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新型神经元荧光成像技术mGRASP实时观察突触结构的动态变化
DOI:
CSTR:
作者:
作者单位:

作者简介:

通讯作者:

中图分类号:

基金项目:


Author:
Affiliation:

Fund Project:

  • 摘要
  • |
  • 图/表
  • |
  • 访问统计
  • |
  • 参考文献
  • |
  • 相似文献
  • |
  • 引证文献
  • |
  • 资源附件
  • |
  • 文章评论
    摘要:

    【立论依据】 突触虽然是神经系统重要的功能单位,但针对突触的通用研究方法仍具有一定局限性,有待完善改进,为加深对突触发生、病变现象及机制的研究,本实验设计建立创新性研究方法,实现体外动态观察神经元突触结构的变化。 【设计思路】 本实验引入新型培养装置Microfluidic Chamber和跨突触结构重组GFP荧光蛋白对mGRASP实现神经元突触体外动态观察。Microfluidic Chamber有双侧培养空间,由微通道相通,仅能允许神经元轴突通过,同时根据流体动力学原理其双侧液体不会发生混合。mGRASP全称为mammalian GFP reconstitution across synaptic partners,包括Pre和Post两个蛋白,分别携带GFP蛋白的一部分,当二者距离约为20 nm左右时,能重组成GFP发出绿色荧光,反之则无荧光信号。Pre和Post通过neurexin和neuroligin固定表达在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上,利用突触间隙约为20 nm且小于正常细胞间距的原理,用绿色荧光特异性标记突触,体外动态观察突触结构。 【实验内容】 本实验在新型培养装置Microfluidic Chamber进行孕17天小鼠胎鼠皮层神经元原代培养,体外培养6~7 d,在两侧分别加入携带mGRASP Pre和Post基因的慢病毒感染神经元,基于Microfluidic Chamber良好的液相分隔性,能做到两侧分别表达Pre和Post蛋白,而不会出现二者同一细胞中共表达的情况。培养4周左右,表达Pre的神经元轴突穿过微通道与另一侧表达Post的神经元接触,形成突触后即可在突触间隙发出绿色荧光。可在培养基中加入神经营养因子或药物,体外动态观察生理、病理刺激对突触结构的影响。 【材料】 实验动物为孕17 dICR小鼠;Microfluidic Chamber购自Xona Microfluidics公司,货号为RD450;mGRASP基因由Dr. Jinhyun Kim惠赠。 【可行性】 在Microfluidic Chamber中进行神经元原代培养为已掌握技术;mGRASP蛋白已在细胞中表达,能检测到绿色荧光,证明实验可行。 【创新性】 由于突触结构的特性和通用标记方法大多具有细胞毒性,目前尚无较好办法实现神经元突触的体外动态观察,mGRASP作为荧光蛋白无明显细胞毒性,表达后仍可进行长期观察。mGRASP的应用必须基于Pre和Post独立表达,一旦在同一细胞中共表达即可发出绿色荧光,失去特异性标记突触的作用,因此mGRASP多通过定位注射的方式应用于在体实验,本实验设计创新性的利用Microfluidic Chamber良好的液相分隔性,实现了mGRASP的体外应用,进而动态观察突触结构。

    Abstract:

    参考文献
    相似文献
    引证文献
相关视频

分享
文章指标
  • 点击次数:
  • 下载次数:
  • HTML阅读次数:
  • 引用次数:
历史
  • 收稿日期:
  • 最后修改日期:
  • 录用日期:
  • 在线发布日期: 2014-12-11
  • 出版日期:
文章二维码
重要通知
友情提醒: 近日发现论文正式见刊或网络首发后,有人冒充我刊编辑部名义给作者发邮件,要求添加微信,此系诈骗行为!可致电编辑部核实:021-81870792。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编辑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