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黄酮类化合物的抗血管生成作用研究
DOI:
CSTR:
作者:
作者单位:

作者简介:

通讯作者:

中图分类号:

基金项目:


Author:
Affiliation:

Fund Project:

  • 摘要
  • |
  • 图/表
  • |
  • 访问统计
  • |
  • 参考文献
  • |
  • 相似文献
  • |
  • 引证文献
  • |
  • 资源附件
  • |
  • 文章评论
    摘要:

    【目的】 血管生成(angiogenesis)是肿瘤生长与转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本文采用斑马鱼胚胎血管生成模型研究甘草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抗血管生成作用及其分子机制。 【方法】 首先在斑马鱼胚胎血管生成模型中研究4种甘草黄酮类化合物(异甘草素、光甘草定、甘草查尔酮A和甘草素)的抗血管生成作用。随后,选用上述作用较强的化合物处理人肺腺癌细胞系A549制备条件培养液,采用ELISA法检测条件培养液中重要的促血管生成因子20-羟二十烷四烯酸(20-hydroxyeicosatetraenoic acid,20-HETE)和血管内皮生成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含量的变化,同时采用Transwell小室模型检测血管内皮细胞(HUVEC)迁移。最后,在小鼠肝癌H22和乳腺癌4T移植瘤模型中进一步验证其作用。 【结果】 在以上4种甘草黄酮类化合物中,异甘草素和光甘草定的抗斑马鱼胚胎血管生成作用相当,但明显强于甘草素和甘草查尔酮A。异甘草素可浓度(5、10和20 μmol/L)依赖性抑制内皮细胞迁移,抑制率最高可达74.8 %。异甘草素还可浓度(5~20 μmol/L)依赖性抑制A549细胞20-HETE和VEGF分泌,抑制率分别可达72.4 %和72.3 %。异甘草素25.0和50.0 mg/kg可显著抑制小鼠肝癌H22和乳腺癌4T移植瘤的生长和血管生成。 【结论】 4种甘草黄酮类化合物均对斑马鱼胚胎血管生成具有显著抑制作用,但异甘草素和光甘草定的作用明显强于甘草素和甘草查尔酮A。异甘草素可显著抑制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迁移,其机理可能与抑制20-HETE和VEGF分泌有关。下一步有待采用人肝癌和乳腺癌裸鼠移植瘤模型进行研究。

    Abstract:

    参考文献
    相似文献
    引证文献
相关视频

分享
文章指标
  • 点击次数:
  • 下载次数:
  • HTML阅读次数:
  • 引用次数:
历史
  • 收稿日期:
  • 最后修改日期:
  • 录用日期:
  • 在线发布日期: 2014-12-11
  • 出版日期:
文章二维码
重要通知
友情提醒: 近日发现论文正式见刊或网络首发后,有人冒充我刊编辑部名义给作者发邮件,要求添加微信,此系诈骗行为!可致电编辑部核实:021-81870792。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编辑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