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大鼠肝癌发生过程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的表达意义
DOI:
CSTR:
作者:
作者单位:

作者简介:

通讯作者:

中图分类号:

基金项目:


Author:
Affiliation:

Fund Project:

  • 摘要
  • |
  • 图/表
  • |
  • 访问统计
  • |
  • 参考文献
  • |
  • 相似文献
  • |
  • 引证文献
  • |
  • 资源附件
  • |
  • 文章评论
    摘要:

    【目的】 采用间断给药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发大鼠肝癌模型,动态观察肝细胞癌变过程中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 ERS)信号通路关键调控因子的变化,为阐明肝癌的发生机制、预防和靶向治疗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 清洁级雄性Wistar大鼠136只,5周龄,体质量140~160 g,分为:(1)实验组120只:用灭菌食用水配置浓度0.01%DEN溶液,连续饮用5周后,改饮一般的灭菌食用水3周,再继续饮用含0.01%的DEN溶液12周停药;(2)对照组16只:整个过程均饮用灭菌食用水,实验组大鼠分别在5、8、10、12、14、16、18、20周各处死15只,正常组于5~20周之间以上各时间点处死2只对照组大鼠。利用光镜和电镜技术观察诱癌过程中肝组织的形态学变化,采用蛋白质印迹和real-time PCR技术检测GRP78、PERK、ATF6、IRE-1、CHOP、eIF2α、TRAF2和 caspase12表达情况。 【结果】 实验组大鼠诱癌早期(1~8周):肝小叶结构基本完整,部分肝细胞呈气球样变,可见灶性坏死伴炎性细胞浸润,逐渐出现纤维组织增生及肝细胞再生,线粒体肿胀,基质颗粒消失和空泡变;诱癌中期(9~14周):肝脏表面出现灰白色病灶,形成典型的假小叶结构,线粒体数目增多、嵴断裂;诱癌晚期(15~20周):癌细胞异型性明显,出现单核细胞和核分裂相,线粒体减少、结构不清,粗面内质网失去层状结构,核蛋白体脱落。蛋白质印迹和real-time PCR结果显示:ERS相关蛋白在诱癌早、中期(1~14周),这些蛋白逐渐升高,诱癌晚期(15~20周)表达达到峰值后无明显变化。 【结论】 ERS参与了DEN诱发大鼠肝损伤、肝细胞增生、肝硬化的发生过程,但是大鼠形成肝癌后,ERS不参与肝癌细胞的生长。

    Abstract:

    参考文献
    相似文献
    引证文献
相关视频

分享
文章指标
  • 点击次数:
  • 下载次数:
  • HTML阅读次数:
  • 引用次数:
历史
  • 收稿日期:
  • 最后修改日期:
  • 录用日期:
  • 在线发布日期: 2014-12-11
  • 出版日期:
文章二维码
重要通知
友情提醒: 近日发现论文正式见刊或网络首发后,有人冒充我刊编辑部名义给作者发邮件,要求添加微信,此系诈骗行为!可致电编辑部核实:021-81870792。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编辑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