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排行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Solitaire支架治疗复杂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初步评价
    邓晓东 杨志刚 张磊 黄清海 许奕 赵文元 刘建民 洪波
    2013, 34(5):521-525. DOI: 10.3724/SP.J.1008.2013.00521
    [摘要](7158) [HTML](0) [PDF 963.01 K](22276)
    摘要:
    目的 分析Solitaire支架治疗复杂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收集2010年11月至2012年6月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临床神经医学中心18例以Solitaire支架治疗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回顾性分析狭窄形态学、病变血管径路条件、手术技术成功率、围手术期并发症率,总结近期临床及影像随访结果。结果 患者男8例、女10例;平均(66.55±9.84)岁。狭窄病变的Mori分型:A型5例,B型8例,C型5例;血管径路依据LMA分型:良好2例,适度迂曲12例,严重迂曲4例。所有患者均成功行Solitaire支架成形术,术前狭窄程度为(74±12.5)%,术后残余狭窄程度为(10±5.5)%。1例患者术后发生手术血管供血区新发脑梗死,手术并发症率为5.6%。术后临床平均随访(6.2±1.4)个月,无治疗血管相关脑缺血事件发生。血管影像随访15例(CTA或DSA),平均随访(7.8±2.6)个月。随访期间3例发生支架内再狭窄,再狭窄率20%,其中1例有短暂性缺血发作,另2例无临床症状。 结论 Solitaire支架治疗复杂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可行、安全,近期随访疗效确切,但相关结论仍有待进一步的大样本研究证实。
    2  NADH和NADPH代谢和功能的研究进展
    张姗姗 王彦 李德东 曹永兵 姜远英
    2011, 32(11):1239-1243. DOI: 10.3724/SP.J.1008.2011.01239
    [摘要](5394) [HTML](0) [PDF 603.59 K](19560)
    摘要: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NADH和NADPH在机体生理与病理条件下都发挥重要的功能,本文综述了NADH和NADPH的合成和降解,重点阐述了NADH、NADPH和NADPH氧化酶的功能,并按炎症、心血管疾病、肿瘤、神经退行性疾病等不同病理状况分别叙述。当前对细胞内NADH(NADPH)作用和代谢的研究已成为国际性的研究热点,其相关机制的探讨将逐步深入。
    3  创伤性脑水肿合并海水淹溺大鼠IL-1β和TNF-α表达的变化
    齐向前 于明琨 卢亦成 胡国汉 骆纯 董艳
    2008, 29(8):0990-0993. DOI: 10.3724/SP.J.1008.2008.00990
    [摘要](7802) [HTML](0) [PDF 0.00 Byte](14346)
    摘要:
    目的:观察创伤性脑水肿合并海水淹溺后大鼠血清、脑组织、肺组织IL-1β和TNF-α含量的变化,探讨其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脑侧方液压打击伤加气管内灌注海水建立大鼠创伤性脑水肿合并海水淹溺模型。伤后1、6、12、24及48 h检测大鼠脑、肺组织含水量及脑、肺组织匀浆和血清中IL-1β、TNF-α的含量;观察伤后24 h脑、肺组织病理学变化。以颅脑创伤合并淡水淹溺、单纯颅脑创伤、单纯海水淹溺、假手术大鼠作为对照。结果:脑损伤合并海水淹溺后,大鼠脑组织含水量较单纯脑损伤、单纯海水淹溺以及脑损伤合并淡水淹溺均显著增高(P<0.05);脑组织、肺组织IL-1β和TNF-α含量有显著变化。脑、肺组织病理学损伤明显。结论:海水的损伤性作用是重要致伤因素之一,炎症反应在创伤性脑水肿合并海水淹溺性肺水肿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4  关注睡眠,关爱健康:《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3》解读
    何静文,苏彤,唐云翔
    2023, 44(11):1261-1267.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30211
    [摘要](1873) [HTML](3342) [PDF 1.15 M](13917)
    摘要:
    2023年3月17日,《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3》(以下简称《报告》)在北京发布。《报告》采集了2022年6 343人的数据,从社会学、社会心理学角度对睡眠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报告,涉及不同群体的睡眠状况,还对睡眠与民众生存质量、心理健康、幸福感、社会心态之间关系进行了探讨。《报告》发现,工作和睡眠之间的界限更加模糊,加剧了人与人之间在睡觉时间、睡眠时长及睡眠质量上的差异,从而导致睡眠和健康的不平等。此次《报告》研究的角度新颖,总样本量大,但所用测量工具不够可靠,干预性研究与纵向研究相对缺乏。
    5  Toll作用蛋白(Tollip)在急性阑尾炎时的表达
    徐发良
    2010, 31(1):87-90. DOI: 10.3724/SP.J.1008.2010.087
    [摘要](6107) [HTML](0) [PDF 15.48 M](12998)
    摘要:
    目的分析Toll作用蛋白(Toll-interacting protein,Tollip)在阑尾组织的表达及其在急性炎症中的意义。方法选择急性阑尾炎33例,以无炎症阑尾6例作对照(阑尾组织无炎性病理改变);阑尾切除术前1 h检测脉搏、体温(BT)、白细胞(WBC)计数和中性粒细胞(NEUT)计数;阑尾标本经H-E染色和病理检查确诊后分为4组(A组无炎症,B组单纯性炎症、C组化脓性炎症、D组坏疽性炎症),采用免疫组化染色和数字图像分析法对Tollip的蛋白表达进行定性、定位和半定量分析,并统计分析 Tollip与脉搏、BT、WBC及NEUT的相关性。结果按照病理类型分组,组间BT、WBC和NEUT存在显著差异(P<0.05);中性粒细胞低表达或不表达Tollip,Tollip主要表达于阑尾黏膜上皮和腺上皮细胞;阑尾从无炎症状态到发生单纯性炎症、化脓性炎症以及坏疽性炎症的过程中,Tollip的表达逐步升高,并与WBC显著相关(P<0.05)。结论在急性阑尾炎发生和发展过程中,阑尾组织局部的Tollip表达上调并与WBC升高等炎症全身反应密切相关。
    6  主动脉夹层猝死尸解病理分析
    刘伟强 杨文山 冯菲 朱明华
    2009, 30(8):968-969. DOI: 10.3724/SP.J.1008.2009.0968
    [摘要](7437) [HTML](0) [PDF 265.70 K](12986)
    摘要: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致猝死的临床病理特点、发病机制及危险因素,提高其早期诊断及防治水平,降低病死率。方法:对2002-2007年7例主动脉夹层猝死病例进行临床尸检病理分析,总结其临床病理特点,分析发病机制及危险因素。结果:7例主动脉夹层猝死患者50岁以上4例,40岁以下3例,年龄30~71岁,平均(50.5±15)岁;多有主动脉粥样硬化和(或)高血压病史;临床表现最初大多为非心血管疾病症状。结论:主动脉夹层致病因素复杂,起病隐匿,常导致猝死;伴有长期高血压病、主动脉粥样硬化等高危人群出现突发性胸痛或休克表现时应警惕该病的发生并进行早期干预处理,降低患者病死率。
    7  人工智能技术在护理领域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张菁 徐家华 施莉 魏培莲 于观贞
    2018, 39(8):939-封三. DOI: 10.16781/j.0258-879x.2018.08.0939
    [摘要](2131) [HTML](3756) [PDF 1.74 M](9858)
    摘要:
    人工智能技术在疾病诊断、病理分析、新药研发等方面应用广阔,将人工智能技术与护理专业结合,制定相应的专家系统、智能辅佐设计和决策支持系统等将提高社会、经济的综合效益。本文总结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护理领域各方面的研究进展和运用现状,针对临床护理、护理教育及延伸护理等子领域分别阐述了目前人工智能技术的研究及应用情况,为进一步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8  可吸收止血材料的安全性与临床应用
    巴根△ 赵贵成△ 傅强
    2011, 32(8):911-915. DOI: 10.3724/SP.J.1008.2011.0911
    [摘要](2733) [HTML](0) [PDF 269.60 K](9210)
    摘要:
    简要综述了近年国内外主要的可吸收止血材料,包括氧化纤维素与氧化再生纤维素、凝血酶制剂、纤维蛋白胶、胶原类制剂、止血明胶、α-氰基丙烯酸酯类组织胶、牛白蛋白和戊二醛化合物、壳聚糖类止血材料、微孔多聚糖类止血粉的组成、止血机制、安全性及临床应用,特别对不同成分的止血材料与机体凝血机制的关系进行总结,展望了可吸收止血材料未来的发展趋势。
    9  孕妇外周血中胎儿游离DNA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
    王文博 ,张毅 ,孙树汉
    2009, 30(4):442-446. DOI: 10.3724/SP.J.1008.2009.0442
    [摘要](8522) [HTML](0) [PDF 420.65 K](8769)
    摘要:
    孕妇外周血中胎儿游离DNA的发现,为无创性产前诊断开辟了一条新途径。检测孕妇血浆中特异的胎儿DNA序列已被用于胎儿性连锁疾病鉴定、RhD血型检查和多种单基因遗传病的产前诊断;游离DNA水平的变化还可被用作某些妊娠相关疾病如先兆子、早产和胎儿染色体疾病的临床诊断新指标。本文对母体外周血中胎儿游离DNA的生化特征及其临床应用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10  少突胶质前体细胞与髓鞘形成及再生的研究进展
    林晓静 赵廷宝 刘少君
    2011, 32(7):786-790. DOI: 10.3724/SP.J.1008.2011.0786
    [摘要](2991) [HTML](0) [PDF 267.64 K](7837)
    摘要:
    脱髓鞘病变可阻碍神经系统电传导,导致功能障碍。髓鞘再生由广泛分布于成体的少突胶质前体细胞(OPC)介导。理解少突胶质细胞生理学,了解髓鞘形成与维稳机制,了解在某些主要神经系统病变(如多发性硬化)CNS髓鞘再生失败与内源性OPC数量、迁移以及形成髓鞘能力的关系,对于改善髓鞘修复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11  大鼠在适应新的感觉配置后海马CA1位置细胞的集群放电
    邹丹 金戈
    2014, 35(6):592-597. DOI: 10.3724/SP.J.1008.2014.00592
    [摘要](6678) [HTML](0) [PDF 2.06 M](7702)
    摘要:
    [摘要] 目的 观察大鼠经过学习其海马结构接受视觉-前庭-本体感觉错配格局并将其视为匹配的状态后CA1位置细胞的电活动,为揭示海马结构可编码感觉输入的任何组合提供依据。方法 建立视觉-前庭-本体感觉错配格局,根据对海马结构齿状回θ节律的记录及其电功率的计算,获知大鼠适应该感觉冲突后,应用钨丝微电极细胞外记录方法,记录清醒大鼠在适应视觉-前庭-本体感觉错配条件后海马结构CA1位置细胞神经元集群放电情况。结果56个位置细胞中,14个神经元在感觉正配及错配条件下均有位置稳定的空间放电(双向移动相关-经验非依赖神经元),33个神经元在感觉正配及错配条件下依次出现位置不稳的空间放电(双向移动相关-经验依赖神经元)。经验非依赖神经元的位置野长度及非对称指数的均值显著大于经验依赖型神经元。此外,位置野内放电频率的分布呈现出不对称及负偏斜。结论 动物在适应自然情况下不可能出现的新的感觉配置后,海马结构能编码这一配置并能更新它储存的记忆,接受新的配置作为匹配状态。海马结构可能编码感觉输入的任何组合。
    12  我国全科医学发展的现状与挑战
    程小龙,商艳,韩一平
    2023, 44(7):773-777. DOI: 10.16781/j.CN31-2187/R.20220737
    [摘要](1923) [HTML](124) [PDF 1.11 M](7658)
    摘要:
    培养大批合格全科医师、推进分级诊疗制度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关键举措。我国全科医学历经30余年的发展,在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体系建立、服务模式探索、科学研究开展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但由于起步晚、基础差,目前仍面临全科医学人才数量与质量有待提升、师资队伍与培养模式有待优化、分级诊疗制度落实不到位、科研项目申请渠道不畅通、职业吸引力低下等挑战。建议多措并举,提高全科医师培养质量和人才数量,以正确的舆论引导大众转换就医观念,增设全科医学科研专项、拓宽科研通道,改革激励与晋升机制、增强职业吸引力,促进全科医学持续发展。
    13  我国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信度、效度及敏感度的评价
    陶子荣
    2009, 30(3):283-285. DOI: 10.3724/SP.J.1008.2009.0283
    [摘要](10129) [HTML](0) [PDF 226.04 K](7647)
    摘要:
    目的:对我国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CSS)的信度、效度和敏感度进行研究,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根据纳入标准,选取我院神经内科的126例脑卒中患者,分别用CSS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其进行评分,并对CSS进行信度、效度、敏感度评价。信度用相关系数r和Cronbach’s α系数来评价。结构效度采用聚类因子分析方法考核;效标效度以NIHSS量表为效标,应用相关系数分析。各维度敏感度通过标准化效应(SES)来评估。结果:共收回有效问卷123份。CSS有良好的信度,各维度的重测信度和评定者间信度均在0.911~1.000;内部一致性信度的Cronbach’s α系数均在0.8以上。CSS有较好的结构效度;分析CSS与NIHSS间相关系数为0.86,效标效度良好。预后预测CSS准确率为92.4%,稍低于NIHSS的预测准确率94.1%;Logistic回归显示CSS的“凝视功能”和“面瘫”项目未能归入预测方程;除面瘫项目SES为0.38外,其他均大于0.5,大多数维度均显示出了良好的敏感性。结论:经初步测试,CSS在脑卒中患者中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敏感度,但预测预后不及NIHSS,修订时可作相应调整。
    14  自体脂肪移植治疗半侧颜面萎缩
    宋建星 白晋 乌兰哈斯
    2007, 28(3):0306-0309. DOI: 10.3724/SP.J.1008.2007.00306
    [摘要](7567) [HTML](0) [PDF 0.00 Byte](7641)
    摘要:
    目的:探讨自体颗粒脂肪移植在半侧颜面萎缩的临床效果,寻求半侧颜面萎缩治疗的有效方法。方法:采用肿胀吸脂技术获得自体颗粒脂肪,纯化后采用多层次、多隧道、多点的注射方法,修复颜面部凹陷畸形。对充填区体积稳定后凹陷尚未完全改善的患者,进行二次或多次脂肪颗粒移植手术,直至效果满意为止。结果:本组7例半侧颜面萎缩患者,充填后原凹陷部位丰满,基本达到形态对称。最长随访期2年,移植效果良好。结论:应用自体颗粒脂肪移植修复半侧颜面萎缩创伤小、并发症少、手术效果明显,相对现有其他治疗方法,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颜面部单纯软组织萎缩畸形的方法。[
    15  Meta分析中异质性的识别与处理
    魏丽娟 董惠娟 WEI Li-juan DONG Hui-juan
    2006, 27(4):0449-0450. DOI: 10.3724/SP.J.1008.2006.00449
    [摘要](1866) [HTML](0) [PDF 193.34 K](7631)
    摘要:
    异质性评价是Meta分析中必须要进行的一项工作,对于保证Meta分析的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介绍了异质性含义、来源和检验方法,重点讨论了异质性的处理方法.
    16  Omega-3多不饱和脂肪酸对脂肪代谢调节作用研究进展
    周晶晶 李家速 王奇金
    2019, 40(1):68-73. DOI: 10.16781/j.0258-879x.2019.01.0068
    [摘要](2331) [HTML](646) [PDF 2.64 M](7524)
    摘要:
    肥胖是2型糖尿病、心血管病和多种癌症的危险因素,其防治形势十分严峻。Omega-3多不饱和脂肪酸(n-3 PUFA)是一种从深海鱼类中提取出来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具有显著的抗炎和降低三酰甘油的作用,但其抗肥胖作用仍有争议。在动物模型中发现,n-3 PUFA可以有效降低脂肪含量;然而人体研究却表明n-3 PUFA可能无助于减肥,但可能会减少体质量进一步增加。n-3 PUFA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调节脂质代谢、抑制食欲、缓解脂肪组织炎症和表观遗传改变等机制改善与肥胖相关的代谢变化,从而在肥胖与其相关代谢性疾病的防治中发挥重要作用。
    17  主动脉疾病中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安朝 徐志云
    2016, 37(8):992-995. DOI: 10.16781/j.0258-879x.2016.08.0992
    [摘要](1969) [HTML](0) [PDF 888.97 K](7420)
    摘要:
    主动脉疾病(aortic disease,AD)指由于主动脉壁病变所致的一类疾病,往往高度致命。目前非遗传性AD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是主动脉壁中层的主要细胞成分,通常认为其存在收缩型与合成型两种表型,且可相互转化。VSMC由收缩型向合成型的过度转化在AD的发生发展过程起重要作用。尽管关于VSMC表型转化研究较多,但众多调控机制如何协调运作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仍然有待阐明。本文就目前已知的VSMC表型转化调控机制作一综述。
    18  药物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方法的进展
    2007, 28(6):0662-0666. DOI: 10.3724/SP.J.1008.2007.00662
    [摘要](1817) [HTML](0) [PDF 0.00 Byte](7373)
    摘要:
    19  炎症反应中的microRNAs及其在TLR信号通路中的调控作用
    方静 杜丽 付辉 李菲菲 韩立坤 毛建平
    2013, 34(7):782-786.
    [摘要](2574) [HTML](0) [PDF 551.64 K](7019)
    摘要:
    MicroRNAs(miRNAs)在炎症反应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其作用机制及调节特点在免疫系统中具有独特性。近年大量研究发现,miRNA能与Toll样受体/核因子κB(TLR/NF-κB)信号通路中众多靶基因mRNA结合,在免疫识别和炎症反应中发挥调控作用。本文就miRNA在炎症反应中的特点,特别是miRNA对TLR/NF-κB 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进行了综述。
    20  基于时间序列表达数据基因调控网络模型的研究进展
    金志超,吴骋,高青斌,姜洋, 贺佳
    2008, 29(9):1106-1109. DOI: 10.3724/SP.J.1008.2008.01106
    [摘要](3994) [HTML](0) [PDF 223.83 K](6998)
    摘要:
    基因间的调控是随时间、环境变化的动态事件,基因调控网络是一个连续而复杂的动态系统,基于时间序列的基因组DNA微阵列为研究者提供了构建动态调控网络的工具。本文介绍几种基于时间序列基因表达数据调控网络模型(时序布尔网络、微分方程、动态贝叶斯等),分析几种模型的优缺点,并展望未来的研究趋势。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重要通知
    友情提醒: 近日发现论文正式见刊或网络首发后,有人冒充我刊编辑部名义给作者发邮件,要求添加微信,此系诈骗行为!可致电编辑部核实:021-81870792。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编辑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