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毛虫副肌球蛋白与补体C9结合位点的研究
DOI:
CSTR:
作者:
作者单位:

作者简介:

通讯作者:

中图分类号:

基金项目:


Author:
Affiliation:

Fund Project:

  • 摘要
  • |
  • 图/表
  • |
  • 访问统计
  • |
  • 参考文献
  • |
  • 相似文献
  • |
  • 引证文献
  • |
  • 资源附件
  • |
  • 文章评论
    摘要:

    【目的】 旋毛虫病是呈全球性广泛分布的食源性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旋毛虫副肌球蛋白(trichinella spiralis paramyosin,Ts-Pmy)是本课题组首次发现的抗原蛋白。前期研究结果表明,该蛋白通过与补体膜攻击复合物(MAC)组分C9结合,阻碍MAC组装,使虫体逃避补体系统的杀伤。本课题将精确定位Ts-Pmy与补体C9的结合位点,为深入研究Ts-Pmy免疫调节功能奠定基础。 【方法】 将Ts-Pmy分段表达为多个重组截短片段以及合成短肽,利用蛋白质印迹(Western-blot)和斑点印迹(Dot-blot)方法检测截短片段以及短肽与补体C9的结合能力,以定位Ts-Pmy与补体C9的结合位点。通过对Zn2+诱导的补体C9聚合反应以及红细胞裂解实验,研究结合位点多肽的功能。进一步制备了抗结合位点多肽的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mAb)。在鉴定单抗的亚型、亲和力和特异性的基础上,通过单抗体外结合抑制实验和体内被动免疫保护实验鉴定单抗的功能。 【结果】 精确定位Ts-Pmy与补体C9的结合位点位于Ts-Pmy羧基端14个氨基酸残基的区域,即第866位缬氨酸至第879位甲硫氨酸(VSMGKSLSSKVYVM)。结合位点多肽可抑制Zn2+诱导的补体C9聚合反应以及红细胞的细胞溶解反应,具有与全长Ts-Pmy相似的功能。制备的mAb 9G3可与旋毛虫不同发育阶段的天然Pmy和重组Ts-Pmy特异识别,且能够抑制Ts-Pmy与补体C9的结合。通过小鼠尾静脉被动回输mAb 9G3,肌幼虫减虫率可达42.6%。 【结论】 精确定位了Ts-Pmy与补体C9的结合位点,获得的抗结合位点多肽的mAb 9G3是一株具有免疫保护性的抗体。上述研究为抗旋毛虫病疫苗及基因工程抗体的研制提供了精确的分子靶标。

    Abstract:

    参考文献
    相似文献
    引证文献
相关视频

分享
文章指标
  • 点击次数:
  • 下载次数:
  • HTML阅读次数:
  • 引用次数:
历史
  • 收稿日期:
  • 最后修改日期:
  • 录用日期:
  • 在线发布日期: 2014-12-11
  • 出版日期:
文章二维码
重要通知
友情提醒: 近日发现论文正式见刊或网络首发后,有人冒充我刊编辑部名义给作者发邮件,要求添加微信,此系诈骗行为!可致电编辑部核实:021-81870792。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编辑部
关闭