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第46卷第8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专家论坛
    • 基于人工智能的临床辅助决策支持系统问责制度探索

      2025, 46(8):963-969.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50443

      摘要 (91) HTML (36) PDF 1.57 M (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人工智能(AI)在医疗领域的快速发展,临床辅助决策支持系统(CDSS)逐步融入临床诊疗流程。然而,CDSS在提升诊疗效率与精准性的同时也引发了复杂的责任归属界定问题。本文围绕CDSS问责困境的国内外现状展开系统讨论,从责任主体模糊、算法“黑箱”特性、数据偏倚、法律与监管制度落后与部署环境异质性5个方面深入剖析了CDSS问责困境的形成机制,并提出以全生命周期治理为核心的协同治理框架:主张通过技术路径增强AI的可信度,通过法律与监管路径构建风险分级监管与无过错赔偿基金等创新机制,通过组织路径强化机构内控,通过伦理与教育路径重塑“人机协同”的职业新范式。破解CDSS问责困境既要保障患者安全与医疗公平,也要为身处技术变革中的医务人员提供清晰的责任边界与坚实的职业保障,从而推动医疗AI技术健康发展。

    • >专题报道:医疗人工智能伦理探讨
    • 人工智能应用于心理健康干预的伦理挑战

      2025, 46(8):970-976.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50449

      摘要 (71) HTML (45) PDF 1.06 M (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年来,人工智能(AI)被引入心理健康干预领域,其在带来创新和进步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伦理问题。本文系统剖析了AI应用于心理健康干预的三重伦理挑战:首先,当前AI心理健康干预的伦理框架主要基于医疗伦理原则扩展,强调受益最大化、风险最小化及患者自主权,但面临标准化不足与技术快速迭代导致伦理风险难以被动态捕捉与规制;其次,AI在心理健康干预应用中,数据隐私问题与算法偏见导致的决策公平性问题是与数据治理相关的主要伦理挑战;最后,AI作为代理资源诱发自主性侵蚀与人际异化,主要体现在AI可能通过超出理解范围的方式施加影响,削弱用户自主决策能力,在使用过程中患者可能会对AI产生过度依赖和盲目信任,削弱其社交动机,进而威胁其自主性和心理完整性。

    • 人工智能在医疗决策中的法律责任与伦理挑战:基于诊疗场景的分析

      2025, 46(8):977-981.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50127

      摘要 (54) HTML (26) PDF 1.07 M (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当人工智能融入医疗决策时,技术自主权的模糊界定与责任分配的多主体博弈催生出法律权责争议与伦理治理难题。本文以临床诊断、治疗策略生成及预后评估为焦点,揭示算法“黑箱”引发的数据偏倚与决策可溯性缺陷,并从责任主体界定、技术缺陷标准化评估及跨学科协同三向度提出解决方案。在法律维度上,建议基于欧盟《人工智能法案》的“高风险系统”分类与产品责任相关法规的无过错追责原则,构建开发者-操作方-医疗机构三级责任框架,即辅助型系统由操作医师承担终局责任,决策型系统则强制开发者提供可验证算法并承担连带责任。在伦理层面上,建议通过动态审查机制(如强制公开决策树逻辑与数据均衡性指标)平衡技术效能与患者知情权。

    • 医疗人工智能的伦理悖论及应对策略

      2025, 46(8):982-988.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50345

      摘要 (48) HTML (48) PDF 1.09 M (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年来,人工智能(AI)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研究显示医疗AI不仅能提升诊疗效率,还能够进行个体化健康管理、优化医疗资源分配,展现出巨大潜力。然而,医疗AI在“技术赋能”的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伦理悖论,主要体现为技术创新与人文价值守护的冲突。本文基于意大利科技哲学和伦理学家Floridi提出的AI伦理框架,系统分析了医疗AI在尊重自主、不伤害、行善、公平性、可解释性五大核心伦理原则上的悖论表现,从技术层面、社会层面、哲学层面解释了这些悖论的成因,并提出以下应对策略:一是提高可解释性、算法审计技术、差异化数据采集技术、隐私保护技术、人类监督和控制技术,加强技术治理;二是完善伦理规制,建立适应技术发展节奏的动态伦理治理机制、分级分类管理模式、负责任创新机制,进一步完善数据安全、算法伦理责任认定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三是建立全球协同体系,构建医疗AI全球性治理框架,建立统一的开发与应用标准,促进跨国政策协调与技术标准对接。

    • 全球视野下医疗人工智能中患者隐私和数据安全:焦点与策略

      2025, 46(8):989-999.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50363

      摘要 (105) HTML (51) PDF 1.37 M (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大数据时代下,人工智能(AI)技术发展迅速,医疗领域是其深入应用的领域之一。发挥大数据和AI优势需共享整合医疗数据,但平衡隐私保护和数据共享是重大挑战。本文从数据主权与跨境流动的合规性、患者隐私与数据泄露风险、知情同意与患者自主权的挑战、算法“黑箱”与数据滥用的监管问题、技术依赖与供应链安全风险、隐私保护与公共健康利益的平衡困境6个方面,分析了全球视野下医疗AI中患者隐私和数据安全的焦点问题,并提出应对策略。

    • >论著
    • 多杀性巴氏杆菌来源的外膜囊泡抑制膀胱癌细胞增殖、侵袭、迁移并促进凋亡

      2025, 46(8):1000-1008.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50269

      摘要 (55) HTML (14) PDF 15.25 M (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多杀性巴氏杆菌(Pm)培养上清液及Pm来源的外膜囊泡(Pm-OMV)对膀胱癌细胞的生物学作用。方法 培养Pm并收集其培养上清液,以PBS和脑心浸出液(BHI)细菌培养基作为对照组,通过CCK-8、划痕实验、Transwell迁移和侵袭实验检测其对膀胱癌细胞系T24和5637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采用超速离心法收集Pm培养上清液中的Pm-OMV,以上清液剩余成分作为对照,通过CCK-8、Transwell迁移和侵袭实验检测其对T24和5637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对T24和5637细胞凋亡的作用。最后在裸小鼠体内构建异种移植瘤模型,瘤内多点注射Pm-OMV和PBS,观察肿瘤生长情况,并通过增殖标志物Ki67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TUNEL法检测验证Pm-OMV在体内对膀胱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结果 在体外实验中,Pm培养上清液显示出对T24和5637细胞增殖、侵袭及迁移能力的抑制作用,与PBS组和BHI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Pm-OMV不仅能够抑制T24和5637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还能诱导细胞发生凋亡,与上清液剩余成分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裸小鼠皮下移植瘤实验进一步证实了Pm-OMV在体内对膀胱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和促凋亡效果,与PBS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Pm-OMV可抑制膀胱癌细胞增殖、侵袭、迁移并促进其凋亡,为研究肿瘤内微生物调控肿瘤进展的机制和开发新的膀胱癌治疗策略提供了实验依据。

    • 黄芪甲苷通过抑制p38 MAPK信号通路改善SD大鼠的肺动脉高压

      2025, 46(8):1009-1017.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30653

      摘要 (40) HTML (10) PDF 3.27 M (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黄芪甲苷(AS-Ⅳ)对野百合碱(MCT)/野百合碱吡咯(MCTP)诱导SD大鼠/人肺动脉内皮细胞(HPAEC)肺动脉高压(PAH)模型的保护作用和机制。方法 体内实验中,取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PAH模型组、AS-Ⅳ低剂量(20 mg/kg)组、AS-Ⅳ中剂量(40 mg/kg)组、AS-Ⅳ高剂量(80 mg/kg)组、西地那非(Sil,100 mg/kg)组,每组10只;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采用MCT(60 mg/kg)单次腹腔注射的方法建立PAH大鼠模型。体外实验中,将HPAEC随机分为对照组、PAH模型组、AS-Ⅳ低剂量(10 μmol/L)组、AS-Ⅳ中剂量(20 μmol/L)组、AS-Ⅳ高剂量(40 μmol/L)组、p38 MAPK信号通路抑制剂(SB203580,5 μmol/L)组;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采用MCTP(60 μg/mL)诱导24 h建立体外PAH细胞模型。体内实验中,药物干预4周后,采用血流动力学方法检测大鼠的右心室收缩压(RVSP)、平均肺动脉压(mPAP),采用称重法检测右心室肥厚指数,采用H-E染色观察肺小动脉管壁厚度占血管外径的百分比(WT%)和管壁面积占血管总面积的百分比(WA%),采用免疫组织化学(IHC)法观察肺组织中caspase 3蛋白表达情况,采用TUNEL法检测肺组织细胞凋亡情况。体外实验中,采用JC-1染色测定细胞中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情况,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caspase 3蛋白表达。体内、体外实验中,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肺组织、HPAEC中caspase 3、Bcl-2、Bax、p38 MAPK、磷酸化p38 MAPK蛋白的表达。结果 体内实验中,Sil组与AS-Ⅳ各剂量组RVSP、mPAP、右心室肥厚指数均降低(均P<0.01);AS-Ⅳ各剂量组WA%、WT%均降低(均P<0.01),肺组织中caspase 3蛋白表达降低(均P<0.01),肺组织细胞凋亡降低(均P<0.01)。体外实验中,各剂量AS-Ⅳ和SB203580干预后,HPAEC线粒体膜电位均增高(均P<0.01),caspase 3表达均降低(均P<0.01)。体内、体外实验中,各剂量AS-Ⅳ和SB203580均降低Bax、磷酸化p38 MAPK蛋白表达,增加Bcl-2蛋白表达(均P<0.01)。结论 AS-Ⅳ通过抑制p38 MAPK信号通路减少细胞凋亡,改善SD大鼠PAH。

    • 基于生物信息学探析化痰药与祛湿药治疗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潜在靶点与机制

      2025, 46(8):1018-1026.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40730

      摘要 (41) HTML (25) PDF 3.76 M (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化痰药与祛湿药治疗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机制的异同并寻找关键活性成分。方法 利用HERB数据库筛选化痰药及祛湿药成分及靶点,运用欧易云平台对靶点进行基因本体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富集分析,利用Cytoscape 3.8.0软件构建通路网络图以显示通路差异。利用基因表达汇编数据库通过R 4.2.2软件筛选PCOS关键靶点,采用分子对接技术对关键活性成分与靶点的对接能力进行预测,并结合分子动力学模拟实验验证对接效能。结果 化痰药与祛湿药共有活性成分52种,共有靶点81个;两者共有通路涉及脂质调控、胰岛素调节、激素调节、促进卵母细胞成熟等多个角度,与肥胖型PCOS病理机制相符。化痰药在调节激素及胰岛素方面作用更为突出,而祛湿药则在维生素代谢及抗炎角度效果更为优异。槲皮素、β-谷甾醇及豆甾醇确定为关键活性成分,其中豆甾醇与PCOS关键靶点丘奇尔结构域蛋白1(CHURC1)及肿瘤坏死因子配体超家族成员11(TNFSF11)结合最为优异,分子动力学模拟进一步证明了β-谷甾醇与TNFSF11结合的强稳定性。结论 初步探析了化痰药与祛湿药治疗肥胖型PCOS的潜在靶点与机制,对寻找关键的活性成分及指导临床应用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 中国高龄老年人单、双侧听力损失与多重慢病的关联性分析

      2025, 46(8):1027-1034.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40609

      摘要 (45) HTML (16) PDF 1.35 M (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我国高龄老年人单侧和双侧听力损失与12种慢性疾病及多重慢病的关联,并分析左耳或右耳听力损失与慢性疾病关联的差异。方法 从中国健康与长寿纵向调查(CLHLS)2018年横断面数据中选取符合要求的7 437名年龄≥80岁的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以12种慢性疾病及多重慢病为结局变量,以听力损失为自变量,以社会人口学特征、家庭因素、生活方式相关信息为协变量,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探究单侧(左、右耳)、双侧听力损失与慢性疾病及多重慢病的关联性,并进行趋势性分析。结果 存在左侧、右侧、双侧听力损失的高龄老年人分别有205名(2.76%)、227名(3.05%)、3 598名(48.38%)。在调整了混杂因素后,与听力功能完好者相比,有左侧、双侧听力损失者面临着更高的多重慢病患病风险,OR(95%CI)分别为2.14(1.58~2.90)、1.27(1.13~1.43),未观察到右侧听力损失与多重慢病患病风险的关联(P>0.05)。趋势性分析结果显示,多重慢病的患病风险随着听力损失从无到单侧再到双侧递增(P<0.001)。结论 听力损失可能与高龄老年人多重慢病的患病风险增加有关,双侧听力损失者面临的患病风险更高,建议关注老年人听力损失的预防和治疗。

    • 2022年全球和中国脑及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流行现状分析

      2025, 46(8):1035-1041.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40802

      摘要 (60) HTML (16) PDF 1.61 M (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2022年全球和中国脑及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流行现状,比较不同人类发展指数(HDI)国家和地区脑及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发病和死亡情况,并评估HDI与脑及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关联。方法 收集GLOBOCAN 2022脑及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数据,依据《2022人类发展报告》整理HDI数据,运用广义加性模型分析标化发病率(SIR)、标化死亡率(SMR)、死亡发病比(M/I)与HDI的关系。结果 2022年脑及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发病率与死亡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极高HDI国家和地区增长趋势显著。高和极高HDI国家和地区脑及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发病和死亡人数较多,极高HDI国家和地区SIR和SMR最高。中国脑及中枢神经系统肿瘤SIR高于全球,而SMR低于全球。M/I在不同HDI水平的国家和地区存在差异,高和极高HDI国家和地区M/I较低。HDI对SIR(edf=1.740,P<0.000 1)、M/I(edf=1.809,P<0.000 1)具有显著的非线性影响,对SMR(edf=1,P<0.000 1)具有显著的线性影响。随着HDI的增高,SIR、SMR呈增高趋势,M/I呈下降趋势。结论 2022年脑及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发病与死亡情况因HDI不同而存在差异,提高HDI有助于降低脑及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发病风险并改善治疗效果,需针对不同年龄组及HDI制定防控策略。

    • 奥妥珠单抗治疗难治性原发性膜性肾病的单中心临床观察

      2025, 46(8):1042-1048.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40763

      摘要 (46) HTML (18) PDF 1.43 M (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评估奥妥珠单抗(OBZ)治疗难治性原发性膜性肾病(pMN)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4年9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内科接受OBZ治疗的15例难治性pMN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基本信息、相关实验室指标、临床及免疫学结局、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等。结果 15例难治性pMN患者中,14例(93.3%)为磷脂酶A2受体(PLA2R)相关膜性肾病(10例肾组织PLA2R阳性,4例肾组织PLA2R检测结果未记录但血清PLA2R抗体阳性)。15例患者在随访期间均达到临床缓解,其中4例(26.7%)达到完全缓解,11例(73.3%)达到部分缓解。在12例血清PLA2R抗体阳性患者中,11例OBZ治疗前血清PLA2R抗体持续阳性,其中9例(81.8%)在OBZ治疗后转阴。15例患者既往均接受过免疫抑制治疗,均属于难治性pMN,其中7例(46.7%)接受过环磷酰胺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2例(13.3%)接受过钙调磷酸酶抑制剂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11例(73.3%)接受过利妥昔单抗治疗。治疗过程中共观察到2例(13.3%)不良事件,1例患者出现一过性肝功能不全,停用阿托伐他汀后,转氨酶恢复正常;1例患者在2次OBZ用药间隔期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转阳,经异烟肼联合利福平治疗后,顺利完成后续OBZ治疗并达到临床缓解。结论 OBZ治疗难治性pMN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且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低。

    • 加热聚维酮碘溶液对慢性下肢静脉性溃疡疼痛强度和愈合效果的影响:一项随机对照试验

      2025, 46(8):1049-1054.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40559

      摘要 (36) HTML (9) PDF 1.48 M (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加热聚维酮碘溶液对慢性下肢静脉性溃疡患者清创换药疼痛强度和溃疡愈合效果的影响。方法 纳入2023年6月1日至2024年6月1日首次就诊于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烧伤科、整形外科门诊及病房的慢性下肢静脉性溃疡患者58例,随机分为加热组(使用38 ℃聚维酮碘溶液进行清创冲洗,n=29)和常温组(使用24 ℃聚维酮碘溶液进行清创冲洗,n=29)。比较两组患者一般基线资料,评估清创换药前后的疼痛强度、伤口床温度,并分析观察期间压疮愈合量表评分的变化及溃疡愈合率。结果 两组间年龄、性别构成、吸烟史、BMI,清创前溃疡是否有渗出液和感染、溃疡持续时间、溃疡面积、压疮愈合量表评分,以及24 h镇痛药物使用情况等基线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换药清创前后两组疼痛强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清创时加热组患者的疼痛强度低于常温组(P<0.05)。在冲洗前,两组伤口床温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冲洗后即刻和换药清创完成时,加热组的伤口床温度均高于常温组(P<0.01、P<0.05)。加热组患者在研究观察期间的压疮愈合量表评分存在低于常温组的趋势,且溃疡愈合率高于常温组(P=0.033,HR=0.452,95%CI 0.217~0.941)。结论 在慢性下肢静脉性溃疡患者中,使用加热聚维酮碘溶液进行换药清创处理可以减轻患者换药清创时的疼痛强度,维持伤口床温度的稳定,促进溃疡愈合。

    • >综述
    • 铜转运蛋白1介导的铜死亡途径及其在肿瘤治疗中的潜在价值

      2025, 46(8):1055-1061.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40789

      摘要 (65) HTML (20) PDF 1.12 M (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作为一种独特的细胞死亡方式,铜死亡的发生取决于细胞内铜离子的累积。铜离子是生物体内正常生理状态下的必需微量元素,但细胞内过量的游离铜不仅对正常细胞产生毒性作用,还会对肿瘤细胞发挥特异性杀伤功能。铜转运蛋白1(CTR1)是细胞跨膜摄取铜离子的关键转运体,作为一种铜死亡调节因子,其在肿瘤中的突变及表达变化对铜离子在细胞内外的分布有影响,并可能通过调控铜死亡途径参与肿瘤细胞增殖、侵袭、迁移等多个生物学过程。本文对CTR1介导的铜死亡途径及其在肿瘤治疗中的潜在价值进行综述,阐述铜离子稳态调控机制对生物体完成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性及CTR1调控铜死亡的机制,并探讨以CTR1为干预靶点进行肿瘤治疗的潜在价值,为临床肿瘤患者的救治提供新的研究方向。

    • 胰腺体外震波碎石术:胰管结石治疗和影像学预测的现状与未来

      2025, 46(8):1062-1066.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40832

      摘要 (38) HTML (16) PDF 1.05 M (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胰腺体外震波碎石术(P-ESWL)作为一种非侵入性治疗手段,已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接受为治疗胰管结石(PDS)的首选方案。该疗法通过高效碎石与导管清除显著缓解了患者的疼痛症状,并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尽管术后存在胰腺炎等并发症的风险,但其总体发生率较低,且通过有效的管理策略可进一步降低。值得注意的是,基于CT的定量分析与影像组学预测模型为个体化P-ESWL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预示着未来治疗将更加精准与高效。随着多中心、大样本量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算法的融合应用,P-ESWL在PDS治疗领域的地位将进一步巩固,有望为患者带来更加显著的治疗效果与生活质量提升。

    • 多定义下宫外生长迟缓与神经发育——营养干预新策略

      2025, 46(8):1067-1073.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40673

      摘要 (35) HTML (15) PDF 1.31 M (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宫外生长迟缓是评估早产儿发育的重要指标,但其定义与诊断标准尚未形成共识。本文围绕不同定义及生长曲线下早产儿宫外生长迟缓展开分析,通过对现有研究的系统梳理与综合评价,揭示不同定义在判断早产儿宫外生长迟缓及预测神经系统发育结局方面的差异;同时详细分析神经发育营养干预的多种方式及效果,为改善早产儿神经系统发育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

    • >海军卫生保健
    • 热带海岛环境作业人员罹患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情况及与代谢性组分之间的相关性

      2025, 46(8):1074-1080.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40486

      摘要 (39) HTML (11) PDF 1.31 M (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调查热带海岛作业人员的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患病率及其与代谢性组分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分析2024年度海岛作业人员的健康体检资料,以30岁为界限分组比较不同年龄段人群MAFLD及代谢性组分的检出率。在年龄≥30岁人群中,比较MAFLD患者与无MAFLD对照之间年龄、性别、BMI、腰围、空腹血糖、血脂、肝功能、肾功能等指标,采用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MAFLD发生的因素。通过亚组分析探究各种代谢性组分对不同年龄段人群MAFLD发生风险的影响。结果 1 213名作业人员中MAFLD患者175例(14.4%),其中轻度141例(80.6%)、中度32例(18.3%)、重度2例(1.1%);按照年龄分组,年龄≥30岁组的MAFLD检出率[25.6%(74/289) vs 10.9%(101/924)]、超重/肥胖检出率[55.7%(161/289) vs 37.7%(348/924)]均高于年龄<30岁组(均P<0.001)。在年龄≥30岁人群中,与无MAFLD对照相比,MAFLD患者的BMI、腰围、收缩压、舒张压、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γ-谷氨酰转移酶、尿酸均较高(均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较低(P<0.05),年龄、性别、空腹血糖、总胆固醇、碱性磷酸酶、总胆红素、血肌酐、血尿素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腰围是MAFL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01,95%CI 1.030~1.176,P=0.004),HDL-C是预防MAFLD发生的独立保护因素(OR=0.071,95%CI 0.016~0.323,P=0.001),BMI≥24.0 kg/m2、腰围≥90 cm均与MAFLD呈独立正相关(均P<0.01)。在年龄≥30岁人群中,超重/肥胖、动脉血压≥130/85 mmHg(1 mmHg=0.133 kPa)、甘油三酯≥1.7 mmol/L、HDL-C≤1.0 mmol/L及尿酸>420 μmol/L者MAFLD患病风险升高(均P<0.05),其中超重/肥胖人群MAFLD患病风险升高最为显著(HR=5.088,95%CI 2.724~9.504,P<0.001)。在年龄<30岁人群中,超重/肥胖、尿酸>420 μmol/L者MAFLD患病风险升高(均P<0.01),其中超重/肥胖人群MAFLD患病风险升高最为显著(HR=6.305,95%CI 3.973~10.006,P<0.001)。结论 热带海岛作业人员中MAFLD与各种代谢性组分的检出率较高,合并超重/肥胖、甘油三酯≥1.7 mmol/L、高尿酸血症者MAFLD的发生风险升高。

    • 代医院船收容救护组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2025, 46(8):1081-1083.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40477

      摘要 (32) HTML (13) PDF 1.03 M (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以代医院船海上救护为背景,探讨海上医疗救护过程中医护实践模式,指出海上医疗救护中医护实践存在的不足,并在借鉴往年收容救护训练成熟做法和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改进收容救护实践的对策。本文旨在通过代医院船海上救护中收容救护组实践的全面视角,对海上医疗救护工作的持续优化进行深入思考。

    • >短篇论著
    • 系统性红斑狼疮与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关联:基于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方法

      2025, 46(8):1084-1089.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40074

      摘要 (40) HTML (14) PDF 1.32 M (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采用双向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MR)方法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和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之间的关系。方法 在线获取SLE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数据。筛选与SLE密切相关的独立单核苷酸多态性作为工具变量(IV),用R 4.3.1软件MR-PRESSO包进行离群值检验并剔除离群值,分别运用逆方差加权法(IVW)、MR-Egger、加权众数法(WM)、加权中位数法(WME)和基于众数的简单估计(SM)进行MR分析,以OR及95%CI评价SLE与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之间是否存在关联。分别对IVW和MR-Egger结果进行Cochran’s Q异质性检验,用Egger-截距法进行多效性检验,用逐个剔除检验进行敏感性分析,并计算F值以评估是否存在弱IV偏倚。结果 MR分析结果显示,整体人群中SLE与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具有正向的因果关系,IVW、MR-Egger、WM、WME所得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OR(95%CI)分别为1.004(1.002~1.005)、1.004(1.001~1.008)、1.004(1.002~1.007)、1.004(1.002~1.006)。IVW和MR-Egger的异质性检验结果分别为P=0.086和P=0.098,即不存在异质性;Egger-截距法检验结果为P=0.295,即不存在多效性;敏感性分析显示MR结果稳定;全部F值>10,提示不存在弱IV偏倚。结论 与健康人群相比,SLE患者罹患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风险明显升高。

    • 高频超声引导下唇腺活检术在干燥综合征疑诊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2025, 46(8):1090-1094.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50194

      摘要 (44) HTML (15) PDF 1.67 M (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运用高频超声引导的唇腺活检术在干燥综合征(SS)疑诊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22年9月至2024年12月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风湿免疫科及超声医学科行唇腺活检术的126例临床疑似SS且累及涎腺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22年9月至2023年2月接受传统切除法唇腺活检的患者为对照组(n=53),2023年3月至2024年12月接受高频超声引导下唇腺活检的患者为超声引导组(n=73)。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取材成功率、获取涎腺小叶个数、创面愈合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超声引导组取材成功率(100.00%,73/73)高于对照组(92.45%,49/53),获取的涎腺小叶个数多于对照组[6(6,7)vs 6(5,6)],创面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4(4,5)d vs 5(5,6)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超声引导组1例(1.37%)患者出现术后不良反应,对照组5例(9.43%)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两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频超声可清晰定位唇腺腺体位置,提高取材成功率,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目录
    • 目录

      2025, 46(8):1095-1095.

      摘要 (26) HTML (0) PDF 535.37 K (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重要通知
友情提醒: 近日发现论文正式见刊或网络首发后,有人冒充我刊编辑部名义给作者发邮件,要求添加微信,此系诈骗行为!可致电编辑部核实:021-81870792。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编辑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