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第46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院士论坛
    • 中国家庭幽门螺杆菌感染防治策略

      2025, 46(1):1-7.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40812

      摘要 (1123) HTML (148) PDF 1.20 M (2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幽门螺杆菌(H. pylori)感染是胃癌最重要的可控危险因素,根除H. pylori是我国胃癌防控的必经之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H. pylori感染筛查与治疗是切实符合我国国情的H. pylori感染管理和控制策略。该策略具有更高的H. pylori根除成功率与更低的复发率,同时具有更好的效益成本比,无论在H. pylori高感染地区还是低感染地区均适合推行。在此策略的指导下,我国的胃癌防控工作必将更加精准、高效、全面,为全球胃癌防控工作提供可推广的“中国方案”。

    • >规范与共识
    • 人工韧带在军队前交叉韧带损伤中应用的专家共识

      2025, 46(1):8-16.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40182

      摘要 (996) HTML (77) PDF 1.20 M (2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人工韧带作为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中移植物的选择,始终是ACL损伤研究领域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军队人员ACL损伤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人工韧带理论上能够弥补生物型移植物来源有限、存在供区并发症等不足,更符合军队伤病员术后快速康复和重返训练的需求,已在军队ACL重建术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人工韧带的理化特性决定了其手术适应证选择和骨隧道定位等操作具有更高的要求,同时已发表的相关临床研究在其疗效方面也存在分歧和争议,因而经过近20年的发展和推广,至今仍未能完全替代生物型移植物。为了进一步规范和推进人工韧带在军队ACL重建术中的应用,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骨科专业委员会运动医学关节镜分会牵头,组织相关专家进行临床证据梳理和科学研讨,在手术适应证、操作技术和术后处置等方面达成了本共识(共11个条目),指出人工韧带可单独或联合自体肌腱用于军队人员ACL的初次手术和翻修手术,对超重和需要加速康复的病例具有潜在优势,在手术技术上应注意遵循保留残束、等长定位和皮质骨螺钉固定等要点。

    • >指南解读
    • 《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2024版)》更新要点解读

      2025, 46(1):17-23.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40697

      摘要 (803) HTML (188) PDF 1.09 M (2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2024版)》已于2024年9月发布。《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2024版)》在2023版的基础上,在肺癌筛查、病理学评估、外科手术标准、新辅助治疗、术后辅助治疗及晚期肺癌治疗等方面均进行了部分更新。本文主要围绕上述几个更新部分进行简要介绍和解读。

    • >专题报道: 结直肠癌流行病学与诊疗研究
    • 人工智能在结直肠无蒂锯齿状病变中的应用进展

      2025, 46(1):24-31.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40330

      摘要 (929) HTML (150) PDF 1.07 M (2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结直肠无蒂锯齿状病变(SSL)是一种重要的结直肠癌癌前病变,也是间期结直肠癌的重要原因。结直肠SSL虽然具有独特的组织结构和形态学特征,但内镜下检出率低,组织病理学诊断变异度高,是结直肠癌筛查中最易漏诊的病变之一。近年来,人工智能在结直肠疾病诊断中的应用迅速增多,已有研究发现人工智能辅助内镜技术可提高结直肠SSL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性,辅助病理诊断可提高诊断效率和一致性。本文就当前人工智能在结直肠SSL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 结直肠癌非遗传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2025, 46(1):32-39.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40328

      摘要 (774) HTML (130) PDF 1.14 M (1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结直肠癌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其发病逐渐呈现年轻化趋势。非遗传因素在结直肠癌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例如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和肠道菌群等。饮食因素与结直肠癌发生具有密切关系,一般认为纤维摄入不足、红肉和加工肉类摄入过多等是导致结直肠癌发生的主要高危因素,蔬菜、水果是有益因素,而钙剂、维生素D、乳制品和不同饮食模式对结直肠癌发生的作用尚有争议。此外,肥胖、吸烟、饮酒、缺乏体育锻炼等问题与结直肠癌风险有一定关联。肠道菌群的失调也被认为与结直肠癌的发生有关。优化饮食习惯、维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生风险。非甾体抗炎药、雌激素补充可能对降低结直肠癌风险有益,对某些高风险个体采用药物干预可能是一种有效的预防措施。

    • 基于代谢组学的结直肠癌卡培他滨化疗肝毒性预测模型的建立

      2025, 46(1):40-47.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20286

      摘要 (943) HTML (79) PDF 1.85 M (1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基于结直肠癌(CRC)患者化疗前血浆中的内源性代谢物,寻找潜在卡培他滨肝毒性易感标志物,建立预测模型。方法 收集50例接受卡培他滨化疗的CRC患者化疗前血浆样本及化疗肝毒性不良反应随访记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结合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HPLC-Q-TOF-MS)法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差异分析、相关性分析、随机森林方法筛选肝毒性相关的内源性代谢物。将所有样本按照7∶3比例随机分成训练集和测试集,基于训练集数据建立预测卡培他滨化疗肝毒性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通过ROC曲线分析评价模型在训练集、测试集及整个数据集中的预测效果。结果 CRC患者化疗前血浆中肝毒性相关内源性代谢物主要集中在脂质内源性代谢物,经筛选发现鞘氨醇-1-磷酸、神经酰胺、半乳糖、花生四烯酸、酪氨酸、胆绿素、肉豆蔻酸、磷脂酰胆碱(35∶1)、磷脂酰乙醇胺(36∶1)、棕榈酸等可能是潜在的重要肝毒性易感标志物。基于以上标志物建立的卡培他滨化疗肝毒性预测模型在训练集、测试集、整个数据集中的AUC分别为0.946(95% CI 0.842~1.000)、0.920(95% CI 0.720~1.000)、0.912(95% CI 0.810~0.982)。结论 利用CRC患者化疗前血浆中的内源性代谢物可以有效预测卡培他滨化疗肝毒性不良反应,这些肝毒性标志物指示易感患者具有脂质代谢紊乱相关的特征。

    • 2022年中国结直肠癌发病与死亡特征分析

      2025, 46(1):48-52.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40747

      摘要 (901) HTML (336) PDF 1.08 M (1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系统分析2022年中国结直肠癌(CRC)发病与死亡特征,为CRC防控提供循证依据。方法 采集2022年GLOBOCAN数据库和中国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CRC数据,分析不同性别、年龄、地域人群CRC发病和死亡情况的差异。结果 中国男性CRC的年龄标化发病率(SIR)为24.83/10万,年龄标化死亡率(SMR)为10.87/10万;女性CRC的SIR为15.97/10万,SMR为6.56/10万。全球男性CRC的SIR为22.0/10万,SMR为9.90/10万;女性CRC的SIR为15.20/10万,SMR为6.50/10万。中国男性CRC的SIR和SMR均高于女性(χ2=10.037、9.994,P=0.001、0.002),全球男性CRC的SIR和SMR均高于女性(χ2=7.093、7.853,P=0.013、0.011);中国与全球相比,男性CRC的SIR、SM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女性CRC的SIR、SM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中国CRC死亡病例数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尤其是40岁以后,死亡病例数剧增,且男性死亡病例数明显高于女性;男性死亡病例数在70~74岁达到峰值、而后呈下降趋势,女性死亡病例数则随着年龄持续增加并逐渐趋近于男性。中国CRC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地域分布差异明显,城市CRC的SIR和SMR均高于农村(21.71/10万 vs 18.49/10万,χ2=8.037,P=0.009;9.02/10万 vs 8.17/10万,χ2=5.669,P=0.031)。结论 国家应结合年龄超过40岁、男性及风险地域等流行特征优化CRC防控措施,以遏止CRC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上升趋势,减轻疾病负担,增加社会公共收益。

    • >论著
    • 低能量CO2点阵激光通过激活瘢痕表皮细胞Wnt/β-联蛋白通路改善大鼠烧伤后瘢痕

      2025, 46(1):53-64.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40280

      摘要 (716) HTML (45) PDF 14.45 M (2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瘢痕表皮细胞在低能量CO2点阵激光改善烧伤后瘢痕中的作用及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 建立大鼠背部大面积烧伤后瘢痕模型。对3只烧伤后瘢痕模型大鼠给予30 mJ低能量CO2点阵激光干预,观察瘢痕表皮细胞活化情况,分离表皮组织行转录组测序筛选激活通路。将18只烧伤后瘢痕模型大鼠随机分为3组(n=6):对照组不予激光干预,激光组予30 mJ CO2点阵激光干预,激光+抑制剂组予30 mJ CO2点阵激光干预+IWR-1(Wnt/β-联蛋白通路抑制剂)瘢痕内注射,以验证筛选到的通路激活情况及其效应。通过H-E染色、马松染色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表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活化、Wnt/β-联蛋白通路激活及瘢痕改善情况。结果 低能量激光干预后,烧伤后瘢痕模型大鼠瘢痕表皮组织Ki67、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细胞角蛋白19(CK19)、p63阳性细胞数量增多,活化明显;转录组测序结果结合文献分析筛选出Wnt/β-联蛋白通路作为候选通路。在验证性实验中,与对照组相比,激光干预后第5天烧伤后瘢痕模型大鼠瘢痕表皮细胞Wnt/β-联蛋白通路被激活,激光干预后第30天大鼠瘢痕组织真皮胶原排列更为疏松、真皮厚度变薄、α-平滑肌肌动蛋白阳性成纤维细胞数减少、Ⅰ型和Ⅲ型胶原蛋白的含量及Ⅰ型/Ⅲ型胶原蛋白的比例下降;给予Wnt/β-联蛋白通路抑制剂后,上述低能量激光干预诱导的Wnt/β-联蛋白通路激活、瘢痕表皮细胞活化和瘢痕改善现象均被逆转。结论 低能量CO2点阵激光可通过激活瘢痕表皮细胞Wnt/β-联蛋白通路活化瘢痕表皮细胞、改善烧伤后瘢痕。

    • 五灵胶囊对刀豆蛋白A诱导自身免疫性肝炎小鼠的保护作用

      2025, 46(1):65-71.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30058

      摘要 (667) HTML (86) PDF 1.67 M (2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五灵胶囊对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小鼠的保护作用。方法 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AIH模型组、五灵胶囊低剂量组(0.5 g·kg-1·d-1)、五灵胶囊中剂量组(1.0 g·kg-1·d-1)、五灵胶囊高剂量组(2.0 g·kg-1·d-1),每组10只。五灵胶囊各剂量组按10 mL/kg的体积灌胃给予五灵胶囊混悬液,每天1次;对照组和AIH模型组灌胃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给药14 d后,AIH模型组和五灵胶囊各剂量组小鼠尾静脉注射刀豆蛋白A(20 mg/kg),注射8 h后收集血清、肝脏和脾脏。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用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结构,用ELISA法测定肝组织中IL-6、IL-4和TNF-α含量,用qPCR法测定肝组织中IL-6IL-4TNF-α、Toll样受体4(TLR4)和NF-κB mRNA的相对表达量,用免疫荧光法分析肝组织中NF-κB p65蛋白表达和核移位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AIH模型组小鼠肝脏形态结构异常,血清ALT和AST水平升高,肝组织中IL-4、IL-6和TNF-α含量升高,肝组织中IL-6IL-4TNF-αTLR4NF-κB mRNA的相对表达量上调,NF-κB p65的入核增加。五灵胶囊明显改善AIH模型小鼠的肝脏病理结构,降低血清ALT和AST水平,降低肝组织中IL-4、IL-6和TNF-α含量及TLR4NF-κBIL-4IL-6 mRNA的相对表达量,并抑制NF-κB p65的入核激活。结论 五灵胶囊对AIH小鼠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TLR4/NF-κB信号通路有关。

    • 慢性应激对小鼠下丘脑食欲调节因子的影响

      2025, 46(1):72-78.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20935

      摘要 (1071) HTML (89) PDF 1.45 M (1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小鼠在慢性应激时及应激停止后下丘脑食欲调节因子的变化,并初步探索应激依赖性的食欲变化机制。方法 将32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Ctrl)组及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CUMS)组,每组16只。CUMS组小鼠予以CUMS(持续11周)建立应激模型,Ctrl组正常饲养。记录小鼠摄食量和体重。通过悬尾实验和强迫游泳实验验证CUMS模型是否构建成功。第12周时从两组各随机取8只小鼠收集全脑、下丘脑组织待测;两组各剩余的8只小鼠重新编组为应激停止(C-CUMS)组和应激停止对照(C-Ctrl)组,继续观察3周后,取全脑、下丘脑组织待测。通过q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小鼠下丘脑中食欲调节因子食欲素1型受体(OX1R)、瘦素受体(LEPR)和刺鼠相关蛋白(AgRP)的表达情况。结果 应激第2~11周,CUMS组小鼠累积摄食量高于Ctrl组(均P<0.05),11周内两组小鼠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11周后CUMS组小鼠悬尾不动时间和水中漂浮时间均长于Ctrl组小鼠(均P<0.01),提示造模成功。造模成功后,CUMS组小鼠下丘脑组织中促食欲因子AgRP mRNA、OX1R mRNA表达量高于Ctrl组(均P<0.01),抑食欲因子LEPR mRNA表达量低于Ctrl组(P<0.01);CUMS组小鼠下丘脑弓状核中AgRP蛋白表达水平高于Ctrl组(P<0.05),LEPR蛋白表达水平低于Ctrl组(P<0.01)。应激停止3周后,C-CUMS组小鼠累积摄食量少于C-Ctrl组(P<0.05),体重低于C-Ctrl组(P<0.05)。C-CUMS组小鼠LEPR mRNA表达量高于C-Ctrl组(P<0.01),AgRP mRNA、OX1R mRNA表达量与C-Ctrl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CUMS组小鼠AgRP蛋白表达水平与C-Ctrl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EPR蛋白表达水平高于C-Ctrl组(P<0.01)。结论 CUMS导致小鼠食欲增加,其机制可能与LEPR和AgRP的功能调节有关;应激停止后其食欲下降,机制可能涉及LEPR的功能调节。

    • MEN1基因与乳腺癌预后及免疫浸润的关系分析

      2025, 46(1):79-88.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30287

      摘要 (636) HTML (95) PDF 3.12 M (2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多发性内分泌肿瘤1型综合征(MEN1)的致病基因MEN1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利用肿瘤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分析乳腺癌患者MEN1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通过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评估MEN1对乳腺癌预后的影响。采用基因本体(GO)、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预测乳腺癌中MEN1相关和相互作用基因的功能和相关通路,利用单细胞测序数据库CancerSEA分析MEN1表达与肿瘤生物功能的相关性。采用肿瘤免疫估算资料(TIMER)数据库和单样本基因集富集分析(ssGSEA)研究乳腺癌中免疫细胞浸润水平与MEN1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MEN1在乳腺癌患者中高表达,其表达水平与PAM50分型、围绝经期状态有关(均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MEN1的高表达与较差的临床预后有关(P=0.019)。GO和KEGG富集分析提示MEN1相关和相互作用基因参与组蛋白修饰、组蛋白-赖氨酸甲基化等生物学过程,甲基转移酶复合物、组蛋白甲基转移酶复合物等细胞组分,组蛋白-甲基转移酶活性等分子功能,肿瘤中的转录失调等功能通路。GSEA分析提示高表达MEN1表型涉及囊泡介导转运、补体级联反应、B细胞受体的信号转导、淋巴细胞与非淋巴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IL的信号转导、免疫系统中的细胞因子信号转导通路。CancerSEA单细胞测序数据分析显示,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中MEN1的表达与血管生成呈正相关(P<0.05)。TIMER分析显示,乳腺癌中MEN1表达与巨噬细胞、CD8+ T细胞的浸润水平呈负相关(均P<0.05),与CD4+ T细胞的浸润水平呈正相关(P<0.05)。ssGSEA分析结果提示18种免疫细胞的浸润水平与MEN1表达呈负相关(均P<0.05)。结 高水平的MEN1预示乳腺癌较短的总生存期,并可能与免疫细胞浸润相关。

    • 超声造影肝脏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对≤3 cm肝细胞癌和肝脏其他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

      2025, 46(1):89-94.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30085

      摘要 (948) HTML (57) PDF 2.12 M (1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CEUS)肝脏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2017版(LI-RADS v2017)对最大径≤3 cm的肝细胞癌(HCC)和肝脏其他恶性肿瘤(OM)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6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总院及无锡分院行CEUS检查、病灶最大径≤3 cm且经组织病理学证实为肝脏恶性肿瘤的126例患者(163个病灶)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163个病灶中,HCC 133个,OM 30个。分析病灶的CEUS特征,根据美国放射学院CEUS LI-RADS v2017对病灶进行分类,以组织病理学结果为金标准计算各CEUS征象及分类标准对HCC和OM的鉴别诊断效能。结果 HCC组与OM组病灶动脉期增强特征、廓清时间和廓清程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HCC组分类结果以LR-3(20个,15.04%)、LR-4(25个,18.80%)、LR-5(82个,61.65%)为主,OM组分类结果以LR-M(28个,93.33%)为主。CEUS征象中,延迟廓清诊断HCC的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3.33%(28/30)和98.06%(101/103),早期廓清诊断OM的灵敏度为93.33%(28/30)。CEUS LI-RADS v2017分类中,LR-5和LR-4/5诊断HCC的灵敏度分别为61.65%(82/133)和80.45%(107/133),特异度均为93.33%(28/30),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7.62%(82/84)和98.17%(107/109),LR-4/5诊断HCC的灵敏度高于LR-5(P=0.001);LR-M诊断OM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3.33%(28/30)和95.49%(127/133)。结论 CEUS LI-RADS v2017对最大径≤3 cm的HCC与OM有较好的鉴别诊断价值,但LR-5对HCC的诊断灵敏度较低,LR-4/5可提高对HCC的诊断灵敏度。

    • >综述
    • 胃癌治疗的新靶点:铁死亡

      2025, 46(1):95-102.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30285

      摘要 (1032) HTML (142) PDF 1.07 M (2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胃癌是我国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确诊为早期胃癌的患者数量逐年上升,然而肿瘤细胞耐药性的产生严重限制了手术和化学治疗的效果,极有必要探索胃癌治疗的新靶点。铁死亡是一种铁依赖性细胞程序性死亡方式,其显著特征是细胞内脂质过氧化。胃癌细胞对细胞内铁代谢水平非常敏感,铁死亡在胃癌的发生、进展、治疗及耐药机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胃癌细胞内铁死亡相关基因和非编码RNA与胃癌转移、耐药和预后密切相关,近年来关于铁死亡对胃癌细胞增殖的调节作用研究已获得一定的进展,因此,靶向铁死亡可能是胃癌的有效治疗策略。本文通过阐述铁死亡在胃癌细胞增殖、侵袭、转移及耐药机制中的作用,总结与铁死亡相关的靶点基因,并对靶向调节铁死亡在胃癌治疗中的前景进行展望。

    • 甲状腺癌中NTRK基因融合的研究进展

      2025, 46(1):103-110.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40256

      摘要 (827) HTML (132) PDF 1.12 M (2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神经营养性受体酪氨酸激酶(NTRK)基因融合是多种实体肿瘤的致癌驱动因素,是重要的临床生物标志物。在甲状腺癌中,NTRK基因融合阳性的患者表现出独特的临床病理特征,因此晚期、转移性或碘难治性甲状腺癌患者应该接受NTRK基因融合状态的评估。然而,关于甲状腺癌中NTRK基因融合的诊断和治疗目前还没有权威的建议或标准化的程序。本文综述了NTRK基因融合阳性甲状腺癌的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该疾病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NTRK基因融合检测和靶向治疗药物的研究现状。

    • 自噬在创伤性脑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2025, 46(1):111-117.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40116

      摘要 (879) HTML (135) PDF 1.06 M (2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创伤性脑损伤(TBI)致死致残率高,多发生于机动车车祸伤或竞技体育运动中。TBI主要包括原发性损伤和继发性损伤。原发性损伤多为外力直接作用所致,继发性损伤包括脑水肿、神经细胞兴奋性毒性损伤、氧化应激损伤、神经炎症等。对TBI继发性损伤的有效干预不仅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还可能降低患者因TBI所致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风险。自噬是维持细胞稳态的一种重要调节方式,研究发现神经退行性疾病和TBI中存在自噬功能障碍,推测自噬可能是TBI病理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TBI患者晚年罹患阿尔茨海默病等认知障碍性疾病风险增高的可能原因之一。深入研究自噬在TBI病理机制中的作用,有助于为TBI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靶点,同时也为TBI患者认知障碍的防治开发新的思路。

    • >学术园地
    • 数智融合背景下重症医学科发展的机遇、挑战与对策

      2025, 46(1):118-122.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30753

      摘要 (892) HTML (283) PDF 1.04 M (1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年来,数字化与传统工业化深度融合的理论体系与实践路径逐渐成熟。医学创新和数字化技术顺应时代进程,重症医学科与智慧化的深度融合正打破传统信息化边界,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利用5G、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技术可帮助医护人员了解更为复杂的重症医学问题,提高疾病和症状的诊断及预测能力,制定更精准的治疗策略,甚至转变重症医学的服务模式。本文对数字化技术在重症医学实际场景中的应用和挑战进行归纳,为进一步夯实基础建设、丰富应用场景、加速应用落地、提升应用效果、强化安全合规提供建议与方向。

    • >海军卫生保健
    • 加强海军军事训练伤防治与康复的策略与思考

      2025, 46(1):123-128.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40459

      摘要 (1457) HTML (59) PDF 1.11 M (2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军事训练伤防治与研究工作是降低非战斗减员、有效保障部队战斗力和提高军事训练效果的关键举措。深入分析军事训练伤的防治策略与相关研究,可为进一步细化科学施训的具体落地提供依据。海军部队作为我军战略发展的重要武装力量,其建设近年来呈现快速发展局面,海军军事训练伤防治与研究成为部队的重要研究课题。近年来,康复医学在运动能力建设、训练伤防治等多个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康复理念的全面覆盖和康复具体实施及应用阶段的不断前移得到各领域的广泛认同。加强康复在海军训练伤防治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本文就当前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加强海军军事训练伤防治与研究的康复策略提出思考和展望,为海军军事训练伤防治与研究提供参考。

    • >短篇论著
    • 去氧地胆草素通过诱导活性氧促进人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凋亡

      2025, 46(1):129-134.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30236

      摘要 (808) HTML (87) PDF 1.68 M (1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去氧地胆草素(Deo)对人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中活性氧(ROS)调控细胞凋亡途径的影响。方法 用不同浓度的Deo分别作用于A549细胞,通过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2’,7’-二氯荧光素二乙酸酯(DCFH-DA)染色检测细胞产生的ROS含量,Hoechst 33342染色检测细胞凋亡小体,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及线粒体膜电位,q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用A549细胞裸小鼠移植瘤模型评价Deo的体内抗肿瘤效果,通过H-E染色和TUNEL检测观察肿瘤组织坏死和细胞凋亡的变化。结果 随着Deo浓度(1、2、4、8、16、32 μmol/L)的增加,A549细胞活力呈现出递减趋势;10 μmol/L Deo可提高A549细胞内的ROS含量,降低线粒体膜电位,促进细胞凋亡;10、20 μmol/L Deo可促进A549细胞中Bax和caspase-3的mRNA及蛋白表达,而抑制Bcl-2的mRNA及蛋白表达;同时细胞质中细胞色素C表达明显增加。10、20 mg·kg-1·d-1 Deo给药17 d后,裸小鼠移植瘤的体积和重量均被抑制,并且肿瘤组织中坏死面积和细胞凋亡指数增大。结论 Deo能够诱导A549细胞产生ROS,激活线粒体凋亡通路,促进细胞凋亡。

    • 极速康复外科路径在腹腔镜胃肠肿瘤手术围手术期中的应用

      2025, 46(1):135-140.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40458

      摘要 (985) HTML (82) PDF 1.09 M (1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极速康复外科(FRAS)应用于腹腔镜辅助胃肠肿瘤手术围手术期中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 收集2023年1月至2024年5月在FRAS和加速康复外科(ERAS)路径下行腹腔镜辅助胃肠肿瘤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围手术期安全性及医疗费用。结果 共纳入87例患者,其中FRAS组43例,ERAS组44例。FRAS组与ERAS组相比,手术时间[3.0(2.5,3.5)h vs 3.0(2.5,4.0)h]、术后首次下床时间[(2.85±4.29)h vs (20.18±6.13)h]、术后首次经口进食时间[2.0(2.0,3.0)h vs 24.0(15.0,48.0)h]、术后住院时间[24.0(20.0,40.0)h vs 192.0(150.0,216.0)h]均缩短,住院费用[50 515.61(46 650.44,56 827.12)元vs 65 555.09(58 683.21,86 239.02)元]和均次药品费用[2 671.09(2 063.31,3 127.09)元vs 7 326.90(5 104.66,10 674.26)元]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在腹腔镜胃肠肿瘤根治术围手术期中采用FRAS路径安全可行,而且能降低住院费用和药品费用。

    • 三阴性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后行保乳手术的可行性分析

      2025, 46(1):141-146.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30307

      摘要 (747) HTML (49) PDF 1.10 M (1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三阴性乳腺癌(TNBC)患者新辅助化疗(NC)后行保乳手术(BCS)的可行性。方法 以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132例TNBC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62例接受NC后BCS(NC组),70例仅接受传统的标准BCS(对照组)。计算NC组患者的缓解率。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病理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对两组患者的无病生存期进行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方法分析NC后BCS对TNBC患者无病生存的影响。结果 NC组患者的临床缓解率为96.8%(60/62)。NC组患者的年龄、肿瘤组织学分级、腋窝淋巴结状态、Ki67指数、NC后的肿瘤最大直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NC组脉管内癌栓侵犯的患者比例高于对照组(P<0.01)。BCS后,NC组的1、3、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100%(62例)、93.5%(58例)、69.4%(43例),平均无病生存期为55.5个月;对照组的1、3、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100%(70例)、95.7%(67例)、72.9%(51例),平均无病生存期为55.6个月。两组无病生存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NC后BCS不是TNBC患者无病生存的危险因素(HR=1.133,95% CI 0.600~2.139,P=0.701)。结论 TNBC患者接受NC后临床缓解率较高,NC后行BCS的治疗策略是切实可行的。

    • 消痰止痛凝胶治疗跖筋膜炎性跟痛症的随机对照试验

      2025, 46(1):147-151.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30659

      摘要 (942) HTML (91) PDF 1.11 M (1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消痰止痛凝胶对跖筋膜炎性跟痛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2例确诊为跖筋膜炎性跟痛症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对照组采用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外抹患处、2次/d,观察组采用消痰止痛凝胶外抹患处、2次/d,疗程均为28 d。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足跟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跟痛症症状分级量化表评分、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超声测量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足底筋膜厚度的变化,统计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及治疗结束3个月后复发率。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足跟疼痛VAS评分、跟痛症症状分级量化表评分、AOFAS踝-后足评分、足底筋膜厚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均P<0.05),且观察组疼痛VAS评分、跟痛症症状分级量化表总分、跟痛症症状分级量化表疼痛评分、跟痛症症状分级量化表压痛评分、跟痛症症状分级量化表功能障碍评分、AOFAS踝-后足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均P<0.05),足底筋膜厚度较对照组变薄(P<0.05),但跟痛症症状分级量化表失眠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有效率(80.6%,29/36)高于对照组(55.6%,20/36),3个月后复发率(16.7%,6/36)低于对照组(41.7%,15/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消痰止痛凝胶能减轻跖筋膜炎性跟痛症患者足跟疼痛,改善足功能,减少足底筋膜厚度,且治疗后复发率较低。

    • >短篇报道
    • 食管癌患者麻醉深度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

      2025, 46(1):152-154.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30699

      摘要 (1288) HTML (74) PDF 1.03 M (1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目录
    • 目录

      2025, 46(1):155-155.

      摘要 (454) HTML (0) PDF 538.78 K (1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重要通知
友情提醒: 近日发现论文正式见刊或网络首发后,有人冒充我刊编辑部名义给作者发邮件,要求添加微信,此系诈骗行为!可致电编辑部核实:021-81870792。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编辑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