、晕动症历史问卷和Graybiel量表3种方法的晕动症评估效能。方法 采用MSSQ及晕动症历史问卷调查海军某部A、B、C单位共1 661名男性的晕动症易感性及历史症状。选取C单位共389名人员进行仿真垂荡刺激,刺激过程中采用Graybiel量表评价晕动症严重程度。采用ROC曲线分析MSSQ、晕动症历史问卷及Graybiel量表对晕动症易感性的评估效能。结果 该群体中MSSQ和晕动症历史问卷评估的总体晕动症易感性分布均呈右偏态,A、B、C 3个单位的分布特征与总体分布一致,且三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C 3个单位中MSSQ评分与晕动症历史问卷评分均呈正相关(rs=0.565、0.565、0.554),两者对晕动症及重度晕动症发生率的评估效能相当;而Graybiel量表评估的晕动症发生率低于MSSQ和晕动症历史问卷(均P<0.05),重度晕动症发生率高于MSSQ和晕动症历史问卷(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MSSQ对晕动症易感性及重度晕动症均有较好的预测价值(AUC=0.736、0.750),而Graybiel量表的预测能力较差(AUC=0.559、0.557)。结论 本研究初步明确了晕动症易感性的总体分布均呈右偏态。在开展防晕动症习服训练时,可通过MSSQ筛选易感人群后进行垂荡刺激以提高训练效能。
2024, 45(8):964-972.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30607
摘要:目的 探究原发性肝癌(PLC)患者术后预防性抗凝治疗能否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并探讨术后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19年2月至2021年5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接受PLC肝切除手术治疗的49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进行预防性抗凝将患者分为抗凝组(287例,术后接受预防性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和常规治疗组(208例)。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495例患者肝切除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30.7%(152/495),按照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感染(9.1%,45/495)、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6.5%,32/495)、出血(6.3%,31/495)、肝切除术后肝功能衰竭(PHLF;6.1%,30/495)、静脉血栓栓塞症(VTE;2.8%,14/495)。抗凝组术后VTE、ARDS、PHLF发生率均低于常规治疗组[1.4%(4/287) vs 4.8%(10/208)、3.8%(11/287) vs 10.1%(21/208)、3.8%(11/287) vs 9.1%(19/208),均P<0.05],但两组间术后出血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门静脉高压、肿瘤数量是VTE的独立危险因素,门静脉高压、术中出血、术中输血、术前降钙素原是PHLF的独立危险因素,腹水、术前胆红素是ARDS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术后预防性抗凝是VTE、ARDS的独立保护因素(均P<0.05)。结论 PLC患者肝切除术后预防性抗凝可以降低VTE、PHLF、ARDS的发生风险,且不会增加术后出血风险。年龄、门静脉高压、肿瘤数量、术中出血、术中输血、腹水、术前降钙素原、术前胆红素是PLC患者肝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
2024, 45(8):973-980.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40019
摘要:目的 探讨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TyG)及其衍生指标TyG-BMI、TyG-丙氨酸转氨酶(ALT)与瘦型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患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23年7-12月在我院健康管理中心进行年度健康体检并诊断为瘦型MAFLD的207例患者及100名瘦型健康对照为研究对象,比较两组血脂、血糖、肝功能、TyG、TyG-BMI、TyG-ALT等,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瘦型MAFLD的因素。将所有研究对象按照TyG及其衍生指标四分位数分为4个亚组(Q1~Q4),观察各亚组瘦型MAFLD的患病率。绘制TyG、TyG-BMI、TyG-ALT预测瘦型MAFLD的ROC曲线,评估各指标的预测效能。结果 纳入的8 764例体检者中MAFLD患者2 350例(26.8%),其中瘦型207例(8.8%,207/2 350)。与瘦型健康对照组相比,瘦型MAFLD组患者的年龄大、男性多见、BMI高,空腹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ALT、天冬氨酸转氨酶、γ-谷氨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总胆红素、TyG、TyG-BMI与TyG-ALT均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均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男性、ALT水平升高是瘦型MAFLD患病的独立危险因素。TyG的Q4亚组瘦型MAFLD的患病率为34.3%(71/207),高于Q1亚组(10.6%,22/207)及Q2亚组(24.2%,50/20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yG-BMI的Q4亚组和TyG-ALT的Q4亚组瘦型MAFLD的患病率均高于其Q1、Q2、Q3亚组[35.3%(73/207) vs 8.2%(17/207)、24.6%(51/207)、31.9%(66/207),33.8%(70/207) vs 14.0%(29/207)、23.2%(48/207)、29.0%(60/20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yG-BMI预测瘦型MAFLD的AUC值为0.869 0(95%CI0.825 5~0.912 6,P<0.001),高于TyG[AUC=0.818 8(95%CI0.768 0~0.869 6,P<0.001)]和TyG-ALT[AUC=0.772 5(95%CI0.718 7~0.826 2,P<0.001)]。结论 TyG、TyG-BMI与TyG-ALT均与瘦型MAFLD相关,三者对瘦型MAFLD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TyG及其衍生指标计算简易且价格低廉,可用于对瘦型MAFLD的临床初步评估。
2024, 45(8):981-989.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40166
摘要:目的 探索一种在小数据量条件下提高医学诊断神经网络模型准确率和泛化能力的方法,解决在指甲病图像计算机辅助诊断中由于训练数据量小而导致神经网络模型性能不佳的问题。方法 提出融合实例分割与细粒度特征分类的双模型策略,采用第一届全国数字健康创新应用大赛健康医疗大数据主题赛基于图像的指甲病智能诊断模型任务数据集训练基于双模型策略的神经网络模型,该任务数据集涵盖甲母痣、甲沟炎、银屑病甲、甲真菌病、甲下出血、甲黑线、甲周疣、甲黑素瘤8类指甲病,各类别不平衡。评估双模型策略的诊断性能,并与相同软、硬件训练条件下单模型策略[图像分类模型(ResNet50、Swin Transformer)和基于快速区域卷积神经网络(Faster R-CNN)的目标检测模型]进行比较。结果 纳入任务数据集包括甲母痣210例、甲沟炎186例、银屑病甲69例、甲真菌病203例、甲下出血149例、甲黑线71例、甲周疣93例、甲黑素瘤67例共1 048例样本,其中90%的样本用于训练不同策略的模型,10%用于评估模型。基于ResNet50的图像分类模型的micro F1值为0.324,基于Swin Transformer的图像分类模型为0.381,基于Faster R-CNN的目标检测模型为0.572,基于双模型策略的Mask R-CNN+Swin Transformer模型为0.714。双模型策略预测各指甲病的准确度为甲母痣80.95%(17/21)、甲沟炎89.47%(17/19)、银屑病甲100.00%(7/7)、甲真菌病70.00%(14/20)、甲下出血73.33%(11/15)、甲黑线14.29%(1/7)、甲周疣55.56%(5/9)、甲黑素瘤42.86%(3/7)。双模型策略在该任务1 000例测试集中的micro F1值为0.844。结论 双模型策略可以有效结合功能不同的模型,更好地完成小数据量训练条件下的指甲病图像智能诊断任务。
2024, 45(8):990-998.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30736
摘要:目的 系统评价氢吗啡酮或吗啡用于鞘内药物输注系统(IDDS)治疗癌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维普网、CBM、PubMed、Cochrane Library、Ovid等中英文文献数据库,查找鞘内输注氢吗啡酮或吗啡治疗癌痛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从建库至2023年8月31日。由2位研究者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独立检索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并根据Cochrane偏倚风险评价工具对RCT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4.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6篇RCT、544例患者,其中氢吗啡酮组282例、吗啡组26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在治疗后疼痛评分与暴发痛发生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吗啡组相比,氢吗啡酮组恶心呕吐、便秘及嗜睡发生率均下降(P≤0.05),且氢吗啡酮组生活质量优于吗啡组(P<0.05)。结论 经IDDS输注氢吗啡酮治疗癌痛的疗效与吗啡相当,氢吗啡酮在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具有优势。
2024, 45(8):999-1004.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30775
摘要:目的 制备用于肿瘤光热治疗的载吲哚菁绿(ICG)血小板膜仿生纳米粒(ICG-PLP),并对其体外特性进行初步评价。方法 采用超声法制备ICG-PLP,并用激光粒度仪测定其粒径及zeta电位,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其包封率,在808 nm近红外光(2 W/cm2)照射下考察其光热性质,用SDS-PAGE观察血小板膜蛋白保留情况,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考察制剂被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及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A549、小鼠黑色素瘤细胞B16-F10、小鼠乳腺癌细胞4T1摄取的情况,用MTT法检测ICG-PLP光毒性,通过考察溶血率及细胞相容性初步评价其安全性。在健康SD大鼠体内尾静脉注射给药后考察ICG、载ICG脂质体和ICG-PLP的体内循环时间。结果 成功制备了ICG-PLP,其平均包封率为(97.68±0.01)%,平均粒径为(109.77±0.76)nm,平均zeta电位为(-21.23±0.84)mV,多分散系数为0.22±0.01。ICG-PLP很好地保留了血小板膜上的蛋白质,并具有良好的光热性能。血小板膜能促进仿生纳米粒被A549、B16-F10、4T1等肿瘤细胞摄取,并减少巨噬细胞对仿生纳米粒的吞噬。ICG-PLP展示出良好的光热治疗效果,能杀伤肿瘤细胞,且有良好的安全性。静脉给药后,ICG-PLP能延长ICG在健康SD大鼠体内的滞留时间。结论 成功构建了ICG-PLP,其在药物靶向递送和肿瘤光热治疗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
2024, 45(8):1005-1015.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30354
摘要: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初探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与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相关皮疹间的关联机制并预测潜在中药。方法 利用基因表达汇编数据库收集使用TKI厄洛替尼处理前后EGFR突变NSCLC细胞、正常成纤维细胞的基因芯片数据,用R 4.3.2软件limma包筛选差异表达基因,用venn包筛选交集靶基因,用ClusterProfiler包对差异表达基因及交集靶基因进行功能富集分析。通过CoreMine Medical数据库对交集靶基因进行潜在中药预测,统计性味归经,并利用分子对接方法进行验证。结果 筛选出126个交集靶基因,基因本体、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富集分析提示差异表达基因及交集靶基因均富集在染色体、纺锤体等区域,参与有丝分裂、DNA复制等生物学过程及DNA复制、溶酶体、细胞循环等相关信号通路。基因集富集分析显示厄洛替尼处理后,NSCLC细胞的趋化因子通路、核苷酸结合寡聚域样受体信号通路等被激活,成纤维细胞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信号通路、氨基酸代谢通路出现扰动。通过CoreMine Medical数据库预测了354种主要性属寒、温、平,味属苦、辛、甘,归胃、肺、肝经的中药。以黄芩为例筛选有实验支持的靶基因及对应活性成分并进行分子对接分析,发现靶基因与活性成分结合性能好。结论 EGFR突变NSCLC、TKI相关皮疹在发病机制上具有同源性,均涉及DNA复制、细胞循环等,可为EGFR突变NSCLC伴TKI相关皮疹患者的临证用药提供指导。
2024, 45(8):1016-1021.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40288
摘要:目的 探讨特殊部位深度烧伤患者自尊和社会支持与病程不同时期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20年1月至2023年9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科收治的36例外观和功能部位深度烧伤住院患者进行调查。分别于受伤7 d内(病程早期)、创面封闭时(康复早期)和创面封闭后3个月时(康复后期)发放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平时版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检查表(PCL-C)、罗森伯格自尊量表(RSES)、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对患者进行评估,收集数据并剔除无效资料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36例患者有效完成全部量表评估。特殊部位深度烧伤患者在病程不同时期均存在焦虑、抑郁、PTSD症状,并且伴焦虑、抑郁、PTSD症状的患者例数随着病程推进均呈下降趋势。康复早期RSES得分与病程早期SAS得分(rs=0.412,P=0.013)、SDS得分(rs=0.347,P=0.038)、PCL-C得分(rs=0.447,P=0.006)均呈正相关,而与康复早期及康复后期SAS、SDS、PCL-C得分无相关关系(均P>0.05)。康复早期PSSS得分与病程早期SAS、SDS、PCL-C得分及康复早期SAS、PCL-C得分无相关关系(均P>0.05),而与康复早期SDS得分(r=-0.430,P=0.009)及康复后期SAS得分(r=-0.467,P=0.004)、SDS得分(r=-0.483,P=0.003)、PCL-C得分(rs=-0.351,P=0.036)均呈负相关。结论 特殊部位深度烧伤患者病程中存在焦虑、抑郁、PTSD等心理问题。自尊越强的患者在烧伤病程早期越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社会支持越高的患者在烧伤康复后期越不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2024, 45(8):1022-1029.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20946
摘要:脑由于缺少常规的淋巴结构,一直被认为与外周淋巴系统完全隔绝。但是随着血管周围间隙、胶质淋巴系统及脑膜淋巴管的相继发现,人们开始认识到脑也有其独特的淋巴引流途径,且与外周淋巴系统相通。创伤性脑损伤作为制约神经外科整体救治水平的重要疾病之一,其伤后远期出现的记忆力下降、认知功能障碍等神经退行性表现一直未得到合理的解释。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创伤性脑损伤后血管周围间隙、胶质淋巴系统及脑膜淋巴管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损伤,导致颅内淋巴系统功能下降,代谢产物在脑组织内大量堆积,从而影响神经功能导致出现神经退行性表现。
2024, 45(8):1030-1035.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20693
摘要:低强度脉冲超声(LIPUS)是一种成本低、非侵袭性且安全性高的治疗方式,主要应用于骨骼肌肉系统疾病的治疗,尤其是骨折与骨不连的治疗。本文综述了LIPUS在多种骨骼肌肉及运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治疗作用,并分析其可能的内在机制和潜在靶点,发现除了骨折与骨不连之外,LIPUS在治疗骨质疏松、肌肉损伤及运动神经系统疾病中同样具有临床应用前景。
2024, 45(8):1036-1040.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40112
摘要:目的 了解某岛礁生物蜇伤的流行现况及驻礁人员对岛礁环境性急症的认知情况。方法 根据某岛礁就诊情况结合岛礁实地走访调查自行设计无记名问卷,采用方便抽样法抽取270名驻礁人员进行调查。结果 共发放27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54份,有效率为94.07%。254名驻礁人员中,共164人(64.57%)有蜇伤史,中位蜇伤次数为2(0,5)次,主要临床症状为局部肿痛(142例,86.59%)、瘙痒(110人,67.07%)。驻礁人员岛礁环境性急症相关急救知识得分为14(11,17)分(满分为26分)。绝大多数驻礁人员(227人,89.37%)认为有必要了解岛礁环境性急症相关知识,大多数驻礁人员(186人,73.23%)希望通过单位授课的形式进行学习。结论 以生物蜇伤为代表的岛礁环境性急症危害较大,需要开展多重预防及环境治理措施,还应针对驻礁人员特点开展规律、长效、规范的科普知识培训。
2024, 45(8):1041-1045.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30464
摘要:目的 比较X线片、超声、CT、锥形束CT(CBCT)对不同位置下颌下腺结石的检出率,探讨三维可视化技术在下颌下腺结石诊疗中的辅助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至2021年3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113例下颌下腺结石患者的X线片、超声、CT、CBCT检查资料,比较4种成像方法对不同位置结石的检出率及总检出率。利用Mimics 19.0软件和CBCT数据对结石进行3D重建,从可视化角度观察结石的位置、大小、形态及数目。结果 CBCT和CT对下颌下腺结石的总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8.2%(111/113) vs 95.6%(108/113),P>0.05],但均高于X线片(65.5%,74/113)和超声(73.5%,83/113)的总检出率。超声对导管前、中段结石的检出率最低[分别为63.6%(21/33)、72.2%(26/36)],与CBCT[分别为97.0%(32/33)、100.0%(36/36)]、CT[分别为93.9%(31/33)、97.2%(35/36)]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X线片对导管后段结石的检出率低于超声、CBCT、CT[40.9%(18/44) vs 81.8%(36/44)、97.7%(43/44)、95.5%(42/44),均P<0.01]。将CBCT数据导入Mimics 19.0软件后,成功地对不同大小、形态及数目的下颌下腺结石进行了可视化重建,重建图像清晰,结石与下颌骨的解剖位置关系显示直观。结论 CBCT对下颌下腺结石的诊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可替代传统CT进行涎石病诊断。对于双手双合诊未查及但超声提示的导管后段结石,可直接行CBCT检查进行精确诊断;对于导管前、中段结石,可考虑X线片和CBCT检查。可视化技术有助于临床患者宣教及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2024, 45(8):1046-1050.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40004
摘要:目的 探讨胎儿心脏超声三血管气管(3VT)切面呈“卜”字征的病因鉴别诊断流程和鉴别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至2023年10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行胎儿心脏超声检查过程中3VT切面呈“卜”字征的37例胎儿的超声图像,总结形成“卜”字征的疾病类型,归纳鉴别诊断流程图和鉴别要点。所有病例的诊断均由2位经验丰富的高年资产前超声医师独立完成。结果 “卜”字征的发生率为0.14%(37/27 019)。37例3VT切面呈“卜”字征的胎儿中有13例(35.14%)完全性大动脉转位(TGA)、11例(29.73%)大动脉关系异常的右心室双出口(DORV/AA)、7例(18.92%)共同动脉干(TA,van Praagh A1、A2和A3型)和6例(16.22%)室间隔缺损型肺动脉闭锁(PA/VSD)。鉴别诊断过程中,可重点分析主动脉和肺动脉存在与否、心室-大动脉连接关系及双肺的血供来源3个方面,并根据流程图逐步推导诊断结果。TGA的鉴别要点是心室-大动脉连接不一致;DORV/AA可探及主动脉和肺动脉均完全或大部分起自右心室,两者失去正常螺旋关系;TA仅探及单一动脉干,肺动脉主干或分支起自动脉干;PA/VSD仅探及主动脉,肺动脉闭锁,双肺血供来源于动脉导管和/或体-肺侧支循环。结论 胎儿心脏超声3VT切面呈“卜”字征的鉴别诊断内容包括TGA、DORV/AA、TA(van Praagh A1、A2和A3型)和PA/VSD。超声医师掌握鉴别诊断流程和鉴别要点有助于提高相关畸形的产前检出率和诊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