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建立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VP)模型, 并静脉输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 验证MSCs对VP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雄性新西兰兔24只, 随机分为3组,VP组(n=8)制作VP模型;VP+MSCs组(n=8) 制作VP模型后即刻静脉输注1×107 MSCs;SP组(n=8)制作稳定斑块模型。12周末处死所有动物, 取右侧颈总动脉行H-E染色和Masson染色, 并测量纤维帽厚度和脂核横截面厚度的比值。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斑块内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的含量。结果 H-E染色结果:VP组斑块中心可见大量脂核, 斑块表面覆盖较薄纤维帽, 在斑块肩部可见残存泡沫细胞和大量炎细胞浸润, 部分斑块可见破裂及(或)血栓形成;SP组镜下可见粥样硬化斑块形态结构完整, 纤维帽较厚, 斑块内炎细胞较少, 未见斑块破裂;VP+MSCs组形态介于两者之间。帽/核比值SP组>VP+MSCs组>VP组, VP组与VP+MSCs组和SP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asson染色结果:SP组平滑肌细胞和弹力纤维含量高于其他两组, VP+MSCs组次之, VP组最少。斑块内MMP-2表达水平: VP组斑块内MMP-2大量表达, 主要位于纤维帽和脂质核心;与VP组相比, VP+MSCs组和SP组MMP-2的表达减少,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1);VP+MSCs组MMP-2表达高于SP组(P<0. 01)。结论 MSCs静脉输注干预兔VP模型, 可降低斑块不稳定性, 其机制可能与减少炎性细胞聚集、降低MMP-2含量、减少胶原纤维降解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