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第46卷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专家论坛
    • 我国癌症的流行特点、防控现状及未来应对策略

      2025, 46(3):279-290.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50050

      摘要 (495) HTML (192) PDF 1.41 M (1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我国是癌症负担最重的国家之一。2022年,我国大陆地区人口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8.66%,但是新发癌症例数和癌症死亡例数分别占全球的24.17%和26.44%;其中肺癌、肝癌、胃癌、结直肠癌和食管癌的死亡率居前5位,占全部癌症死亡的67.50%。我国肝癌、胃癌和食管癌年龄标化发病率(ASIR)和年龄标化死亡率(ASMR)有下降趋势,而相应的粗率有增加趋势。肺癌的ASMR在城市地区下降、在农村地区上升,结直肠癌ASIR和ASMR持续上升,提示人口老龄化、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和生活方式改变影响了癌症负担。随着中国经济迅速转型,与现代生活方式相关的危险因素如缺乏体育运动、烟酒嗜好、代谢综合征、非健康饮食及心理问题等持续增加,而与贫穷落后相关的危险因素如环境污染、食品污染、慢性感染(包括乙型肝炎病毒、人乳头瘤病毒、幽门螺杆菌和华支睾吸虫感染等)依然存在。这两类原因推升了现阶段中国社会癌症高负担。上述这些病因可通过影响遗传和表观遗传机制直接致癌,但更多的是通过诱导慢性炎症导致炎-癌转化。针对可干预病因进行预防,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开展有氧运动以降低全身低强度炎症、提升免疫水平,有助于降低癌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此外,癌症筛查有助于降低结直肠癌等几种慢性进展类癌症的ASMR。应用队列研究和流行病学方法阐明病因预防、筛查及临床治疗对癌症发生和预后的影响,是癌症三级预防的关键举措。将上游预防工作和下游诊疗工作有机结合,是控制癌症所致期望寿命折损最具成本效益的有效策略。

    • >规范与共识
    •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诊疗专家共识

      2025, 46(3):291-300.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40805

      摘要 (812) HTML (800) PDF 1.33 M (1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是一种涉及冠状面、矢状面和轴状面的复杂三维畸形,其发病率不容忽视。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医院和医师开始探索AIS的规范化诊疗。对于AIS,从病因学、筛查与诊断、分型、评估与检查,到治疗方法的选择、热点问题的探讨及生活质量的评估,都需要全面而深入的认识,从而确保诊疗过程科学、规范、及时。基于循证医学的原则,经多位脊柱外科专家多次讨论,达成了关于AIS诊疗的共识,旨在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与指导。

    • >专题报道:青少年脊柱侧凸的治疗及护理
    • 间充质干细胞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2025, 46(3):301-306.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40041

      摘要 (572) HTML (637) PDF 1.31 M (1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是一种发生于10~18岁青少年的脊柱畸形,在女性青少年中尤为常见。尽管已有许多AIS相关的研究报道,但其病理机制仍不清楚。因AIS患者存在骨骼生长异常和骨密度降低的病理变化,间充质干细胞(MSC)在骨代谢异常中的作用被认为是AIS的一种可能致病机制。本文总结了MSC在AI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并对MSC的未来临床应用提出展望。

    •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矫形术后住院时长的影响因素分析

      2025, 46(3):307-312.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40117

      摘要 (345) HTML (566) PDF 1.09 M (1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基本情况、手术策略、术后情况对住院时长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4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于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脊柱后路矫形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且随访至少2年的145例AIS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策略,将患者分为选择性融合组(n=50)和非选择性融合组(n=95)。根据是否入住ICU,将患者分为入住ICU组(n=81)和未入住ICU组(n=64)。统计分析各分组患者的基本情况、手术情况、术后情况等相关参数,以及住院时长和术后住院时长。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住院时长及术后住院时长的影响因素。结果 选择性融合组的手术节段数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第3天引流量、住院时长和术后住院时长均小于非选择性融合组(均P<0.05)。入住ICU的患者相较于未入住ICU的患者年龄更小,手术时间更长,术中出血量和输血量更多,住院时长和术后住院时长更长(均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住院时长和术后住院时长均与入住ICU呈正相关(r=0.179、0.240,均P<0.05),均与选择性融合方式呈负相关(r=-0.187、-0.242,均P<0.05)。结论 脊柱后路矫形融合内固定术中采用非选择性融合方式的AIS患者住院时长和术后住院时长长于采用选择性融合方式的患者。采用非选择性融合方式、入住ICU可能是导致AIS患者住院时长及术后住院时长延长的因素。

    • Lenke 5C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置钉上棒矫形顺序的研究

      2025, 46(3):313-317.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40128

      摘要 (435) HTML (561) PDF 2.15 M (1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不同置钉上棒矫形顺序对Lenke 5C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的手术效果。方法 选择2013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行后路矫形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Lenke 5C型AIS患者,其中采用双侧置钉后先凸侧上棒矫形再行凹侧上棒矫形的患者22例(双侧组)、采用凸侧置钉上棒矫形后再行凹侧置钉上棒矫形的患者20例(凸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如手术时间等)、术前及术后2年时患者的影像学参数、生活质量评分,同时分析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双侧组的手术时间长于凸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32.8±13.1) min vs (198.4±16.5) min,P<0.01]。术后2年末次随访时凸侧组主弯Cobb角及其矫正率均优于双侧组[(8.0±2.3)° vs (9.9±3.2)°,P=0.03;(81.9±5.4)% vs (77.8±5.8)%,P=0.02)];双侧组和凸侧组的椎弓根螺钉破壁率分别为5.4%(17/312)和1.4%(4/2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2年末次随访时双侧组生活质量评估的治疗满意度为(4.61±1.38)分,凸侧组为(4.50±1.44)分,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均无电生理监测异常及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 对于Lenke 5C型AIS患者,采用凸侧置钉上棒矫形后再行凹侧置钉上棒矫形的手术效果更好。

    • 基于纽曼系统模式指导的护理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25, 46(3):318-324.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40108

      摘要 (747) HTML (670) PDF 1.36 M (1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基于纽曼系统模式指导的护理对行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手术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本研究为随机对照试验,选择2023年1月至12月在我院进行脊柱侧凸手术治疗的120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组顺序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对试验组进行纽曼系统模式指导的护理。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疗效、术后恢复情况、生活质量和自我管理能力。结果 试验组术后6个月主弯Cobb角[(14.33±0.78)°]小于对照组[(16.65±1.02)°,P<0.001],术后卧床时间[(4.78±1.32)d vs (6.13±1.26)d]、切口愈合时间[(13.43±3.29)d vs (15.32±5.23)d]和住院时间[(13.17±5.36)d vs (16.93±3.14)d]均短于对照组(均P<0.05),并发症总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5.00%(3/60) vs 21.67%(13/60),P=0.016]。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术后6个月在生理机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生命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和精神健康方面的评分更好(均P<0.05)。在患者自我管理方面,试验组术后6个月共性管理评分[(17.53±5.98)分vs(13.34±7.32)分]和症状管理评分[(30.95±8.12)分vs(27.32±7.87)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手术患者实施基于纽曼系统模式指导的护理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

    • 1例天使综合征伴中度脊柱侧凸患儿围手术期的护理

      2025, 46(3):325-329.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40249

      摘要 (399) HTML (550) PDF 1.30 M (1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总结1例天使综合征(AS)伴中度脊柱侧凸患儿在全身麻醉下行脊柱侧凸后路三维截骨矫形融合内固定术围手术期的护理经验。方法 分析2023年8月4日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例AS伴中度脊柱侧凸患儿的临床资料。患儿入院后组建多学科协作团队,查阅相关文献和证据,构建并实施“1+X”护理方案,方案包括“1”(以脊柱侧凸为核心的围手术期护理要点)和“X”(以AS为核心的若干护理问题和对策)两大方面。结果 患儿手术顺利,术后病情稳定,侧凸畸形明显改善,身高增加7 cm,于术后第10天顺利出院。出院后随访依从性为100%,患儿恢复至术前独立行走状态。结论 AS伴脊柱侧凸“1+X”护理方案可有效保证围手术期安全,促进患儿康复,同时也为其他罕见病伴脊柱侧凸围手术期护理提供了思路。

    • >论著
    • 炎症指标对创伤性脑损伤后阵发性交感神经亢进的预测价值:单中心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

      2025, 46(3):330-335.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40607

      摘要 (568) HTML (60) PDF 1.11 M (1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索炎症指标对创伤性脑损伤(TBI)后发生阵发性交感神经亢进(PSH)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6年12月至2020年11月收治的84例TBI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患者在住院期间是否发生过PSH分为PSH组(n=41)与非PSH组(n=43)。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采用Kendall相关分析法分析炎症指标与TBI后PSH发生的相关性,采用ROC曲线分析炎症指标对PSH发生的预测价值。结果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入院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等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非PSH组患者相比,PSH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均升高(均P<0.05)。NLR、SII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均与PSH呈正相关(r=0.360、0.308、0.289,均P<0.01),对应ROC的AUC值分别是0.752、0.716和0.702。结论 炎症指标NLR、SII及中性粒细胞对TBI后PSH的发生具有预测价值。

    • 连续低强度脉冲式超声联合微泡空化治疗促进小鼠缺血骨骼肌微循环灌注效果的初步评价

      2025, 46(3):336-343.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40269

      摘要 (549) HTML (58) PDF 3.70 M (1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评价连续低强度脉冲式超声(LIPUS)联合微泡(MB)的空化治疗(以下简称超声空化治疗)促进小鼠缺血后肢微循环灌注的效果,初步探讨该治疗方式对肢体动脉缺血性损伤的无创治疗潜力。方法 构建小鼠左后肢缺血模型,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6只):模型组、MB组、LIPUS组和超声空化治疗组(LIPUS+MB组)。模型组小鼠经尾静脉注射0.1 mL生理盐水,MB组小鼠经尾静脉注射0.1 mL MB,LIPUS组小鼠在经尾静脉注射0.1 mL生理盐水的同时采用LIPUS对缺血后肢进行治疗,LIPUS+MB组小鼠在经尾静脉注射0.1 mL MB的同时采用LIPUS对缺血后肢进行治疗;各组均每天注射1次,共7 d。在治疗的第1、4、7天,通过超声造影评价小鼠缺血后肢的微循环灌注情况,并结合小鼠后肢腓肠肌组织H-E染色和CD3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评估不同治疗对小鼠缺血后肢微循环灌注的促进效果。结果 小鼠左后肢缺血模型构建成功,所有的模型小鼠均表现出明显的缺血微循环灌注障碍,模型稳定性良好。治疗第7天结束后,LIPUS+MB组小鼠缺血后肢微循环灌注水平升高,其缺血侧与非缺血侧微血管流量比值高于LIPUS组[(94.33±4.51)% vs (70.33±2.09)%,P<0.05];H-E染色结果显示,LIPUS+MB组腓肠肌组织新生毛细血管和肌成纤维细胞数量增加,肌肉结构修复优于LIPUS组,而模型组和MB组则表现为肌细胞坏死、肌束排列紊乱及毛细血管稀疏;CD31免疫组织化学分析进一步证实,超声空化治疗在促进缺血骨骼肌微循环灌注、微血管新生和组织修复方面显著优于单纯LIPUS治疗(CD31相对表达水平5.03±0.33 vs 3.57±0.21,P<0.01)。结论 与单纯LIPUS治疗相比,连续超声空化治疗在促进小鼠缺血后肢的微循环灌注方面表现出更加显著的效果,为外周动脉缺血性疾病所致肢体骨骼肌微循环灌注障碍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

    •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水平影响因素分析

      2025, 46(3):344-351.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40073

      摘要 (607) HTML (1198) PDF 1.37 M (1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现状,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以上海市虹口区65岁及以上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糖尿病自我管理量表、贝克抑郁量表、糖尿病自我效能量表及糖尿病痛苦量表对患者进行调查。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探讨变量间的关系,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患者的抑郁、自我效能、糖尿病痛苦对自我管理水平的影响。结果 共纳入588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自我管理水平得分为32.00(28.00,38.00)分,糖尿病自我效能量表得分为158.50(135.25,172.00)分,贝克抑郁量表得分为0.00(0.00,2.00)分,糖尿病痛苦量表得分为23.00(18.00,31.00)分。构建的结构方程模型显示了良好的样本数据拟合,自我效能对自我管理水平(β=0.558,P<0.001)、抑郁对糖尿病痛苦(β=0.599,P<0.001)有正向影响;抑郁对自我效能(β=-0.314,P<0.001)、糖尿病痛苦对自我效能(β=-0.267,P<0.001)有负向影响。对自我管理水平影响最大的因素是自我效能(总效应为0.558),产生直接影响;其次是抑郁(总效应为-0.264)、糖尿病痛苦(总效应为-0.149),产生间接影响。自我效能在抑郁和自我管理的关系中发挥中介作用,间接效应为-0.175,占总效应的66.3%;自我效能和糖尿病痛苦在抑郁和自我管理之间发挥链式中介作用,间接效应为-0.089,占总效应的33.7%。结论 自我效能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水平的作用效应最大,抑郁和糖尿病痛苦通过自我效能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自我管理水平。社区和临床医务工作者应当注重提高糖尿病患者的自我效能感,对其抑郁和糖尿病痛苦的症状进行针对性干预,以提高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

    • 脑力疲劳影响注意保持功能的脑电及皮质溯源研究

      2025, 46(3):352-359.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40145

      摘要 (493) HTML (72) PDF 1.90 M (1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脑电信号特征和皮质溯源分析的方法探索脑力疲劳对注意保持功能的影响。方法 招募25名健康男性作为被试,采用关联性负变(CNV)听觉范式,以CNV不同加工阶段的平均波幅为分析指标,评价脑力疲劳前后脑电特征的变化,进一步使用标准化低分辨率电磁断层扫描(sLORETA)方法计算脑力疲劳后CNV皮质电流密度三维分布的变化。结果 被试CNV信号的反应时间在脑力疲劳后无变化(P>0.05),但脱漏率增高(P<0.05)。脑力疲劳后,被试中央区和中央顶区电极的CNV早成分(预备信号刺激后500~1 000 ms)波幅降低,前额区、额中央区、中央区和中央顶区电极的CNV晚成分(预备信号刺激后2 550~3 050 ms)波幅降低(均P<0.05)。sLORETA溯源定位结果显示,在CNV晚成分时间窗内,脑力疲劳后左侧后岛叶皮质的活动减少(P<0.05)。结论 作为感觉运动信息整合的关键脑区,后岛叶激活减少可能是脑力疲劳后CNV波幅下降和注意保持功能受损的潜在神经机制。

    • 沙库巴曲/缬沙坦对心力衰竭兔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2025, 46(3):360-373.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40761

      摘要 (594) HTML (54) PDF 3.40 M (1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沙库巴曲(Sac)/缬沙坦(Val)对多柔比星(DOX)诱导的心力衰竭兔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选取30只新西兰兔建立DOX诱导的心力衰竭兔模型,25只造模成功,将造模成功的实验兔随机分为模型组(DOX组,9只)、Val干预组(DOX+Val组,8只)、Sac/Val干预组(DOX+Sac/Val组,8只);另取8只新西兰兔作为空白组。DOX+Val组每次灌胃Val混悬液4.65 mg/kg,DOX+Sac/Val组每次灌胃Sac/Val混悬液9.3 mg/kg,空白组及DOX组每次灌胃等体积的蒸馏水;各组均每日灌胃2次,连续8周。给药8周后,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兔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S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计算全心重量指数(HMI)及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通过H-E和马松染色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形态及纤维化情况;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心肌细胞超微结构;采用TUNEL检测观察心肌细胞凋亡情况,并计算心肌细胞凋亡率;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氨基末端脑利尿钠肽前体(NT-proBNP)、超敏肌钙蛋白I(Hs-cTNI)、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醛固酮(ALD)、心房利尿钠肽(ANP)、脑利尿钠肽(BNP)、环磷酸鸟苷(cGMP)、蛋白激酶G(PKG)水平;采用qPCR检测心肌组织利尿钠肽受体A(NPR-A)、cGMP特异性磷酸二酯酶5A[PDE5A(cGMP)]、PKG、Bcl-2、Bax、caspase 3 mRNA 的表达;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心肌组织磷酸化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p-CREB)、磷酸化Bcl-2相关死亡促进因子(p-Bad)、Bcl-2、Bax、caspase 3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空白组相比,DOX组兔的LVDD、LVSD均增大(均P<0.01),LVEF、LVFS均降低(均P<0.01),HMI、LVMI均升高(均P<0.01);心肌细胞凋亡增加,心肌细胞凋亡率升高(P<0.01);NT-proBNP、Hs-cTNI、Ang Ⅱ、ALD、ANP、BNP、cGMP、PKG水平和NPR-A、PDE5AcGMP)、PKG、p-CREB、Bax、caspase 3表达均升高(均P<0.01),Bcl-2表达降低(P<0.01),p-Bad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DOX组相比,DOX+Sac/Val组和DOX+Val组的LVDD、LVSD均减小(均P<0.01),LVEF、LVFS均升高(均P<0.01),HMI、LVMI均降低(均P<0.01);心肌细胞凋亡减少,心肌细胞凋亡率降低(P<0.01);NT-proBNP、Hs-cTNI、Ang Ⅱ、ALD、ANP、BNP、cGMP、PKG水平和NPR-A、PDE5AcGMP)、PKG、Bax、caspase 3表达均降低(均P<0.01),Bcl-2表达均升高(均P<0.01);DOX+Sac/Val组的p-CREB、p-Bad表达均升高(均P<0.01),但DOX+Val组p-CREB、p-Bad无明显变化(均P>0.05)。与DOX+Val组相比,DOX+Sac/Val组上述指标中除LVEF、LVFS、NPR-A、ANP、BNP、cGMP、PDE5AcGMP)、PKG、p-CREB、p-Bad、Bcl-2均升高外,其余指标均降低(均P<0.05)。心肌组织病理学和透射电镜结果显示Sac/Val可有效保护心肌细胞、减少细胞凋亡、减轻心肌纤维化,且该效果明显优于Val。结论 Sac/Val可有效减少心力衰竭兔心肌细胞凋亡,改善心脏功能及心肌纤维化,且该效果优于Val,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活化NPR-A/cGMP/PKG信号通路和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有关。

    • >综述
    • 细胞自噬与糖尿病创面愈合研究进展

      2025, 46(3):374-380.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20435

      摘要 (513) HTML (432) PDF 1.05 M (1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糖尿病患者的创面愈合过程中常出现炎症迁延、血管新生困难及角质形成细胞上皮化能力下降等表现,导致创面愈合过程延缓。细胞自噬是一种细胞内蛋白质的分解代谢途径,有促进细胞存活、维持细胞生物学功能的作用。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细胞自噬通过多种机制影响糖尿病创面的愈合。本文综述了细胞自噬在糖尿病创面愈合过程中的潜在机制,即自噬可能通过以下途径延缓创面的愈合:引起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下降和极化障碍、减弱内皮祖细胞的血管新生能力、降低角质形成细胞迁移和增殖能力以及增加成纤维细胞的凋亡。本综述旨在为探索糖尿病创面愈合的治疗靶点提供新思路。

    • 固有淋巴样细胞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

      2025, 46(3):381-386.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30540

      摘要 (377) HTML (77) PDF 1.05 M (1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固有淋巴样细胞是先天黏膜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分泌效应细胞因子和调节其他免疫细胞的功能参与免疫应答。它们在转录因子和分泌细胞因子方面与辅助性T细胞相似,但同时也具有一些独特的功能。不同固有淋巴样细胞亚群依据各自特点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发挥不同的作用,与适应性淋巴细胞相比,固有淋巴样细胞在淋巴组织中相对较少,只占肺部免疫细胞的一小部分,但这些淋巴细胞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就固有淋巴样细胞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作用及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营养干预对胰腺癌患者放化疗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影响

      2025, 46(3):387-391.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40436

      摘要 (554) HTML (62) PDF 1.08 M (1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胰腺癌患者的营养不良风险在所有癌症中最高,而放化疗可能会进一步加剧胰腺癌患者的营养不良状况。营养不良不仅会降低放化疗的疗效,还会增加不良反应,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在胰腺癌患者的治疗过程中,营养干预尤为重要。研究表明,营养干预能有效改善胰腺癌相关恶病质,降低患者出现营养不良的风险,进而保持对放化疗的敏感性、耐受性,减轻不良反应,减少辅助治疗和手术治疗的并发症;营养干预联合放化疗能够破坏胰腺癌的代谢并抑制肿瘤生长,降低患者住院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本文主要从营养评估的方式、胰腺癌患者营养干预措施及营养干预对胰腺癌患者放化疗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影响这几个方面进行综述。

    • >学术园地
    • 中国老年残疾预防政策特征与演进:基于1988—2024年政策文本分析

      2025, 46(3):392-399.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40653

      摘要 (480) HTML (588) PDF 1.89 M (1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对1988-2024年中国老年残疾预防政策文本进行计量分析和文本挖掘,探讨老年残疾预防政策的阶段特征和演变路径,为完善我国老年残疾预防政策体系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CiteSpace 6.3.R1软件和Rost CM6软件对各政策收录平台上的我国老年残疾预防相关政策文本进行计量和文本挖掘分析,包括政策文本发文数量、发布部门、发布形式及政策内容主题变迁等方面。结果 研究纳入政策文本111份,其中专门针对老年残疾预防的政策仅6份,占5.4%。政策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1988-2005年为残疾人康复与预防体系初步构建阶段,主要关注残疾人康复、社区医疗保障等基础制度建设;2006-2015年为目标导向的老年残疾预防与社会保障强化阶段,特别关注老年人跌倒和慢性病防控及失能老年人补贴制度;2016-2024年为老年残疾预防策略细化与健康服务体系探索整合阶段,政策重点逐步转向残疾预防工作的精细化及其与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的融合。结论 我国残疾预防政策体系和老龄健康相关政策体系逐步形成,但两者未能有效结合。尽管普适性政策在宣传和社会接受度方面具有优势,但缺乏针对性政策导致老年残疾预防在执行效果上不够理想,出台更具针对性的老年残疾预防政策十分必要。

    • >海军卫生保健
    • 基于16S rRNA高通量测序的驻岛人员肠道菌群分析

      2025, 46(3):400-405.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40593

      摘要 (418) HTML (56) PDF 1.66 M (1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驻岛人员肠道菌群特征,为维护驻岛人员的肠道微生态平衡及提供精准的医疗保障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纳入驻岛人员若干,同时纳入沿海地区人员若干作为对照,对人员粪便标本进行16S rRNA高通量测序。比较两组人员肠道菌群多样性及菌群组成差异。结果 肠道菌群alpha多样性分析显示驻岛人员肠道菌群丰度较沿海地区人员升高,beta多样性分析提示驻岛人员肠道微生物群落构成与沿海地区人员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驻岛人员肠道内拟杆菌门丰度低于沿海地区人员(30.8% vs 48.3%,P<0.001),而肠道内变形菌门丰度高于沿海地区人员(28.3% vs 10.2%,P<0.001)。经多重假设检验校正后发现,驻岛人员肠道内拟杆菌属、罗斯氏菌属、另枝菌属、副拟杆菌属丰度显著下降,普雷沃氏菌属、大肠埃希菌-志贺菌属、柠檬酸杆菌属、产粪甾醇真杆菌属丰度显著提升。结论 海岛特殊环境影响驻岛人员肠道菌群特征,肠道微生态健康亟需精准保障。

    • 原发性肺冲击伤相关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2025, 46(3):406-410.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20452

      摘要 (402) HTML (59) PDF 1.10 M (1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原发性肺冲击伤是爆炸产生冲击波直接作用于肺脏导致的急性肺损伤,严重者可发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是导致作业人员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原发性肺冲击伤的病理生理特征相对明确,病理上主要表现为肺泡-毛细血管损伤和随之而来的肺出血、肺水肿,伴随氧化应激、细胞凋亡、炎症反应等生理过程,但分子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就近年来原发性肺冲击伤中PI3K/Akt、NF-κB、MAPK等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短篇论著
    • 电针通过抑制小胶质细胞激活拮抗吗啡镇痛耐受及相关机制

      2025, 46(3):411-417.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30657

      摘要 (489) HTML (36) PDF 1.80 M (1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电针对吗啡诱导的小胶质细胞激活和镇痛耐受的影响,探索电针治疗吗啡镇痛耐受的可能机制。方法 将60只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吗啡组、吗啡+电针组和吗啡+电针+集落刺激因子1(CSF1)组,每组15只。吗啡组、吗啡+电针组和吗啡+电针+CSF1组大鼠连续7 d鞘内注射吗啡,制备吗啡镇痛耐受模型;吗啡+电针组和吗啡+电针+CSF1组同时实施电针干预,选择疏密波,频率为2/100 Hz,以0.5、1.0和1.5 mA的刺激强度各刺激10 min,刺激“足三里”和“三阴交”穴,每天1次,连续7 d;吗啡+电针+CSF1组同时鞘内注射重组CSF1蛋白,连续7 d。采用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WT)法观察电针对大鼠吗啡镇痛耐受的影响。7 d后处死大鼠,分离L4~6脊髓背角及背根神经节组织,采用蛋白质印迹法和qPCR法检测大鼠背根神经节及脊髓背角CSF1蛋白和mRNA表达,免疫荧光法检测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标志物离子化钙结合适配分子1(IBA-1)的表达,ELISA法检测脊髓IL-1β、IL-6和TNF-α表达。结果 鞘内注射吗啡后,吗啡组大鼠最大镇痛效应百分率(%MPE)进行性降低,表明吗啡镇痛耐受模型构建成功;与吗啡组比较,吗啡+电针组大鼠在鞘内注射3、5和7 d时%MPE均增高(均P<0.05);与吗啡+电针组比较,吗啡+电针+CSF1组大鼠在鞘内注射3、5和7 d时%MPE均降低(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吗啡组大鼠背根神经节CSF1蛋白及mRNA表达、脊髓背角CSF1蛋白表达均增高(均P<0.05);与吗啡组比较,吗啡+电针组大鼠背根神经节CSF1蛋白及mRNA表达、脊髓背角CSF1蛋白表达均降低(均P<0.05);各组大鼠脊髓背角CSF1 mRNA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吗啡组大鼠脊髓背角IBA-1表达增高(P<0.05);与吗啡组比较,吗啡+电针组大鼠脊髓背角IBA-1表达降低(P<0.05);与吗啡+电针组比较,吗啡+电针+CSF1组大鼠脊髓背角IBA-1表达增高(P<0.05)。结论 电针能够抑制大鼠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激活、改善大鼠吗啡镇痛耐受,其机制可能与减少脊髓背角CSF1蛋白表达有关。

    • 单中心103例小儿梅克尔憩室并发肠梗阻临床诊疗分析

      2025, 46(3):418-421.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30573

      摘要 (441) HTML (30) PDF 1.25 M (1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小儿梅克尔憩室引起的肠梗阻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普外科2015年7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103例梅克尔憩室并发肠梗阻患儿的临床资料。男78例、女25例,年龄为4个月至12岁,平均年龄为(4.7±2.6)岁。103例患儿均以不明原因的腹痛、哭吵、呕吐或腹胀等就诊。结果 74例患儿行剖腹探查术,29例行腹腔镜探查。术中发现梅克尔憩室并索带形成压迫肠管致肠梗阻65例,憩室穿孔粘连梗阻15例,继发性肠套叠导致梗阻23例。23例继发性肠套叠行肠套叠手法整复+梅克尔憩室切除术。39例合并肠坏死,其中38例行索带松解+坏死肠管切除+肠吻合术,1例因合并感染性休克行坏死肠管切除+肠造瘘术。其余患儿12例行索带松解+憩室切除术,14例行腹腔镜下索带松+解憩室切除术,15例行腹腔镜中转开腹憩室切除术。所有患儿均临床治愈,随访1年以上,无吻合口瘘、伤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合并索带形成是梅克尔憩室引起肠梗阻的主要原因,早期症状不典型,缺乏特异性症状体征和检查手段,漏诊误诊率高,容易引起肠坏死、感染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对不明原因肠梗阻,应警惕梅克尔憩室引起肠梗阻的可能。

    • >病例报告
    • 产前超声诊断胎儿心脾综合征右侧异构2例报告

      2025, 46(3):422-426.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20526

      摘要 (400) HTML (47) PDF 2.21 M (1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目录
    • 目录

      2025, 46(3):427-427.

      摘要 (367) HTML (0) PDF 509.62 K (1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重要通知
友情提醒: 近日发现论文正式见刊或网络首发后,有人冒充我刊编辑部名义给作者发邮件,要求添加微信,此系诈骗行为!可致电编辑部核实:021-81870792。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编辑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